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存问题的全面透视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虽然在农业科技新革命,以及加入WTO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较为严重的问题:

1.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由于科技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体制、科技人才和科研基础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科技实力和承载力较差。(1)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2)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2.农业科技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农户的科技需求也面临着严重的不足。(1)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约束农业科技需求。我国不仅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往往是“插花式”经营。这种超小型和分散的经营,既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也不利于农户采用新科技。尤其对“规模性科技”农户根本就无法单独采用,从而限制了对农业科技的需求。(2)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对我国农民来说,对某项农业新科技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然而我国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一方面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我国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农业新科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3)贫乏的农业科技信息约束农业科技需求。受农户社会化程度低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源和数据库、信息处理和服务建设都比较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机构无法利用良好的信息渠道收集与输出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法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由此又进一步减弱他们采用农业新科技的欲望。

3.农业科技供求错位。农业科技创新的形成反映了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均衡和耦合程度。而我国农业科技除了受科技需求与科技供给的双向约束之外,还受科技供求的耦合程度的制约。(1)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2)农业科技供求的合作出现偏失。我国农业科技在供求合作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科技供给不是按照“科技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科技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从而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二是现行农业科技制度下,由于政府是科技创新各环节的支配者和垄断者,农民只是科技的被动接受者,所供并不意味着所求,造成农业科技供求之间的缺口加大,加重两者的失衡。(3)农业科技供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我国农业科技供求在目标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一,政府是往往是出于农业发展的公共目标,把农业产量增长及其粮食安全定位为农业科研的基本方向;而农户则出于增收的目的来考虑科技是否购买。其二,现行科技组织是缺少竞争性的科技供给者,无法通过竞争逼近保证农业增长对多元农业科技的需求;而农户则需要在科技竞争中赢得科技实惠。其三,科研重心的定位过多地集中于产中阶段,而产后加工环节科研力量薄弱,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农作物因产后加工及贮藏保管不利造成严重浪费。

4.农业科技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与创造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均衡的桥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也存在着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然很脆弱,一方面,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完全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组织起来的,下一级吃上级单位的大锅饭,上级吃国家大锅饭,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运行也不规范,有些市县往往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另一方面,涉农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形成合力难。(2)农业科技推广投资集约率较低。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3%。由此直接导致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短缺以及装备的落后,不少地方仍然运用“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3)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科技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其缺点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科技,是“以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由此导致科技转化率低下的后果:本来应该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未推广出去;本来可以尽快推广出去的科技却推广的很慢;本来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的科技却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实现推广。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

导致我国农业科技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观念滞后、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体制不佳则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为此,必须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1.灌输农业科技创新的理念。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观念淡薄的状况,因而要有针对性地通过“灌输”方式实施农业科技观念创新工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观念。当前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迫切需要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其次,要调整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思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尽快解放思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研观念,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寻找新策略,用长期、动态、战略的眼光去研究市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创新思路。再次,要开发农民的科技观念。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市场观念淡薄,农业科技意识不足。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要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的现状,必须实施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工程,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农业科技是一项公共事业,其研究的复杂性、共享性决定了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而要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的投入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与金融对接,确保按照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其次,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功效。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有限性决定了必须要要优化农业科技投资的结构。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力;产业结构;创新环境

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和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省委全会精神,都要求江苏要用创新的实践和成果,为全国发展探索路子、多作贡献。科技创新驱动力主要是支撑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以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都是产业革命的起源,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苏北经济发展提速不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目前相较苏南和发达地区而言,主要经济指标值整体水平差距仍然不容小觑。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强,还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无法实现突破。下面将通过研究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客观分析苏北五市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一、创新人才比较匮乏

2014年苏北人均GDP仅有49101元,而江苏省人均GDP已实现136730元。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悬殊差距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匮乏是有着紧密关系的,毕竟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决定着区域创新活动的质量。据江苏省统计局最新的《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信息,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活动人员55.3万人,比上年增长8.2%,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7%;其中,按地区看,企业的研发人力投入仍然以苏南地区为主,苏南五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36.2万人,占全省比重为65.5%;苏中三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10.5万人,占全省比重为19.1%;苏北五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只有8.6万人,仅占全省比重为15.5%。[1]同时,苏北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低,甚至许多行业、企业的员工还是文盲,这直接导致科技创新驱动力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

