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第1篇

一、关注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理想。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学生的情况也复杂多变。当今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高期望,严要求中,学习压力和心里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在工作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多沟通,工作方法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多肯定学生的长处,多寻觅学生的闪光点,舍得感情投入,善于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多多琢磨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耐心,恒心。

二、让学生感受师爱

师爱即老师对学生的爱,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成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关心,鼓励和表扬上,而应该是一种经过升华的爱。一种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由老师有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它注重教师内心深处对学生某些个性特征的情感体验和倾斜。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激励性和感化作用。学生们往往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学生若能得到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将会得到由衷的赞许和诚挚的鼓励,自然而然就在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积极上进。而师生在不断的交流接触中,心灵与心灵不断碰撞,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必然会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反馈,形成一种尊敬老师的爱的回流。使师生的心紧紧的贴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倾吐心里话。

三、让学生感受到严格要求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肩负着国家的期待、学校的厚望、学生的未来,如何让班主任众望所归,使班主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优化班主任的管理。

一、深入了解学生背景,做到“教育有依”

对于学生在之前所在学校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切实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训练、各方面成绩、奖励以及不足等,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学生来到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班主任就要对他全方面负责,因为对学生的前期工作是学生后期发展的参考,对于好的、值得发扬的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好的、有待改善的方面要加以纠正和改变。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班主任要依个人情况而定,对症下药,为其开出合理的“方子”,方可“药到病除”。因此班主任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良好地发展,必须先打好深入了解学生背景这个基础。

二、了解运动员成长规律,做到“教育有法”

体育运动学校的班主任必做的功课是了解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知道运动员的个性、兴趣和爱好。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大都从小练习体育,他们的性格大都比较外向、开朗,比较好接触,但也冲动,容易头脑一热而犯错误;他们的爱好也很广泛,比如唱歌、下棋、书法、旅游、表演等,但是运动员大都不爱学习文化课,这是因为从小练习体育,文化课的基础较差,学习没有衔接上,后续的学习比较吃力,形成了恶性循环,再者比赛、集训、调训等耽误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也较多,另外,学生训练量大,造成学生精力不足,学习提不起精神,也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是客观因素再多,也是外因,关键是学生内因。班主任要了解运动员的成长途径和规律,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困难,要把学生的被动情绪变为主动情绪,帮助学生实现质的转变。比如有的学生训练成绩很好,但是苦于学习成绩差,而且自己又比较懒散,此时班主任要做的是帮助他建立学习计划,并且协调其他科任教师,帮助他按照这个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习惯。

对于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变动因素比较多,那么班主任就要根据运动员特殊的成长途径,按照其成长规律适时调整教育,动态地进行指导,无论是思想、学习还是训练,“宏观把握,微观调整,具体到人,深入指导”都可以作为班主任教育运动员的一条主线。

三、班主任要做好表率,做到“教育有信”

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程度要高于其他科任教师,因为班主任关注班里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训练、生活等多个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像是一位母亲,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的饮食起居,稍有不对,就要教育一番,学生也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适应并延续着这种“母子”情怀。班主任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而班主任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和言行要谨慎合礼,切不可做出让学生失望之事,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会受到影响,老师的教育将会前功尽弃。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出好的表率,在校园内外都要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要勇于放低姿态,在对与错面前,班主任和学生是平等的,千万不要找客观理由搪塞,要把“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勇气传递给学生,要让学生理解“自我批评,这是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第3篇

一、职业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描述

情绪是人心理的基本要素,常常伴随着一定的行为而产生。情绪通常是体育教师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实施体能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太重视学生的情绪,更加谈不上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情绪体验了。这种忽视学生情绪的教学,必然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距离,结果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性。因此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引发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

一般来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上所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时间与空间,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体育教学要求的距离感,他们喜欢体育课实际上是喜欢体育课的时间,而对真正的“体”“育”与“健康”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没有必要接受这些知识。应当说这是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在职业学习的影响下,往往呈现出消极影响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现实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往往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现象。此外,体育课固有的运动负荷、体育运动中严格的纪律与行为要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即使对于部分真正喜欢体育学习的学生而言,也有可能引发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情绪,这也是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情绪也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相对而言缺乏细心,严格的纪律与课堂要求往往是体育教师表现力量的主要途径,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又具有明显的叛逆性,这两者一旦对立,就会引发轻则学生消极抵触,重则课堂尖锐矛盾频发的情形。这样实际上教师也就陷入了一个消极的情绪当中,自然谈不上有效教学。

