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手工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拉萨 工业 发展现状你 存在问题
一、拉萨市工业发展总体现状
拉萨市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园区和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用项目突破来带动经济整体突破。目前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群。
(一) “一区三园”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拉萨市“一区三园”工业规划是指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孜县工业园区、曲水县工业园区和堆龙德庆县工业园区。“一区三园”规划总面积约28.88平方公里,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顺应市场、因地制宜”的思路,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成为拉萨工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初步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市域工业产业结构。
优势矿产采掘业、绿色食(饮)品业、新型建材业、藏医药业和民族手工业等五大产业优势凸显,占据了拉萨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拉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工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二、拉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影响拉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本、原材料、技术、资金、销售渠道、市场需求和人才这几个方面。
(一) 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大,部分企业生产受到制约。部分企业受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导致生产利润降低,企业发展速度减缓。另外,为提高劳动者待遇,企业工人工资呈普遍上涨趋势,也成为制约工业企业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结构性用工紧缺状况也不断出现,同时对企业用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二)生产用原材料短缺,导致重点项目的推进受阻。一些企业由于原材料稀缺或供应不足,生产经营收到限制甚至阻断,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连续性生产。
(三)拉萨工业技术水平与内地一些省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调整。传统初加工行业比重高,高新技术行业较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拉萨市民族手工业、加工业等产业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生产设备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太低,导致企业无法大规模生产,制约了企业发展的规模化。
(四)各种资源制约要素繁多,对拉萨市工业企业影响突出。电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仍然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发展资金不足。加之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资金需求增长较大,企业流动资金明显不足。
(五)由于拉萨市位于高寒地带,企业引进人才较为困难,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短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形成了人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引进与发展的恶性循环。
(六)市场需求不足,影响拉萨工业整体发展速度。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市场行情整体不景气,需求严重不足,使拉萨工业企业订单量减少,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三、对策和建议
(一)抓好重点企业的运行。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帮扶工作,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发挥重点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产量稳中有升,实现效益的稳步增长。
(二)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按照竣工项目抓投产,在建项目抓进度,前期项目抓开工的原则,扎实推进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和“全国民营企业家行”签约项目的建设,强化责任,量化进度,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强化管理、降本增效加大营销创新,完善营销策略,建立快速反应的营销机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销售网络和队伍建设,引进优秀营销人员,巩固传统市场,发展新兴市场,把市场开拓作为重中之重。
(四)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和电力不足难题。一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搭建好“银企”沟通对接平台,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融资难题,促使更多的金融机构对工业聚集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贷款和投资;二是积极利用拉萨市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的作用,帮助困难企业融资,渡过资金不足的难关。三是积极与电力部门协调沟通,力争今年最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全力保障企业生产用电需求,满负荷生产,使企业的产能再上一个台阶。
(五)突出产业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能源产业,积极关注、适时发展风电、太阳能等能源产业;做精矿产业,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墨竹工卡县三大矿区的建设,推动林周县矿业的整合;做优农产品加工业,突出绿色、生态、保健特色,加快农副产品的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延伸循环生产链,打造产业群;依托地方特色藏药材,积极发展传统藏药和现代生化制药。
关键词: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北京
一、概念界定
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三类: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俄罗斯的下塔吉尔发表了《下塔吉尔》中写到:“政府应该通过促进工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来积极阐释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国内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理论成果不多,并且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因此研究发展的空间仍很大。
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统一将工业遗产旅游划入遗产旅游的范围。深圳大学的李蕾蕾于2003年发表的《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指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
此定义受到广泛的引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定义中囊括了物质类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但却忽略了非物质类资源的吸引力。因此,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应包括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物质与非物质因素,如工业遗迹、工业建筑物、机器设备、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技术、产品形态等,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求特的旅游需求。
