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第1篇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本文由收集整理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对不合理费用的监督 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就更应加强对医疗机 构管理和审核,使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尽可能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制度,动态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发生情况。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第2篇

根据WHO规定,一个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7%以上,则称为老龄化社会。截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为0.88亿,占总人口比重的6.96%,我国已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数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数的9.7%。此外,我国人口存在“老少倒置”的特征,并且,在总人口数老龄化同时,高龄人口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加,从而加重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自19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传统的“N代同堂”的格局被“4-2-1”的家庭模式逐渐普遍,子女面临极大的赡养压力。由于医疗水平和卫生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生理寿命不断延长,很可能面临“空巢”状况,而失独家庭的老年人则面临更多的精神和经济压力。由于传统的“孝”伦理,子女宁愿将老人留在家中,也不愿意让老人进入社会养老院,这加剧了年轻子女的压力,造成了老年人的晚年健康问题,延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挑战

医疗保险是指签订合同的方式,以合同内的医疗行为的出现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保障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的一种保险,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营养、餐饮旅游等老龄化产业在“银潮”不断发展,但老年医疗保险仍存在一定缺欠。如何正确对待现存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疗保险问题并将其有效解决,目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一)政府支持力度欠缺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发展迅猛,但居民所享受的医保服务却越来越难以满足就医需求,经济发展对增进国民医疗保健水平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这主要由于政府卫生支出较少,而个人在就医时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负担。医疗保障属于公共产品,我国政府应履行社会保障职责,改变政府在医疗保险等问题上的缺位状态。目前卫生总费用支出水平和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短期内还不可能达到全民医保水平,我国还不具备条件实现西方国家那种全民医疗保险或者全民免费医疗,但仍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医疗保障层次上实现全民医保。

(二)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老年人的大量医疗需求尚无法有效转为实际有效需求。城镇职工医保主要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将大量失业未缴费的人员以及老年居民群体排除在外。农民自主参加,并按要求缴纳相关的费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似之处。但最贫困的农村居民却会因为没有缴费的能力而失去参保资格,而社会保障所要求的是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这两者是不相符合的。若如此,农村合作医疗或许仅成为了变形的“富裕群体互助制”,而失去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

(三)城乡医疗二元体制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对应的就是医疗制度的二元化格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医疗服务等相对完善,而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较低,这也使得当地的医疗制度发展受到制约。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二元化”医疗制度的不均衡性越发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及时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我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改变传统的医疗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城乡医疗制度二元体制需要全方位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四)医保筹资缴费面临挑战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主要依靠收入转移来维持制度运行,医保基金重在“收支平衡”。现行的医保制度的制度基础是原有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因此现行的医保模式缺乏基金的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现在在职职工缴纳的实际缴费部分也承担了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支出,这不符合保险运行原理。综上,现存的医疗筹资方法及保障方式已落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势。老龄化带来的医保缴费问题或导致保障基金风险加剧甚至崩盘,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医疗保险的“系统老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妨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材等的综合提价,增加了医疗费用成本,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亟待提速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影响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的一个突出难题,是我国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显著薄弱环节。现今的医院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增长,采取了提高药品的定价,遍行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使得在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药品制作等方面的医疗卫生体制都存在相关影响。这一系列的弊端严重冲击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而人口老龄化促使老年疾病普遍化成为趋势,这使得原本脆弱的医疗保障体系更不堪重负。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动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但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多改革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调整医疗卫生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仍然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保险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同时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解决医疗保险问题,是民生之重。现针对我国老龄化特殊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

(一)加大政府全方位支持

人口老龄化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应主动担负起肩负的责任,满足老年人群的基本医疗与护理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发展的老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结构,多渠道扩充基金来源,并加大在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基金对医保基金的补贴力度。各地还应开展社会捐助,将其资金充入医保基金,部分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尽管医疗保险覆盖率在不断扩大,但我国的医疗资源有限。为保障医疗的公平性,政府应关注医疗领域,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增加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以医疗需求者都能得到适合的医疗保障。

