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镂空雕刻艺术

镂空雕刻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镂空雕刻艺术

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阳木雕选用材料雕刻技法构图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7-02

一、序言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

二、选用材料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木雕作品雕刻后,赋予了雕刻的语言,其材质赋予了一定的材质语言,能深化木雕艺术的感染力。

近年来,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其目的是想通过高档材料雕刻制作的木雕作品,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但就艺术表现的精雕细刻来说,没有色彩较淡的效果好。

三、题材内容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特色,其类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等,东阳木雕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休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艺术创作在不断的创新,东阳木雕也不例外。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春天的故事》,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等,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中,挖掘创作创新的题材内容,东阳木雕才会有今天这样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四、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以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和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东阳木雕的独特的平面浮雕雕刻艺术为前提条件的。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表现的特色,就是在整件东阳木雕作品中,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运用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雕刻技法运用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等。东阳木雕的特征是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东阳木雕的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五、构图

构图又被称为"布局"或"章法",是指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是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东阳木雕的构图,是作者把构思、立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图形的合理安排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表现意境、内容的艺术作品。构图是东阳木雕整个作品骨架,是立意的表现载体。构图要包括表现的意境、内容和表现方法等,它与作品创作是否成功、整体艺术效果如何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构图时,应该把最能吸引观赏者目光的这部分主题内容充分表现出来,陪衬的物像要概括地处理,使陪衬的物像起到烘托的艺术效果。东阳木雕的作品就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事物,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容以及对艺术的见解,通过木雕的载体充分地得到表达。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表现内容丰富,刻划层次分明,适当保留平面,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东阳木雕的构图可以概括为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其方法是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与高远叠压的层次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东阳木雕的构图,在艺术手法上,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达到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和艺术魅力。

六、艺术表现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特色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东阳木雕的是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艺术特点是工艺精湛,构图饱满,题材内容多样,艺术表现丰富,选用材料广泛,雕刻技法全面,不施重彩深色,保持原木本色,而且精雕细刻,具有素淡、清雅和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 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第2篇

竹子其皮薄如纸,与肌里有色差,雕刻时可用来做文章(留青),技艺高超者能在竹皮上刻出“墨分五色”的书画效果;竹皮内有一层“篾青”,是竹子最细密、颜色最易变红的地方,打磨平整后,可雕刻浮雕或镂空及透雕;竹子剖开里面为竹簧,可以取下压成平板,做成各种器物加以雕刻。竹根肉质厚实,可以雕成各种人物走兽、山水花木等等。

竹雕笔筒是竹雕制品中的一种,它的全盛时期为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专攻竹雕笔筒的雕刻大师,按照雕刻风格和活动区域形成了嘉定派、金陵派等派别,他们在继承前人雕刻技法的基础上,还创造了一些新的雕刻技法。如嘉定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吴之[,他创造的“薄地阳文”雕刻技法,独树一帜,为后人所争相效仿;而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更是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所推祟。

竹雕笔筒的雕刻技法

竹制笔筒的雕刻表现形式或工艺,是在汲取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主要归纳为:圆雕、浮雕和线刻三种形式。

圆雕。所谓圆雕是指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刻作品。

圆雕中还包括一种半圆雕,即雕刻出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而另一半隐藏成原物,也有的是用其他图案、景物、平面等不同手段作衬底的一种雕刻形式。实际上,不论是圆雕还是半圆雕,它们都是立体的、可多角度欣赏的、独立的个体。因此,作为笔筒类的竹雕,不像竹根等雕刻,多以艺术作品为主,不具有实用功能,或不以实用功能为主,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圆雕竹雕笔筒是比较少见的或没有的。虽然有些个别笔筒图案只从单个图案来看,有圆雕的影子,但放在整个笔筒中看,由于不是独立的“个体”(笔筒本身才是独立的个体),图案是附着在笔筒上的,因而,我们认为这件笔筒的雕刻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圆雕。

浮雕。浮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刻出物像浮凸的一种雕刻形式,它依照表面凸出的厚度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以及透空(镂空)浮雕等。一些运用压缩、归纳、平面处理的浮雕又可分为单层次浮雕及多层次浮雕等形式和类别。同时,浮雕的特点又是从一个方向欣赏的雕塑,而背面就可以附着在平面或器物上,占据空间少,既可以和圆雕又可以与绘画等相结合,适用于多种环境的美化装饰。竹雕笔筒基本上采用的是浮雕形式的雕刻技法,自然形成的环形内腔壁,也就用做了盛装书写绘画的用笔。

浮雕作为雕刻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有它特有的雕刻方法,它是在平面上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突出在平面上,同时运用形体压缩的方法雕刻成形,可见它与绘画有一些共同之处,即表面形象的长、宽比例尺寸不改变,只将物象的厚度压缩到所需的尺寸。浮雕可以多层次雕刻,也可以单层次雕刻。浮雕的层次及所形成的凹凸面,在光线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明暗效果。

