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创新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信息网络

新型集群

知识转移

1.引言

信息时代,信息应用将创新行为崁入到我国科技创新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要受到多种嵌入关系和影响因素的干预和作用。网络环境下,我国科技创新必须将信息应用的影响因子(原信息的质量、信息管理行为、信息技术标准、信息组织方式、用户需求行为、知识转移方式等)嵌入到与其存在互动关系的一系列应用主体(新型集群),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创新。信息应用创新必然会超越用户需求行为组织边界,并受到网络中其它信息资源与信息能力以及网络的各种嵌入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管理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应用条件和创新环境开展实践过程研究,实现信息应用创新的最大化。同时,遵循“最大限度”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发挥信息力量。信息组织理论认为,信息的内部结构特征对信息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影响。资源和能力理论认为信息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信息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信息“内质”的不可模仿的,难以替代的资源和能力。依据资源和能力理论的逻辑,信息应用的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内力的差异性。而信息的动态能力,即信息能力要靠信息采集、挖掘、筛选的创新信息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信息分类、信息组织、信息构建充分提高信息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需求。

2.信息网络及其主要特征

2.1 信息网络的内涵

信息网络嵌入理论(Information Structural embedded ness theory)认为,信息的有效应用不是在“原子化”状态下独立具有应用行为的,其应用行为是由信息嵌入的不断发展演化的各种网络关系决定的,同时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搜寻和监管网络中其他组织创新行动机制而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网络嵌入到包含了一系列的其他组织(用户需求)的信息应用网络中的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网络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信息经济主体之间长期的、有目的的过程控制(信息的实用性,应用绩效的测定)。这种过程控制有助于净化信息源,使得信息源的传播体与外部的应用主体对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的有效获取的理念和方式上形成共识。这种信息传播网络是以开放性的信息流动为基础的,精心维护的、持久的的、构建性的信息群体,网络中的信息群体,共同应对动态环境,相互协调和维护信息生产与应用行为的生态平衡,更为有效地向新型集群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因此,其对新型集群创新行为的运行更具有“战略意义”。

根据信息网络结构嵌入理论的解释,创新信息的粘着性及其新型集群的创新行为嵌入在信息网络结构中。类似于交易成本理论,结构嵌入观点不断强调网络中的诚信关系和网络信息的质量检验标准,即减少交易成本及风险对信息应用创新能力的作用。同时还作为对资源与能力理论的补充,认为嵌入理论中的嵌入关系会成为新型集群获得网络中其他集群拥有的隐性资源的潜在渠道。因此,网络关系和网络信息的可用性成为新型集群可以依托的信息资源的应用条件。在网络中所拥有的嵌入关系及嵌入的信息质量标准、信息组织方式不同,个体、集群、组织间对流动信息的获取及对流动信息资源的应用控制能力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信息应用创新的实现。同时,网络关系和标准还会影响到信息源与网络中其他集群的认知近似性和和谐性,从而影响到新型集群采纳不同层次(强度)的创新信息的意愿。所以,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构架所嵌入的网络关系对我国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以及新型集群的创新绩效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2 信息网络的主要特征

信息网络是信息生产、信息组织、信息传播与信息用户间的一种组织状态,其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间多种嵌入关系的协调发展。Dacin 将网络中的嵌入关系归为四类:结构性的、认知性的、行政性的及文化性的。作者认为,从信息应用创新的影响力来看,网络的嵌入关系分为两个层面:其一,网络信息的内部结构,即信息的内生长力及信息种群的排列组合等。其二,信息网络嵌入关系的外部表现及其组织间的影响力,即原信息的生产与管理系统、信息传播系统(信息的与接受)、图书信息组织系统(信息组织、信息服务方式、用户需求等)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所有嵌入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网络状,互相牵动,相互制约,只有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的功能,才能实现信息应用创新。信息网络结构以不同的变量反映出所具有的特征:① 结构嵌入使得新型集群与信息网络联系在一起,以不同层次的应用理念来获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形成一定的信息应用行为。②网络结构嵌入关系具有异化性,网络中不同文化层次的集群集聚在不同的层面,其吸收信息的能力及其时效性也有所不同。③所选取的结构变量以不同强度的信息力对信息应用创新有明显不同的影响。作者认为:有三个结构特征变量可以阐述不同层次网络结构嵌入特征与信息应用创新的紧密关系,即信息网络位置的中心度 (组织结构的中心度)、信息网络联结程度(组织间的联结强度)和网络密度(信息网络层次)。