(二)建立健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并未在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政策中体现强制性的要求。一些投机性参保的情况如“有病参保”“无病不保”等十分不利于医疗保险的稳定运行,而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也相应因此而削弱。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其中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应涵盖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型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对于老年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因此,应建立起一个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特种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健康。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年人的医疗护理等问题已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城镇大部分老人已参加了医疗保险,但由于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全护理床位尚未列入医疗保险之中,这导致了老年人在治病和康复期间需要几经周折,影响了老人的康复,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将全护理床位纳入医疗保险,可以有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老年人的就医及护理需求。与此同时,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临终关怀的某些项目纳入医保,并予以倾斜,这样限制无效治疗,提高了生命质量,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节省大量卫生资源。

(三)建立准确的医保资金筹措机制

为了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医疗费用的筹资覆盖面,目前的重点在于民办的相关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应把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纳入覆盖范围,以此来缓解缴费和消费比例失衡的趋势,体现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引导低龄老人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和退休老人适当缴费,将退休年龄与养老金、医保等挂钩,从而引导老年健康职工延迟退休年限。这样增加了医疗保险缴费总人数,缓解了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冲击。为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社会化管理和统筹调剂的目标,医保部门可拓建多层次投资模式发展医保基金,将其投资于低风险,高收益,时限恰当的理财产品,加速医保基金的升值,从而进一步缓解基金受到老龄化的冲击,使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得到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的有效运行,在于医院、药品厂商等的多方面配合。为了在医疗保险基金有限的前提下高水平地保障医疗品质,经办机构必须严格化监管监察,从而稳定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相关结算方式,比如以总额预付为基础,实现部分病种单病种的互联网结算,通过增加医疗机构的风险成本,增强其主观控制医疗成本和费用的积极性,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医德医风,因人施治,促进医院、保险部门、患者三方的共赢。

(五)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首先,建立“六位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各项检查,实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而缓解医保基金压力的效果,也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避免了病情贻误。社区卫生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等,增强退休人员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引导退休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患病率,将大病开支防患于未然。举办“家庭病床”和“社区病床”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节约医疗成本和消费。其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医务人员及参保人员的医疗活动中的违规操作,避免医保资金浪费。组织医院实行定点定人巡诊制度,使熟悉社区老人的医生可以深入了解老人致病的心理因素,真正实现“老有所医”。最后,在社区设立老人的健康档案,促进社区资源的使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第3篇

长春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春市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8213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05%,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了1.75%;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预计到2015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的19%,2030年将占到总人口的25.81%,2050年将达到29.16%。长春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老年人达35.821万,占总体的31.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14.441万,占总体的11.1%[2]。在这样老年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下,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也不再仅仅是民生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和发展。依据国际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断标准,目前长春市正从初步人口老龄化向全面人口老龄化转变,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将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市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和老年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长春市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医疗需求与医保费用的矛盾加深:老年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生理功能减退,患病率提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伴随其来的是较高的医疗费用,造成有限的医保资金无法保障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求,医保费用入不敷出的风险加大。据统计,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是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住院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人次也随之增加。马晓丽在对老年人的调查中显示,住院患者80%为老年人,76~80岁老人比61~65岁老人的住院人次多54.29%。由此可见,老年人所花费的医保费用在全部医保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

2.2现行医保政策公平性欠缺:“低水平、广覆盖”的医保政策仅仅能满足老年患者最基本的医疗要求,且这一政策是按照全人群标准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各年龄段的需求差异。老年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医疗保险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常人,从这一角度讲,现有制度并没有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此外,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狭窄,设置相同的起付标准和自负水平,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门槛”相对过高,造成一些老年人即使有医保也很难享受医疗服务;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本身其生活质量就很低下,每月用在医疗上的花销占据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就给这部分人群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压力。医疗资源的使用一定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老年人。

2.3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现行医疗经费筹措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多方投资和社会化运作,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得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整个参保结构趋于老化,基金的积累性在逐渐减弱甚至萎缩,而受益人群却在逐步扩大,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支出是青年人医疗支出的3倍,这样一增一减,无疑加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负担。基金平衡关乎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医保体系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所在。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制度保障:2006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这一制度的提出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合老年人以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保健为主的医疗需求。但目前由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在社区医院就诊,有的医疗项目医保不能报销,而大中型医院可以;在各级医院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存在差异,但医保支付比例相差很小(5%左右)。由此可见,实行这种医保支付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参保人到大医院就诊,社区医院很难保证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节约卫生资源的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人员业务水平低,全科医生稀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使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2.5商业保险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很不充分。从各寿险公司的产品看,老人医疗保险不全面,住院医疗费用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大多是一年期的附加险,而一些重大疾病长期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出现商业医疗保险躲着老年人走的局面。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

