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共存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132-1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既能反映现代的文化环境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考虑分析。关键在于,要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理念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理论。

一、对中国建筑与环境现状的分析

社会现状:社会现状带来的环境方面的恶性影响。人类不断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有很多消极、不利的行为,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严重的影响。

全球化的资讯爆炸与科技共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急速蔓延。西方的强势文化以惊人的速度传入我们的生活,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中国当代文化的“不自主性”与传统文化的迷失。

环境艺术设计现状: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西方的设计理论充斥中国的建筑界。其实在西方的传统艺术观和社会观中有很多背弃大自然的概念,现在西方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利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方法,投入成本比较高,是不适合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真正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大多数集中在偏僻的乡村,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媒体传播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的那种自己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

二、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

风水术概述。“风水术”是中国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它不仅考虑了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的现象,采取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同时还考虑了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使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

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指导意义。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极为重视自然景观和建筑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中国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使其在各自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形成各自独立的形态样式。

三、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当代转换

传统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乡土建筑的功能、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使现代建筑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但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这需要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材料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继承乡土建筑业以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技术不合理处做相应的修改,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生活要求服务。同时,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的生存方式中,人们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仍会追溯回忆,幻想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安逸。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会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节能分析;参数化设计;BIM技术

前 言:随着能源与建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建筑绿色节能设计方法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尽管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能耗模拟技术有所发展,但是建筑节能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目前建筑节能设计概念中,人们往往更注重节能新技术,而非设计节能。(2)对建筑节能理解不深,关注设备能耗,忽略施工、设备生产及运输过程中间接能耗。(3)建筑节能技术与设计方法不能紧密结合,新节能技术不能很好的在设计中应用。近年来BIM 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就依据 BIM 技术,探索了建筑节能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1 建筑节能分析 BIM 技术优势

建筑节能分析涉及多个学科和阶段,BIM 模型为建筑多专业、跨阶段协同工作提供了平台,BIM 集成了建筑各个专业设计信息,实现了超前建筑环境分析,有助于建筑师优化建筑设计。BIM软件能够将模型数据导出,形成专用格式如GBXML 格式,为建筑环境分析计算、绿色建筑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建立 BIM模型,通过对模型中数据,导出环境分析的格式,然后再导入一些专业建筑节能分析工具进行模拟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方案,可以达到建筑绿色设计与评估的目的,基于 BIM 的建筑环境分析流程如图 1 所示。

2 建筑环境设计 BIM 关键技术方法

2.1 BIM 常用软件功能分析

在建筑环境分析中,常用软件包括 Ecotect,TRNSYS,DeST,EBCS,Tsun,Radiance,IES等软件,本文应用 Ecotect 软件,在建筑环境分析中,基本可以实施如下功能分析:建筑三维建模及浏览,GPS 地理数据处理,日轨分析,舒适度与焓湿图显示,风环境分析,太阳逐时数据分析,建筑室内光环境分析。结合各个专业分析软件,在 BIM 模型中可以对建筑规划进行特殊环境分析、路面路径优化分析、以及人员疏散和安防预测。Ecotect 软件与 SketchUp、3ds Max、AutoCAD、Revit Architecture 之间具有很好的兼容性,3DS、DXF、XML 格式的文件可以直接导入,其自带的建模工具,可以快速建立直观、可视的三维模型。所建模型可以输出到渲染器 Radiance 中进行效果渲染,还可以导出 VRML 三维动画模拟。

建筑热环境分析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关键,应用 BIM 环境分析方法,可对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温度分布、建筑热工设计分区等指标进行计算模拟分析。

2.2 BIM 建模与模型转换

BIM 建模需结合理论分析及二次开发同时进行。在建模时当某层为标准层/典型层时,相似的楼层可以直接引用典型楼层,无须重复建模,当建筑中有避难层/设备层时(无须对内部进行模拟),只需要对该层的外墙进行建模。在完成项目内各层建模之后,需要将各个楼层文件合并一个整体 Ecotect 文件中。