浮雕分为高浮雕与浅浮雕,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浮雕中体积厚者为高浮雕,体积薄者为浅浮。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尺寸划分,但两者各有特点,相对来说已形成各自的模式。高浮雕除尺寸较厚外,与浅浮雕相比,在形体雕刻上与圆雕有近似的地方,甚至于某些局部的形体用圆雕的方法处理,形体压缩比例较小,侧面看物象形态变化较小,比较容易雕刻人物形象,且体积感较强。如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明晚期嘉定派创始人朱三松的 “和合二仙” 竹雕笔筒(图一),该笔筒直径9.1厘米,高15.2厘米,笔筒中两人蓬发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就是典型的高浮雕带有一点圆雕的处理方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人物的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的互补,使作品凭添了几分情趣。

再如一件明代的“竹林七贤”竹雕人物笔筒(图二、图三),笔筒的直径为14.8厘米,高17.7厘米,四周雕满了人物、山石、树木等图案,内容表现的是“竹林七贤”如世外桃园般日子,终日与琴棋书画为伴的野鹤式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在不大的一个笔筒上,以散点透视构图布局,自然随意,用山石树木自然分割成5个大的区域,雕刻了大大小小28余人。采用了多层次的、局部镂空的雕刻手法,有些雕刻的人物像还隐藏在镂空物之后,器件华丽精美,雕工精湛。

浅浮雕相对与高浮雕而言,厚度较薄,不适宜表现较大的物象,在光线照射下,不会产生较深的阴影,立体感不太强,外形轮廓不明显,因而,比较适合笔筒类的小型物品的雕刻。清代竹雕名家吴之[自创的一种雕刻技法,名叫“薄地阳文”,就是一种典型的浅浮雕。

所谓“薄地阳文”,就是将图案花纹微微凸起,其他地方刮去一层皮,即凹下去,主要的纹饰轮廓为阳刻凸起,而细部却以阴刻表现,在有限的厚度内,表现出有些高浮雕才能达到的效果。如吴之[的“松C道人”竹雕笔筒(图四)。该笔筒直径10厘米,高17.4厘米,在看似浅浅的浮雕上,却雕刻出一个面容慈祥,须髯飘飘,坦胸露腹,长衫及地,双脚,神态安详悠闲,栩栩如生的道人形象,丝毫也不逊于高浮雕的效果。再如吴之[的 “村竖牧牛” 竹雕笔筒(图五),通高15.8厘米,直径8厘米,雕刻技法细腻入微,动态十足,而整个笔筒的构图采用了绘画中的“留白”手法,因而使人感觉到清新淡雅、简洁质朴明快的艺术效果。此两件竹雕笔筒从雕刻工艺到雕刻手法来看应出自吴之[之手。再来看看另一件浅浮雕作品,该竹雕笔筒为改琦卿画稿“蕉叶仕女”刻竹笔筒(图六),为清代作品,直径4.8厘米,高10.6厘米,雕刻手法上采用了图案外形轮廓线突出于底平面之上,显得外形清晰明了,图案进行反凹形处理,中间挖去一点的雕刻技法,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装饰意味较浓,但浮雕的体积感就不如吴之[的作品,还带有一点绘画的效果。

从以上三例浅浮雕竹雕笔筒中看出,好的浅浮雕要做得非常精细光滑,才能符合工艺制作要求,才可能出得了效果,如果将其表面雕刻得太粗糙,可能会削弱物象的体积感。像明代金陵派竹刻创始人濮仲谦所创的“大璞不斫”雕刻刀法,就不太适合浅浮雕的雕刻。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的另一件 “三顾茅庐”竹雕笔筒(图七),题款为“仲谦”,应为明代嘉庆年间所制,表现了刘备偕同关羽、张飞三顾草庐的故事情节,画面布局合理,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雕刻手法娴熟。且不论它是否是出自濮仲谦之手,但从中可看出该件笔筒的雕刻手法主要采用的是多层次的高浮雕技法,个别地方还采用了镂空雕。而另一件 “八仙瑶池献寿” 竹雕笔筒(图八),为清代作品,直径12.7厘米,高15.5厘米,表现了八仙在瑶池给王母祝寿,以及张果老骑毛驴、吕洞宾与张果老对奕等八仙平时的一些生活场景,既有高浮雕又有浅浮雕,且层次分明,雕刻精细,刀工娴熟,干净利落,虽然没有题款,但确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线刻。顾名思义,线刻就像中国画中的白描画一样,是用单线条的雕刻来表现物象。

在笔筒的雕刻中,线刻主要是以阴线雕刻表现。线刻方法简单明了,有些结合浅浮雕雕刻,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如竹雕仕女图笔筒(图九)。该竹雕笔筒直径6.7厘米,高11.6厘米,笔筒上的花石图案采用的是浅刻的雕刻技法,而中间的三个仕女人物像却采用了纯线刻的方式,由于线条雕刻不深,表现的人物如不仔细看,很容易将其忽略。