二、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
国外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主题博物馆模式和公共休憩空间模式。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实践,归纳出工业遗产旅游的四种开发模式。
(一)主题博物馆模式
在工业遗址上建立主题博物馆,以此展示工业生产流程,旅游者能从中体验到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还可以改造为艺术创作场所,开展艺术作品展览等活动。通过设立工业博物馆,开展具有鲜明主题的工业博览会,融合招商引资、商贸交易、旅游等活动,结合工业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主题博物馆模式主要以德国鲁尔区的弗尔克林根炼铁厂最为典型。
(二)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在工业遗址上建造休闲娱乐设施,改建成工业遗址景观公园。同时整合区域内其他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传统旅游资源形成各种旅游线路,新型资源与传统资源共同作为旅游吸引物,创造更多效益。如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landscape Park)――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三)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将工业遗址建筑群改造为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场所,其中配有咖啡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如澳大利亚墨尔本购物中心是在生产子弹的工厂遗址上改建而成的。
(四)区域性一体化模式
区域性一体化模式又称为德国埃姆舍公园(Emscher Park)模式,根据区域性综合开发目标,通过改造和再利用废弃的工业建筑和空地,恢复厂区内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工人再就业,创造多重效益。如1986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英国铁桥谷Iron Bridge Gorge工业遗产旅游地,其占地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由7个工业纪念地和博物馆、285个保护性工业建筑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地。
三、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效益
(一)经济效益
工业废弃地面积较大,工业建筑拆除费用较高,如首钢工业区内的炼钢炉、炼铁炉等处置费用很高,并且还需要工业上复杂的处置技术,因此通过保护性再利用的方式节约资源,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成为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文化效益
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重工业企业外迁,遗留下来的许多厂房、机器设备等工业遗迹是见证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因此,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促进了工业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保持旧工业区和谐与健康发展。
(三)环境效益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其沦为建筑垃圾而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在旧工业区更新改造过程中进行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其环境。因此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
四、对北京工业遗产旅游的启示
(一)现状
拥有百年工业发展史的北京,蕴藏着丰富的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但是由于早年缺乏对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关注,北京重要的工业历史遗迹在城市发展中已经消失,如1883年的为军械服务的神机营北京机器局――北京最早的工业曙光、1898年的长辛店机车修理厂二七机车厂、1906年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火车站等历史遗迹。
近年来,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北京多个工厂停产、外迁,遗留下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迹亟待进行保护开发,因此工业遗产旅游是获取多重效益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已经开放及正在规划之中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有:北京首云铁矿博物馆、欢乐谷、798艺术区、京西煤矿、首钢、京张铁路等。
(二)对策建议
然而,北京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加强政府主导。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资源是其基础。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工业遗产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被拆除。针对目前状况,北京市政府应组织人员对现有工业遗产全面普查、实地调研,进而建立起工业遗产清单,评估、分类可以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资源,选择最适合的开发模式。
2、设计特色主题线路。在规划北京工业遗产旅游时,应明确目标市场、准确定位、设计特色主题线路,满足新时期各旅游人群的旅游需求。如针对青年旅游群体特点,应着重凸显工业遗产旅游的教育、文化、体验功能,设计教育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3、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根据协同论,区域联合开发较分散孤立的开发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和”的整合优势。北京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呈零星分布、难以吸引国内外旅游者,针对目前状况,北京应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从而提高旅游吸引力、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等,获得单个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区域联动效应。
五、结论与展望
在我国一些城市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旅游形式,区别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形式,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基于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文献资料,探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开发模式、开发效益以及北京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等问
题。但由于文献资料的收集及实地调研的效果有限,本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春利,窦群.旅游规划与开发[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EdwardInskeep.旅游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王德刚,田芸.工业旅游开发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5、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商务印书馆,2007.
6、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J].Archicreation,2006(9).
7、李小波,祁黄雄.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8、李林,魏卫.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4).
