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一、企业文化内涵及其作用
1 企业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文物、文明、知识、文献而言,某种特殊人群自觉形成的观念与方式。它包罗万象,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综合体现。企业文化是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总和。其核心内容为:价值观、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根据这定义,企业文化的特点为:独立性、自觉性、当时性、变化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企业文化更准确的理解,要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个层次是其物质文化层,它是外面显现出来的部分。包括产品包装和外观,企业标识以及企业环境。它是其他两个层次的基础,通过这层次,可以反映出员工的理想,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的价值观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层,它是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准则,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关系、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等;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宗旨、企业道德和企业价值观念。它是全体员工的一个精神支柱。在它形成过程中,高层领导起关键作用。
2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凝聚力。据研究人员调查,得出结论,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留住人才,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与公司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目标。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很难产生归属感,只有暂时栖身的感觉,一有更好的机会,就会立马离开,给公司带来损失。企业文化就像企业的灵魂。好的文化,能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可以服从集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2) 企业文化能够起到剂的作用。企业的制度规定,很教条化,严格而苛刻。而企业文化在规范员工方面,可以更加灵活。有时都不需要制度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员工能够自觉去做,而不是靠约束。起到了缓和制度与人之间的作用。这缓解了管理者的压力,也使工作更具有弹性。
3) 企业文化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对每位员工,还是整个企业都具有导向作用。其具体表现在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每个企业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标准对每位员工进行指导,保证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和市场导向始终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这样能够起到及时纠正的作用。
4) 企业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每位员工全面发展,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满足了企业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满足了员工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员工也不断成长,为完善自我、奋发进取而努力。激烈文化的恰当运用,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5) 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好的企业文化就如优良的土壤,积累着丰富的营养培育新的幼苗。文化促进和谐,好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更舒适,更积极的工作坏境,这样为员工创新创造有利的温床。创新就是竞争力,企业管理是为了企业更有竞争力,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1.目标一致性。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塑造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而这些目标的体现都是企业实现效益不可或缺的品质。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激发出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最大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组织运用实现最佳组织绩效,发挥员工潜能的最大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最多的剩余价值。
2.主体一致性。
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靠人来起作用。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建立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只有通过人的智力因素才能实现。二者的实现途径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企业文化,无法实现最优绩效;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无法有力展现。
3.相互促进性。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不可交易性、难以复制性使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动态性,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优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不断优化完善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优化又能改进企业文化的整体氛围。
三、目前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1.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中国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运行流程中存在企业文化作用的缺失。主要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脱钩。如在企业招聘前往往对招聘对象的整体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大;在招聘中缺少对招聘对象的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在员工的考核中重业绩指标,缺少德育评价;在员工薪酬指标上,沿袭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而缺少激励机制的制定并有力执行。
2.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不明显。
我国大多数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长期以来重管理轻文化的思想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是流于口号就是形式主义。国际一流企业非常重视“全员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基于以人为本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建立企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深受重视,从而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主动权。没有以全体员工智力发挥为保证的企业文化的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3.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制约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活动一般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由于对企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企业往往将企业文化当作门面,企业文化建设多用于宣传和为领导服务,不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相连,尤其没能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如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归书记管,企业经营活动归经理管。在实际工作运行中,二者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活动两层皮。这就导致企业文化只是“新瓶老酒”应付差事,人力资源管理依旧我行我素照旧办事。
四、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有效举措
1.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
注重培育体现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企业作风等特质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准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对于以规章制度、服务守则为载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形准则”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纵观世界500 强,其成功都离不开独特的“无形准则”推动“有形准则”的贯彻实施。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招聘、教育、培训、考核中渗透企业文化内涵,既可以为企业招揽、培育人才,又能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事半功倍, 更能彰显企业的凝聚力与活力。