模型转换过程,数据转换不完全是双向的,需要进行辅助处理。如 Revit Architecture 的模型可以进入 EcotectAnalysis 中模拟分析,反之可能受阻,只能采用人机交互、或通过 DXF 格式文件导入 Revit Architecture 文件作为参考。从 RevitArchitecture 到 Ecotect Analysis 的数据交换,可通过 gbXML 文件或者 DXF 文件格式进行。

3 建筑节能 BIM 设计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以某公司基地项目为例,研究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节能分析方法。该项目的建筑面积为 3 805m2,建筑高度为23.5 m,建筑层数 3 层(局部 5 层),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应用 BIM 技术在解决制药厂房在设计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利用 BIM 模型对建筑的环境极其能耗状况进行分析。

3.2建筑节能模拟分析

根据气候数据,设置最冷和最热月份后,模拟太阳不同角度的逐月直射太阳辐射量。如图 3 所示,图中的黄色粗线表示的平均辐射量,蓝色和红色区域分别表示过冷和过热的时间段,图中左上角还显示出在全年总的辐射量和过冷和过热时间段的辐射量。通过模拟过冷和过热时间的辐射量来计算确定的建筑最佳朝向如图4所示为建筑最佳朝向分析,最佳朝向为偏北 160°方向,并且在该方向过冷时间段总的辐射量为 923.4 kw/m2,过热时间段总的辐射量为 290.4 kw/m2。

(1)建筑的遮挡投影分析通过将 BIM 模型导入 Ecotect Analysis 软件后,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数据和太阳运行轨迹,在三维视图中分析建筑全年的阴影情况。

(2)建筑太阳辐射分析太阳辐射不仅可以从透明的维护结构传入室内;还可以通过墙体、屋顶等非透明的维护结构将热量传入室内。利用 EcotectAnalysis 的太阳辐射分析功能模拟分析了建筑的外墙以及窗户等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情况,从而为建筑师在设计时提供依据。

3.3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建筑能耗是指维护建筑正常运行时所需要的能量,包括了建筑的日常照明、空调系统、热水系统等其它设备运行时的能耗。它受到建筑本身性能及其内部因素以及外界条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使用 EcotectAnalysis 软件对该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

根据建筑的辐射情况、常规的在室率以及不同房间的电器功率,对该栋建筑的逐时温度分布,以及他的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4 结束语

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了 BIM 作为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其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效率是显著的,BIM 模型用于建筑的环境分析与评估中,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一些缺点,帮助工程人员快速提取建筑信息,准确分析计算,结果可视化表达,有助于工程人员快速优化建筑的环境性能。

参考文献:

[1]曾旭东, 赵昂.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应用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12(02): 33-35.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一“张力”因素在多种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及相关理论

1“张力”因素在相关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比如:在古希腊著名的雕塑《掷铁饼者》其中运动员转体扬手试图将铁掷出的前一瞬间,身体的动态姿势。于静中见出动来。雕塑刻画的人物形式动态与预期,构成整体视觉形象中传达的信息,形成“张力”视觉因素。科学家李政道说“空是一个无物质的状态,它恐怕是最静态的实体,但是,由于相互作用不可能切断真空中仍充满能量的涨落”。可见世界处在一个充满能量关系的存在。能量关系的涨落,在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就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因素。

2关于“张力”对比因素的关系在作品中的表现

如在书法艺术中作品的体现,比如颜真卿的行楷混合字贴《裴将军贴》行书和楷书合理同置,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效果,形成比较振憾的冲击力。给人以“张力”感的印象。在绘画艺术中“张力”表现为一种视觉冲击力,如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展中,水墨点线,干枯,浓淡的形式变化,产生视觉的刺激,反映在欣赏者的头脑中,产生“张力”印象。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场景中精神因素给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激发着人们的潜意识,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认为:形式和人的潜意识形成“同构”时,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张力”的视觉因素应该是一种“同构”。是一种作品信息和欣赏者人的视觉神经产生共鸣的现象。是笔者设计的一个综合楼的门厅,作品中地面中线造型的构成形式,立面的斜线的平面排列组合形式,以及天花的造型手法,服务台区域的构成,通过空间中造型的韵律与重复的形式组合,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感。