线刻表现形式单一,在近距离把玩的竹雕笔筒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浮雕的细部描写刻画。

竹雕笔筒的日常维护

要使一件精美的竹雕笔筒成型,需经过多道工序,根据其制作的过程和工序的先后次序,大致可分为选材、防腐处理、浮雕图案绘制、制作粗坯、细部雕刻、检查修整、砂磨打光、染色、干燥及打蜡等约十个步骤。

竹雕笔筒毕竟是竹制品,随着时间岁月的流逝,保存环境的变化,笔筒会出现开裂、发硬发霉变脆、虫蛀等现象,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好竹雕笔筒,延长竹雕笔筒的寿命期,在日常的收藏中对笔筒的维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竹雕笔筒所用的竹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植物,适合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生长。因此,用竹子雕刻的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保存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泽。竹雕笔筒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在60%为佳。

二、笔筒的表面产生污垢时,不要用肥皂、洗衣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润泽光亮。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了顽垢,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三、虽然大多数竹雕笔筒在雕刻前做了一定的防虫防腐处理,但由于毕竟是竹制品,含有大量的纤维等物资,当有适合的温湿度时,非常适宜蛀虫生长。因此,平时要多观察,在保存箱(盒)里和笔筒内,放置一些樟脑丸,当发现樟脑丸快挥发完时,要及时地予以补充。

四、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时,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轻拿、轻放,和缓、细致、适度。

五、存放和取拿笔筒时,要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到竹雕笔筒,特别是有的笔筒纹饰采用了镂空雕刻,部分纹饰比较细薄娇脆,如镂空处,在取拿存放时要格外小心,不要捏压这些部位,以免造成断裂等不必要的损伤,有时候这些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到器物,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六、平时取拿摆放或移动竹雕笔筒时,注意取拿的方法,正确的取拿方法应该是一只手握持上端,另一只手托住底部,轻提轻放。

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第3篇

牙角是动物身上最坚硬的部位。由于其质地坚硬细密,雕刻出的图案和纹形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因而不易被磨损和走形。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一直与动物于相互共处中生活,又在相互争斗中发展。由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有很多工具和实用品都取材于动物本身。如远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在新石器时代,兽骨、兽牙、兽角等制成的器具就被人们与石器、木器、陶器等一同使用。《史记•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簪”。随着人类的审美眼光不断提升,一些带有美学意义的图案和纹饰也通过雕刻施之于各种器具之上。因此,选用动物牙角以及骨头等进行雕刻,久而久之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古代的牙角雕工艺。古代的犀牛角雕刻工艺之所以能有别于其他材质而高雅名贵,其中固然有犀角象牙物稀为贵的原因,但也与此类制品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有关。比如,古代象牙雕刻的作品以文房用具笔筒、砚屏和折扇骨、挂牌及神仙人物件为多;犀角雕作品则以槎杯酒具和文房赏玩品为常见。还有一点也特别重要,即古代的牙角雕工艺一向讲究选材的优劣。虽然犀牛角材料本身就很稀少,但古时候的工艺师们为雕刻完成一件精品,常常是精挑细选,挑选中的犀牛角以亚洲犀为优,非洲犀次之,等等。古代在进行牙角雕刻选料时,被猎杀后的犀牛取出的牙角,质地光鲜滋润,细腻而紧密,材料从外至内都仿佛有活体生命的血脉流淌,雕成后的作品历经千百年不失神采。

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产于亚洲的东南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兽角,有较粗的直线纹,角的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状。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犀角为珍贵药材,性寒、味苦酸咸,是消热、镇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早在汉代人们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制成的饰物都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明清时期,是犀角使用量较大的历史时期,大部分从国外进口的犀角被制成药品,另一部分则成为雕刻材料。明清时期,由于竹、木、牙等以清供、文玩为主的雕刻艺术的兴起,从而也带动了犀角雕刻一度的繁荣。这几种雕刻在技法上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这也使犀角雕刻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成为与竹、木、牙雕并驾齐驱的一个艺术门类。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文献记载中,明人鲍天成、蒋烈卿、方弘齐等人,都是专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谦、明末清初人尤侃,除精于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制作上也颇负盛名。明清两代的犀角雕刻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除以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因为使用犀角杯饮酒可清热解毒,所以,它便成为犀角杯、槎等酒具的主要器型。