3.信息网络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3.1 树立新的科技创新观

信息时代,审视原有的科技创新方式,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能以单一分类的方式来认识创新方式、路径问题。获得科技创新的方式、路径有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新的信息应用创新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形式和实践的动态理念,它是一定时代特征的反映。

在信息应用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整体融合的观点来寻求适用于解释全部过程的基本理论。其一,相互融合的观点。以信息应用创新的应用条件和应用环境作为认识的单元。信息应用创新将信息应用的影响因子嵌入到了与其存在互动关系的一系列应用主体,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实现创新;新型集群中,以个体、集群、组织间创新信息的流动的集合形成整体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主体的整个创新过程不是单一的,需要更多的关注其在信息网络中的关系嵌入性或结构嵌入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其二,协调发展的观点。将协调发展作为新型集群信息应用创新活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一种超越各领域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之上的创新形式,融入了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国际大型工程技术合作研究理论依据和技术应用方法。新型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组织必将信息科学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集群内、组织间形成创新发展的生态平衡。其三,进化的观点。不断创造信息应用创新过程中的新价值。信息应用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过程。不同阶段的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崁入到网络关系中形成“质”的深化,使得信息单元转向知识单元,隐性知识转向显性知识,实现知识转移创造新价值。

3.2 科学管理行为

科学管理行为是对科学研究质量保证的科学管理和过程研究。科学研究的质量保证贯穿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自组织过程控制从成果形成的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环节的求实创新来实现。本身创新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的质度和量度渗透在每一个基本要素之中。首先,科研人员要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求真务实,做到“有所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跟踪研究过程,善于辨析研究成果的真伪,严格掌握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再次,信息组织人员(图书馆员)要进行信息学的应用研究。其一,注重科技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通过网络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或引文分析评价信息质量,测定学科影响和重要性,确定核心网站,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人才;探讨科学发展规律,为确定创新决策、科技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其二,注重信息用户研究。在网络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向着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形象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网上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传播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交互式的信息传递。其三,注重信息应用的模式研究。享受着现代技术带来的方便、自由快捷的网络信息应用,人们却并不满足,对信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合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探索出一套既能方便信息组织人员,又能满足信息应用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应用模式。

3.3 信息质量的评价

从科技信息质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质量评价是多指标综合体系下的科技信息质量评价。评价质量影响因素蕴涵于整个评价过程中。在质量评价过程中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出相关的控制策略。科技信息质量的评价是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也就是科技评价。目前,科技评价中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组织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是:过分强调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设计的研究,而对科技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机制及其控制策略重视不够。缺乏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机制,已经成为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的原因之一。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不仅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质量,影响到对所评科技成果价值的正确认同,而且影响到将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景,以及信息应用的创新。科技评价的质量内涵包括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适用性、可行性、实效性、合理性等几个方面。但是,存在于评价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会对评价质量产生影响,使评价结果有可能产生偏离。因此,要系统分析这些质量影响因素。这里所提及的质量影响因素,不仅指那些细节上的实验数据影响因素,还指从宏观角度出发的阶段性过程影响因素。

(1)评价思想因素。科技评价工作要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决定了评价主体的评价态度,势必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质量。科研评价不能单纯地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通过评价带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理念的提升。

(2)评价对象因素。就评价对象而言,不同行业或科技领域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和科技组织有很大的差别,处于不同研究阶段的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其性质和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科技项目和成果的确定性、复杂性和集成度逐步提高,评价问题的机构化程度也逐步提高。对不同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其评价的难度是不同的,这造成了对评价质量的直接影响。

(3)评价目标因素。科技评价的目标一般包括价值度量、转化能力、产业化前景、潜在经济效益、产业化价值等。具体评价目标可以很多,但从时间的角度,评价目标可以分为事前评价目标、事中评价目标和事后评价目标。通常,科技决策需要基于预测的事前评价,科技活动控制需要基于过程的事中评价,科技活动绩效考核需要基于结果的事后评价,而科技成果价值评判则基于成果对目标的贡献。

(4)评价方法因素。科技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评价与决策方法,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影响与效果辨识方法、操作化设计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计量方法、分析方法、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既有定量分析方法,也有定性分析方法,每一种评价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3.4信息组织行为