3构成手法在形成“张力”视觉因素中起的作用。

三大构成是创造人造物质形态的基本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构成应用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成效越发显著,而“张力”的体现多以构成的手法来实施,如在平面构成中有一些作品体现了“张力”的因素,如(图C)作品中通过文字“俑”的变形与人物图案的组合与对比。使人有强烈的视觉感知力,精神有一种扩张的效果,它是通过渐变构成的手法,使基本形成骨骼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以空间感和运动感或者产生起伏法动的视觉效果。因而可以看出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要有意识地采用构成的手法,表现空间艺术的“张力”效果。再例如(图D)空间以几何构成形式设计的室内空间气氛,在整体蓝色调中,以各种几何形体,不等规矩排列,新颖独特,从而充满视觉“张力”感,空间的设计以构成中的重复,渐变,特异,对比,等构成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营造出了特定空间,其中的三角形立体造型与重复直线的对比感,形成的“张力”因素,恰到好处地形成特定的整体效果。

4格式塔心理学以及苏珊•朗格理论下的“张力”视觉因素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同形论”(Isomorphism)原理,也是“张力”视觉因素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所谓“同形论”乃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强调知觉整体性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重要心理学假说,即“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根据这一原理,一种知觉经验的形式总是同一定的刺激形式相对应,当另一种不同性质的刺激产生时,如果在形式上对应于相同的知觉经验的形式,便会引起与前一种剌激结果相同的心理反应。韦太默尔最早利用以动现象(Phi-phe-nomenon)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一原理,指出似动与真动之所以给人以类似的感觉,就在于对应这两种经验的大脑皮质过程是一致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学说。苏珊•朗格在论证艺术如何实现其情感与视觉意义这一问题时,指出“艺术用为情感的非推理的,不完全的象征,即它与被象征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头脑中在深刻程度上,感受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是用一种纯粹的精确的形式,相互组合而成。”朗格的这一见解非常重要,表明情感是在形式对比变化中传达出信息,“张力”因素的潜在性和视觉情感中的思维是互通的。同样在设计艺术表达情感的符号呈现与人类情感的共鸣性,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张力”的视觉因素形成的缘源,在苏珊•朗格的哲学理论中有启发性的阐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证实到,在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或观赏时,摒弃用以文学解说的方式,解读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应思考运用隐喻联想式的方式诠释设计内涵、采用三大构成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关注“张力”视觉因素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精神因素表达,能启发出新的情感体验与维度。

二“张力”视觉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1“张力”因素在博大美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情感艺术的表达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穿着和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每个人的审美和情感。在建筑与环境中艺术的设计同样也显示一种审美视觉感染力。如(图E)这是一个共享大厅,给人一种视觉“张力”印象,天花略带弧形的造型,深色而有厚重感的立面与透光的天花和单一的地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一种扩张感,形式简单,但使人感觉挺丰富,有节奏和韵律整体,空间高大并不空旷,厚重并不压抑,灵动而不失端庄,粗旷而不失透美,大气而博大,如同弓线拉满时的紧张感,同时也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力。体现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心理学中的“同形论”(Isomorphism)原理,形成“同构”现象,同时作品充分体现出,通过构成设计手法而彰显出的“张力”形式美,传达出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因素魅力。

2繁与简而形成的“张力”视觉因素在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 应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业带来了一次繁荣,大量的家庭居室和高楼大厦对新颖、美观、富于个性的装饰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建筑装饰设计不是仅仅考虑建筑作为六面体的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艺术品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室内环境设计概述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代名词,大多数的建筑师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与单纯房屋设计的主要区别。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变革扩展了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取代了建筑装饰,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粉刷一下墙壁,挂几幅年画,摆几件必须的家具。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腾飞。尤其到了建筑作为一个产业蓬勃发展时期,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重视。但一开始在一种浮躁急切的心理驱使下,室内环境设计呈现一种浮夸的风气,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档物品不问主题,甚至忽视功能地拼命堆砌。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加上参考国外的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室内环境设计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建筑电气与室内环境设计正如主体的建筑设计需要结构、设备和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在装饰设讣中总的装饰效果是一个总的构想,由结构专业完成了硬件设施,搭起了架子,设备和电气专业负责完成软件设施,赋予这些钢筋混凝土以人情味,让他们有了温暖,能够呼吸,由硬帮帮的东西而软化活化。

