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伦理学的起源

伦理学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伦理学的起源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61-01

在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士气;学习兴趣;激励;强化

自考班学生的学习士气一直是学院从07年开始招收自考生以来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自考班同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院的学习士气或许在现在看来还是有困难之处。激励自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任课老师的角度激励学生的士气

(一)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自考

自考的同学很多认为反正就是要拿一个自考的文凭,学的怎么样其实没什么作用,这样的认识使得很多同学学习很没主动性,加上大一第一次自学考试47中只有2个人通过,就更不愿意学了。让他们从新树立积极的学习认识和心态, "大学,很多时候不在与你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与你是否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他们自己学习的能力,进而可以让他们真正对学习产生学习的兴趣,不然学生会认为学的没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没法有兴趣。

(二)激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作为老师是要激发同学们学习一门课程的兴趣,但作为班主任却要激发的是对全部学科的向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

(三)实施多样教学策略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给讲他们上《人力资源管理(一)》课程中招聘的中选人的初步形象产生的作用时,我就用了巧设悬念的方法,我对几个世界名人进行了语言上的描述,但是我没告诉他们到底是谁,让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选择如果你是招聘人员,你会选择哪个到你们的公司,结果让同学们非常吃惊,他们选的都是希特勒(还有罗斯福和邱吉尔),他们非常的吃惊,产生了很大的悬念,认为这怎么可能呢?进而我对初步印象进行分析,他们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了,这堂课自然上的非常成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2.给予成功的满足。光有兴趣还不行,要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二、从班主任的角度双管齐下,“正、负强化”激励学生士气

《管理心理学》斯金纳的“强化”行为改造理论:人们作用与环境的结果,如果使他的需要满足,这样的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就是强化激励。

(一)陪同上晚自习,进行严厉的负强化

自学考试的考生,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要“自学”了,但是什么时候有时间自学呢?答案只有一个“晚自习”,可是晚自习40多个人在同一个教室自习,关键是大家都这么熟,怎么可能坐在一起不讲话而是看书呢?最直接也是最累人的方法就是班主任陪同上晚自习,为了强化我们班同学的行为,我们班规定上晚自习的时间调整成18:30~21:00(原为19:00~20:30),并且我每个晚自习都陪同。这样做的行为是不是很好,现在还无法衡量,但是目的却达到了,以前上晚自习的时间迟到的,讲话的相当严重,班主任亲自陪同上晚自习,谁敢再这样,严厉处罚教育,经过几次的调整,后来几乎没人敢再做这些事情了,整个学习的氛围一下就营造出来了,气氛一好,同学们就愿意主动看书了,慢慢的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结果,第二次自学考试。我们班的自考通过率高达90%以上,与上一次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这更极大的激励了同学们的学习士气,可见这样的负强化是有效果的。

(二)自掏腰包,奖励自考通过的每一个同学,进行有吸引力的正强化

负强化固然可以让同学们不去做某些被处罚的事情,但是要真正激励学生士气,还要来点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正强化哦。为了鼓励全班同学更加努力的通过4月份的考试,在做班主任的第一天,除了宣布了晚自习的时间发生调整外,另一个事情就是承诺拿出自己的2个月的班主任津贴作为同学们自考通过后的奖励。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而不是班级的班费呢?不是为了摆谱,是只有拿自己的钱同学们才会感觉到班主任是真心的,这个正强化的激励效果远远好于拿班费来奖励学生,因为班费他们会认为是“羊毛出自羊身上”,像我们班最后几乎全班都过了,那不就是自己给自己奖励吗?这失去了奖励的意义。所以,最后同学们都过了的时候我出资为他们买了奖励的礼物,希望对他们以前的努力做个肯定,更加希望对他们以后是一种激励。

通过以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生课后学习士气得到了较好的改观,同时通过对上课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氛围也有明显改观。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以其鲜明的职业教育特性在中国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能力是最重要的,特别是高等教育层次内,在求职就业时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没有太大差别。希望通过以上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能带给大家一些收获或者思考,能更好的对自考生进行激励,为学院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发展 考核制度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保留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如若不能将高素质人才留在企业,会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必须在企业中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