3对策建议

3.1加强医保基金支出管理和监督: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更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支出的管理,减少基金流失,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政策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剔除;同时也要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既要加强对医疗保险机构内部的控制,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设置机构体系;同时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参保单位和个人拨付基金时,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对医疗费用和病情资料进行监控和实地调查,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3.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确立一个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是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制度框架内公平的体现,笔者认为此构想具有可行性,但一定要视国情以及长春市具体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老年人医疗保险管理局,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参保老年人和医疗定点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并委托医保经办机构进行资金运作。在报销比例上,建议以年龄为划分依据,为不同年龄段患者确定合适的报销比例,不能单纯的“一刀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病率较高,风险较大的疾病,其报销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在老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也要有所区分。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一个围绕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的,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慢性病、大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要沿着这一趋势稳中求进,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使其在医疗保险政策角度上更多地惠及老年人。

3.3着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病率。此外,老年患者多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大医院确诊或手术之后,可以转入社区进行长期的常规性治疗,在社区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展家庭病房,既可以节约医疗费用,又可以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指导就诊,减少盲目就医,落实“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要。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视,增加资金的投入,健全基本设施,保证社区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加强康复、保健等功能;建议让社区医疗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定点医院,并且适当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由此,将老年人的卫生需求向社区分流,既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也有利于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3.4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鼓励全科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普林教授指出:“我们现在的本科医学教育里没有老年医学的必修课程,也没有开发老年医学的必修教材,有的学校可能有这方面的选修课,但远远不够。”在本科医学教育中推行开展老年医学的必修课教学,让医学生掌握一定的老年医学知识将是大势所趋。此外,老年人医疗服务要有整体观念,它并不是某个医疗专科就能解决的问题,全科医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解决老年人医疗问题的模式。老年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可能是社会问题、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专科理念向综合和全科理念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解决问题。

3.5成立康复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从常见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疑难重症的救治到治愈后后的护理、康复,缺少一个很好的衔接和互动。老年人的患病大多都存在病程长的特点,如何体现综合连续,将是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室和从事老年健康管理者需要重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院和护理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完善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部分二级医院调整为护理院、康复院,解决大医院的“压床”问题,同时也给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更专业、更细致的照顾。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康复院和护理院的需求将明显增大,成为老年人就医的一大趋势。

3.6普及卫生保健常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意识:死因归类分析表明,60%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重要,特别是老年群体,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老人的自我保健显得更加紧迫。建议社区可以组织动员,统一对本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医院的慢性病科室也可以设专员走进病房,对在院的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4小结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第4篇

一、未“富”背景下的养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富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但是,相比我国的人口老化速度,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并不能完全解决养老问题。比如,发达国家的国民预期寿命从30多岁增长到70岁一般需要100年左右,我国只用了不到50年时间;同时,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也非常迅速,下降速度几乎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倍。生育率急剧下降,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快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所以说我国的“富”赶不上“老”。

当然,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一个社会到达一定富足程度的标志,因为生育率下降、期望寿命上升等都是医疗条件改善、食物充足和社会稳定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这样一个快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更多放在如何维持一个持续幸福和经济社会长期安全的发展态势。因为根据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支出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青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储蓄资本大量上升、社会流动性下降等。日本和欧盟一些国家的老龄化对经济的负向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就我国而言,即使我们对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有足够的信心,在上述这些变化下,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适合逐渐“变老”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乎庞大老年群体的福利,也会影响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因为人们现在的消费、储蓄乃至生育行为都与未来的生活预期密切相关。建立覆盖全民且长期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人们就不会过多地进行私人储蓄来“防老”,就可以增加当前的消费从而促进社会投资,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老龄社会的幸福指数也会全面提升,这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将利用全国老年人口调研的大样本数据,对当前养老、医疗保障体系与老年人收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

二、有关“老年人收支”的文献回顾

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关注问题,而转型社会的老年人收入情况与福利变化更是近期的研究热点。长久以来,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经济供养;但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迎来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一方面提高了生活水平,尤其惠及那些直接参与增长的相关人群和区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或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李实、岳希明,2004)。爱德华·帕默和邓曲恒(2005)发现,经济转型并没有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造成负面影响。然而也有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乡老年人在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日益彰显(杜鹏、武超,1998)。他们的研究还指出,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仍然依赖于以子女或亲属供养。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主要是低龄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远低于男性。