一、建筑电气与室内环境设计

正如主体的建筑设计需要结构、设备和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在装饰设计中总的装饰效果是一个总的构想,由结构专业完成了硬件设施,搭起了架子,设备和电气专业负责完成软件设施,赋予这些钢筋混凝土以人情味,让他们有了温暖,能够呼吸,由硬帮帮的东西而软化活化。建筑电气的任务是以现代电工学和电子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人为地创造和改善并合理保持建筑物内外的电、光、热、声的环境。建筑装饰中的建筑电气是建筑电气在建筑装饰中的延伸。在室外装饰装潢中建筑电气主要是完成立面照明、广告照明、环境及道路照明等,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建筑电气的功能应用就复杂的多了。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配合总体设计思想,突出装饰主题和理念,建筑电气专业对所采用的照明方案(包括照度、电光源、配光方式等)的准确选择和照明器具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加强装饰效果,渲染空间的环境气氛;同时,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装饰表现力的开关,各种用途的终端插座以及其它暴露于室内的电气附件也朝着美观、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其在电气系统内的功能要求,又能在室内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另除了上述强电项目,随着人们对建筑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通讯、有线广播、有线电视、防盗保安以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内的弱电,还有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增强了整个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安全性、现代性和可拓展性,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照明方案和照明器具

照明设计的步骤:一是针对各种功能照明场所的视觉工作要求以及室内环境情况确定设计照度,使得在该室内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能够舒适自如地进行,并且能够持久而无不舒适感。同时,应注意各房间亮度的平衡。对于较小房间可采用均匀照度,而对于较大房间如果只在中间设一个顶灯,就会使人感到房间变小,如果在墙上增加适量壁灯,就可以消除这种感觉。

二是根据室内装饰的色彩对配光和光色的要求选择电光源和灯具。如果室内装饰色调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则应选择色温较低的光源(如白炽灯),配合一定形式的花灯,产生迷离的散射光线,增加温暖华丽的气氛。在确定光色和照射强度时,还应能够正确显示织物材料表面、壁画、挂画、室内色彩和地毯图案等,这里除了要注意电光源的显色性,必要时设置一些射灯,对一些点景物件进行提醒照明。

三、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根据负荷容量,供电距离及分布,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做到系统尽量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减少线路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和工作时间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

2.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提高了,可以减少线路无功功率的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目的。传输有用功率是为了满足建筑物功能所必需的,是不变的。而在供配电系统中的某些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以及很多家用电器等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它要从系统中经过高低压线路传输到用电设备末端,无形中又增加了线路的功率损耗。然而这部分损耗是可以避免的,具体方法有:减少用电设备无功损耗,提高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在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功率因数高的用电设备如同步电动机等,电感性用电设备可选用有补偿电容器的用电设备(如配有电容补偿的荧光灯)等。

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电容器可产生超前无功电流抵消用电设备的滞后无功电流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同时又减少整体无功电流。在具体工程设计中有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高低压柜集中补偿等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照明的节能设计。照明节能设计就是在保证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通常的节能措施有以下几种:

充分利用自然光,这是照明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中电气设计人员应多与建筑专业配合,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光使之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机地结合,从而大大节约了人工照明电能。

照明设计规范规定了各种场所的照度标准、视觉要求、照明功率密度等。照度标准是不可随意降低的,也不宜随便提高,要有效地控制单位面积灯具安装功率,在满足照明质量的前提下,一般场所应优先采用高效发光的荧光灯(如T5、T8管)、紧凑型荧光灯及LED光源,高大车间、厂房及体育馆场的室外照明等一般照明宜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气体放电光源。

推广使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电子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以及电子变压器等,公共建筑场所内的荧光灯宜选用带有无功补偿的灯具,紧凑型荧光灯优先选用电子镇流器,气体放电灯宜采用电子触发器,灯具功率因数不小于0.90。

改进灯具控制方式,采用各种节能型开关或装置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电方法。根据照明使用特点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卧房、病房、客房等床头灯可采用调光开关,高级客房采用节电钥匙开关,公共场所及室外照明可采用程序控制或光电、声控开关,走道、楼梯等人员短暂停留的公共场所可采用节能自熄开关。

