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第1篇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65页。

2、 皮朝纲主编:审美与生存棗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M],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3月第一版,第28页。

3、 参见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一版第33页。

4、 参见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第9页。

5、 参见《辞海》(哲学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25页。

6、 参见韦政通编著:中国哲学辞典[M],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3月31日,第227页。

7、 参见刘纲纪著:周易美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二、三、四章。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8、 据[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宋以前研究《周易》的著作仅有8部,宋代则剧增到63部。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四卷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的分卷情况看,宋以前包括《周易》本身分为第一卷,宋代易学就占据了整整的第二卷。书中指出“照《宋史·艺文志》著录,北宋解易的著作有六十余家。其中有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程颢和程颐等;有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如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他们都精通易学,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第二卷第5页)。还阐述了“易学”与宋明理学(书中使用的是“道学”)各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卷第8页)。朱熹站在理学派的立场,对北宋以来的易学及其哲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大总结(第二卷第325页)。

9、 转引自《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98页。

10、 参见周敦颐《通书·诚上第一》《宋元学案》第482页。

11、 参见周敦颐《通书·顺化第十一》《宋元学案》第487页。

12、 参见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199-207页。

13、 [宋]张载著: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7页。

14、 参见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75-380页。另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也有类似的观点。“‘太和’就是太虚与万物共存,并通过阴阳二气的感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是‘气’的存在及运动形态的总称,也是宇宙时间与空间的总称。”第103页。

15、 《张载集》第7页。

16、 《张载集》第24、376页。

17、 关于二程思想的差异性问题争论是比较多的。将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作重大分别的代表是牟宗三。可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8、 程颢 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第29、30页。

19、 同上,第17、15、13页。

20、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第1版。第九十三卷,第2358、2359页。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 工作职责 服务 价值

学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历史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彰显和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成长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和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圣地。学校的自身形象、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学校先进人物榜样力量的延绵不断地传承,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学校领导要从讲政治中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高度,以身垂范,组织学习,广为宣传,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中,努力让全体教职工增强建档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维护学校档案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逐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学校领导要牵头负责,根据本校校情,针对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等环节,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如《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资料收集员工作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制度,并责成学校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立卷、归档等建档工作。同时要求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负责本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做到职责明确,整理有序,归档及时,确保学校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通业务,爱岗敬业

要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求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公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各处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资料收集员,办公室与各处室形成工作网络辐射,齐抓共管,团结协作,保证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整理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对于年轻、熟悉计算机操作且热中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要选拔重用,并逐步培养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此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绩立功,尽快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设施齐备,操作规范

要搞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档案借阅室、库房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电子材料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要设立专门库房,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此外,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象机等设施已是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档案室对已收集回来的各种档案资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按学校档案保管的规定,对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送回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然后登记入库。(2)档案室要定期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分管领导,确保档案安全。(3)重视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时,还应归档相同的纸质文件,即“双套归档制”。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做到:一是齐全完整;二是真实有效;三是格式规范;四是一式两(三)套;五是经过整理,要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4)认真做好档案统计、补充、销毁等工作。

五、挖掘潜能,保障服务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学校档案的服务潜能,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检索工具,如汇编《学校档案检索目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校园网,这样既方便了教职工对所需档案资料的查寻,也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学校建立了“绿色窗口”。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译伦理;译者主体性;译者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68-02

翻译活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最初的诗歌翻译到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都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完善。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翻译理论研究也随之建立并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于翻译活动的实质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人本层面来看,最起码涉及三者的意向:作者、译者与读者,可能还涉及到赞助人、出版商或批评家的意向,所以译者实际上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伦理网中;二是从文本层面来看,译作与原作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翻译伦理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指导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协调译作与原作之间因文化差异等因素引起的问题。西方的翻译伦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与翻译伦理相关的研究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最初开展研究并使翻译伦理受到关注的学者是吕俊教授,与翻译伦理相关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翻译伦理研究成果呈多样化,有对概念界定、翻译模式、理论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理论应用研究。本文结合已有的翻译伦理研究成果,论述我国翻译伦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力图为今后的翻译伦理研究提供更多的建议。