二、职业高中体育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要促进职业高中体育的有效教学,关键还是从情绪这一因素出发对学生积极引导,只有当师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享受情绪的高峰体验时,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教师情绪。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笔者的经验是,不要看职业高中学生有着这样那样的叛逆性,其实只要体育教师真正能够以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情绪进入课堂,那这样的情绪就会点燃绝大部分学生的乐观情绪(极个别的学生则会由于个体因素而难受激发,这需要专题研究)。笔者在体育课堂上,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急于进行体育与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体育无关的事情去引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只要这样的努力持续五至八节体育课,那就会对学生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样就会导致他们一进入体育课堂,就会自然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然后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体验决定着一节体育课甚至是所有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如果说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引导还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话,那学生自身的积极情绪激发,则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客观理性地认识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从来不教授纯粹的体育知识,而是努力将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只有有了这样的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对于现在的学习(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与将来的工作(尤其是工作遇到挑战时)有多么的重要。一旦学生认清体育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对前途有希望的职业高中的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在校时间的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学习。

经验表明,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不会浮于表面,而是会有持久的驱动力。而这种产生驱动力且由这样的驱动力又反过来积极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甚至是文化与专业学习时,笔者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有效教学的境界。

三、小结

如文章第一点所说,情绪因素常常是体育教师忽视的一个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职业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还是任何一个个体在社会上的表现,其行为与行为意义首先决定着情绪。因此,在体育课堂上重视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体验,应当成为体育教师应当关注的一个内容。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第4篇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为班级的火车头,起着“唯余马首是瞻”的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要做细致的教育工作,不可能对班级所有问题事无巨细都亲自负责。如果没有班干部的配合,班主任很难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因此,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我特别在班中组织了一个自由竞选班干部的活动,班干部一共九个职位,每人可以竞选一个或者多个职位,一人只能担任一个职位.我们的选举是一个职位一个职位进行的。我们先进行班长选举,每一个想当班长的人都可以到前面来展示自我,为自己拉选票。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票数最多的同学当选。接下来再进行其他职位的竞选,如此进行下去。最后,我们的班干部产生了。这样选举的优点:一是可以给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勇气站在这里选举的学生都是想为班级做贡献的学生,都是下了很大决心并且做了充分准备的,他们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不管选上还是没有选上,他们都得到了一次锻炼,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积极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是班级自管自治的中坚力量,但是,大部分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依赖班主任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不敢管、不敢说;有些班干部因怕得罪同学,不敢向班主任老师及时反映班里的违纪情况,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班级情况,从而班级管理可能成效不大,事倍功半。下面我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与班干部一起探讨班务工作

充分利用小学生自我向上的天性,规范自己,也敢于约束他人的良好品质,我在班上会每天安排数名学生作为值日班委,协助我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出勤、课堂常规、作业完成、礼貌待人、安全卫生等进行监管,对班级学生的一天的表现进行记录,重大问题及时与我汇报,这对班级管理来讲,是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此项工作要长期坚持,将会在引导学生实现生活自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自主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班主任要利用各种机会与班干部交谈,如一起走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一起散步或坐下来闲聊,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或课外活动,与学生拉家常、谈学习,班干部常会谈话中转谈到某位同学、朋友或班级情况,涉及的内容常是班干部最真挚的心语。通过这种交谈,既能了解班级情况,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让班干部感到老师信任他们。如:为丰富学生的管理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集体管理。我经常召开一些“点子会议”,并把好点子冠以提出者的代号,在班级中进行实施。在班集中,除传统的管理岗位外,增设其他岗位,并给每个岗位取上动听响亮的名称,做上相应的胸卡,让学生“挂牌”上岗服务。此过程即可增强学生岗位服务的责任感,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豪感。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对集体的接纳感,拥有感,依恋感,荣誉感、责任感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学生关心集体也就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当这种行为不断被强化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学生自觉的关心集体的品质。集体的凝聚力形成,为班级的自主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让班干部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班干部会议让班干部大胆发言,使发言者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在这种气氛下的班干部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工作并非完全受班主任控制,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独立自主的空间。

