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教育;心理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2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1 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2 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去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上让学生谈出自己不愿和伙伴们一起玩的原因,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导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另外,在课间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创造集体活动环境,在玩耍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
2.3 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 发展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渗透在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求知情境,促进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内部动力,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求。需求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现象:它的产生总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人的需要,当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就会绞尽脑汁,费尽苦心,为此奋斗,因而教育心理学指?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愿望,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有意注意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除了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内容要安排得当外,还得重视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形成乐趣
电脑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有些知识,例如:指法练习、DOS命令、字处理等内容,单纯靠讲解,既费时间,学生又不好理解,而上机一试,简单明了。因此不仅要尽量保证上机时间,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眼、脑、手等多种器官"协同作战"的习惯,提高他们快速输入信息,正指挥电脑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益智游戏,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喜操作性强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动手操作机会,除了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外,可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 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教学比赛,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通过操作,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亲身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
关键词:校园音响系统;校园广播;背景音乐。
音乐,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从小培养学生好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驾驭学生正确健康的音乐审美取向,是我们校园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学校是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播放校园背景音乐。散学时分,放松的音乐伴着孩子们依依惜别校园。设置的上下课铃声摈弃了刺耳的闹铃声,欢快活泼的下课铃声告诉我们完全放松的课间休息时间来了,孩子们听着音乐从一节课中的紧张状态舒缓下来,暂时休息,为下一节课养好更充裕的精力。所谓背景音乐,主要是指在校园的午间节目穿插播出的,起到调节节目节奏、烘托节目内容、改变节目组成等作用的有歌词或无歌词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生活保有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有些学生的生活态度比较消级,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非常需要心理辅导。不过,学生们普遍喜欢音乐,午间校园广播不但起到新闻报道、宣传学校教育方针的作用,而且是极好的音乐心理调养的机会,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是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往往以问题为中心。这种消极的价值取向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忽视学生的成长潜能和主体能动性[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逐渐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而音乐可以令学生精神振奋,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最终成为具备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富有同情心的有用人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点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获得情感陶冶,进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这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更宽泛的视野,重新整合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毕竟,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只有把各学科、各要素有机结合,互补与重组,才能发挥心理教育的最大功能[2]。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
二、作品贴近学生是关键
“积极心理学”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幸福、满足、满意、希望和快乐。音乐形象新颖而富于变化、鲜活而充满创意,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绪体验。因此,背景音乐要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价值,无论是目标、内容,还是手段,都要贴近学生。
首先,目标贴近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体验,健全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为此,教师要选择圣洁、高贵的音乐引导学生。当学生读书需要平和的心态时,教师就用速度缓慢的音乐使学生的心态趋于平和。当学生的学习需要热情时,教师就选择大乐团演奏激发学生的热情。
其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产生力量且成为真正的育人活动,而融入生活的育人活动必然具有真实、自然的品格[3]。在音乐教育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完全可把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现实,体验生活。
最后,方法贴近学生的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此,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音乐教育是将音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得到相应的感化与感悟。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成长的经验,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与评价,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尊重、懂得分享、充分感悟和享受快乐。
三、适合当下情境是重点
经过比较与思考,我们大体上把校园广播的背景音乐氛围四种:
1.恢弘大气、沉郁顿挫:这样的音乐大多很有气势,有有助于振奋士气,更好的帮助播音传达撰稿人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唤起听着的共鸣。例如《火之战车》、电影《珍珠港》主题曲等。
2.温婉细腻、娓娓道来:偏向于叙事类小说及访谈类节目,在传递感情方面,用音乐说话的效果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助于把听众带到一种意境,例如:音乐小说《只能谈情,不能说爱》的组曲。
3.轻快明朗、阳光向上:这种音乐适合放在节目的开头,能给人平易近人之感,具体到节目,更适合服务于访谈类节目。例如《Flowers in the river》。
4.节奏感强,热情奔放:这类背景音乐是很适合在体育类或娱乐类节目中播放的,可以激发感情、鼓舞斗志,至于娱乐性质的广播,就更需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校园背景音乐一定要选好曲目。在好多中小学校园文艺汇演中,有些孩子演唱的是通俗的成人歌曲、网络歌曲,还有演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哈韩”街舞,“RAP”(说唱)。一些浅俗的歌曲对孩子将来的音乐审美取向起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适当的时间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很重要。早晨,可放旋律轻柔,清新舒缓的世界名曲,如《蓝色多瑙河》、《月光奏鸣曲》以及中国民乐,如古筝、葫芦丝、琵琶、二胡等演奏的纯音乐。课间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争当四好少年》、《诚信歌》、《礼仪歌》等歌曲,把我们需要大力推广的主旋律音乐当作背景音乐,孩子听来听去,耳熟能详,久而久之就会传唱了。劳动的时候可以播放我们熟悉又活泼的《劳动最光荣》,游戏的时候可以播放《春晓》、《跟彩虹一起成长》等优秀儿童歌曲。
四、播放技巧也不容忽视
一、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环境适应不良带来的负面心理反应。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校连续住一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环境适应不良往往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心理反应。如想家恋旧难以排遣,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内心产生自卑感;不适应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心产生恐慌感;与周围同学不能良好沟通,内心产生孤独感,等等。
2. 人际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心理障碍。不合群是独生子女长期单独玩耍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很多学生在家中常常是中心人物,在物质和感情上都享有“特权”,久而久之,形成了唯我独尊、霸道骄横等与他人难以相处的不良性格。在寄宿制学校中,他们受到委屈或挫折时不愿意也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沟通,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正常宣泄,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等心理障碍。
3. 学习压力大带来的考试焦虑。由于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家庭、社会看重升学,家长和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
