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文化的发展

商业文化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文化的发展

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9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不仅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的理念、以创意的思维推动商业模式的建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同时,随着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文化创意思维已经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商业领域内,企业通过文化创意的转换创造了巨大价值。在城市建设、国家发展的进程中,也越来越强调文化创意的运用,而文化创意不仅是一种思考的理念,也是一种执行的方式,体现在政策制定,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在今天,“以文化创意点亮生活”已经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个组织及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策略和原则。

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公司内部为建立信息技术系统而涉及的业务流程、信息和通讯模式。而发展到现在,商业模式也出现了多重定义。如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又如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而比这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创造卓越的价值,在对多元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运用的基础上执行各项策略的过程,基于不同的产品属性、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企业的商业模式建构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并没有一个恒定的、统一的标准能够对所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评定。同时,商业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相对多元的系统和相对复杂的过程,既离不开对外部市场及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评定,也离不开对产品服务的研发更新,如何融资、如何盈利更是商业模式建构的重要内容。因此,以文化创意的思维建构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以文化创意思维建构商业模式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立足文化的基础上,创意的过程即是商业模式建构的过程和渠道,文化创意强调对商业模式中核心要素的深度开发,即对产品或服务的特质和创意创新点的开发。同时强调受众对创意和创新的认知及体验。而企业只有在创意转化为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建立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文化创意为商业模式建构带来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文化创意可以使企业在建构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跳出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多的关注其价值的延伸,使受众真正体会到产品所体现出的商业模式的内涵。2、文化创意使商业模式建构中对目标市场的确立更加细化,即面向不同的文化群体,通过创新的体制,可以形成以不同的受众为侧重点的商业模式,切实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3、文化创意的运用可以使商业模式的建构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而文化的整合和创意的引入会使企业的市场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建构会更加有序、规范、科学,同时也丰富了商业模式本身与企业的文化内涵。

而关于什么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这一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答案。在传统的理念中,商业模式的优劣通常是通过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衡量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商业模式发展的理念及发展的形态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社会效益的发展已经成为界定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如何通过电子商务的运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成为了商业模式建构的新渠道和新方式。可以说,正是在文化创意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创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晋商、浙商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经济价值,更创造了经典的商业文化,以诚信为本谋发展的要求,以勤恳为器谋发展的态度,以信任机制为根谋发展的担当对今天商业模式的建构依然有很多的其实,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具体形态会发生变化,但商业模式中根本的文化内核却不应该发生改变也不能发生改变,这种文化内核是诚实守信。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繁荣发展的当下,对诚信的商业文化的坚守不仅关乎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关乎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形象。因此,商业文化的形成于商业模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就如同一个魔方:魔方的不同块面代表了商业模式不同的建构要素,如资源要素、人力要素、管理要素等;魔方的框架代表了商业模式建构的体系;魔方的连接点代表了文化创意的作用;魔方转动中的组合代表了以商业模式表达文化创意的过程;魔方转动的思维即反映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变的文化本质和变化创新的策略。即商业模式中必须坚持的文化理念是不能改变的,而具体的发展形态、发展策略则是因时因地而变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本身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正是因为文化创意和商业模式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文化创意对商业模式创新建构的活化作用,才推动了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消费市场的规范、人本理念的体现和价值共赢的效应。在文化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商业模式的发展也将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消费者。

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一、“客户快乐”是美国银行发展的关键和企业文化精髓

美国银行创建于1968年,前身是1904年由意大利移民创立的意大利银行,1929年与加利福尼亚美洲银行合并后实力进一步扩大。为加强竞争,发展壮大,该行一方面在全美范围内建立并发展了数以百万计的银企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兼并实现了快速扩张,成为全球首要的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发展中,美国银行始终不仅认为自己是银行,更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客户的邻居、朋友”,并用这些概念强调其从事的不仅仅是与金钱打交道的工作,更是在帮助他人与社会实现“快乐”。正是凭借这样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发展定位和企业文化,使美国银行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其品牌像苹果电脑和耐克运动鞋一样家喻户晓。