2. 切实增强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定实施,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融合,必须在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缺少企业价值观、信念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没有灵魂的。企业在制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民主决策、全员参与的作用,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每名员工的共同使命和集体责任, 这直接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实施的科学性、能动性和可操作性,也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升级, 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随着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企业文化所塑造的员工荣誉感与责任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运行开启了方便之门。重视广大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必然会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 这不仅可以营造全体员工工作中“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而且可以有效实行责任追究,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服务效能,促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
五、结语
一个民族生存下来的根本就是认同感,而认同感的产生更离不开共同的文化。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逐渐提升。只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加深,才会产生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个企业的齐心协力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2]魏杰.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关键词:管理人力资源文化管理人本管理激励
一管理的存在性
马克思说过,凡是存在人类协作的地方就存在管理。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是任何组织,群体活动所不能回避的经典话题。关于管理的定义各个版本都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我们学过定义是: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彼德.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可见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人”是企业的灵魂,朴素的社会学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管理学应该从人入手。在工业时代,亨利.福特曾问:我只要求一双手,可为什么总有一个脑袋跟着来上班?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的雇员呆着脑袋来上班,这时我们应该让每个雇员感到,他或她在为能够真正改变他人生活的事业贡献力量。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任何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是唯一一种起创造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无法存储,唯有前瞻性地,有计划地与适时地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必须不断的维持,投资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时代已逐步被劳动者的勤劳与素质以及由劳动力素质而决定的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所代替。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不约而同的都集中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一性的资源进行优先开发。
那么在这个人才的时代,企业应该怎样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并且留住人才为企业所用呢?我认为这时候要大力发展塑造企业的软实力,所谓企业的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非物化要素.硬实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是衡量企业做强做大的客观标准,例如企业设施,资本,人员,经济规模等。软实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拥有这个实力,企业将呈现出管理高效,内部和谐,业绩卓越的状态。同时在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公信度,从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受人尊敬的企业在企业中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要素有两个,分别为人和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多着眼于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开发,没有注重或充分重视人的文化要素,原因就在于没有把人与其他生产力要素从本质上区分开来,对人的文化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当今社会文化问题在学术界争得不可开交,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却未产生些许涟漪,真正成了“象牙塔”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条将文化建设引入广泛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文化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三企业文化的存在性极其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这个时空概念意味着什么呢?概括的讲,企业文化理论是美国惊讶于日本经济20年巨大发展,进行深入比较和反思后的提炼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二战后的日本,本身资源贫乏,战争消耗又大,这对日本是雪上加霜。世人看来,日本短期内走向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然而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日本创造出了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注意培养员工的共同体意识,以及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塑造,注重建立劳资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其有两个鲜明的效果:其一,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对企业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文化是日本成功的真谛所在。其二,形成了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是非常严格有序的,但他们不囿于管理制度的形式,不僵化,他们不允许因严格执行制度或过分强调责任而影响相互协调一致使工作受损失,那样是犯罪。足以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水平决定人力资源的地位,企业文化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大量实证材料表明,凝聚企业人才的最重要因素不在物质待遇,而在于组织的文化氛围,积极和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能使人在组织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企业文化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如果经济学只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生理本能和物理机能,只看重与货币有关的交易逻辑,而不去探究经济活动的文化理由和人文因素,就无法彻底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四人本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中国数十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人力资源测评方法来判断人,甄选人,评价人和提拔人。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更充分的认识人性,更有能力地捕捉自身发展规律,这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认为中国企业不要在空谈以人为本的泛义了,应该具体讲对人性的尊重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内涵之中,而这需要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中国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本上都是纯进口的。中国企业在引进了所谓西方先进管理时,大部分都是圂囵吞枣,没有经过消化就只接吞进胃里,结果许多企业都患上了胃病。所以说西方的药方能否适应中国企业的病症,关键看中国企业有没有消化它的能力,并最终转化成身体的抵抗力,这就是中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所以说中国企业要想有实质性的发展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企业要做到员工管理而不是管理员工。
被誉为经营之王的日本东芝公司总裁士光敏夫不喜欢“管理者”的概念,他认为这种词汇会让人产生上下等级观念。他认为只有一个人愿意主动采取行动时,才会最大限度发挥其能力。人不走自主管理的道路就不能取得成功。管理者应是提出希望的人而不是命令者;是给人帮助的人而不是统治者,东芝公司的管理者的作用就是激发部下的热情,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管理者;讨论问题应该以正确为标准,重要的是“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谁是正确的”。
