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投资决策;实际选择权;投资方案价值 

在战略性投资决策分析时,人们往往根据对未来环境的预测,采用净现值法(NPV)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忽略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忽视管理者在未来信息基础上的选择权,导致现金流量低估,也就是低估了投资方案的价值,使其做出的投资决策不能反映项目的本来面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而丧失商机。 

1实际选择权的提出 

在战略性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在利用战略分析和以净现值法(NPV)为代表的贴现的分析方法分析时,往往会出现分析结果不一致,这时投资者一般会遵循战略分析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决策,其关键因素就是实际选择权。 

实际选择权(RealOption)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tewartC.Myres在1977年提出的。它最早应用于石油、天然气、采铜等原料开采业。实际选择权也叫管理选择权(ManageriNOption),其中,“实际”是相对于金融选择权(即证券市场上的金融期权)提出的,它作用在企业所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实物市场的整个过程中,这个实物市场是进行各种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选择权”是指灵活调整的权利,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在若干个方案中做出选择的权利。这样,实际选择权一词的涵义就是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所做出相应灵活性调整决策的权利。 

例如,一个石油公司可以支付某油矿所在地政府一定数额的费用,来购买以后5年的石油开发许可证。这时公司就购买了一个实际选择权:在以后5年内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使下一步投资的权利,如石油储量的勘探、当油价上涨时立即投资进行石油开发等权利。当然,这一权利在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也可以放弃。 

论文摘要:由于战略性决策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环境中,以净现值法(NPV)为代表的贴现的决策分析方法往往低估了投资方案的价值,从而不能使决策者做出有利于企业价值增加的决策。将一个动态因素即实际选择权引入投资决策分析中,以动态的思路进行评价,以便得出合理有效的分析结果,来指导投资决策。 

论文关键词:战略投资决策;实际选择权;投资方案价值 

在战略性投资决策分析时,人们往往根据对未来环境的预测,采用净现值法(NPV)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忽略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忽视管理者在未来信息基础上的选择权,导致现金流量低估,也就是低估了投资方案的价值,使其做出的投资决策不能反映项目的本来面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而丧失商机。 

1实际选择权的提出 

在战略性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在利用战略分析和以净现值法(NPV)为代表的贴现的分析方法分析时,往往会出现分析结果不一致,这时投资者一般会遵循战略分析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决策,其关键因素就是实际选择权。 

实际选择权(RealOption)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tewartC.Myres在1977年提出的。它最早应用于石油、天然气、采铜等原料开采业。实际选择权也叫管理选择权(ManageriNOption),其中,“实际”是相对于金融选择权(即证券市场上的金融期权)提出的,它作用在企业所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实物市场的整个过程中,这个实物市场是进行各种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选择权”是指灵活调整的权利,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在若干个方案中做出选择的权利。这样,实际选择权一词的涵义就是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所做出相应灵活性调整决策的权利。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纳税 筹划 策略 投资 筹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1 企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实际证明,在国家税收政策导向正确、税收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的前提下实施纳税筹划,对企业、国家社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有利于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政府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的产业政策、产品政策等无一不在税收法规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运用税收经济杠杆通过税种的设置、税率的确定、征税对象的选择和课税环节的规定进行宏观调控,客观上要求微观主体一一市场经济主体适用并反馈信息,以验证宏观调控实效。纳税人的纳税筹划行为是政府以部分税收优惠条款调配或让渡税收利益这一诱因得以奏效的前提。倘若纳税人无强烈的节税欲望,对国家宏观调控反应迟缓甚至麻木,则国家欲通过税收手段贯彻其经济政策的意图势必落空。可见,纳税筹划与税收宏观调控作用在一定时空内共存有其内在客观必然性。

1.1 有利于促进税制不断完善

纳税筹划从总体上讲是寻求低税点,一些低税负制度本身就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这些不完善的税制,往往通过纳税人纳税筹划的选择才能暴露出来。国家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筹划行为选择的判断和分析,有利于发现税制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税制的不断完善。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法及有关税收经济政策的反馈行为,同时也是对政府政策导向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国家现行税法的完善性的检验。国家可以利用纳税人纳税筹划行为反馈的信息,改进有关税收政策和完善现行《税法》,从而促进国家税制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1.2 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纳税筹划有助于实现纳税人财务利益的最大化。纳税筹划可以减少纳税人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治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税法陷阱是税法漏洞的对称。税法漏洞的存在,给纳税人提供了避税的机会;而税法陷阱的存在,又让纳税人不得不小心,否则会落入税务当局设置的看似漏洞、实为陷阱的圈套。纳税人一旦落入税法陷阱,就要缴纳更多的税款,影响纳税人正常的收益。纳税筹划可防止纳税人陷入税法陷阱,不缴不该缴付的税款,有利于纳税人财务利益最大化。

1.3 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

纳税筹划要求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规划纳税义务,这就要求纳税人学习税法,并依法纳税。同时,纳税筹划将避免税收违法作为筹划的具体目标,可使纳税人从理性分析中解决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正确认识,进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