对银行家来讲“客户快乐”是使银行家成为客户最有价值伙伴的过程和实践,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对银行来讲,“客户快乐”是反映客户是否愿意忠于银行、是否愿意向朋友推荐银行、是否愿意使用银行更多产品的关键指标。为实现“客户快乐”,美国银行一方面以“客户快乐”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指标,以“客户快乐”调查来衡量顾客的满意度,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服务;另一方面致力为客户提供一应俱全的银行服务。同时,致力于工作要求和员工的需求双向满足。美国银行的服务遍及美国21州、哥伦比亚特区及全球30个国家,全力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并努力使“客户快乐”。

美国银行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和持续盈利,成为环球首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美国第二大银行,源于它能够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始终贯穿和追求“客户快乐”。“客户快乐”既是美国银行企业文化的精髓,又是其成功发展的根本经验和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倡导和追求“客户快乐”的实践与问题

2005年以来,伴随美国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学习与引进美国银行“客户快乐”和“客户之声”调查等方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认知上存在偏差

一些银行并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追求“客户快乐”,缺乏推动“客户快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的片面理解“客户就是上帝”,采取“一刀切”方式推动“客户快乐”,有的强调“客户快乐”,忽略“员工快乐”,甚至将“客户快乐”与“员工快乐”对立起来,弱化了“客户快乐”。

(二)行为上存在偏离

有的银行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存在要求客户多付这样、那样的费用,甚至存在多收、乱收服务费用的情况,有的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服务价格,未“明码标价”,这些使银行“客户快乐”大打折扣。

(三)实施层次不对称

一些银行市场拓展体系与客户群体还未能实现资源对等,在服务客户数量、规模和层次上,不能区别对待,分层实施,有效跟进,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如对大中型集团客户和省市县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机构,大多并未相应对等提高服务层级,难以实现“客户快乐”。

(四)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银行存在客户管理链条长、市场反应慢、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能适应市场和客户变化的要求,未能对客户关系中多种制约因素采取持续和经常的协调管理, , 影响了“客户快乐”。

(五)信息交流不畅通

一些银行由于没有统一专门的软件和管理工具,分层收集客户档案资料存在不规范、不全面、不对称的情况,获取客户信息滞后并不能共享,影响了“客户快乐”的推进。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快乐”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认知程度,实现“客我共赢”

推进“客户快乐”,必须首先提升对“客户快乐”认知程度。一是树立“尊重让客户快乐”、“沟通让客户快乐”、“专业让客户快乐”、“增值让客户快乐”、“快乐为客户服务”、“员工快乐带动客户快乐”的理念,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商业银行的“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领导为员工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整体服务理念,让员工快乐为客户服务。三是践行“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客户实现梦想”的理念,用银行企业文化影响和凝聚客户,实现“客我共赢”。

(二)制定总体规划,科学有序推进

“客户快乐”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银行应总体规划,突出三个层次,把握两个重点。

三个层次:一是精神层面,重点做好服务文化氛围培育,促使“客户快乐”成为员工的服务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二是制度文化层面,重视建立完善提升服务、推进“客户快乐”的相关制度,保证和推动“客户快乐”;三是操作层面,重在网点环境、便民设施及员工具体服务行为和个人能力提升方面体现服务文化。

两个重点:一是致力创新服务。鼓励、引导员工积极创新思路,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二是注重客户体验。通过客户所反馈的服务体验和快乐感受,对员工形成正向激励,从而在服务中形成“快乐互动”。

(三)明确市场定位,致力“客户快乐”

界定和选择客户是银行“客户快乐”的首要问题。一是应至上而下,全面分析服务区域内的经济结构、趋势和同业情况,按照成本收益法对现有客户进行分析、论证,找准自身优劣势,确定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二是应把维护现有客户、拓展潜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与客户定位结合起来,集中资源优势,针对性做好快乐营销和服务。三是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实实在在为客户创造更多回报,吸引客户,留住客户,让客户快乐。

(四)建立分层机制,落实“客户快乐”

客户群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建立客户分层机制,对产品或服务方式进行有效整合,运用有效资源,为不同等级的客户群提供所需优质服务,落实“客户快乐”。

(五)实行差别化服务,推进“客户快乐”

对个人客户、零售业务产品,可推行“一站式”服务,灵活、有效地抓住市场,拓展业务。对系统性优质客户,通过综合的理财优势和专业精良的服务, 充当客户战略顾问,提供投资方案筹划、资本运作、资信征集等各类高附加值服务。对系统性一般客户,重点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依托现代科技支撑,推进“客户快乐”。