我在班内推行了“小组长负责制”。 过去班内有六名班委管理班级,下设的小组长只是在做值日时起一个带头作用,没有有效地、合理地、全方位地利用他们潜在的资源,所以这样的组长大都不愿做,认为是个费力又不讨好的活儿,于是我就有意识地让他们(组长)参加班干部培训以及班干部座谈会,以此来提升组长们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另外在平时我还注意个别指导,并有意识的通过他们去了解各组的一些情况,鼓励他们大胆进行管理,我教他们如何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如何以身作则,如何给组员们开会,如何进行个别指导,如何跟组员们说话,如何为本组开展有益的活动,如何将别组的优点转化为本组的优点等等。帮助他们好好利用本组的有效资源,使全组上下一心,勇争班级最佳小组。同时在班内单辟一角为各小组竞赛评比擂台,力争每周小结一次,每月公示一回。这样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有重点的指导与培训,组长们的管理已逐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的工作范围已不仅仅是带头值日的组长了。就这样,他们逐渐进入了角色,每天记录组员情况,收好本组作业后一起交到科代表处。若组员上课听讲有问题(不认真听的或听不明白的)男女组长一起帮助、指正他(她)。一周将本组各个方面的情况总结一次,并负责向班委汇报,突出问题由班委汇报到班主任。与此同时又将竞争、评比引入到了每一组,尤其是每月都有一次总结、表彰式的班会,所以各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成员相互帮助,在加上班委成员、班主任有效的指点,即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分别安排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门窗、电视机、饮水机、扫帚等都落实专人管理。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对班级的贡献是班级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从而牢牢树立了“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同意识。这样班干部是学生们的榜样,学生自然就服从于他们,并像他们学习。

(三)制定班干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班级管理也离不了用制度来作保证。如果一个班级没有班规制约,就如一盘散沙,教师管理起来就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同时,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主管理逐步完善、科学。

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不是上下级的行政管理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人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在平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那么怎样做才能既要使小干部有效地管理班级,又要让每位学生享受平等的伙伴关系呢?我采取了班干部轮岗制,方式如下:

1、新干部上岗前加强培训和见习

在岗的班委在班主任指导下展开工作,两个月以后,一切步入正轨而且已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工作思路,这个时候,选出下一轮班委,并让他们与现任班委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在工作中观察学习,现场取经。这样原班干部在实践中充当了下一轮班干部的培训老师,为新班委正式接管所有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有些学生以前从未担任过班干部,一旦上岗,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易挫败其自信心,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工作成效。

2、轮岗过程中加强随机指导

轮换中,新的班委虽然经过了“岗前培训”,但上岗后难免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班主任应时时注意把握全局,既要了解班级情况,又要掌握各位班干部开展工作的情形及他们的思想波动,适时加以引导启发,分析工作的成败得失,讨论提高工作水平的策略。特别是上岗之初的一个月,这一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实施这一制度并不是让班主任“放了假”,无事可做,而是加重了担子,需要动更多的脑筋。

3、增设小岗位,建立服务意识

为落实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班级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通过竞选选出的班级干部和中队、小队干部职数的前提下,我又增设五类10多项岗位:把班级事务分成若干小项,从早上开门的门长、早读的领读员,到中午放学的路队长,大大小小十几个“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几人合作一岗等,使班中的45名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岗位,并对岗位提出明确职责,让每个学生对班级工作负起责任,使每个学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角色变换中提高自我教育机会的社会成熟度。

关于学校住校生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同理心;原因分析;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00

小学生同理心是指小学生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与人交往过程中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仅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而且能主动帮助别人,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它不仅包括小学生和家长、小学生和教师、小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同理关系,还包括小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同理关系。

西方国家对小学生同理心的教育开展得比较早。我国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对小学生的同理心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了。在语文新课标中,有很多关于同理心的具体要求,如:小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和分享;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同理心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小学生只顾自己游戏的快乐,不顾是否影响到他人的休息;只顾自己是否吃饱,不顾饭后的清洁卫生;只顾自己的快乐,不顾父母的困难与悲伤。有些学生不了解开玩笑应该有分寸,伤人不能伤到心。如:有学生无视同学的屈辱,脱同学裤子取乐的;有学生把剪刀放在椅子上,把同学直肠刺破的;有学生把椅子拿开,让同学一屁股摔下去造成腰椎摔伤的;有学生把橙子从楼上扔下去砸同学,造成眼睛失明等。这些现象说明了小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不顾及别人,对他人缺乏同理心。

一、小学生同理心缺失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对小学生同理心的影响

(1)父母的同理心是小学生同理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对他人的同理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同理心。家庭的结构、家庭中的氛围,也都会影响到孩子同理心的发展。单亲家庭的孩子,同理心水平往往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低。父母离婚了,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有些再婚的父母,认为孩子是累赘,把孩子推来推去,严重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往往会因此而变得冷漠、孤僻,缺乏同理心。

(2)父母的逼迫或溺爱是独生子女同理心发展的障碍

小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百般迁就,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在性格上表现出孤僻,在感情上表现为自私,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不合群的行为。他们比较任性和娇气,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激动,喜欢发脾气,同理心较差。

部分家长主观地看待孩子的想法、观点,逼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等。结果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讨厌父母,对父母缺乏同理心,亲子交流受到障碍。