1、企业的考核制度不规范

1.1、考核走过场,不认真。到了年底,开个会推选几名先进员工,有的是领导凭印象直接敲定,为了搞平衡,便出现了“先进轮流当”的现象,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1.2、没有客观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太笼统,可供衡量的定量标准太少,考核主要凭主观印象和感觉,易受考证者的个人偏见和情绪的影响,无法得到客观的业绩考核结果。

1.3、考核结果反馈不良。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把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并给出改正缺点和今后工作努力方向。因此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有必要。

2、企业对人才管理的认识不足

人才管理是指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广义的人才管理包括人才的预测、规划、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流动等。狭义的人才管理只包括考核、奖惩、流动等。人才管理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调动人才的内在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才能,充分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力求使“入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管理是人才效能、人才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才开发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增强,一些优秀的企业已开始着手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并且已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3.1、以人为本促进管理科学化

3.1.1、我国大型企业的人才管理主要靠 推动人性化管理要有合理的人员配置,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完善人才使用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2、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 科学 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3.1.3、非企业类组织如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岗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诸如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岗位管理健全的基础上。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而导致的各类问题。岗位体系管理与岗位界定不明晰的矛盾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岗位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晰,传统的大企业运用的岗位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在中小企业不是很适合。这样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建立岗位管理体系与无法清晰界定岗位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现有的薪酬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激励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绩效管理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矛盾问题。很多大企业请咨询公司做好了绩效管理方案后却放在案头,下不了决心实施。原因无外乎绩效管理方案可能不适合公司现状或者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小企业的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关键。

3.2、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照搬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一种约束,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运用的前提条件。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应该对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之后,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出相应地改进。通过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严格、健全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将所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落实到工作中,从而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4、结论

未来企业管理的基本发展原则要基于人性化、和谐共赢、创造性原则。①人性化要义之一就是尊重人的本性,点亮人性的光辉。从治理人的自私与懒惰的本性转向引导人的服务与创造的潜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人当作人看,认可人的原生态,尊重人的本来面貌,理解人的正当的生命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等,均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特质发挥与长远发展来考虑,从而激励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发挥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潜能。

②和谐共赢就是要凝聚人的合力,共创繁荣和幸福,就是要在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所有成员弱化由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友好地共生共处、互相协调;使每个人既要在人格上、政治上一视同仁,又要承认人的能力、职责导致的收入上的差别;既要能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又要能融合企业的整体化运作。③正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与创新,才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因此,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员工不断地将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企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石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思考及观念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李刚.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展望[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孙海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第4篇

1.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2.单纯传授知识,不注意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3.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照本宣科,作业繁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

4.要求过严,滥施惩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5.几乎没有课外的活动或者内容相当单调。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恰好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这就为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就历史学科而言,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历史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多元智能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如下:

1.语言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所谓语言智能,并非简单的能言善辩,长于表达。语言包括外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在语言(即逻辑思维)等。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和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手段主要有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等等。

2.数理逻辑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能够对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善于运用数字类的史料;能够运用数学图表来展示各种史料或历史研究成果。

数学智能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就是逻辑推理,其核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

3.运动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制作各种历史模型;善于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官通道掌握某些历史知识,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而依赖于运动和体验的方法更容易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学生凭着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丰富想象,以及表演技巧,可以把历史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学生的兴趣高了、知识丰富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身体―运动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4.音乐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分析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音乐环境,使学生潜在的音乐智能得以激发,从而让历史知识在乐符的跳动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马赛曲》、《送别》、《黄河颂》、《走进新时代》等等音乐歌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能歌善舞的多得很,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历史歌曲演唱会,让有音乐智能优势的学生展示其特长,让所有学生在音乐中触摸历史、感悟历史。

5.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成功地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得以培养,而且能很有效地改善学习的效率。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方面进行讨论;也可针对某一有争议问题进行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和引导者,其角色是多元的。