信息组织是一种高级的逻辑知识组织方式。它充分表达知识元素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静态的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操作与控制关系。主要的知识组织方法有:规则、分类树、语义网络、超文本以及其他的逻辑方法和可视化方法。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最终要通过信息组织方式来实现。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采集、分类、析取、更新等整个过程中,网络信息分类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根据网络信息源及其传播的特点,要满足用户跟踪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差异等,对信息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组织分类过程中要体现出其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易用性。

3.5 用户需求行为

用户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超越用户需求是一种具有更高境界服务理念、更有效的信息服务方式。它主要是信息馆员在确定用户信息需求目的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超出其需求范围的信息,给用户不断带来惊喜,从而使需求的满足达到更高的层次,更有助于用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方式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信息对接、信息确认、超越需求。信息对接只是信息馆员将用户明确提出的信息需求予以满足,确认则可以对用户模糊需求通过互动过程予以确定,还可以确定用户信息需求的最终目的。超越需求则是要超越用户现有的需求,遵循“最大限度”满足需求的原则,提供用户意想不到的具有潜能的创新信息。

3.6 知识转移方式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组织、集群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知识转移既是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活动。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地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知识转移和创新是贯穿整个组织各个层面的一系列活动,各层次之间的知识转移又是每一层面内知识管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转移是“一个 unit(组织、群体)受其他 unit 或群体的经验影响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从经验者一方向无经验者一方的转移。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获取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接受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当知识贡献者分享的知识为知识接收者所使用, 知识转移才发生。

知识转移是一个类似信息传导的过程, 信息传导包括信息传播体和信息接收体多个主体,客体是信息,客观条件是传导的途径和环境,过程是信息的传导和信息的接收,目标是能够利用信息来指导行为。知识转移依托知识的存在,它有四个层次:个体知识、集群知识、组织知识和跨组织知识。个体知识是其他层面知识的基础, 因为知识的创造和转移都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交互、接触来实现的。集群知识、组织知识和跨组织知识代表着知识的层面,凝聚着知识转移的氛围和知识的力量。

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系统中必须具有适应性、主动性、能动性的个体。正是这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群,集群与集群构成组织,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知识转移条件和应用环境。个体、集群、组织的适应性、主动性、能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反应性:具有认知意识,能够感悟到环境的变化(市场环境、知识环境、创新环境等),根据一定的变化规则对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②主动性: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主动操作,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内部状态;使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升华,创造新知识,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③合作性:具有与其他个体、群体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④通信性:拥有其他个体、集群的信息和知识(集群内的共性技术),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

通常,农业科技知识的转移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交流、应用过程具有科技信息传播“不对称问题”的特点。“不对称问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不懂”技术的接受体(包括技术开发的技术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体之间的沟通困难。英国著名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是否构成信息。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信息的组织形式与手段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主要因素。

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72-02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汇成了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如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同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企业科技创新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作用,清楚地了解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据此找出一条适合企业科技创新路子。

一、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新领域,是有关现代社会活动中各种项目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使项目实施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等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发展。

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企业科技创新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进行战略运用呢?

(一)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法。它是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方式。由于企业的创新基础条件和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完全依赖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积累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技术档次和效率。而我国的创新资源又分布不均,比较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十分明严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却得不到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种现象。合作创新战略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它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手段。它可以充分利用创新资源,直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克服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劣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集中各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档次,促进企业发展。此外,在合作方式上,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和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以行业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以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企业、大专院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这种技术创新方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项目管理方法。信息战略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对于信息系统和硬件配套不能好高骛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建设功能比较完备,操作简单易行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传统工业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争取政府和各级的支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开发人才,培育人才。四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政府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完善企业信息网络,也在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逐步在全市形成政务、科技、金融、商业等不同行业、不同格局的信息网络。同时,要以科技频道为基础,建立科技知识普及平台,搞好科技传播工程,提高全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

(三)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项目管理层面知识积累达一定程度后的突破和爆发,是通过引进外地先进成果、技术后,突破原有技术的更进一步提高;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也是衡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指标。自主创新需求有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有高素质且具有开拓精神的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团队的大力支持。我们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要在以下方面上求突破。要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化工、医药、生物等高新技术,注重成型技术的生产转化,引进开发一批基因药物、生物制剂、电子仪器、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车用超级电容器是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公司开发的自主创新产品,是一种新型的储能环保电源,其特点在于充电速度快(充电10秒~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使用寿命长(深度充放电循环使用次数可达1~50万次)、功率密度高(可达500W/KG~3000W/KG,相当于电池的5~10倍)、工作温度范围宽(-30℃~+50℃)、环保节能(免维护,没有二次污染)等。目前奥威公司已申请超级电容器相关的国家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一半以上,6项已获得授权。车用超级电容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的历史空白。