五有效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从其英语的字源学角度分析,来自动机一词。人的行为中只有很少数是本能性,反射性,无动机的,从管理所关心的人的工作行为来看,都是有动机的。所谓激励,从语义学来定义便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俗的说,就是激发士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激励对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的有四:吸引,保留,激励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其中激励显然是核心,因为如果能激发起员工的干劲,就必能吸引并留住他们。激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使员工安心积极的工作,还在于能使员工认同和接受本企业的目标与价值观,对企业产生强烈归属感的作用。
人就是人,而不是什么人员;人并不厌倦工作,只需帮助他们明了共同的目标,他们便会激励自己,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就;人不会由他人真正激励起来,因为他们那扇门是从里面锁上的,他们应当在一种有助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信任的氛围中工作;人一旦受到信任,便会知难而进。基于此那么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要给与员工足够的信任,其次要注意激励的差异性和时间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励层次要鲜明。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从工作岗位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感。这个时候员工的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最高效率的工作,这个时候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肯定会不断攀升,产品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也会相应提升,这样企业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结论
这篇文章只是简单的论述了一下企业相关软实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当然了企业的软实力不只这些,在这里不可能一一阐述。我觉得未来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是各自软实力的竞争,因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学习新科技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说技术的领先只是暂时的,而企业塑造的软实力是任何企业也学不来的,所以我坚定主宰未来企业的将是企业特色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7.4
[3]邢传.沈坚.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8
[4]孟凡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键.企业文化.中国人大出版社.2007.2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 学生 文化意识 重要性 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只片面追求英语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知识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使涉及到关于英语文化知识内容的讲授,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时,必须将文化意识逐步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为此,本文将在进一步阐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培养该意识展开探讨。
一、 文化知识渗透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我国教育部颁布和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作为一项独立内容被纳入英语课程教学标准中。尤其是新课改的进一步贯彻和实施,使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灵活开放,并着重强调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促进学生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技巧,并不断增强文化视野的扩展程度,进而提高学生跨地域文化交际的能力。
2. 文化和语言的辩证关系
目前,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在教育领域中达成共识。虽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对于“文化意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差强人意,许多教师仍然将文化知识置于不太重要的境地。针对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文化知识教学和英语语言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利用各种优势资源,进一步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
二、 加强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方略
1. 教学过程引入文化知识教育
英语教学不仅是单纯讲授单词的发音、拼写、词性以及词义等,关键在于将单词或词语蕴含的文化含义教授给学生。基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较大差异性,在英汉互译时就会产生不同意义的内涵,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单词、词组的深层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单词“dog”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出关于“狗”的几组汉语词语,像“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接下来再讲授英语中和“dog”相关的一些谚语,像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He works like a dog. (他工作十分努力。),最后,教师进行收尾,总结归纳出“dog”一词在不同的国家被赋予的文化色彩截然不同。
2. 注重日常积累,培养文化敏感度
英语知识的熟练掌握主要依赖于日常知识的逐渐积累。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时,可能会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重点传授,因此,平时注重对于文化知识的点滴积累很重要。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地讲授一些英文习语、名人名言及典故等,这些蕴含浓厚文化色彩的词句较容易被学生了解和掌握。例如,在高一上学期Unit 6中进行西方国家饮食的讲授时,可以适当将饮食方面的一些习语讲授给学生,比如hot potato(棘手的事情); have a finger in every pie(比喻爱管闲事)等。由于这些习语都与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较为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掌握。
3. 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领悟英语文化内涵
很多学生都喜欢欧美影片,尤其对一些经典台词他们反复吟颂、深刻熟记,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英语电影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以及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可以选择Harry Potter、 The Titanic等经典影片,使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不同交际方法,正确领悟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
4. 知识融于课堂实践,模拟英语国家生活实际
英语课堂教学应设置更多的情境教学场景,将语言知识合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让学生把某些教学内容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对话和表演,并创设购物、聚会、候诊等不同的实际生活情景,通过各种角色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切实深刻领悟真实情境下语言和文化的内涵。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英语课堂活动,可以通过节假日共同进行庆贺,尤其是应举行意义深刻的新年晚会,通过互相赠送贺卡和礼物的形式,共同传达祝福;在圣诞节的日子,学生应戴上圣诞帽模拟圣诞老人,并分发各种礼物给大家,以增进同学间的温情和友情。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交际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意识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策略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飞快,而相关的保护人才则极为稀缺。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在强化研究的同时,实现优秀保护人才的有效培养,才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和重要保障。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作为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当充分借鉴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得高校大学生能够了解非遗进而参与到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当中。
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民族的重要性
将非遗教育融入到高等、正统的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有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历史的成果和结晶,是民族活的记忆和文化基因库,加强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能够将古老的、珍贵的文化内容加以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进步的重要前提。其次,非遗充分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能够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进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国家的重要性