(3)父母不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特征,阻碍了孩子同理心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母的交往在发生变化。学龄前期,孩子对于父母的管教是言听计从的。进入小学后,虽然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可是他们寻求的是父母的指导,而不是父母替他们做决定。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在逐步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希望独立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希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与认可,希望能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父母的关系。可部分家长不善于把握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导致小学生到了高段,对父母的同理心水平越来越低,有些孩子甚至失去了对父母的同理心。

(1)部分教师不良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小学生同理心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期望要求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实际能力和行为表现间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和冲突。

小学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繁重,与小学生谈心和交流的时间较少。部分教师对小学生要求较严格,盯着学生的小错误不放,习惯用命令的口吻,学生稍有不从就对学生大加批评,甚至把家长请来。因此,小学生对他们比较害怕,受到委屈时,不愿意向教师倾诉。长此以往,小学生对教师的同理心水平就会逐渐降低。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小学生不能同理教师的良苦用心,对教师失去了同理心。教师对他们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眼中是嗦;教师对他们的批评,在他们眼中是责备。

(2)同伴对小学生同理心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交往对象从家庭、教师逐渐转向了同龄的伙伴。同伴不仅是儿童学习的榜样,还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在学校中,一个学生是否受到同学的欢迎,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某个同学总是欺负他,捉弄他,那么小学生就不会喜欢这个同学,更不会对这个同学产生同理心,甚至还会讨厌这个同学。

高段小学生对同学的同理心水平比中段小学生的好。他们希望独立,对教师和父母的依赖减少。遇到困难时,他们希望独立解决,不希望教师和父母给予特殊的帮助,希望通过平等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这种相似的心理特点,使彼此间更容易同理对方。

(3)社会对小学生同理心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对小学生同理心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周围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了小学生同理心的发展。小学生看到路上有垃圾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手中的垃圾也扔下去。看到别人在采摘植物时,他可能也会摘。当别人插队购物时,他也会插队购买。

当小学生为社会做好人好事,得不到社会的肯定与表扬,反而受到否定与打击时,会使小学生对社会的同理心程度减弱甚至消失。比如,当小学生在捡垃圾时,行人不对他表扬,反而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他,甚至f他很傻,那么小学生的同理心就会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小学生对社会的同理心就会慢慢消失。

二、对小学生同理心培养的几点建议

1. 家长运用“霍桑效应”同理孩子的成长过程

“霍桑效应”是由于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好的效绩的情况。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很多方面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越来越不肯与父母合作,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家长在这个时候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自己,应该运用“霍桑效应”同理孩子的成长过程,尝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同理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父母的同理心是孩子同理心生长和发展的土壤。

(1)家长应该学习和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在不同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所不同。家长应适时地把握孩子的特点,理解孩子的各种行为。(2)家长应该站在平等的地位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强加给孩子。(3)家长应及时调整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减少对孩子的惩罚。(4)家长在平时应该教育孩子同理教师、他人和社会。给孩子适当的期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不要把工作中、生活上的怒气带到孩子面前,更不能发泄在孩子身上。

2. 教师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同理和培养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他人的赞美、信任和期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同理心时,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赞美、信任和期待。

(1)用“道德两难问题”衡量同理心水平

“道德两难问题”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在谈话课时可以讲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关于道德两难的故事。讲完后问小学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为什么?给小学生提供一些同理心水平好的榜样,供他们学习。

(2)尽量避免用“‘你’向信息”评价学生

“‘你’向信息”是指用批评、命令、恐吓、怀疑、质问、奚落等方式评价学生。

国内研究普遍认为一个人在学龄初期,从六岁到十二岁,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时期。如果小学生的各项活动不但得不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与表扬,反而受到批评和否定,小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渐渐失去同理心。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同理心时,应该运用“皮格玛利翁效应”,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与表扬。平时应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了解和关怀学生的伤痛、困惑、挫败感。教师应该更多地用“‘我’向信息”评价学生,尽量避免用“‘你’向信息”评价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树立同理心学习的榜样,促进小学生同理心的发展。

(3)结合各学科教学培养同理心

新课标对小学生同理心的培养提出了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将同理心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同理心。制定教学目标时,在情感领域可以加入同理心的教育;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同理心的学习方式;评价学生时,教师对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批评,为小学生树立同理心的榜样。

3. 社会为小学生同理心的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社会应该发挥舆论功能,积极提倡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倡人们摘掉有色眼镜,平等地看待每个公民;提倡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提倡人们发扬传统的社会美德。社区大力宣传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对小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应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激励孩子对他人的同理心。

4.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