(四)人才战略

项目管理方法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企业要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形式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需要迎接技术变革、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向新的科技创新管理的模式转换,提高企业创新的科学化,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项目管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把项目的管理内容细化为范围、时间、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这些方法都是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中非常需要引入或强化的内容。相信项目管理方法将对我们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晓莉,王克罩.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6,(6).

[2]吕智群.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之我见[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

[3]潘金刚,杜鹏程.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2006,(1).

[4]吴坤.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北方经济,2006,(3).

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经管专业 毕业设计 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和管理对于保证本科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由于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够,以及教学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毕业设计教学基础训练课程不完善、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设计与毕业生找工作、考研、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从而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加以保证等等,是导致目前各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被应付”之风的主要原因。毕业设计质量滑坡,未达到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一现象在经管类专业中尤为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根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拓展了不同的培养模式,现将几种毕业设计改革模式总结出来,期望能对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同仁带来一些帮助。

一、项目带动式毕业设计模式

针对大学生上课时间紧,缺乏较长时间从事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工作问题,我们结合已经开展的“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与本科毕业设计相结合,进行了所谓的项目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索。

该模式适用于所有经管专业的毕业生。项目的主要来源是校方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威克网招标项目。前者能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一般为500-1000元),后者则是通过网络互动问答平台出售个人的技能,知识,智慧获得财富一种模式,内容涉及微博营销、推广注册、QQ群推广、论坛推广、博客推广、QQ日志营销网络营销策划,也包括品牌故事、产品推广方案和营销活动、便利店营销推广策划、广告语等文案写作。这类题目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较强的实际意义,它能将学生的知识资源转化为财富,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在学习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项目带动式能将毕业设计与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以项目带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一个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环境。在时间上,项目带动下的毕业设计提前至大三,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在空间上,表现为让学生走出教室,根据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点,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学生个人的兴趣、性格等,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广泛接触社会,进行市场调查、广告策划、营销策划。在方法上,采用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个案研究等,使毕业设计指导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由于项目带动式以考察整体素质为目标,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因此安排了3-4人为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团队的集体力量和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出考核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分工等能力。

以这种模式为主导的考核采取学院与学校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考核相结合,或学校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学校专家组考核

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要经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

项目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填报申报书,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项目下达后,项目组将与学校签订《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协议书》。半年后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将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包括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是否按计划开展研究,研究进度是否符合项目研究计划的要求;是否有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一年后,学校将组织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通过事前指导、事后督促的全过程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可利用的显性资源、隐性资源,做出有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设计来,使学生获得了“点石成金”的方法。

2、企业考核

参与威客悬赏项目,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商品”和服务在网络上来销售。通过威客网站这个平台买卖“知识产品”,让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逐步转化成个人财富。学生开始体会到,个人的知识(资源)不但是力量,而且又是个人的财富。学生参加威克网上相关的悬赏项目,一旦提出的方案得到信息者的认可,就实现了知识、智慧、经验、技能等转化为经济价值。学生们对某个项目进行投标,并争取中标从而获得项目开发机会。企业的评价无疑侧重于方案的可行性等等。

3、学校考核

指导老师负责审批学生的营销策划方案进行检查和评价,老师的评价不仅侧重于内容及格式的规范。同时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二、顶岗实习带动毕业设计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这种模式操作流程简单,考核方式新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该模式的运行情况如下:

1、实习工作计划与总结

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的去进行跟踪把握,并及时和实习单位的领导进行沟通,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撰写一份实习工作计划和总结,并于每周日晚之前与指导教师联系,请指导教师批示。这两份资料都有统一的模板,参考兄弟院校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防止学生搞突击,每张表格上附有的位随机编号。截止实习期结束,每位同学要至少完成8份在同一个公司实习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并于参加答辩时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实习环节,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实习阶段的各项工作。