犀角属指甲纤维物,不属角质,是动物角中最大而实心的角。犀角上尖下阔,原基底为椭圆形,呈蜂窝伏,比例最重最大。角的表皮满布裂纹,表皮以下为黄褐色,渐进的黑色一直伸向角的中心,其中心黑色处是整个角最坚硬的部分。目前世界上共有五种犀牛,二种在非洲,三种生活于亚洲。亚洲犀有双角的“苏门犀”、独角的“印度犀”。明清雕刻使用的多为“苏门犀”和“爪哇犀”。犀角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观的色彩及大小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成为人们判断犀角优劣的重要因素。早在唐代对犀角的分类就有相关的记载。犀角中有通犀、花犀、斑犀之别。通犀也称通天犀,指犀角中心有白缕直上彻端者,这种犀角据说能“出气通天”,十分稀有,因而异常名贵;花犀、斑犀则是犀角表面生有斑点者,因斑点的大小、色泽不同,而有花、斑之分,价值低于通犀。制作犀角器选料很不易,损耗性也很大。一个犀角,把裂纹粗糙的表皮削去后,原料已损耗了一半,再经雕琢挖空,往往成品不到原来重量的三分之一。更有部分犀角在未施工前是无法以肉眼判断其内部是有否缺陷,原因是犀牛打斗以角为武器,如果年幼的犀牛伤了角,成长后其角的新生纤维把伤处盖在内而不见伤痕,到工匠切割或雕刻到某个阶段才发现有内伤,伤处的纤维是弯曲不接的,遇上此情况,往往会令工匠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前功尽弃。有一些常见的犀角器凹凸歪曲,不合比例,这就是原料上的缺陷所致,工匠们也只能因材施工后随形巧巧雕巧制了。

犀角雕刻要根据自身的材料特点进行制作,因此它也有自身的一套雕制方法。长期从事犀角古器收藏研究的霍满棠先生曾介绍过古代犀角器“屈曲”(角尖部需进行弯曲处理)的制造过程。霍先生认为,犀角的原形是上部尖窄,下部阔大的。上部的纤维较细密和坚韧,颜色也较黑。工匠在雕花和修窄时,大多采用镂空和透雕技法尽量减省要屈曲的面积。犀角的纤维是较疏松和不耐火热的,必须用隔热的物料包廛着,然后把需要屈曲的部位放入水中煮数小时,模仿藤器制作的那种蒸煮法。当该部位软化到一定程度时,将犀角器放在事前准备好的定型模上,让弯曲的程度固定下来。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晾干后,被屈曲的部位回复原来的硬度和固定了形状,再经过一番打磨便成了一件件完整的器物。明清时期的犀角器以犀角杯为多,这些犀角杯按雕刻品类来分大致可分为花形杯、山水杯、人物杯、仿古杯等。这几类犀角杯的图案装饰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法。镂空雕即是工艺上所说的镂雕,这种镂雕一般用于犀角杯器的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雕刻的犀角杯把手上有时雕有龙和螭等神兽盘绕。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古时候清宫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广角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广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

从当今人们生态学的观念来看,动物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一直也是和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息息相处,共度一个个岁月流年中的春夏秋冬。当然,自古至今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与动物在这同一家园相处中其争斗和猎杀也是连绵不绝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按当今保护动物的观点而论,诸如类似犀角象牙一类的雕刻工艺,正逐渐化为一抹历史的烟尘。当今天人们有兴趣来再次来回首巡视它时,其思绪是纷纭的,感受是五味俱全的。但是,作为传承工艺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艺的借鉴,牙角雕刻又无疑有着它无法磨灭的特色。

明代犀角杯

山水人物纹犀角杯

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第4篇

从大型央企的高管到广东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助理,事业有成,成远却在知天命之年选择急流勇退,玩起了“脆弱”的蛋雕艺术。

本来,成远只是打算把蛋雕作为一项爱好,没想到,潜心研究蛋雕不过三年,已在业内声名鹊起,被视为中国南派蛋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各种蛋雕艺术交流的邀请函也纷至沓来。半路出家的他如是说,“仅仅在‘术’上达到要求并非最好作品。我的蛋雕在方寸之间,浸透了自己几十年的社会人生。”

玩的就是心跳

脆弱的难处正是蛋雕最大的魅力和价值来源之一。

已逾知天命的成远,平日的穿着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往后梳的大背头一丝不乱,没有半点已经告老退休的样子。经历丰富的他非常健谈,见客时精神抖擞,挺得笔直的腰板透着从那个百孔千疮的年代走过来的自信。

一走进成远大气雅致的保利洋房,入目皆是一排排红木玻璃盒子,里面整齐有序地放着大大小小各种蛋雕:从只有手心大小的乌鸡蛋,到鹌鹑蛋、鸡蛋、鸽子蛋、鸭蛋、鹅蛋直到比一只手掌还要大的鸵鸟蛋,还有他最近刚从澳大利亚找到的墨绿鸸鹋蛋。

一谈起心爱的蛋雕,成远的双眼闪烁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光芒:“我先介绍一下蛋雕的制作手法吧。雕刻蛋雕的手法有描纹勾勒和镂空雕刻两种。描纹勾勒就是用雕刀直接在表面颜色较深的蛋壳上雕刻人物山水等图案,出来效果简洁清晰,像美术里的素描或白描;镂空雕刻又分浅浮雕和镂空手法,雕刻的技术难度大得多,但是表现力和作品价值提高了很多……”当丈夫眉飞色舞地介绍各种蛋雕作品时,成远的妻子安静地站在一旁倾听,脸上盛满了笑。