(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快乐”

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产业;东区音乐公园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9-02

一、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例研究——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更新、旧城保护及适应性再开发并存共生的新阶段。在城市用地更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下,成都市放弃了将东郊老工业区改造为商业住宅所能获取的收益,而是对部分工业特色鲜明厂区进行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产业基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就是一个鲜活的实战案例。

(一)项目建设背景:工业文明,历史凝练的城市文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可以给城市带来温暖和尊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对历史的认知力。纵观成都主城区,青羊的金沙文明、锦江的商业文明、高新的现代科技,每个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而建筑遗产是最直观体现文脉精神的载体,还建筑以尊严,也就是还为那个时代奋斗拼搏过的人们以尊严。因此,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紧扣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对建筑遗产文脉精神的保留,充分展现着工业文明经纬分明的线条、奋进勃发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力量。

(二)项目建设思路:修旧如旧,旧房新用的建筑形态

工业遗产特别是大型建筑和设施,虽然生产已经丧失,其建筑构建却完整的保留了时代特色,作为城市魅力显性部分,它们最能直观、具象呈现特色形态。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的旧址上改造建成,总占地38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旧厂房利用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沉淀了情感记忆的红砖墙,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极具工业符号感的烟囱管道,以及那些枝繁叶茂只有在厂区才可见到的高大桉树和梧桐,依然散发着计划经济时代独特的工业美学气质;利用老工厂废旧玻壳和运用现代灯光技术营造出夜晚流光溢彩的灯影效果;跨度24米,柱高16米的昔日厂房,已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巨大氢气罐,打造为国内一流视听空间;夹层错综复杂的屏池炉、加工车间,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利用烟囱、架空传送带、锅炉等巨大构筑物形成的原料加工区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各种音乐流派云集的音乐酒吧区;老的办公楼则被改造为设计酒店;废旧机器零件设计的雕塑小品;另一方面,商家极具创意的店面内装修,又给园区带来时尚与灵动。可见,东区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工业建筑博物馆。

(三)功能定位与产业规划:双重功能,链条成长的产业业态

在“平台为王”的时代,产业内容创新同样重要。要在文化产业中,制造更多的可消费内容与娱乐空间,应配置适当比例的消费门槛较低的依附产业。因此,园区在开园伊始就提出要紧扣“音乐产业”与“音乐消费”两大功能,打造“数字音乐产业园”和“音乐互动体验园”,成为多业态的文化产业成长空间和文化事业承载平台。

1.产业逻辑

在确立了的“二园”定位,产业逻辑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以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引擎,集聚其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cP)和服务提供商(sP),形成音乐原创、制作、版权交易和艺人培训、经纪、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延伸;二是依托音乐内容资源拓展音乐主题体验商业,同时也借助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及其他音乐公司带来的新歌首发、明星见面、宣传营销等资源,园区引入了不同规模和风格的音乐现场演艺、酒吧、咖啡、影院、剧场等体验性业态,以及特色餐饮、酒店、礼品店等配套商业,还植入了“成都艺术超市”等关联艺术业态。

2.运营理念

园区目前由成都传媒集团直管的“成都传媒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随着产业逻辑线向纵深铺展,形成了全品牌、全体验、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动经营的发展模式。全品牌:即将音乐有关的所有产品、包括音乐创作、制作、音乐展演、明星、音乐经纪、音乐版权、传媒等产业链上各优势品牌集聚东区,进而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全体验:让消费者在东区感受到各种音乐种类,并通过现场体验、参与、互动娱乐等方式全方位感受音乐的魅力。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动经营:园区作为各个企业活动、演出活动的物理平台,承载各类明星粉丝互动活动、演出活动、品牌活动、音乐庆典、娱乐活动等;园区各企业联动经营,通过提供内容、开展音乐交易、提供推广、引进产业资源等,为物理平台提供内容和服务。

3.细分业态

“数字音乐产业园区”、“音乐互动体验园区”、“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多功能定位,园区规划有七大业态: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根据产业发展和商业消费互动的运营理念,园区以商务办公、演艺和展览、音乐培训为产业发展支撑,辅以文化餐饮、设计酒店、高端会所等商业配套,以满足办公、演艺、旅游等各类人群的消费需求。目前,园区已引入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及其链条企业11户,音乐主题及配套服务商家89户。