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及收入来源与老年健康也密切相关。顾和军等(2011)发现,我国存在明显的健康不平等,即高收入人群的健康状况更好。但是,2002年时农村的健康不平等程度要高于城镇,2005年情况则刚好相反,城镇的健康不平等程度要高于农村。梁兆晖等(2010)和吴燕等(2012)都发现,个人收入状况是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入不敷出的经济困境是影响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这或许是因为在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中,不同收入阶层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差别迥异。高收入老年人不仅能够满足对疾病的治疗需求,而且还能满足改善身体健康的生活保健需求;而对于低收入老年人,疾病的经济负担则更为沉重(李晓西等,2008)。李实和杨穗(2011)还发现,随着养老金收入的提高,老年人自评健康明显提升;相比其他收入来源,养老金对老年人健康的改善作用更为突出。由收入不平等造成的健康不平等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支出,特别是医疗和照料支出,然而相关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三、我国社会保障与老年人收支情况分析

(一)研究数据的来源

本文关于老年人口收支情况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曾毅教授所主持的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CLHLS的基线调查始于1998年,并于2000、2002、2005、2008和2011年进行了五次跟踪调查。1998年基线调查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①随机抽取了631个(约占50%)县市,覆盖了全国85.3%的总人口。1998与2000年调查的对象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自2002年调查起,又新增了65~79岁的低龄老人样本,这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老年人口调查。调查内容涵盖了老人的社会人口特征、家庭结构、经济情况和健康状况等丰富的信息。本文的分析基于2005、2008、2011年三期最新的调查。表1为三期CLHLS调查分年龄段的样本量。

曾毅等(2001)根据可靠性系数、要素分析、逻辑不一致回答比率对数据进行仔细评估,10类变量的可靠性系数是合理的。举例来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标(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的可靠性系数在1998年和2000年的调查分别是0.88和0.87;而杜克美国老龄资源和服务计划调查的相应系数为0.87,加拿大1991~1992年老龄调查的相应系数为0.89。所以,本研究所采用CLHLS数据的质量是比较好的。

(二)养老保障体制建设与老年人收入来源

回望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多次重拳出击,加速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提升老年人的保障水平,例如中央自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自2011年起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试点,2013年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九连涨”,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拓展已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例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显示,截止2006年年底,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已达到76%。又比如2008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7.8%,2010年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5.5%,2011年大幅上涨至49.7%②。

然而,就目前的阶段看,老年人群中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仍严重偏低。根据CLHLS 2005~2011年的调查,如图1所示,城镇地区享受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比例还不到40%,农村老年人的参保率虽然在2011年有所上升,但仍仅为7.3%,新农保的目标“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依然任重而道远。从养老金水平看,2011年③样本老人的养老金月人均为1973元,这一数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介绍,2011年全国月人均养老金为1531元④。从样本看,城乡差距显著,城镇养老金均值为2037元,而农村地区仅为1513元⑤。性别差距同样明显,男性养老金平均为2093元,而女性仅为1712元。这主要源于就业的性别差异,男性更多担任行政管理或专业技术等职位。

图2则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年龄段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在各个年龄段,仅有20%~35%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为养老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偏低;二是养老金较为微薄,不足以支付老人大多数的生活开支及医疗开支。可见,公共保障环节仍相对薄弱。在65~74岁的低龄阶段,至少有20%的老人以个人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即仍未退出劳动力市场。以家庭成员转移支付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上升,特别是在80岁以上的高龄段,50%以上的老人都依赖家庭成员的供养。虽然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弱化,多代同堂的居住传统也受到城镇化和少子化的猛烈冲击,然而从现实来看,子女的供养仍是老人晚年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

图3和图4则对比了城乡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异同。首先,与图1一致的是,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与保障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地区。50%左右的城镇低龄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生活,然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还不到15%。城镇地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仍有约三分之一以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而农村地区仅有10%左右的高龄老人享受养老金。其次,农村地区老人更多依赖个人劳动收入,约一半的70岁以下老年人以劳动收入为第一生活来源。城镇地区由于法定退休年龄的限制,老年人继续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再次,农村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子女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远甚于城镇老人。超过70%的农村高龄老人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供养;城镇地区这一比例则较低,在55%左右。