四、建筑电气设计与有关专业的协调

由于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较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

对于医疗建筑,应根据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中的重要技术措施及要求,在设计说明及图纸中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来。如医疗场所的应急电源,对于手术室照明和重要医疗设备等,采用应急安全电源,并与发电机组配合使用。对于要求在1类、2类医疗场所,当任一导体的电压下降幅度超过供电标称电压的10%,应急电源应自动启动。对手术室、急救室、重症监护部(ICU)、心脏监护部(CCU)、心血管造影室等1类、2类医疗场所的重要医用设备,采用由电源隔离变压器和绝缘监视设备组成的IT不接地系统供电,当第一次接地时,发出声光预报警信号。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地铁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本文通过对本土地铁站,国内外知名地铁站的介绍分析,浅析“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陈设设计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关键词:地铁车站 艺术陈设设计人性化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现象正逐步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下轨道交通系统以其快速、便捷、高效和低污染等优势正日益成为一座城市拥有现代化交通体系的显著标志。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依靠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状况。地铁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展现,而且是目前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有力方式。

就我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明显。从新世纪开始,我国首次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纲要,并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动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对城市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而成功的地铁车站设计必定是具有美观的视觉感受,甚至能成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

一.提升我国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设计艺术化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困扰局面、调整和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己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现实。对此,我国的大、中城市决策层己普遍有所共识。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实际行动的飞跃,从而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至今,己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北京地铁40多km的运营线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又有天津地铁7. 4km、上海地铁65km和广州地铁18. 5km投入商业运营。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5年,全国己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2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而且,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看来,这些城市的地铁规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因此,研究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虽然地铁的发展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了,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和城市空间类型而言,同其它诸如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类型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相比较,它的发展历史还是较为短暂的,它的建筑空间特征还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形式。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建与设备系统的发展上,对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过去,地铁车站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更多地关注装饰材料的选用,照明设计,颜色的配置等室内设计的手法运用。当今的地铁车站作为都市要素而存在,不仅仅是交通功能的载体,更是融合文化信息科技的多元综合体,是交通换乘、商业、娱乐休憩等城市功能集于一身的地铁车站综合体。地铁空间设计应更加注重满足人的行为需求,消除人在地下空间中的不良生理心理反应,注重安全与防灾设施的设计,注重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中,简捷、健康、安全、环保应该是构思的基本要求。地铁建筑室内设计的造型风格综合而言,也应该定位于交通建筑简洁、大器、具有时代气息的“性格”,并适度地考虑地域文化和与地面建筑环境的呼应。地铁建筑的结构构成和空间形态,则是地铁室内设计的前提因素。

二.武汉地铁二号线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实地调研

图一(笔者拍摄)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市首条开工建设的地铁线路,也是全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2号线共设21个车站,其中15个将进行标准装修,6个进行特色装修。

其中采取了很多人性化设计,比如设立女性候车区(见图一)、安装防踏空安全条等。 据介绍,设置女性候车区的目的在于,早晚搭乘地铁人数较少的时段可以保障女性安全。女性候车区将辅以监视设备,女性乘客进入某个特定车厢乘车,从而可以彼此照应,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2号线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等部分车站设置有专门的母婴室,室内设施标识及颜色温馨宜人,母亲们若有需要可在这些车站下车,进母婴室给宝宝们哺乳、换尿片。2号线一期工程每个车站均安装了一台自助借书机(见图一),只须轻触荧屏,便可自助借书、还书。

图二(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

6个特色装修站各有主题,令人赏心悦目。汉口火车站站以“黄鹤归来”为主题。站厅层上方设有天井,引入自然光照明,腾飞的黄鹤雕塑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中山公园站以“幸福武汉”为主题。墙壁上设置了棵棵苹果树造型,树上的苹果为立体造型,中间开口,里面镶嵌着武汉地铁集团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的关于地铁的画作,色彩绚丽,想像丰富。洪山广场站的特色装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以书页造型为视觉焦点,喻意“书山有路”;另一部分为楚文化墙,将栩栩如生的楚文化刻入墙面,展现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宝通寺站(见图二)设置了菩提树雕塑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偶尔停下脚步,让心灵沉静。光谷广场站(见图二)以“未来城市”为主题。闪烁的灯柱营造出独特的光影视觉效果,意在让人从具有艺术感的抽象画面畅想未来科技之城的美好景象。