关键词:民族自治;产业结构;调整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7.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23-04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邻楚雄,南靠思茅、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全州土地面积4 258万亩,人均13.6亩,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80%以上。现有耕地293.22万亩,人均0.89亩。大理州境内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种类较多。金属矿点200多个。大理州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种质基因库。植物种类有温带,甚至一些寒带地区植物的种类代表,还有从亚热带直至热带北缘植物的种类代表;有古老或较为原始的种类,也有后来演化、衍生的植物种类代表;森林资源丰富,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历史上,白族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手工业和农业商品生产经营发展迅速,白族与内地汉族在经济、文化上基本能够保持同步发展的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差异性非常明显。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截至2007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22.03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0%,第二产业增长17.9%,第三产业增长13.3%,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特色和优质品的比重提高,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结构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它经济成分的比例为38.2∶31.0∶26.5∶4.3,初步实现了国有、集体、私营经济三分天下各占其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次产业结构始终伴随着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升级过程。经过前6个五年计划的经济调整与发展,到1987年,全省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一、三”型,实现了第一次升级。“八五”期间,适合自然禀赋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和发展,到1992年,全省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九五”以来,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5以来25.3∶44.5∶30.2,进一步调整为2000年22.3∶43.0∶34.7继续呈现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态势。“十一五”期间,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快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结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产业结构己由1978年的62∶14∶24调整为2007年的26.4∶37.1∶36.5
就第一产业来说,1990年以来,尽管农业连续多年增产丰收,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也从1978年的92:8调整为2007年的70:30,但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突出。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农业份额相对较高,但由于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增产农民不能增收,导致一产对GDP的贡献有限。
从第二产业来看,工业经济结构中,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第二产业较为弱小。2007年,全州有20 708个工业生产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1 832 893万元,户均产值88.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2户,实现产值529 620万元,户均产值64 588万元。25户大中型独立核算企业实现产值385 657万元,户均产值15 426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42%。工业产品档次低,缺少知名优势品牌。工业产品以原料型、资源型产品和食品为主,初级产品加工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多,缺乏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工业少,总体上尚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上游初级原料型产品占30%左右,终端消费类食品占60%以上,中间精细深加工产品十分稀少。多数企业不注重发展战略策划,品牌意识淡薄。目前,尚无全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仅有7个,支柱产品“三塔牌”卷烟也未列入全国烟草行业重点扶持的36个名优烟品牌范围。支柱产业单一,产业关联度低。除烟草产业形成支柱外,其他三大产业仍处在培育阶段。几大产业间、行业间协作配套差,联系不紧密,形不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生产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除烟草、乳制品、啤酒、制药、建材、印刷等行业实现了大规模、高标准的技术改造,使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外,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缓慢,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仍然比较落后。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全州工艺设备中,90年代及以后出厂的约占63%,80年代出厂的约占30%,70年代出厂的约占7%。其中,国产设备约占80%,进口设备约占20%,拥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约50条。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落后,管理经营水平较底。一是企业规模小,分布零散,行业集中度低,大中小型企业结构不合理,带来行业内无序竞争,行业资本效率、生产率和利润率低。二是企业财产组织结构单一。2007年底,全州工业单位按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12个,集体经济252个,城乡个体工业19 766个,其他类型经济(含私营、股份制、外资经济等)678个。非公经济虽然形式上所有制形式得到优化升级,但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家族式传统管理经营现象突出,离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样的工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管理,使工业发展投资大、周转慢,总体效益低,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比重持续上升,发展势头十分喜人。三产门类多,既有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能广泛提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就业机会。既可以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为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就整个民族自治地区而言,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这一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通病依然表现得很明显,仍然以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为主,而新兴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社会物流业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城镇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明显落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与提高居民素质相关的行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正在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虽近几年发展很快,但还存在总体开发层次,核心旅游资产的民族文化含量不高,信息化程度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营销还不够响亮,经营还较为粗放等问题,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较远。此外,国家及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弱,投资比例较小,对民族经济的拉动有限,对财政的依附性还很强。农民收入有限,普遍存在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对外开放还行不成大气候,吸引外资少,国际贸易能力低。民族自治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地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大理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既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度效应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自身产业结构的落后与低效。产业结构是由建立在生产要素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应随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而调整,它总是处在一个动态渐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在市场产业竞争中,要求不断地得到有机整合,使之与市场需要相适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高起点、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工农业基础优势,发挥生物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区域性的特色经济,实现追赶式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大理白族自治州实施单一比较优势战略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制约因素:
1.缺少资本
“资本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资本,社会经济就不能有效运转,资本作为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就像磁铁一样,把社会产品及其生产都吸引到它的周围,资本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就会繁荣。因此,资本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决定着整个地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资本总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作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处在欠发达的地位,基本还属于典型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形式,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通过它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融资体系,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但现实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民族地区历史以来一直远离国家经济核心区,远离金融中心,不能形成规模化的资本集聚与资本运营体系,缺少内外资本投入,加快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2.缺少技术
发展的落后,还表现在科研与生产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革命性的作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益低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使用先进的技术,更没有能力大规模地的投入,实施技术创新,不断积累拥有富有竞争力的核心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地区技术后发优势的一条捷径应是更加注重对外来科学技术的学习,通过模仿移植、消化吸收再到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现有技术水平,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技术的动力支持。
3.缺少市场制度
在大理白族地区,市场观念及有形市场古已有之。但是,在新的世纪,面对现代开放的社会,我们首先是缺少完整的现代意义的市场体系。大理白族经济与国家整个经济体系一样,还处在体制转型之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既有的体制性惯性,旧体制的约束性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缺乏应有的技术含量,离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现有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功能有很大的局限,各类市场间发展不平衡。另外,缺少完善的市场制度。像市场竞争机制,政府调控方式这样制度性的问题,仍处于初步探索过程中。中国历史上历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基础上发生的社会制度变革,都迸发出了的巨大经济发展动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由此,可以看到制度性的因素往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对大理白族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大理白族自治州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坚持高起点,重点突出,追赶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原有工农业基础优势,发挥生物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的优势,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建立区域性的特色民族经济。
1.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大理白族自治州高山深谷的特点,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立体地貌”、“立体气候”,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利用“植物王国”、“香料药材之乡”、“天然花园”、“野生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等的优势,发展“立体农业”、“热区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农业”。在农业生产中,要加大科研力度,及时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大深加工力度,使大理民族自治地区的特色农业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以龙头企业为示范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族地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广大农村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应以扩大生产商品性“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作为政府政策引导的主要方面。要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政策思路。从生产组织形式上,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释放,使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奠定了农村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和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加快,农业经营理念及经营方式明显地呈现出滞后性,突出地存在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
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它组织和引导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承担着市场主体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摆脱千百年来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既面对生产问题,又面对市场问题;既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承受市场风险。同时,龙头企业又是闯市场、创品牌的主力,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就缺少了农业和农民联通市场的有效环节,增加了农民面对市场经营的风险。在经济成分上,要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坚持谁有能力,谁就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总结龙头企业的实践经验,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实用科技文化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创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及生产协作形式,积极推广实施诸如农村小额信贷、新型农村信用合作等金融资本组织形式;创建农村农民产业协会、科技推广协会;扶持农业某项龙头产业,农民则以土地、劳动力、一定的资本入股,组成适应农村现有条件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依靠农村拥有经营头脑的经济能人的领导,做大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普遍推广农资连锁经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建立市场信息化通道,采用订单农业,有效提升产、供、销水平。在民族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半山区要有比其它发达地区更有组织性、更有主动示范性、更有耐心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2.紧紧依附全省支柱产业,发展本州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优势产业,超前培育先导产业
据统计,2007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工业体系大类中,按规模以上统计,工业增加值在5 000万元以上的行业有烟草、电力、冶金、印刷、饮料、食品和建筑建材。7大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5%以上。其中,烟草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1%,其他6个行业的比重都不到2%,远未达到5%的经济支柱标准。