对国家而言,开展高校非遗教育,能够实现非遗研究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延续,极大促进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极大提升我国国家文化的安全性。同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新农村建设亟需开拓出新思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教育,从文化入手,能够将本土资源和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实现本土文化的弘扬和开创,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动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
(三)对大学生个人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同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强化非遗教育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在接受丰富的西方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冲击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国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极大激发其爱国、爱民族的热情。其次,非遗教育蕴涵丰富的文化、思想、道德知识,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同时,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能够极大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要求
(一)确保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发达,其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使得非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新媒体的充分利用,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借助于新媒体数字资源限制性小的优势,应当不断丰富非遗研究资料内容,将其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依据专业、年级等开设不同课程,实现课程的丰富性。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其它课程不同,其对学生的参与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亲自见识、充分体验、深入探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为此,各高校应加大相关力度,一方面邀请专业研究者或民间艺人、非遗继承人进行课程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到非遗环境中去感受和调研,充分参与到探索和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采风调研等活动,在校园外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对非遗项目传承情况进行调研,如剧场、庙会和一些地方的非遗项目,将调研情况整理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指导学生从事非遗的调查和研究,学生以非物质文化遗存研究为选题的毕业论文多篇,有多项非遗研究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
(三)注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性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即时空限制越来越小,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高校可邀请民间文化进校园,将非遗文化完整、直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其次,应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捷性,教师可为学生进行相关影片和多媒体资料展示,借助于网络媒体如微博、博客等进行课后交流和探讨,拓宽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边界。教师运用多媒体录音和视频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运用网络博客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接受力,拓展了非遗的传播空间。学生参加非遗进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收看传承人的知识讲座,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学生成为非遗文化的接受者,还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四、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策略
(一)建设数字化资源库
就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教学策略而言,应当首先认识到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资料相对稀缺,单纯借助于印刷出版物很难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各高校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广泛采集优秀的非遗研究资料,如相关图片、图书、音像资料、项目书和论文等,并优化获取途径,让学生能够便捷地查阅,开拓其眼界,提升其研究深度。
(二)开设非遗网络课程
网络能够有效跨越时空,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极大方便了学生和师生间的沟通。为此,高校应在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网络课程,让教师进行线上授课,并实现与学生的即时沟通和交流。同时,将日常教学视频资源上传到网络,还可将相关研究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上传到网络,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实现第一手知识资源的补充。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主要借用微博、QQ群等常用沟通软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前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提前告知学生,让其能够进行充分预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进行作业的布置,方便学生查阅。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分享自身的调研资源和心得,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四)组织并鼓励课外采风调研
为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性,各高校可组织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采风调研。一方面调研活动,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对其进行专门的资料采集和信息调查,掌握一手的资料;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对农村、庙会等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传承情况,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在完成采风调研活动后,将所得进行线上分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便捷性和高效性,能够极大方便课程的开展,实现学生知识和研究的极大开拓。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很多学生有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教学,有的学生成为了非遗项目的专业人才,有的则成为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和最深入的方式。新媒体技术在高校非遗教学中的运用过程中,各高校应不断总结过于的教学经验,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和非遗资源巨大魅力,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和直接参与的教学实践中接受本土文化,同时,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自主性,丰富非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其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非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强劲支持。
参考文献:
[1]尹丽丽.论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1):152-153,154.
[2]郑春辉,朱思颖.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3,(5):26-34.
[3]魏崇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30-32.
[4]周文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8):36.
[5]张泰城,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11-15.
[6]刘艳玲,张世清.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2):74-76.
[7]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251-253.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生;文化素养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勤.将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之关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