根据蛋的大小和颜色,成远雕刻上不同题材的作品。体型瘦小有棕黑色斑点的鹌鹑蛋,成远就利用斑点的位置构图雕刻“蚂蚁蜿行图”;大如香瓜的鸵鸟蛋,就在上面以浮雕的形式表现头像;至于大小适中的鸡蛋鹅蛋,则可以玩玩高技术含量的镂空“碎花剪纸图”。此外,还有梅兰竹菊、福禄寿三星等栩栩如生的蛋雕作品。入门三年,目前成远保留下来的作品已有300多件。

在300多件作品的不远处,还有一只不起眼的玻璃箱,里面装着一盒子破碎的蛋壳。“这个箱子里都是碎的作品,留着记录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成远淡淡地笑着,对自己以前蛋雕学艺的艰辛一带而过。再三追问后,他透露了一下初探门道时寒酸的成功率:“镂空的蛋雕需要分析清楚蛋壳的受力点。如果先把能受力的部分雕空了,剩下不受力的部分一雕就会破碎。我没有师傅带,哪里能受力全靠自己慢慢摸索。最初雕刻的时候,十个蛋壳有一个成功已经很不错了。”

用来蛋雕的鸡蛋不能像往常一样从中间打碎,只能在蛋的尖端凿一小孔,用注射器吸出其中的蛋清蛋黄,直到鸡蛋壳内阴干,才能进行创作。在默默钻研、无师自通的三年,成远夫妇吃了将近一千个蛋。

问及蛋雕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成远哈哈一笑,随即用一句话概括:“玩的就是心跳。”他的妻子深有体会:“做镂空作品,他从查资料构图到用电钻下刀雕刻,往往数十天废寝忘食。我有时候在旁边看着他用电钻一点一点地往蛋壳上碰,心也跟着七上八下。力气太轻了蛋壳没雕出来,力气稍重一点,‘咔嚓’!辛苦了近百个小时的心血立刻就碎。那一刻的失望和沮丧,我看着都心疼,不晓得他这个制作者是怎么承受的。”

而恰恰是蛋雕的脆弱深深吸引了成远,他形容为“走钢丝的体验”:“雕刻要细致,即便刻画动物一丝一缕的毛发都不能出错,必须高度专心,容不得一点马虎。我喜欢这种玩心跳的感觉,刺激非常,跟一般的画画创作完全不同。脆弱的难处正是蛋雕最大的魅力和价值来源之一。”

蛋壳上的“钱途”

蛋雕消费群广泛,正晋身为礼品市场“新宠”。

现在,成远的主要精力放在制作澳洲的鸸鹋蛋上。他对这种墨绿色的蛋壳爱不释手,已在一个蛋壳上绘了一幅端坐莲台的观音草图。在需要白描的地方,成远把本来深绿色的蛋壳刮得跟纸一样白,绿白对比以突出观音的宝相庄严。

蛋雕的文化起源于欧洲六世纪初的复活节彩蛋,真正传入中国不过百年。当然,中国蛋雕作品的素材并不拘泥于西方题材,成远的蛋雕作品题材涉猎就非常广泛,从生动可爱的十二生肖,到气节高雅的梅兰竹菊,从惟妙惟肖的名人头像,再到恢弘壮丽的名山大川,几乎应有尽有。

由于历史原因,西方的蛋雕艺术市场较东方活跃。在其发源地之一的俄罗斯,蛋雕相关的藏品占到博物馆藏数量的4%。斯洛文尼亚艺术家Franc Grom的蛋雕作品,一般以500美元的价格起步。在中国,成名蛋雕师傅的最小的蛋雕作品门槛价也要500-600元。相比起蛋雕的材料成本,这门脆弱的手艺艺术附加值之高可见一斑。

蛋雕艺术市场化的一大优势是创造题材广泛,可以面向不同的细分人群。“比如老人生日,可以雕刻福禄寿三星;小孩过生日,就雕刻他的属相;做城市旅游推广,能雕刻著名景点;如果想特别一点, 就用一张照片做蓝本把人像雕刻在蛋壳上,非常别致。”成远说。

蛋雕作品的购买者和收藏者中不乏“爱蛋”之人,但蛋雕的新奇和趣味性为其带来各种消费群,晋身为礼品市场的“新宠”:十二生肖这类蛋雕作品定位在低端礼品市场,主要馈赠亲朋戚友;梅兰竹菊或者名家书法等作品适合送给有身份、讲究品味的人,属于中端礼品市场;高端礼品市场往往是专们定制 的,一对一专门为客户服务。定位有别,其价位千差万别,“一般行情,低端的不过几十,中端的成百上千,专业定制则一作品一议。”可惜,成远不愿透露其作品的价码。

由于蛋雕的创作表面是一种弧形结构,只有巧妙据此特征构图才能画得漂亮。匠心独具的作品往往构思奇特,令人爱不释手。“现在礼品的重复度太高,除非确实是绝世珍品,否则雕龙舞凤的来来去去也没有什么新意。蛋雕作品本身供给比较稀缺,不容易搞到,其新奇独特也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我发现,不少企业家对这种创新玩意很敏感也乐于接受。”成远说。