综合而言,得益于城镇地区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更高的养老保障水平,养老金已成为低龄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仍主要依靠子女的转移支付。然而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目前仍然缺位,未能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充裕的保障,农村老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子女的经济支持与个人的劳动收入。这意味着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下,年轻一代将背负庞大的照料负担,将不得已压缩投资与储蓄,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医疗保障体制建设与老年医疗、照护支出

过去十年是医疗保障体系高速扩张的十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在我国部分县市试点推行以来,参加人数以年均34%的速度迅猛增长(程令国、张晔,2011)。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2637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农合,参合人口数达8.32亿人,参合率为97.5%,基本实现了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全覆盖。从图5可以看到,城镇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参保率在2005~2008年三年间翻了一番,农村老年人的参保率更是翻了近三倍,从17%上涨到65%,逼近城镇医保的覆盖率。至2011年,农村老年人的参保率已高达86.4%,甚至超过城镇地区。这与2005年农村医疗保障短缺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从资源结构上看,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3年的55.9%下降到2011年的34.8%,“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医疗保障的改善将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医疗支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尤其是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医疗支出会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上涨,这是因为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衰退的同时又享受相对优越的医疗保障,因此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旺盛,医疗费用高涨。在此情形下,老龄化对于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政府医疗财政支出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从图6可以看到,基于CLHLS 2011年的调查,老年人过去一年的门诊总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的年龄趋势并非线性递增,而是呈倒U型曲线,即在低龄阶段,医疗支出随着年龄上升急剧增加,但在高龄阶段,住院费用反而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下降,门诊费用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递减,仅到95岁高龄以上才有所回升。75岁左右老年人的门诊费用达到顶峰,约为全年2000元,而在80岁左右住院费用达到最高峰,约为全年2600元。高龄老人医疗支出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高龄老人的医疗保障相对薄弱,在CLHLS 2011年调查中,87%的低龄老人至少享受一种公共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高龄老人中这一比例仅为80%。在缺乏医疗保险的情况下,部分老人可能会对高昂的医疗服务、特别是住院诊疗望而却步。二是收入效应,高龄老人经济较为拮据,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依赖子女的赡养(如图2所示),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开支。三是选择性效应,即存活至高龄的老人往往身体更为强健,很少求医问诊,更少住院诊治,因而住院费用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有明显的下降。

如果从医疗保险的状态看,参保者与未参保者医疗费用呈现完全不同的年龄趋势。就门诊费用而言,如图7所示,参保老人的门诊费用呈现倒U型曲线,然而未参保老人的门诊总费用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下降,直到80岁以后才企稳。就住院费用而言,如图8所示,未参保老人的住院费用在75岁左右达到顶峰,约为全年4000元,然后随着年龄上升急剧下降,百岁老人在2011年的住院费用仅为1500元左右。相比而言,参保老人住院费用的高峰出现较晚,在80岁左右,此后才缓慢下降。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观察到,对于未参保的老年人,剩余预期寿命缩短时,健康的投资收益会下降;如果健康的投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那么他很可能会减少健康投资量,例如减少预防性医疗服务,生病时放弃诊疗,或者换用相对廉价的治疗手段。从另一个指标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1年,34%的参保老人均会进行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而仅有23%的未参保老人会定期体检。

与医疗费用紧密相关的是老年人照料费用。中国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或临终照料尚未纳入医保体系,因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料费用与照料责任往往由配偶或子女完全承担。预期寿命延长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率的增加,即老年人带病延年,那么老年人照护的迫切性与紧要性则更为突出。CLHLS调查中将不能独立全部完成六项日常活动(吃饭、洗澡、穿衣、室内移动、上厕所、控制大小便)的老人定义为失能老人,并且调查了失能老人在最近一星期内的日常生活照料费用。

正如图9所示,在90岁之前,照料费用的年龄趋势类似医疗费用的年龄趋势,均呈倒U型曲线。城乡老人的照料费用在80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趋于下降。与医疗费用有所不同的是,照料费用在90岁以上的高龄阶段有明显的翘尾趋势,可见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护的需求非常旺盛。将城乡进行对比,90岁以下城镇老人的照料支出显著高于农村老人,例如80岁城镇老人一周的照料费用可达1000元,而同龄的农村老人仅花费600元左右。然而两者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缩小,特别是在90岁以上的高龄阶段,农村老人的照料开支反超城镇老人。