4. 不良环境带来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的影响,比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的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学生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扭曲问题。
二、在 “生活区社区化模式”中探索心理教育模式
(一)“三个保证”
1. 保证一支具有专业现代心育理念的师资。寄宿制学校由于其教师结构的特殊性,要建设好一支队伍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辅导方面,要建好一支有领导参与的有良好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而要建设好一支具有现念的心育队伍,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学校可聘请心理学教授来校讲座,并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心理咨询课程班、心理辅导培训班。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生活指导老师、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心育师资队伍。
2. 保证有一手具有专业心育特色的辅导技能。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最亲密的人是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生活老师)。他们是学生最好最直接的心理辅导老师。因此,就必须在他们身上进行普及性的心理辅导教育培训,提高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效性。可以利用班主任、副班主任会议,不间断地有计划地为他们举办心理辅导讲座,交流心理辅导经验,提高辅导水平,也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培训,作为领导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经常与班主任、副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现状,形成一张立体形的心理辅导教育网络。这样的普及,将是更有计划、更有目的的,以满足学生的更高的心理需求。
3. 保证有一个提供专业心理辅导的场所。心理咨询室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必须让它成为少年儿童的乐园,在这里有温馨的布置、专业的辅导、有力的推进、健康的成长。一至两名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必不可少,不但承担常规心理健康活动课,更要接待各类学生的来访,将普及性的教育、团体辅导和个案治疗恰当结合。心理健康活动以针对性、预防性、趣味性、发展性为原则,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感悟成长的烦恼与惊喜。心理咨询室设置专门的场所,每位同学都有专业的心理档案,对个案咨询提供不可或缺的材料。
(二)“四个延伸”
1. 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科教育中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科教育。
各科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学科教育应该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技能。主要有:(1)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3)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4)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2. 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各类活动中去。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述中提到:每星期到自然界去两次——学习思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培养他们牵挂亲人和小伙伴,甚至小动物、植物、小玩具的情感,培养他们理解人的友谊、信任、忠诚和眷恋的感情。寄宿制民办学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的管理,学生一般是一周或一月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久而久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源迟钝了不少,由此造成的学生心理封闭或其他心理问题也就更加凸显。因而,寄宿制民办学校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训练相结合,以达到强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类活动中。一场军训,鼓舞的是学生的激情与斗志,磨砺的是学生的意志与信念;两次春、秋游,感受的是自然的美丽与清新,锻炼的是内心的坚强与忍耐;四个品格教育月,感悟的是爱心、责任、自信、创新,蔓延的是生活的博大与点滴。
3. 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宿舍里去。学生宿舍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休息、娱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有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学生平均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包括睡觉,周末除外)都在8小时以上,且以8~12小时居多。作为一个小团体,宿舍人际关系、宿舍文化、宿舍舆论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宿舍上,班主任、副班主任或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情况,便于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需要,有利于把学生中的许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学生干部或宿舍长作为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要培养他们驾驭宿舍集体舆论的能力,用积极的言行同化宿舍成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活动,如卫生先进宿舍评比、宿舍文化展、免检宿舍等活动,净化、美化宿舍,营造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从而净化、美化学生心灵,促进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宿舍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高于学校或者班级的地位。良好的宿舍关系可以给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当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让学生在受到挫折、感受到压力或者心情郁闷的时候有个支撑点,能帮助学生摆脱各种困扰,走向积极。
4. 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校和家庭就要信念一致,行动一致。因此,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寄宿制民办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家长纳入学校全面培训的对象,让家庭式的心理教育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理教育薄种广收。
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培训,给家长们介绍“赏识教育”、“多远智能理论”、“和孩子一同成长”等原理及实践,以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问题,合作确定帮助策略,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相关数据表明:现今的中学生,每三个人之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各有侧重,却在总体培养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心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而德育的最终目标则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尚品格、坚定信念,同时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工作以新时代的内涵,二者在对人才进行培养与教育的同时,致力于一种健全且完整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进而形成更高层次和更高效能的教育体系。
二、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法律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班主任德育素养的一项主要内容即政治素养和法律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稳定、巩固的关键时期,其认知与理解能力也日渐发展,政治倾向也日趋建立并成熟,因此,班主任应强化个人的政治法律素养,引导正确班风的形成,同时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初中班主任需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教导初中生正确认识并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以及班级形象与个人行为的关系等,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三、班主任应有博爱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班级集体
爱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的永恒主题,加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博大的爱心、耐心素养的培养。有了爱,班主任才会更具宽容之心,才会更具耐心,才会更加关心学生,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平等的关注与激励,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完善人格,致力于和谐团结的班级集体的建立;对学生的情况与特点实施全面的掌握。要处理好“严”与“爱”之间的关系。对于优秀学生的管理,教师更不能一味地偏爱,过分的偏爱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反而是不利的。
四、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树立自身责任感
所谓的责任心,就是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是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和对义务的认知态度。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是班主任能够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要的核心素质,也是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应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教育无小事,班主任应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班主任作为“一家之长”,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建设,尽量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处世态度进行正确的指导。
五、德育工作应贴近生活并最终高于生活
在班级管理与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秉承生活化德育形式,提升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其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在学习管理上让优秀学生学会帮助同学。让这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进步,让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优秀学生学会帮助他人,还能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