一、翻译伦理的概念界定清晰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第一个提出“翻译伦理”的概念到现在大范围的研究翻译伦理问题,何为翻译伦理这一问题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也曾对翻译伦理的概念进行过反复的研究。王大智从“伦理”和“翻译”这两个概念来界定“翻译伦理”的指涉范围,明确了翻译伦理研究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翻译伦理”就是翻译行为事实该如何规律以及翻译行为该如何规范,它既面向翻译行为也面向翻译行为的主体。方薇则认为西方翻译伦理还是一个尚无定论的开放性研究,国内却热衷于对“翻译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途径”的系统进行建构。她分析了“规范”、“价值”、“准则”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国内翻译伦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有明显的“规范”导向,很少在“价值”、“德性”等方面有所论述。最后认为“翻译伦理”不等于“伦理规范”,将道德哲学、德性伦理学相关资源引入来探索翻译中真正的道德价值,以此关照职业规范的制订才是“伦理学途径”翻译研究最具潜力的发展路向也正是这个研究视阈的缺乏导致“伦理学途径”翻译研究始终无法“正名”,并且缺乏广度和深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国内翻译伦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杨荣广等对翻译伦理进行了批评式的研究,他们认为翻译伦理研究经过不断地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清、体系构建方面不够完善等问题。从以上描述来看,目前国内对翻译伦理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他们一致认为国内的翻译伦理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之一,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则倾向于认为翻译伦理既包含了个人伦理,翻译职业伦理,还包括了译者的伦理、读者的伦理、赞助人的伦理等。它的核心问题就是译者的伦理问题。总之,理清了翻译伦理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向和类别之后以及这些伦理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翻译伦理研究更好地发展。

二、翻译伦理的模式多元化

除了翻译伦理概念的研究,国内有不少学者关注了翻译伦理的模式研究。不同的翻译伦理研究模式意味着其代表的伦理思想不同,他们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曾将翻译伦理模式分为四类:再现伦理(e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交际伦理(ehics of communication)和规范伦理(norm-based ethics)。在随后的研究中,切斯特曼进一步完善了翻译伦理研究并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由此他提出译者要保证互为异己的各方达成最大程度上的跨文化合作(Chesterman,2001)。我国的翻译伦理模式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王莉娜针以切斯特曼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为基础,从伦理学理论基础、适用范围、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力图为描述翻译学派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陈瑛在切斯特曼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翻译伦理模式,即对等伦理模式(equivalence-based ethics)、功能伦理模式(function-based ethics)、对话伦理模式(ethics of dialogue)、规范伦理模式(norm-based ethics)和差异伦理模式(ethics of difference),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陈瑛,2008)。翻译伦理的不同模式提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所以不论是哪种伦理模式,他们都给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研究理论和基础。孙致礼教授也在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种翻译职责: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以及恪守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翻译伦理模式的研究也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翻译伦理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空间。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第4篇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去研究探讨大学环境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由刘增惠写作的《大学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一书,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环保意识建设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拓展了新视野和新途径,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全书,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首先,该书指导思想“明”,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及良好品格修养具有重要作用,而环境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该书立足时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化并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作者将世界观贯穿于全书,运用生态观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指明政治方向。此外,该书还详述了生态观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生态观的阐释等主要内容。其次,该书理论基础“实”,为有效指导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指导实践。该书十分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阐释,明确提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要以环境伦理学为理论基础。

基于此认识,作者积极对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流派与核心问题、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的具体阐述,指出自然观和环境哲学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全书致力于构建起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构架和理论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如第七章,作者根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环节、原则,归纳总结出具体可行、贴近实际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了社会实践的可行性。最后,该书对传统的挖掘“深”,为弘扬传统道德文明提供条件。该书深入挖掘和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环境伦理的表述,对我国“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和“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给予了充分关照。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可贵的而且可供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参考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该书独具慧眼,一方面聚焦时展的环境热点问题,一方面观照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思维,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环境道德的精华阐释,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和具体的阐述,体现出作者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认可。同时,对传统伦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效开展大学环境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该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既能够抓住时代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也能够较好地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叙述与分析结合。该书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得出方法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充分融合,对于有效指导高校环境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于光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伦理;竞技体育;问题;对策;展望

体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更多的是身心和谐的一种状态。同时,体育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体育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多种社会互动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多层次的道德关系。人们期待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表演不仅仅能给人以观感的享受,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出道德上的善与美,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和感染力。人们对体育不同寻常的道德期待,使得他们面对体育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时出更加难以容忍的态度,失望与反感也会随之而来,这与体育本身的功能不符,这与我们崇尚的体育伦理相悖。

一 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1)伦理

所谓“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1]。因此笔者认为,体育中对体育伦理的要求更多的表现在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遵循和对体育精神的敬畏与尊重。

(2)体育伦理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尽管体育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但是对这一领域的专门研究却尚未引起我国学界应有的广泛注意。近年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中,其应用伦理学部分覆盖的领域广泛,囊括了经济、生态(环境)、生命(医学)、科技、计算机、管理、行政、军事、军人、职业、人口、社会、制度、教育及法等多种领域的伦理学,但是体育伦理学不在其中[2]。那么,用一般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处理体育问题是否合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社会发展与体育伦理的关系

体育的内涵决定了它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等价值取向,这在现当代依然表现明显。具体如下:

(1)强调社会和谐,限制竞争

儒家从“仁”出发,以中庸之道否定竞争和拼搏意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过分淡化个人利益和需要,“重义轻利”,否定竞争的功利性,以儒家礼法对体育进行种种限定,以“和谐”取代胜负。在这种社会伦理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活动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社会没有形成以竞争为核心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而呈现一种以内敛、养生、教化等为特点的体育形态[3]。现如今,也正是市场经济下各种因素对体育的冲击式这反面的特点缺失或消失才让人们感觉到鲜明的竞争与不和谐。

(2)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色彩浓厚

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的渗透着道德教化。如唐代“十五柱游戏”,在不同的木柱上分别标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傲、慢、吝、贪、滥”等字样。体育活动是社会道教化的手段与形式,并与个体的自我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4]。

(3)“天人和谐”下的身体观和生命观的彰显

传统社会讲求“天人和谐”、珍惜生命的生命观和身体观对体育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型塑了特定的传统体育形态,其动作形式、强度大都表现为适度、温和的特,一些项目还强调身心合一,注重健身、修性、养生效果;另一方面是排斥那些冒险、激烈及强调速度、力量等,而可能对人身体有损的体育运动。认为人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坏[5]。

在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体育受到社会轻视,体育发展受到限制,体育总体表现“中庸”、“和谐”的一面。怎样才在不违背体育伦理的基础上完成好竞技体育的任务与目标,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 竞技体育中存在的体育伦理问题、应对策略以及建议

(1)高科技对体育伦理的挑战

2009年罗马游泳世锦赛已落下帷幕,比赛为期8天43次刷新31项世界纪录,比两年前的墨尔本世锦赛多了27项,也比历史上创造世界纪录之最的1976年蒙特利尔世锦赛多了14项。在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身着高科技泳衣的超过五分之四,高科技泳衣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6]。

今天的体育运动已无法离开科技的支撑,但值得深思的是,在体育竞赛中含有多少的科技成份才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笔者认为,既要合理安排高科技指挥赛事的顺利进行,又要做到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不能单纯的仅以高科技做后盾也不能被新技术新知识蛊惑,要找到体育科技与体育伦理的理性整合点,要求体育科技为提升体育伦理奠定现实的物质基础,体现着体育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和征服力,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体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2)人为因素对体育伦理的亵渎

继2010年中国体操女队因年龄造假问题被剥夺了悉尼奥运会的女团铜牌后,2011年2月16日,9名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又被曝在参加国际滑联青少年组和成年组花样滑冰赛事时存在年龄造假问题,其中包括双人滑名将张丹、张昊,希望之星隋文静、韩聪以及女子单人滑选手耿冰娃,这类因运动员年龄造假而被曝光的事件称之为“年龄门”[7]。篡改年龄,可以让运动员在某些体育项目上获得利益,占据优势,但这种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丧失了诚信,是一种道德缺陷。类似这种人为的有损体育道德的事件还有黑哨,假球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从两方面做起:

第一,竞技伦理制度化。即在竞技道德建设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规则建构,强化竞技道德职权、责任关系,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奖惩、督促等机制。竞技体育伦理制度化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规范机制,实质是通过公共规则的形式,把必须实施的竞技道德目标、理想、原则定型化、标准化、形成某种稳定的规范体系,从而最终达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规约与外部驱动相结合,实现竞技体育道德的有机整合[9]。

第二,提高竞技队伍整体素养。一方面,道德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道德是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个人通过对伦理道德的内化,认识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目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增强自我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完善各种素质,协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0]。

四、竞技体育与体育伦理发展趋势展望

(1)以科学的竞争观丰硕体育伦理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也与一定社会伦理背景相适应:竞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励和激发,阻碍竞技竞争的社会伦理基本被破除。人们已经能接受并主动参与社会竞争,而竞技体育无疑又是对这一意识的强化和适应。

(2)以良性的竞技体育发展观支持体育伦理

把一定的人文、伦理理念纳入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与运行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思想的过程上升到系统、科学的高度,从整个学科的建设的定位来审视竞技体育的伦理研究[11],才能进一步做好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竞技体育伦理研究。

(3)以竞技体育的价值证实体育伦理的意义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学规定为“善”的研究,而善的问题就是价值问题。而竞技体育的伦理精神,就应当理解为竞技体育的“善”,即是竞技体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竞技体育的“善”反映着今后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竞技体育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畸形的利益博弈将导致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生活的紊乱,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也就成为了竞技体育伦理研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12]。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2]饶涛,卢亮.制度・制度伦理・伦理制度化[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3]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4.

[5]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郑铁,季芳.高科技泳衣,该不该禁? [N].人民日报,2009-7-31.

[7]米修.中国体坛十大年龄门:花滑遭质疑体操铜牌被剥夺[EB/OL].[2011-02-15].http://.

[8]田恩庆,倪腊贵.我国运动员“年龄门”事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2(36):26.

[9]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18.

[10]王泽应.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1]陈锡林,刘艳.体育伦理道德观的基本问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1,20(6):1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