从照料费用的支付者看,城镇老人中23%自己支付照料费用,71%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支付,4%左右由政府付费。然而,仅有9%的农村老人可以自己负担照料费用,85%的农村老人的照料费用均由家属支付,不到3%由政府支付。可见,由于经济能力的约束,农村老人必须抑制对照料服务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多数的社区养老设施、居家养老服务都设在城镇地区,较少深入到偏远乡村。但事实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老年人滞留在农村,因此农村的老龄化和老年空巢化问题更为严峻,老年照料服务的重心应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结构的不断老化,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老年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别提到了老年人的权利保障,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服务体系,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服务事业。所以,在养老问题上,政府在保基本、保底线的同时,也一定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都能分享。

利用“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跟踪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本研究对当前我国老人的社会保障与支出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有如下四点:首先,养老金已成为低龄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仍主要依靠子女的转移支付。在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目前仍未能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充裕的保障,农村老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子女的经济支持与个人的劳动收入。第二,被访老年人过去一年的门诊总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的年龄趋势并非线性递增,而是呈倒U型曲线。在低龄阶段,医疗支出随着年龄上升急剧增加,但在高龄阶段,住院费用反而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下降,门诊费用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递减。第三,从医疗保险参保状态看,参保者与未参保者医疗费用呈现完全不同的年龄趋势。就门诊费用而言,参保老人的门诊费用呈现倒U型曲线,然而未参保老人的门诊总费用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下降。第四,从照料费用来看,90岁之前照料费用的年龄趋势类似医疗费用的年龄趋势,均呈倒U型曲线。城乡老人的照料费用都在80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趋于下降。而与医疗费用有所不同的是,照料费用在90岁以上的高龄阶段有明显的翘尾趋势,可见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护的需求非常旺盛。

因为劳动力流动趋势愈发明显,大中城市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城乡空巢家庭数超过老人家庭总数的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全市户籍总人口127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8万人,逼近五分之一。根据联合国判断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北京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国际上通常将2.1的生育率称为“更替水平生育率”,即从长期来看可以维持人口新老更替的生育率水平;将1.5或以下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将1.3或以下的生育率称为“极低生育率”。近年来上海市的生育率仅为0.8左右,可以说是“极低生育率”中的极低水平(左学金,2009)。生育率的降低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互为补充,政府还应该努力尝试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来解决养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养老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71003003)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批准号:2012ESH001)的资助。

注释:

①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

②数据基于笔者计算。

③CLHLS调查仅在2011年调查添加了“每月养老金为多少元”这一问题,因而我们无法获知此前年份的养老金水平。

④http:///cj/2012/01-20/3618213.shtml

⑤农村地区享受养老金的样本量很少,仅为182个。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帕默,邓曲恒.中国经济转型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2]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J].经济研究,2012(1).

[3]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7).

[4]顾和军,刘云平.与收入相关的老人健康不平等及其分解——基于中国城镇和农村的经验研究[J].南方人口,2011(4).

[5]李实,杨穗.养老金收入与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6]李实,岳希明.中国个人收入差距的最新变化[J].财经,2004(3).

[7]李晓西,刘涛.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

[8]梁兆晖,郝元涛,王耀富,欧爱华.老年人群心理健康与个人收入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2010(10).

[9]吴燕,徐勇.不同收入老年人健康状况公平性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1).

[10]曾毅,柳玉芝,张纯元,萧振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宁夏;农村老年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95-02

宁夏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之一。随着全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宁夏农村养老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据有关研究显示,宁夏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截至2007年6月底,宁夏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从年龄构成来看,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3.9万人,其中百岁老人81人,且大多生活在农村,空巢老人达到18.29万①。专家预测,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2015年宁夏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将进入老年型。因此,如何针对宁夏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宁夏农村养老问题,是宁夏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宁夏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贴近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笔者深入农村,以宁夏灵武市韩渠村、中渠村、关渠村为调查对象,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通过对问卷分析并结合笔者在走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笔者发现,现在宁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生活及医疗保健方面,都能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然而,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老年人的生活还异常困苦,有的是物质生活窘迫,没有经济来源;有的是精神生活匮乏,孤独寂寞;还有的就是生活照料方面,难以自理。尤其对于丧偶老人,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经济来源匮乏,养老资金不足