6.视觉―空间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观察和分析图片类和影像类的史料;能够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用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历史图片、地图的展示与活用,是增强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形象、直观,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分析问题的基础。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途中的重要地点,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重要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效果比单纯地语言讲解要好得多。

7.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了解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等。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名人都曾经以历史人物为偶像,在模仿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这是青少年学生时常反省的一个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一员的历史学科,能够也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8.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考古调查;喜欢实地考查历史文物古迹,还包括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观察与感受。

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我认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长项,选择适合学生智能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形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学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同的优势智力得到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中得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式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尽量使学习内容富有新颖性,课堂要求带有挑战性,目标完成含有竞争性,给学生好奇、成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对学习历史更有信心,使原先死板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

2.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例如,在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承担其共同的责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在开拓更丰富的感觉渠道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注解,展示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学习时,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反映相关历史的影象画面,以合适的视听材料作为文字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成为开启学生潜在智能的钥匙。

4.改变评价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教学空间,同时也对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优势智力的展示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5.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只要我们“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就一定会看到赞赏的神奇效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次精彩回答都给一声鼓励,对每一次出色表现都道一声喝彩……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不断进取的乐趣。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新课程提供了新的血液,让新课程的评价呈现出新的面貌,它在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越富有才华和魅力,在教学中越是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更多的是在为历史教育者提供有效了解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更关注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愿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能灵活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智能的策略。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单一性、高度的遗传性和可测量性,借助纸笔式的心理测验,或者脑电波对大脑活动的检测等手段,就可以获得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今天的教育现实已经证明,这种强调智力是“内生”的测验理论在解释人的发展时是站不住脚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心理学家就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测量取向,从更广阔的视角建立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在此背景下诞生了。1983年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专著《智能的框架》中提出人类有八种智能,即(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 Linguistic Intelligence),这种智能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类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单词的意义和语言不同功用的敏感能力;(2)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s),即使用数字和推理、抽象思维、分析与归纳问题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4)身体运动能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即使用自己的身体表达思想和感情及解决问题有能力;(5)音乐―旋律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节奏、单调和旋律的能力;(6)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7)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指导自己的人生;(8)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一个人与大自然的亲和能力,也包括辨认文化型产物的能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正是通过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创造出人类能力的多样性。该理论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智能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能力,上述八种智能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注意力。(2)差异性。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强项和弱项之分,这些智能上的差异往往成为影响学习速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3)实践性。智能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4)开发性。每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和不同的高峰期。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和训练。学生与生俱来各不相同,教学应以最大限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发挥其最大功效,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具体地讲,要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四观”,即多元学生观、多元教师观、多元教学观和多元的评价观。(1)多元的学生观。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教育的宗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认识学生的差异性,积极乐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尊重和善待所谓“差”的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优势。(2)多元的教师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进展情况。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重塑教师角色提供了启示,教师要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由舞台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3)多元的教学观。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体现灵活性与多样性,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智能差异,要求教学以最大限度的个别化方式实施,使学生的全部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4)多元的评价观。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智力发展,因此评价学生时要采用多维度的方式,把学生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学生的各种智能进行考察,让学生以适合自己智能强项的方式展现特定学习内容,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优势智能。

英语新版教材体现了当前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新教材最大的亮点是以“话题”为核心开展教学。英语教学已开始将教学方向由原来的学术能力或部分知识的传授转向紧密模仿或反映真实生活的模式,这种教学构成了主题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以主题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通常将语言学习与其他专业内容相整合,这构成了英语新教材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特点。面对主题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理念,总结八种智能类型的主要教学策略,如下表所示: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情境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容易走入误区:(1)为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而采用各种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运用这一理论,将所有发展八种智能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一次性运用于课堂,造成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覆盖全部教学过程。(2)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当做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研究性学习,但这并不是只要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起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轻而易举,我们不能用它完全取代接受性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以丰富的教育内涵使我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学生,同时使我们重新认识英语教学的语言教学目标,为英语教学构建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使英语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相信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会随着教师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和再实践而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叶澜.教育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孔金仙.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