觉性。

1.4 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企业纳税筹划一般会使企业达到节约税款支出的目的。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待分配的国民收入份额相应增加,而政府所分得的份额相应减少。至于这种分配结构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则应联系一定时期国家宏观财政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考察。

图1

2 企业筹资的纳税筹划

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是无偿取得的,无论从何种渠道获取的资金,企业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称为资金成本。筹资决策的目标不仅要求筹集到足够数额的资金,而且要求以较低的代价取得。由于税法对不同渠道获取的资金的成本列支方法规定不同,使得企业可能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案,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才能选出最优筹资方案,使筹资成本最小。税收对筹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2.1 筹资方式的筹划

企业筹资可以选择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两种不同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后果。筹资时影响税收成本的是筹资费用在计征所得税前的扣除问题,即两种筹资方式各自的资金成本率在计算所得税时的反映是不同的:借入资金要按照规定到期还本付息,但其支付的固定利息在税前列支,从而达到抵税的作用。权益资金具有长期性、安全性,不需要支付固定利息,它是以股息形式从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中支付的,不具有抵税的作用,这样就使得权益筹资的成本一般会比负债筹资的成本较高。但是由于权益资金的长期拥有、自由支配以及没有还本付息的期限,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财务风险小的优点。

根据财务管理的理论,加大贷款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有资金的利用率,且利息可以纳入管理费用在税前扣除,当税率较高时,借入资金节约税收成本的收益增加。一般而言,如果企业支付利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提高负债比重可以增加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增加。但这并不说企业负债筹资越多越好,负债筹资方式的限制性条款较多,而且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融资风险必然会相应增加,如果负债的成本水平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就会产生负效应。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财务风险增大,当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时,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相比之下,利用权益资金筹资风险较小,但由于权益资金需要支付股息,股息要从税后利润中支付,造成资金成本较高。因此,企业在筹资时,应充分权衡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利弊,合理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科学安排筹资的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和筹资成本保持最佳的配合,从而使得企业价值或股东权益最大化。

2.2 企业筹资渠道的筹划

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企业筹资渠道一般有企业自我积累、向金融机构借款、向非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集资、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如果仅从纳税角度看,一般来讲,企业内部集资的税负最轻,其次是向非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借款,再次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自我积累筹资和发行股票的税负最重。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其利息也可在税前扣除,且其利率一般会高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但其筹资成本未必会比向银行借款的筹资成本高。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间资金拆借借款程序简单,筹资速度较快,所受限制较少;向金融机构借款程序复杂,筹资时间较长,所受限制较多;发行债券和股票,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但其筹资风险较小。因此,选择哪种或哪几种组合融资渠道,要考虑企业必须支付的税收成本,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例如:A企业与B企业以相互融资的形式提供投资资金,A企业为B企业提供150万元的资金,B企业为A企业提供100万元的资金。假设A、B两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都是100%,相互提供资金的利率都是10%,两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利息收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0%。则A、B两企业的税收负担变化分析如下: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相对企业全部投资都为自己筹集时,A、B两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许多,它不仅使企业税后利润的相对额增加,也使企业税后利润的绝对额增加;它不仅使企业缴纳的税额、税负相对值减少・也使企业缴纳的税额、税负绝对值

减少。

3 企业投资的纳税筹划

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活动是比较重要的,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企业必须以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投资结构的筹划是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所必须的筹划环节。

3.1 选择投资方式

投资方式是指投资者以何种方式投资。一般包括有形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现汇投资等方式。投资方式选择法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对投资方式的选择,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投资方式选择法要根据所投资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投资者在以用货币方式投资,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研究也可以有建筑物、厂房、机械设备或其他物件、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投资。采用何种方式投资更有利,下面我们做分析比较。

(1)有形资产投资方式

税法规定,按照合同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合营企业以投资总额内的资金进口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以及经审查批准,合营企业以增加资本新进口的国内不能保证供应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可兔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2)无形资产投资方式

无形资产虽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甚至可创造出成倍或更多的超利润。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它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以无形资产的方式进行投资,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而且还能达到避税的目的。

(3)现汇投资方式

现汇投资方式一般是指以货币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以货币方式进行投资能否起到避税的效果呢?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为例,中外合资经营者在投资总额内或以追加投入的资本进口机械设备、零部件等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金融产品投资方案范文第5篇

企业,只有企业,才是投融资的核心,金融资源都得围着企业转。这句话是在剖析长期以来的一个思维误区:一谈融资,人们都以为是企业求着投资方要钱,企业是孙子,投资方是老爷子。其实恰恰弄反了。

看下上面的图表,所有的投资方金融资源都是通过企业的发展来获得投资回报,例如,银行希望找到长期优良的企业客户,借以获得长期的贷款收益。尤其是我国银行业,比不上发达国家的银行那么多的金融产品,我国银行主要仍是靠企业贷款和储户储蓄活着。再例如政府部门,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证明其政绩,主要靠企业发展提升GDP、就业、交税等。一句话,只有企业发展好了,各个投资方才各得其所。所以,企业是核心、抓手,纲举目张。关注企业,才有出路;只关心钱,没有出路。

既然我们要关注企业,那么如何关注?要害是什么?