除了科研人员之外,科技创新人才还包括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 B. say)在1800年前后就曾经说过,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企业家的必备品质,也是引领一个企业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经济学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之一,并认为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而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苏北虽然实施了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导向,打造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着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但需要正视的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仍然不足。

二、技术创新欠缺主动

知识产权的授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效率,2014年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全年授权专利达20万件,而苏北全年授权专利共计30327件,仅占全省的15.16%。可以看出苏北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2014年苏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1.2%,而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0%,可以看出苏北的科技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升级的引擎作用,今后依靠其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同时,技术创新为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如果不创新,企业就难以获得持续发展。但是现实存在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就是苏北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现一定品牌价值的企业基本上近些年一直躺在原先的成就上睡大觉,没有什么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只是基于原有的企业资源,借用已有的品牌效应扩大经营领域来增加收益,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长时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地区分工地位。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工业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因此,企业如何利用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主动积极的进行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资本创新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提高创新驱动力的必备硬件,一定数量及比重的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2014年苏北的科研投入方面,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258.89亿元,占 GDP 比重平均为1.65%。而江苏省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4]苏北对创新驱动的资金投入数量、比重在江苏省内都没有彰显其优势,所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人才和技术、甚至创新型企业的安家落户。这肯定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动动力的发展空间,影响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

四、结构创新期待调整

苏北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共计10154.62亿元,平均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9.6%,增速较高,但是相较江苏省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5%,还仍有不小的距离,这里尤其是苏北的宿迁市的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仅仅只有19.9%,的确需要加快赶超的步伐。总体上,苏北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些缓慢。传统产业近期内仍处于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但面对传统产业普遍处于较低层次的现实,唯一出路就是整合与创新。所以,苏北一方面需要提升传统产业层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调整地区整体产业结构,逐步实现持续优化。

五、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创新环境就是创新管理方式,突破瓶颈,为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开拓新的发展氛围,为创新型区域建设塑造良好的环境,从体制机制上提高创新驱动力,强调推动环境支撑要素。

首先,苏北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有待完善,项目、资金、人才、平台四位一体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全面推进。苏北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实现集聚效应,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构建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体制。孵化器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建设,在产业选择、内部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探索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其次,苏北还没有成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没有产学研活动品牌,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待创新和完善,合作网络平台应该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和校企联盟还没有足够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叠加”以及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就各开发区、园区布局,重点建设产业还没有相关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对口支撑。

最后,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支持和自有资金以外,还需要利用资本市场,懂得从外部进行融资。而现有金融机构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不足以支撑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所以还需要政府一方面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或上二板市场,扩大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和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以构建良好的融资环境达到实现对科技创新的实际支持。

以上所述就是苏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主动性,进而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创新驱动力,最后会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速度。(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SJD805)“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江苏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9-10.http:///dzyx/dzyx_jlyhz/201509/t20150910_2193054_2.shtml.

[2] [法]萨伊(J.B.say)(著);陈福生 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两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首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相对滞后和守旧。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教学观念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授知识路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知识的一个存储器,在平时学习中,只能做到知识再现,而严重缺乏知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尽管近年来有着很大的改进,但始终没有走出“填鸭式”教学的困境,而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多媒体教学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只是某种形式上的普及,充其量只是手段的提高,而不是教学的提升。其次,实践环节或者说实践教学过于薄弱。目前几乎都有专业实习等相关环节,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级组织和老师对实践环节既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少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最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首先,在保障机制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一般都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大型赛事,由共青团组织牵头成立临时机构,这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开展,比赛结束便无果而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此外,资金保障也相当匮乏,即使在部属院校,这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在地方院校,这种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其次,在激励机制方面,大型赛事获奖和突出科技成果会在物质激励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激励,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获此殊荣。因此,目前状况是广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希望和期待很高,但往往缺乏客观的激励机制导致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既缺乏一些符合实际的标准,又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往往过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对相应的过程比较忽视,致使广大学生往往聚焦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效应。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首先,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整体氛围不浓。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科技创作的指导作用也不大。而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不够,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其次,成果突击现象严重,长期研究匮乏。参加大型赛事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都是学生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学生往往参加完比赛就完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严重降低了一些重大发明和科技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概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技立项的项目不少,但高水平的成果却不多。

二、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其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之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第4篇

Abstract: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xterior power, is enhanc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the achievements guarantee.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limits' found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centive mechanism aspect's question,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the pointed suggestion, hope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chievements to have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management drive.