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子女的供养和自身的劳动,其它收入如养老金、亲友赠送、政府的救济金等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据问卷调查统计:60―75岁老人,56%左右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30%左右依靠子女的供养;75岁以上老人,80%以上由子女供养。然而,子女供养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家庭收入的多少,如果子女家庭收入较高,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对老人的赡养费越多,老人的生活也更容易;如果子女的收入较低,不仅他们有心无力,老人也由于心疼儿女不愿意开口要钱,从而老人的生活将困苦不堪。因此,经济来源匮乏对老年人的养老水平影响很大。

(二)生活照料程度低,精神生活贫乏

(1)老年人生活照料程度低

在农村,老人都希望自己老后能有自己的子女来照顾,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抚养子女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家庭规模呈现出缩小趋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与此同时,社会因素造成的代际间矛盾的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子女倾向于与老人分居,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子女,宁愿把父母送到敬老院或花钱请人来代为照料老人。调查数据显示:60―75岁的老人中大约有70%的老人与子女分开独居,自己照料自己;8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20%靠自己照料生活;还有10%的老人由子女花钱寄住别家或雇他人来照顾。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只要是还能“动”的老人,大多数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地为养幼赡老流淌了一生的血汗,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丰厚回报和子女的无私赡养,然而,老年人到老时生活照料却反而成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2)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单调的,甚至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几乎没有精神生活,他们更多时候面临的是孤寂。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在家里看电视、出去散步,或到邻居家聊天等,除此之外就是养几头家禽,平时出去割割草,放放牲口,如果是回民老人,则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上清真寺做礼拜。在所调查的老年人当中,只有8%的老人没有孤独感,而其他90%以上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下图)

那么,造成农村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人去城市打工,无暇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同时有一部分青年人道德观念淡薄,对老人不管不问甚至视他们为包袱和累赘,不仅不孝敬老人,反而虐待、歧视老人;二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有些老年人不愿组织或参加集体活动,他们把这些活动认为是出丑、尴尬的事,这些原因导致他们生活中产生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孤独感,整日郁郁寡欢,精神状态低落。

(三)医疗保障水平低

在调查中,当问及老年人对疾病的医疗情况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有啥不要有病,没啥不要没钱”,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之所以会造成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费用太高,农民负担不起。农村老人看一次病少则要花掉数十元,多则上百元,而做一次手术一般要上千、上万元,这些医疗费用大多是靠子女承担,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数老人和子女都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农村由私人兴办的医疗机构逐年呈增长趋势,但这种私人诊所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简陋陈旧等问题。三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虽然宁夏自2003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种种因素,新型合作医疗还需要时间去实践。

二、解决宁夏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增加经济收入,解决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经济收入包括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和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收入。具体办法如下: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和鼓励劳务输出等。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二是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和“五保”养老经费,建立“救济养老”基金。鉴于当前宁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五保供养覆盖面及保障水平有限,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有一定的困难,可以考虑从全面保障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入手,将宁夏地区的救灾救济资金、五保供养经费以及拟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全部明确统一为“救济养老”资金,并把已有的福利设施都归为这一层次所有。这样既能解决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过大、财力不足等问题,又能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需求,把有限的经济与社会资源集中起来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

精神生活和生活照料对于老年人来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笔者认为,各村委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农村老年协会,以此来监控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有:兴建适合老年的休闲场所,如老年健身中心、娱乐室等,开展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制定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采取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等活动,对那些养老、敬老的模范家庭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签订养老协议,实践证明签订养老协议对减少养老纠纷大有好处:有口头协议的比无协议的发生纠纷率低;有书面协议的比只有口头协议的家庭发生纠纷的比率更低。因此,如果在基层组织的监督下,再设立专门组织,负责督促子女与老年人签订书面养老协议,并定期检查协议的履行情况,这将对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起到很好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在加强宣传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如料理家务、修理缝补、看病就医等服务。对于一些无自理能力、饮食起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国家和集体应对其进行生活援助,开办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对这些老人实施集中供养、集中护理和照顾等生活援助,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三)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健康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应在农村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向农民讲解、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机构等方法,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使农民能了解到参保的好处和流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相关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杜绝管理滞后和违法现象,使农民能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保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及医护水平的建设投入,组织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的医护水平和道德观念不断提高,力争给农民一个安心、舒适的看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