蛋雕上的流金岁月

雕尽世间百态社会人情,蛋雕的功夫永远在诗外。

“成远”本名孙开福,曾任首都钢铁集团旗下某省分公司的党委办公室主任。回顾十几年的国企生涯,成远形容那是一段幸福岁月,当时积累的艺术底子对今天从事蛋雕创作帮助很大:“那时领导发现我有在景德镇学艺的经历,专门把我送到艺术大师那里学习,指望不定能为单位做点贡献。后来做了办公室主任,就更有时间和平台发展个人艺术爱好了。”

据成远介绍,那个时代,在国企和政府机构有文艺爱好的人非常之多,大家涉猎广泛,绘画、书法、根雕、收藏等应有尽有,就是品酒的少一些。“近来年轻人才兴品酒,我们这辈人还是喜欢收藏些名家字画什么的,传统些。”至于风行的原因,他认为,除了在国企时间相对充裕,圈子里“伯乐相马”的机制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你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爱好玩意儿,关键时刻露一手,领导就会特别喜欢,印象就特别深,以后有些什么事会先想到你。”

当时,只要有时间,成远就在办公室练习书法或者绘画,周末则约上同事一起去深山老林寻找适合做根雕的材料。现在成远家中,有一墙陈列橱柜,展示当年的根雕和陶艺雕塑作品。但是,成远退休后并没有选择根雕这个老本行:“根雕‘三分是雕刻,七分靠自然’,对树根本身的要求非常高,好树根不易得。蛋雕玩的是技术含量,个人努力的成分更大一些。”

成远自认在艺术上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人,能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比如同样雕一只仙鹤,有的人只做到有形无神,死气沉沉,但我雕刻出来的仙鹤就非常传神。”随着他的作品越来越有名,当时的国企领导经常点名成远为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各种创作,包括大会议室挂墙的山河锦绣组图以及各种激励人心的标语。

除了在雕刻和绘画技术打好了底子,在国企练就的那份水滴石穿的耐心也为成远创作帮助很大。他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开始思考蛋雕的构图,白天一动不动坐在案前雕刻,晚上则上网翻查蛋雕素材和资料。创作的时候,成远每隔十几分钟必须站起来伸展筋骨,特别是活动手指,以免手指和手臂过于僵硬导致颤抖失误。

谈及非一般人能忍受的作息,成远自有一份独特的淡然:“我这半生走过的经历告诉自己一个道理:很多东西不是你强求就能求来的。蛋雕就像工作岗位,很多时候你只能等,学会忍耐和等待。这跟当年在国企工作一样,要守得住孤独。”

在成远小心翼翼挑选出的蛋雕精品中,有一件大型鸵鸟蛋浮雕刻成的像特别引人注目,蛋雕上标准45度侧脸、露出微笑的主席像栩栩如生。每当大家对这枚主席像蛋雕赞不绝口时,成远都会感激在国企的经历:“领导的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的,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雕刻出传神的人物作品。蛋雕的功夫永远在诗外,如果我一开始就从事艺术工作,技术或许有了,却未必能在蛋雕上雕尽世间百态社会人情。”

成远对妻子一直以来默默的支持心存感激:“电钻的声音有时候一响就是一整天,全家都不得安宁,我知道很烦人。每次到祖国什么名山大川游玩,我都会扔下她干点自己的‘私活’,去联系当地的蛋雕大师交流心得,或者去掏蛋。”

镂空雕刻艺术范文第5篇

前期准备一:需要什么材料?

材料,是一件木雕生成的根本。一般而言,潮州木雕所需的材料共四大类:木料、漆料、金属粉箔、颜料。

一、木料

艺人根据雕刻的题材和装饰的部位挑选合适的木料,大多使用潮汕当地产的樟木、杉木、苦楝木、花梨木、酸枝木等,其中以樟木、杉木最为常见。

1.樟木:樟木是潮州传统木雕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材料,其树径较大,木材坚硬美观,材质优良耐腐。花纹美丽,纹理致密,刨面光滑,易加工。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味清凉,有辛辣感,能够避虫防蛀。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因此适宜于雕刻精细的浮雕、圆雕和多层镂空通雕。

2.杉木:杉木具有不易变形的优点,结构均匀细致,顺纹抗压极强,容易加工。杉木具有香味,抗虫耐腐,但木质较粗,纹理直,缺韧性,雕刻易崩缺,起“毛”,故不适合作精细的镂通雕,多用于建筑物或大型家具上,作粗放的装饰性雕刻。