对唯一工业支柱的烟草加工业及其配套产业,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烟草企业“强强合作”,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再创新的辉煌。从国家利益和本省本地烟草产业的长期利益出发,推动国内跨省区市烟草产业重组战略的实施。以国家烟草专卖局及几大区域烟草集团为龙头,在“国家烟草专卖法”的框架内,对国内烟草生产企业放开批发、零售市场,以市场需求来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在国家计划的大指标内,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商品价格,增强国产烟草商品市场竞争力。在烟草产业内部,云南具有独具、优质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无论是原材料、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都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重组中,获得相当的比较优势。主动与国外同行业的优秀企业集团构建适应世界贸易的新型合作方式,形成互惠双赢的市场合作关系。当前,烟草加工业受计划及市场的影响,生产有所回落,个别名优品牌受到市场挑战。特别是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将对我们已有的优势构成新的挑战。因此,烟草产业应坚持以名优品牌为主,切实维护名牌产品的形象,加大结构调整和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力度,努力开发适应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优质商品,改革营销体制,合理增加营销过程中主要环节的利润构成比例,以利益驱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渐次扩张的科学营销网络体系。不盲目扩张非烟产业,应以市场导向而非行政命令来经营企业。重视本系统内多产业的整合,择优做大优势产业部分。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的产业,涵括了以天然药物为重点的现代医药、绿色食品及保健品、花卉及绿色园艺、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应着重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重点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天然绿色药品、保健药品、高附加值出口产品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药用生物工程、新药筛选、新菌种培育、天然药物生产,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开发生化药和地方民族药等。要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市场化紧密结合的原则,按照产业化、高起点、高品质、大市场的要求,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己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核桃、大蒜、梅子、亚麻、蚕桑等产业,加强对食品资源的深加工,重点发展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乳品系列、啤酒、茶叶等产业,增加新型营养和方便食品品种,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积极开发浓缩蔬菜汁和果汁,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对保健的需求。要十分强调“绿色”品牌,推广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采用标准化种植,严格的管理及检测规范,有效控制食品生产第一车间“非绿色化”的生产问题,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转变。注重生物资源开发中的行业整合,选准核心企业,重视培植品牌,实现规模效益。重视产、供、销运营体系的建设,利用现代物流系统,以市场为纽带,有效地连结农民、生产商与营销商之间的关系。对已渐成规模的产业,如大宗农产品,渐次实行以拍卖市场为主体的营销体系,实现与国际同行业产品营销方式的对接,形成的通畅现代物流系统,更有效地刺激消费。
旅游产业要以苍山洱海景区为重点,抓好精品、精点、精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条件。要把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大理旅游的鲜明特色。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提高经济效益。用鲜明的特色、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强有力的宣传促销增强大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把大理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胜地的目标。
建筑建材产业。建筑业要加快优化重组步伐,建立高资质和园林古建筑的骨干企业群体,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宽州外市场。要重点抓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发展大理石板材和其他新型建材,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发展非金属矿及深加工制品,巩固滇西建材生产基地地位。培育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业,大理州拥有潜在的较强优势。应积极主动地借助全省矿产业支柱产业建设“重点发展铅锌,积极发展铝,择优发展铜,深度加工锡,加快发展稀贵金属,重视矿产品的深、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优先使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业成为本州重要的支柱产业。探求矿电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和加快澜沧江、金沙江电力资源开发的机遇,全力配合小湾电站建设工程,当好配角,搞好协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立足州内水电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加快对金沙江鲁地拉、龙开口以及功果桥等梯级电站的开发建设,尽快加入到云南主力电源的建设序列中。科学规划,有选择地自主引资建设一批中小型电站,使理白族自治州成为云南绿色能源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民族自治地区水能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促进全省电力支柱产业的形成。
3.大力发展以民族旅游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历经20多年的发展,民族旅游业己经成为全州产业结构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全州接待国内旅游者876.59万人次,海外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6.2亿元,旅游创汇7366万美元,名副其实地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现在,大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省内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异军突起,使大理民族旅游业不得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不同程度地遇到了规模扩张和提质增速等发展困难。如何才能保有既得的市场份额,变挑战为机遇,并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条件开拓创新,着力提升特色民族旅游产业的整体历史文化含量,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民族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按国际运行规则建立高效有力的行业管理体系,全方位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积极利用外资,加大民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做强做大民族旅游产业,需要我们继续深层次地把握比较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托大理白族地区所独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尤其是民族自治地区多民族文化品牌的优势,不断推出民族文化精品,再创大理民族旅游业新的辉煌。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促使大理白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民族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很强,其发展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为其他物质产品进入市场铺平道路。大理白族地区以服务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中的民族旅游业所提供的旅游消费有其特殊性,即旅游的需求消费通过交通运输突破了地域限制。大理民族地区都有着丰富的经济作物资源、林产资源、畜产资源等,由于工业基础较差,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产业能力较低,多数资源都是以未加工的原料或初加工的产品形态运销外地。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致使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发展民族旅游业则可刺激用以满足旅游经济需要的工业品生产的增加。这样,可根据国际、国内的旅游需要,重点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工艺纪念品及旅游消费品等能耗低、污染少、劳动力密集、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实现大理白族地区资源的纵深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 Structure in Dali Baizu Autonomy State
ZHU Qi-cai, GUO Fei, YANG Yang
(Economy System and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Yunan Fianace and Econom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