引言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团队已经代替个人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的载体。尤其是科研团队经过实践取得的可喜成果和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1],进一步证实了高校科研团队模式运作的必然性。科研团队具有“1+ 1> 2”的团队效应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提升了组织的竞争实力,但团队效应的发挥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其中,建立针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因而成为目前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的热点。

科研团队激励是科研团队作用发挥的关键,激励系统是吸引、激励科研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绩效的保证,是高校迈向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首先对在对高校科研团队及激励机制界定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激励实践以及提升科研团队绩效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科研团队与激励机制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2][3],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定义为:处在一定环境中,以科研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并且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专长的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体。

激励是描述来自外部或个体内部的力量作用于个体,引发并指引个体行为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的意愿[4]。从高校科研管理来讲,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科研人员形成工作动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它也是一种组织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引导和强化其行为的过程,因而对于科研团队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就是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主体)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相对固定化且进行有机组合过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人(客体)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绩效,实现主体目标,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总和[5]。

二、激励机制研究的现状

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发展的动力,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能激发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科

研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使科研人员忘我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如轻精神奖励和个人目标激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团队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需要是成员基本的需要,是当前科研团队激励的重点。物质激励一般包括:薪酬、激励、团队科研启动费用激励、团队利益分配激励等。一般这种物质奖励都有详细的量化标准,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事业激励、道德与情感激励、权力激励、考核、晋升与解职激励、学术声誉、地位激励等,相比较之下,精神激励一般都有,但主要还是侧重在晋升、荣誉等方面,由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普遍看重经济利益及精神激励难以量化操作等问题,高校科研团队精神激励偏少。

(2)重视对科研结果的激励,忽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对科研团队的考核重视终结性评价,对科研成果进行激励,但不重视研究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价,也就缺少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3)重团队整体科研目标激励,但忽视成员个人科研目标激励

目前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激励,都重在团队的整体目标激励,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对成员个人的科研目标的激励。这可能由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的作用及原有的粗放式的管理导致的。

三、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的创新

激励是学术团队发展的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内在潜力,用不好则会成为学术团队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激励机制亟待创新,以适应学术团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进行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创新时,需要注意几下几个方面:

(1)注意科研团队成员的特殊性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H。A。Simon)指出:“组织问题不在组织本身,而在有关的人。”激励是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6],而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科研人员的特殊性。科研团队人员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工作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科研成员文化层次高,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科研团队人员较看重归属感、成就感等高层次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

(2)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应当更加侧重于精神奖励

对大学科研团队的激励,一方面要满等足薪酬、福利保障、公平待遇等保健性因素的物质需要;也要更加重视高校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认同感、荣誉感等精神激励因素,比如说自尊、自我实现等,从而进一步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有调查表明,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职位晋升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物质追求[7],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激励理论等都说明了精神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之,物质激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 ,精神激励是根本,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激励,同时对于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更应该重视精神激励。

(3)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

团队激励将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 ,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合作氛围。缺乏团队的激励会使团队成员过度注重彼此之间的竞争,导致团队力量的分散和团队的解体。但如果缺乏个人激励又容易出现团队“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不利于那些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强烈要求的成员,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挫伤其责任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必须坚持团队激励下的个人激励。

(4)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就是把高校科研项目的需求转化为科研团队成员的需求。当成员与团队缔结了心理契约后,把个人科研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成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成员,让成员得到及时的激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对完成目标的过程进行激励。科研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脑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管理者不仅要关心科研的目标的实现,还要关注科研的过程。

(5)公平、公正、合理

公平包括对比他人和对比自身的公平。激励要注意公平公开公正,奖罚分明,而且都是有章可循,一旦成员有了不公平的感受,就会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激励的措施要合理,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而不是凭管理者随性而为,任意激励。只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起到提高成员积极性,发挥成员主观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在对其成员进行激励时必须考虑被激励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团队成员的特点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在把握知识型员工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的前提下,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公平公正合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明,赵宗庆. 论高校高层次学术团队的建设[J]. 理论界,2006(7):247-248

[2]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丛继坤. 地方高校科研团队适合度模型及实证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4] 詹姆斯・L・吉布森.组织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涛. 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河海大学,2007

科技创新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