3.苦楝木:苦楝木木纹美观,强度与变形性能类似樟木,韧性比樟木强,容易加工,多用于制作床、柜子等家具,装饰以沉雕、剔地浮雕为主,不宜多层次通雕。

4.花梨木:花梨木按材质颜色可分为红花梨、白花梨两种,以白花梨最常见。花梨木质地坚硬,木纹清晰美观,多用来作床脚、雕成虎爪、狮爪等形状。

5酸枝木:酸枝木有红酸枝、黄酸枝、白酸枝之分,酸枝木质地坚硬沉重,木纹美观,不易腐朽,经久耐用,多用来制作炕床、炕几、椅凳、屏风等家具陈设用品。

二.漆料

金漆木雕所用漆料多为植物漆,包括生漆和熟漆。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分泌出来的汁液,使用时需经过过滤以除去杂质。用来调制漆灰补木雕裂痕、洞眼的生漆用细棉纱布过滤后即可使用,而用来精制熟漆的生漆则需在细棉纱布中间铺一层脱脂棉以便细滤,保证漆液的纯净,提高贴金工艺的品质。

制作熟漆时在生漆中加入适量桐油,在阳光的照晒下不停地搅拌,使之不断氧化聚合和蒸发水分,令漆的性能变得柔和而有光泽,而且不易干燥,以便粘贴金箔。熟漆主要用来研制朱漆、金地漆等。朱漆是用生、熟各半,调合铁红粉和一些银朱色粉来制成,作为金漆木雕的第二道打底漆。金地漆用于贴金箔,是用熟漆和银朱色粉研制而成,银朱色有利于增益金色,辨别髹涂金漆时漆层的厚薄与有无。

三、金属粉箔

潮州木雕流行粘贴或髹涂金属粉箔的装饰手法,所敷贴的金属粉箔主要有金箔、银箔、锡箔、铜粉(俗称金粉)等,其中以金箔最为常用。金箔有红光正金和青光正金两种,尺寸有大小之分,贴金时一般选用小尺寸的金箔,约0.12微米厚,长和宽都是45厘米。

四、颜料

潮汕木雕常用的颜料有正银朱、黄漂、红丹、乌烟、铜绿、砂绿、孔雀蓝、酞酯蓝、石黄、藤黄等。其用途一是加入漆料,调配成色漆。二是根据装饰需要,髹涂于木雕饰件的外表,或用平涂、没骨、钩填等技法在器物表面绘画各种纹饰。前期准备二:配备什么工具?

在过去的传统工艺中,制作潮州木雕的工具达到上百种。它们通常可以归类为选材描绘、打磨、取坯、雕刻、调漆、髹漆、敷贴等七种不同用途。制作木雕的工具除了雕刻时用的工具以外,还有工匠用的―套从选材到取木坯以至木结构的配套工具。

用途:描绘

弓把、夹仔用于起草图时量比例或当圆规使用。

用途:打坯、雕刻、打磨

制作关卡一:画稿和打坯

画稿

工匠在开始雕刻之前需要画草稿。画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创作,即用笔直接在木料表上比画,另一种是画草图。由于老一辈的艺人绘画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大多直接在木料上设计草稿。

现在一般采用后者方式。以前的画草图工序,是在草图的反面用软木炭或者灯烟描绘,接着把图纸压在需要雕刻的木料上,用手均匀地压抹,图案即可压在木料上,如今则是采用复印的办法,使这一工序得到简化。

值得注意的是,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绘画的草稿。例如,过去用于建筑上装饰的木雕画稿,是服从于装饰部位的需求及材料的选择,进行穿插安排,以适应木料纵横方向的不同材质。

打坯

打坯,是指凿削对象的形态粗模,也被称之为“定形”或“上手工”,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很关键的一步。打坯的形式分传统和非传统。

传统的打坯形式,是用槌削切。先选择大号槌,按照木头走势顺势用刀,待外部的轮廓敲打成形,再换小号槌,逐渐成形。其具体过程是:先将印有画稿的木料放在地上,坐势名为“盘起脚”,打凿出作品的大致轮廓,并从表层逐渐深入,而大件的作品则按照画稿上至下的顺序凿起,同时,还得一边凿,―边构思如何让画面变得更丰富。

非传统的打坯形式,是通过机械工具,包括电动手锯、钢丝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情况下,通雕可以完成15%的工作量,浮雕可以完成30%的工作量,人物造型的圆雕更可以完成60%的工作量,其余的工作量则需要手工完成。

制作关卡二:运刀雕刻

潮汕木雕传统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沉雕、浮雕、圆雕和通雕四种,其中以多层次的镂通雕最具特色。

1.沉雕

沉雕即阴刻,图案纹饰低凹于木料平面,有深、浅和线刻多种。雕刻简便省工,纹饰不易受损,多用于房门、屏风门、橱柜门等建筑和家具上最易受损的地方。

2.浮雕

浮雕又称阳雕,所雕图案纹饰凹凸起伏于木料平面,并有底子作衬托。这种技法使用较早,应用广泛。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和器物上也经常可以见到。按图案纹饰浮突的高低又有浅浮、中浮、高浮之分。一般而言,浮突1厘米属浅浮雕,浮突2厘米属中浮雕,浮突3厘米以上属高浮雕。浮雕空间压缩的程度,要视表现对象的功能、主题和环境因素而定。