三.国内外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案例

2.1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

图三(斯德哥尔摩地铁)

斯德哥尔摩地铁(见图三)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线路大打文化牌,但迄今为止,没有哪条地铁能像斯德哥尔摩地铁这样别具一格――它是世界上最特别的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人们构思着如何去装饰每个地铁站,后来决定让一百多位艺术家分别用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构思来装点一个站台。于是一个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变成了一个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可以欣赏到各式风格的绘画,壁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真是妙不可言。

为了让旅客忘掉他们是在地下旅行,地铁站通常设计得干净而具有现代感,但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却不是这样,致力于提高生活品质的瑞典人,把地下铁建造成一条艺术长廊,总长108公里,每一站都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全长为108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一百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市的地铁每个站看上去都像是地下的岩洞,墙壁被装修成石灰岩的样子,凹凸不平。每站的岩洞都是不同的颜色,Akalla站颜色比较朴素,而T-Centralen则是鲜艳的深蓝色,洞顶则涂抹着各种延展开来的图形,像是植被又像是骨架,所有的这些跟地铁蓝色的门,黄色的车内扶手相互映衬,让眼前呈现一片色彩的盛宴。斯德哥尔摩地铁的几个站是在岩石中凿开出来的,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在其100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憧憬。最美的T-Central站(见图三),月台和铁道都从自然岩石中凿开,蓝白色的墙壁上画满蓝色的巨型树叶,加上特殊的照明效果,恍若置身原始洞穴之中。

经过多年的建设,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开始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虽然该市地处海湾岩礁地带,水域穿插迂回,岛屿众多且高低起伏,但依凭着长期艰巨的劳动、高超的技术和智慧,它不但构筑了现代化的地铁系统,还成就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陈列长廊。该艺术长廊巧妙结合开掘的自然地貌,表达主题宽泛,技术手段丰富,布局方式多变,艺术特征各异且识别性强,己较充分地勾勒出该地区社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科学进程等不同侧面,并成为全方位展示斯德哥尔摩风貌的一个时尚而重要的窗口。

2.2 香港地铁“迪士尼”线――主题车站设计典范

图四(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见图四)是地铁系统的一条支线,连接东涌线和兴建中的大屿山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主题公园,工程范围包括兴建3. 4km长的新轨道和两个新车站。现有的东涌线将在阴澳加建一个新车站,连接位于竹篙湾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新车站。两个车站的设计与附近环境融为一体,列车的设计也别具特色。

车站和列车的设计将以缤纷欢乐、刺激惊险为主题,让旅客踏进车厢,在3. 5min的车程中即开始体验旅程的欢乐。多处运用迪士尼元素,形象鲜明,标识性很强。

四.“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的不断改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各层面需求不断提高。以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对环境、生活的理解来“创造一种生活”的设计观念发生了转变。更多的关注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需求的研究,也就是“人性化”的研究。关注设计中的主体“人”―具体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使用者的价值观和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地铁建设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提高地下空间质量,从建筑和环境的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因此,应当以新的视角理解地铁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定位,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人性化”不是一个具体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设计理念。它告诉我们:在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地铁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注重通用设计,使地铁这一公共交通设施能为更多的社会人群服务。通过对地铁内部空间环境标识系统设计的完善,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消除地下交通空间中的方向迷失感。完善地铁车站内部空间环境防灾系统设计,充分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体现设计对人的关怀。当然,地铁车站室内陈设设计体现人文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陈设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人性化”设计理念具有时代性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都市生活美学观念的革新和城市艺术形象展示空间的开辟,地铁系统(尤其是站点)的艺术陈设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美术家、雕塑家、陶艺师、手工艺者、建筑师、工程师等合作参与、大显身手的新天地,设计师们应更注重营造健康心理和生理环境,倡导“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立道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出版社,1997年;

2. 王文卿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济出版社,1997年;

3. 常怀生编译,《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国建工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