同时,通过充实现代文化内涵,吸引青少年消费者,成为音乐文化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凭借极具工业气质的各类建筑和园区内的雕塑艺术品,使园区成为成都市的文化地标。另外,整合园区内的企业和音乐客户群数据资料,建立目标消费的客群数据库,实现音乐广告和音乐产业服务平台的建立。通过“在场”、“在播”、“在线”、“在衍”的运营模式,在全国传媒集团中,率先摸索出“既可发挥媒体集团产业优势、形成媒体集团产业新增长点、又可促进城市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一种资源多种利用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园区建设的区域影响: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建设方式

园区持续运营、人气商气不断聚集,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培育和特色文脉的延续,同时,将有助于发挥产业聚集后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整体成长。

1.园区建设有利于探索出“四态合一”的城市更新模式

对工业遗产等历史建筑的规划建设,无论是排斥商业的“微循环”模式,还是重商业轻文化的“推倒重来”模式,都有欠缺,应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对工业遗产进行再利用。但必须要掌握四态间的协调转化,即: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和绿地空间基础上,让文态、形态承载文化遗产的精神灵魂和整体景观显现,用修旧如旧、完整保留方式,给工业遗产以尊严,也就是给成华工业文化和城市文脉以尊严,增强公众对区域的认知力、归属感和认可度;让业态充分整合科技的力量,将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遗产情韵植入现代消费内容,赋予产业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商圈形成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地处成华区新成华大道(中央创意大道)先导区范围内,其有效探索和实践将实现“传统工业与时尚音乐的活态融合,工业旅游与社区旅游的自然嫁接,文化创意业与都市旅游业的整体优化”。同时,我区已将此板块纳入功能区规划,成为“一核三轴六区”版图中,“一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核”,就是以八里庄二仙桥以及新成华大道(杉板桥段)“L”型区域为核心区,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二期、银泰国际大厦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带动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商贸、都市旅游集聚,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二、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东区特性

因工业遗产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上有着多种契合,才会有了国际知名的鲁尔工业区、美国苏荷区,国人乐道的北京798、上海8号桥,业界关注的北京竞园、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多个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区。但每处园区的发展,在显示出共性的同时,也体现着不一样的功能定位、成长业态和建设思路。

(一)工业遗产上文化产业发展的东区特性

成都传媒集团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建设之初,就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明确园区定位、发展阶段和成长目标,减少了完全由市场力量主导的无序发展;同时,由于以龙头企业——中移动数字音乐基地——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布局和延伸,进一步突出了园区主题,积极将自身成长发展与成华产业功能区持续建设同频共振,切实确保了发展后劲。

1.市场主导和政府规划是共同成长动力。创意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有两类,一个是市场经济规律,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如果完全由市场主导,它的早期发展是比较艰难的,所以创意企业更愿意选择租金较低且配套服务好的楼宇或旧厂房入驻,形成在城市空间上集聚区。城市工业建筑遗产转型发展后,早期租金便宜,产生的附加值高,除了丰富城市文化,而且通过发展创意经济,可为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无形推动利用,最为典型的是北京798早期的艺术家,他们自发集聚于租金低廉的旧厂房和仓库,而形成的艺术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但由于所有权拥有者七星集团担心这个艺术区一旦真正形成,会让自己失去控制权,开始与承租的艺术家产生矛盾。直至2004年8、9月份,在北京市有关人大代表向该市人大递交了保留艺术区的提案建议下,市政府有关领导才表态保留艺术区,并形成了文件。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虽然也是由市场主导,但在2009年初,就被确定为成都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列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纳入本市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整体格局中,避免出现从根本上推倒重来的尴尬局面。