2、营销策划或调研报告方案

实习工作开始一周后,学生们对工作岗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适应。这时候,就要求学生们自拟营销策划方案或调研报告题目。指导老师兼顾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指导。毕业设计的题目要结合顶岗实习具体情况,并发挥个体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虽然顶岗实习带动的毕业设计具有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但仍要求营销策划书或调研报告要符合统一要求。题目确定后,学生就可以着手进行策划书或调研报告的撰写了。毕业设计的内容除了综合性,深度和广度要求外,还要结合学生个体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的内容及指导方法的策划。学生能通过策划撰写过程,巩固和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能力、问题求解能力,以及综合、评价等实践创新能力。在此期间,指导老师既要责任到位、严格要求,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并营造一个支持有力、沟通顺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

顶岗实习带动毕业设计模式采取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学生实习所在企业的直接领导对学生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策划等进行检查和评价,然后签字并加盖企业的公章。其次指导老师负责审批学生每周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评阅营销策划方案。最后由该专业老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通过面谈、博客、QQ、电子邮箱等对学生进行指导、考核。

以上两种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是我们在探索应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经过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单靠一种方式和方法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我们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即使是项目带动式和顶岗实习带动式毕业设计模式也受到老师投入精力问题、场地问题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不够等等问题。因此,这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课业教学”创新研究,编号:09-3-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明跃,骆清铭.大学生二课、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研究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资讯,2008,(03):185-186.

[2]段全林.高职高专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30-132.

科技创新及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形式,是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利补充,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使课堂联系实际,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传授模式,实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打造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思维转变。而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知识性课堂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指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供出现多余,求也出现求不到的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两头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市场脱钩,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知识创新,重现有岗位就业、轻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表现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并难理解,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以理论型课程的讲授而言,教师授课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点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解,缺乏本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创业、创新成功案例的引导。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单纯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课程形式单一,概念抽象,术语多,知识点不联系实际操作,知识点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难度较比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取是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于目前的教材选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较为偏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选用纯操作的应用系列教材。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理论知识点带动实际操作的教材较少,或者通过实例引出理论支撑知识点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导,教师授课拘泥于课程,导致纯理论、纯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开拓。

灌输式的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弊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互动、双向反馈较少。学生没有较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被执行者,缺乏教学的参与性,自然无法主动利用知识去执行项目或者实例。因为是灌输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扩展能力。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是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境忽略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课堂脱离实际。比如金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机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毕之后,缺乏对学生在专业应用上的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在专业中的用途。即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践可能在结构、内容上是分散的、独立的,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性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体现出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虽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平时考核、平时作业为参考标准,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其设计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以考为考,以学为考作为学习的目的,体现不出学以致用的学习本质。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以课程教学作为技能传授的载体,在课程的教学中植入创业思维。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是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创业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使课程的教授过程不仅具有专业性,还突出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加入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利用的技能,使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应用性。电子商务已是农村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开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导向,让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的相关知识,并完善学科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过关,又懂专业经营、敢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授课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在创新创业导向下,课程教学应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上进行培养。知R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逻辑。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子项。素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风险分析意识等。改变现有状态下的固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落脚点更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是培养创新创业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融入专业创业知识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专业基础的教育,二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的实际应用过程,围绕应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这个核心环节,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及专业创新教育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传播者过渡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以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融入课程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习实践,通过企业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在专业技能得到夯实的同时,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

构建与课程相关的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室要以解决专业的创新与创业为中心,体现出实训环境的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扩展。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课程与实际创新项目的融合,比如将每年“互联网+”大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融合,申请、调研及开发创作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项目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类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过程“不重经验,重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灌输式的传授,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老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实战环境,增加教学的沉浸感和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精神。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发挥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用好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避免学生个人能力不足难于解决专业上的复杂性问题。引入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性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学生为例,一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团队,大一大二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专业创新思维,大三进入专业技能课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各专业已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以中兴通讯服务有限公司的真正项目或者子项目作为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学生团队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性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搞形式,不搞突击,以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学习精神进行建设,使学生依赖团队和项目,形成在专业的科技创新中具有可持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四)结合创业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应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更符合创新创业大环境下专业的教学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应用。利用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新的难题,破解新问题,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而是依据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及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或者考核方式将这种能力落地。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据统计,参加该赛事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学生项目中,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应用课题已占参赛课题的绝大多数。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广告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上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维。这种行之有效的竞赛模式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式下课程考核的有效参考。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创新、专业上创业提供能力的储备。因此,建立一套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创业教育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5(5)

[2]金彦龙,李庆满,杨皎平.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鲁道邦,宋玉玲,高振海.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