3.圆雕

圆雕是立体雕刻,物象形体的四面皆可欣赏。―般步骤为先将多余的部分锯去,粗雕出主体和陪衬部分的轮廓,再从上至下,由表及里,逐层凿刻,先粗雕,后细雕,再细刻磨光部分。圆雕不适合用于表现太复杂的场景,要求用精炼的物品或其局部来说明必要的情节,以观赏或摆设的木雕为主,也用于建筑饰件、礼仪祭祀用具以及家具陈设的局部构件。

4.通雕

通雕又称透雕,它是在浮雕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吸收沉雕、浮雕、圆雕的长处,融合变通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物象形体作多层次布局,物象之外的部位通体穿透。通雕层次的多少,视材质厚薄和雕刻技法高低而定,少则二三层,多则IN:fi层,超过七层的极少。通雕又分锯通雕、多层镂空通雕两种形式。

不论何种雕刻形式,潮州木雕都讲求三样特色:物象主次分明、有层次穿插、镂通剔透。要做到这三点,如何运刀是一门学问。运刀的关键在于尾刀。刀凿在雕刻之际,应平放在刀具盒上,刀刃朝向靠身边,持刀雕刻应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为平,拇指按于上面,手指按实又随意转动。刀立直雕刻时,小指可辅助物象上端,刀的着力要均匀适当。本文选择以潮州浮雕中最著名的虾蟹篓为例,来具体阐释其雕刻工序的过程。

步骤一:细雕刻

细雕刻也称“下手工”,指的是将粗坯的外层形体修削平滑,再深入内层刻画,使作品整体成形的工序。通常运用四种刀法:叩(即用木槌叩凿大体“粗坯”)、托(铲地)、批(刀斜下粗细雕刻)、韧(刀下校正)。

以镂空技艺为例,艺人会在需要镂空的竹篓上用铅笔描画出其外部条纹,再根据外形,选择刀口1厘米宽的圆刀进行细雕。雕刻镂空部分时,需要预留出Q3厘米宽的精雕余地,以免破坏整体效果。外镂开口打好后,从眼神到内部,将内镂空间相互打通,然后再将龙虾等物体基本成形。

步骤二:精雕刻

虾蟹篓中最难的是竹篓里的虾、蟹雕刻。这时,艺人进一步地完善内镂中的物体,包括对龙虾的眼睛、螃蟹的壳的刻画,这时不能依靠敲槌来敲击,要使用斜刀在物体表面反复地雕琢,且清除刀迹。下手必须要轻,以防止刀打滑。

值得一提的是,打坯和雕刻两者之间必须相互结合。平刀和斜刀可交替使用,这样有助于修光效果,以便提升工作效率。

步骤三:打磨

打磨即修光,在精雕刻完成后进行的加工,使木雕作品更显精致。修光不是简单的磨平,刀痕凿迹要适当地保存下来,同时把虾蟹篓中各个部分的细微部分刻画清晰,使每个棱角的雕刻平滑。令整个雕刻达到光洁滑爽、质感分明的艺术效果。

制作关卡三:髹漆和贴金

金漆工艺是最后一道工序。金漆不仅有美观的功效,同时能抗潮湿、防虫蛀。潮州木雕中流行采用金地漆贴金技法。这种工序较为复杂,在雕刻完成后,要经过制漆、滤漆、填料、上漆、干固、贴金。由于文章开头已对漆料制作有所讲述,因此,下文将主要集中介绍从上漆到贴金的制作过程:

步骤一:上漆

上漆分三遍。第一遍漆,在生漆中加入土红呈阴红色,用油画笔蘸之髹涂,这一遍漆的作用主要是让木雕吸取漆液,使木毛孔愈合。第二遍漆,取生、熟漆各一半,调入土红和少量丹砂,呈深红色,用油画笔蘸之均匀涂抹。这一遍漆的作用主要在于使木雕表面光滑,一面取得金色光亮的效果。第三遍漆叫“金地”,加入红丹颜料,呈大红色,用牛毛蘸之均匀地髹涂于木雕上,待干固后贴金。如今,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工序改为喷漆,将金地漆、稀释剂和固化剂按照一定比例倒入喷枪中,搅拌均匀,接着由下至上将作品均匀地喷洒两三遍,待6-12个小时后或是八成干时,贴金的效果为最佳。

步骤二:干固

漆干固在于三种因素的把控,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效果。木雕在进行髹漆工艺时,是通过荫房的温度和湿度去控制木雕漆液的干燥。荫房可用青砖或杉木板搭建,内挂温湿度计,装备木层架若干,便于放置多件木雕。荫房的温度适合保持在25C°-30 C°,湿度75%―85%,也可考虑在荫房内加装电热器、加挂海绵或麻布,喷洒清水来调节温湿度。

步骤三:贴金

相关期刊更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