2.园区功能的融合互补性。课题组通过文字材料整理和实地调查发现,由于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业态设计,不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多少带有随意性,由市场牵着鼻子走,比如:随着访客的不断增加,餐馆、酒吧、小商店等基础配套设施也陆续出现。但这样的创意产业的依附产业过多,或者说,这些餐馆、酒吧等如产业区以外的并无两样,产业问的协作混乱,没有融合,也没有建立在文化创意这样一种核心功能的基础上,这样就会削减文化创意集聚程度,使得商业氛围过浓,不利于充分发挥集聚的优势。北京798园区正面临这一问题,在把握艺术氛围与人气活力之间,正不断调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不少,但是园区管理有一些刚刚搞起来的,还只停留在做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上,重形态而轻视业态,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内部的协调和交流也还不够充分。某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商只是将老厂房进行翻修改造,然后就放开大门引进企业,完全偏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准入原则。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伊始,就提出了“数字音乐产业园”和“音乐互动体验园”的二园定位,在发展数字音乐产业的同时,对依附产业的选择也十分慎重,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和推出机制,比如:对店铺的内外装饰、经营理念如不符合园区的整体形象,不突出创意理念,将被及时清退,有效统一和突出了园区对外的整体形象。

3.大众化产品与分众化产品兼顾。不少文化创意园区关心和突出的是内容生产。固然,内容生产非常重要,是产业集聚区活力永续的保障。但文化产业的属性中有生产业的属性,需要通过传播平台的帮助,或者再次转化,才能到达终端,成为可消费、可感知的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产业拥有引导审美和时尚的特点,可以改变甚至生成新的消费需要,因此,其中不乏有小众化产品,价格昂贵,或接受度较小,不利于园区人气商气聚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十分注重分众化产品和大众化产品的共同培育,以其满足各层面不同年龄阶段消费者的需要,比如:与八点空间、成都艺术品超市并存的各类主题餐饮酒吧;多处产品的平台和展示空间的载体,有室内和室外、体量有大有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舞台。作为开放展示空间,它不仅是文化产品的平台,也是成华区文化事业活动(邻里文化节、“手工归来”民间技艺展示活动)的举办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的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有助于园区社会形象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4.物理空间相对较大。目前很多在工业遗产上建设而成的文化产业聚集园区多是单体建筑、或体量较小,被高楼环抱,从视觉美感上而言,缺乏文化艺术区的浓厚氛围,比如:M50为了能承载更多的产业内容,积极突破物理界限,在品牌输出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品牌输出M50西部桃浦创意园、创办吾灵网()、印制《ARTIN SHANGHAI》艺术地图、发起民生M50系列讲座等,但能否持续产生预期效果,还是未知数。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拥有较开阔的空间面积,一期占地面积218亩,连同项目二期、三期及纳入整体打造的公共绿地,整个项目共规划土地面积约500亩,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空间开阔、园内道路通达、功能区划明确,能承载更丰富的产业内容,有利于品牌建设。

(二)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坎坷

从目前来看,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发展势头还是颇为顺利,但依然存在一些亟需思考的问题,比如:由于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还未完全使用,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入驻较少,且有些在园区外租用工作场地,而目前入驻园区的绝大部分企业经营内容为创意礼品、餐饮服务、音响器材等创意依附型产业,其本质是传统服务业,只是采用老瓶装新酒的方式,力争获得市场买单。这类状态如果继续下去,园区真正实现的功能更多是特色旅游休闲街区,而非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生产和平台推广空间,这将不利于内容的可持续成长,而陷入特色街区林立的同质化竞争格局。

当然,园区持续进步离不开区域总体环境的支持。目前,成华区我区缺乏像《印象》系列、《金沙》、《天府蜀韵》影响力大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出的整合上,亟需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熊猫基地虽已与境外知名企业多次合作,形成了不少具有专业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但未能对我区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积极效应。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上,缺乏像杨红樱、阿来、何多苓、周春芽、许燎原这样的名人名家。另外,由于收入水平所限,成华当地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群众的文化参与性。据课题组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区内群众做了400份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市场价格更便宜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丰富是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即便东区发展态势强劲,若没有首尾呼应,就会孤掌难鸣,成长之路将会非常坎坷。

三、工业遗产上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至今刚满一年,现在言及成功与失败还为时尚早,但就课题组对国内大城市工业遗产上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的实践来看,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多多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一:拓展工业遗产衍生产品类型。

思考二,注重产业链形态的价值实现或者产业链环节的独特定位,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思考三,实现品牌化,注重专业化。

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迅速壮大的一种新型业态。文化旅游是指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一种阳光产业、清洁产业,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旅游吸引因素尽管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因素起决定作用。河南是文化大省,如何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河南各地必须认真应对的一大发展难题。为此,笔者针对千年古县——上蔡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现实情况进行初略分析,并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些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商业文化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62-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4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Strateg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nk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7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