笔者主张要关注企业的全过程,包括初创、成长、成熟、转型、上市等各个阶段。

那么,“过程资本链”是什么意思?

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伴随着每个阶段,企业逐步积累了多种资本元素。资本元素可以用来融资,多种资本元素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构成资本链,助力企业发展。

例如,一个小型科技企业刚组建时只有科研人员和不成熟的科技成果,后来经过努力获得了IP(知识产权)专利,IP就是资本元素,可以增加注册资本,也可以质押融资。再后来制造了第一个产品,申请了品牌、商标,获得第一个订单,这些都是资本元素。品牌商标可以按照知识产权融资,订单可以做供销抵押贷款。再后来技术、产品、团队、财务报表都好看了,这些资本元素就可以提供给VC/PE做尽职调查,融资。更进一步,企业有了银行贷款并且按时还本付息,它就有了信贷信誉,今后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VC/PE看到企业的信贷信誉,就相信企业家的诚信。这表明企业又衍生出新的资本元素:信誉、商誉。融资的基础便更好了。

因此,资本元素之间有逻辑关系,它们互相帮衬构成资本链,以配合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本运作”。

妙用阶段化,伺机转型

利用“过程资本链”识别乱象、破局解套,要注意:既要看树木,也要看森林。意思是,你不要只看到企业方和VC/PE两棵树,你还要看到许多投资方的树,许多资本元素、逻辑关系构成链条的树。也就是说,你要看到森林,森林就是指“过程资本链”。

以企业为中心,将金融资源一网打尽。实际上,所有的投资方都想从企业身上拔毛,但是并非都想上市。

例如,银行只想利息,政府只想政绩升官,企业之间的创投并购则是想企业的拓展。在所有的投资方金融资源中,唯独VC/PE最想上市,因为上市借助股票流通性是VC/PE套利退出的最好途径。难怪上市受阻唯独把VC/PE憋坏了,而别的投资模式和投资方并不那么难受。所以VC/PE对企业方大动肝火,惹得企业方不满、社会舆论也颇有微词,称之为“门口的野蛮人”。根源在于:VC/PE并不关心企业发展全过程,只关心短期套利。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阶段化的资本元素。

什么叫阶段化?

我们用俏江南和鼎晖投资打个比方:鼎晖在俏江南上市前这个特定阶段投资了两亿元,目的是上市后利用市盈率套现退出。但是,鼎晖是否了解俏江南之前的几个阶段呢?鼎晖是否预测到俏江南上市之后的阶段呢?上市后的阶段可能遇上国内外股市严格监管,市值不高,难以变现,怎么应对?

鼎晖投资可能说:“我不关心其他阶段,只要俏江南上市,锁定期到了我退出,即大功告成。VC/PE是养猪杀了卖钱,不是养儿子。”但是,让我们考虑一下俏江南掌门人张兰怎么想?

张兰走过了俏江南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各个阶段,现在与鼎晖投资在上市前PE阶段发生纠纷挫折。同样道理,张兰是否知道,上市只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上市后可能市值不佳,甚至可能遭遇监管部门严查,上了黑名单,被迫私有化退市?总之,有许多阶段在前头。

“阶段化”的第一要点是:要考虑到多个阶段,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那么,知道阶段化,又该怎么办?

要有企业全过程多个阶段的相互演化图,要有备选方案。上市受阻,实质上是出现了一个转型阶段。例如:光线传媒原来计划在美国上市,遇上中国概念股败走麦城,光线传媒则转型变脸在国内上市。

在企业和VC/PE投融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处处见到阶段化的妙用:

例如:

投资方要阶段性入资;

管理团队期权股要分阶段兑现;

企业要分阶段多轮融资,不能奢望“一下子抱个大金娃娃”等。

这些不是深奥的大道理,遗憾的是:投资方往往急功近利,带着近视眼镜只看眼前一个阶段,投资变现不了就急火攻心、向企业发难,VC/PE违背了企业全过程阶段性的客观规律,又能怪谁呢?

在阶段性出了问题,就用阶段性去解决。

作为VC/PE需要沉下心来帮助企业发展,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实实在在地去经营,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钱,传染给企业家也不能踏踏实实经营。双方都只想钱,必定反目、夫妻死掐,散伙拉倒、血本无归!这样的实例在中国比比皆是,弄得公安部门的经侦科变成了企业VC/PE股东纠纷的判案公堂。

再来探讨另一个问题,经营进钱和融资进钱,哪个重要?

企业有两个管道进钱:一是经营进钱,二是融资进钱。而经营进钱是基础。

例如:企业找银行贷款,银行立刻问“三年的财务报表带了吗?”这是在问经营状况,因为良好的经营状况能保证还钱;企业找VC/PE融资,VC/PE都要搞尽职调查,调查什么,经营状况。所以说:经营是融资的基础。企业方与投资方的纠纷乱象,争来争去都是一个“钱”字,没有人关注企业以后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