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服务业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2]。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3]。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清楚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业作为高级生产业或现代生产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5];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生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6]。(2)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9];Bennet(2002)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10]。(3)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11],ArloBiere(2000)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鉴于上述对现代服务业内涵与特征的理解,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行业分类标准以及辽宁省统计资料,笔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视为传统服务业,而把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归为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辽宁经济迅速发展,目前,辽宁正处于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2010年,辽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2.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技术高端、价值链高端与处于产业链的核心部位。鉴于此,本文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5大重点发展方向和辽宁自身的区位条件与工业基础,结合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把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作为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体系。辽宁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其机床、造船、输变电设备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均处于亚洲乃至全球前列。因而,辽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该产业是应该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10646.98亿元3.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备产业关联基础在2004—2010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其增加值由1537.77亿元增加到3901.2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4.69%提高到56.96%(见表1)。现代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的下降,客观上说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与此同时,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其主营业收入由2012.50亿元增加到10646.98亿元(见表2)。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图1,可以得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关联趋势的结论。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1.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原创的一个新兴理论,主要研究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通过对已知数据进行灰色生成,寻找系统中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等确定系统中未知的部分,进而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控制等。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可分为白色、黑色及灰色3种,白色系统指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统;黑色系统指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所谓灰色关联分析,实质上就是以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距离为基础,从距离中找出各因子的差异性和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行为的贡献度的一种分析方法[5-9]。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数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数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0-12]。依此可以判断引起灰色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2.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因变量参考数列记作Xo={xo(1),xo(2),…,xo(k)}(k=1,2,…,m)(1)自变量比较数列记作Xi={xi(1),xi(2),…,xi(k)}(i=1,2,…,n)(2)式中:xo(k)———参考数列的各变量;k———时间;m———时间的最大值;xi(k)———比较数列的各变量;i———比较数列的个数;n———比较数列的总数。(2)无量纲化处理。为解决系统中不同因素量纲可能不一致的问题,可采用均值化、初始化、标准化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本研究选用常用的均值化处理,即先求出某序列所有数据的平均值,然后将序列中所有数据均除以该平均值,得到的新序列即标准序列为X''''o={x''''o(1),x''''o(2),…,x''''o(k)}(3)X''''i={x''''i(1),x''''i(2),…,x''''i(k)}(4)式中:x''''o(k),x''''i(k)———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比较数列的各变量;X''''o———Xo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参考数列;X''''i———Xi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比较数列。(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公式为Δi(k)=x''''i(k)-x''''o(k)(i=1,2,…,n)(5)则绝对差数列为Δi={Δi(1),Δi(2),…,Δi(k)}(6)(4)求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绝对差的最大值(Δmax)与最小值(Δmin),计算关联系数(ri),确定关联度(ρi)。ri=(Δmin+θΔmax)/(Δi(k)+θΔmax)(7)ρi=∑ri/k(8)式中:θ为分辨系数。θ越小,分辨率越大,一般θ∈[0,1],具体取值可视情况而定。有研究表明,当θ≤0.5463时,分辨率最大。通常取θ=0.5。关联度ρi的取值区间是(0,1),即0<ρi≤1,取值越大,关联性越大。当0<ρi≤0.35时为低关联;当0.35<ρi≤0.65时为中等关联;当0.65<ρi≤0.85时为较高关联;当0.85<ρi≤1时为高关联。
二、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灰色关联的变量选取和实证测度
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以2004—2010年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与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本研究选取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作为参考数列,选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传统服务业增加值2个指标为比较数列,为保证研究数据的来源一致性及可靠性,实证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4—2010年。本研究涉及的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原始数据。
2.灰色关联实证测度(1)将表3中各因素数据进行均值化变换,所得的各因素指标无量纲数值。(2)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为Δ1={0.218,0.235,0.170,0.057,0.020,0.219,0.480}Δ2={0.254,0.280,0.196,0.065,0.007,0.274,0.528}(3)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绝对差中,最大值Δmax=0.528,最小值Δmin=0.007。取θ=0.5,根据式(7)、(8)分别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3.主要结论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均大于0.35且小于0.65,说明两者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有中等关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大于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度,说明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性较强,也表明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关联系数比较。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联系数波动较大,在2004—2005年关联系数小幅下降,2006—2010年两者均整体呈先升后降之势,并且都在2010年达到最低,分别为0.364与0.342。
三、思考与启示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很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程度,这是因为装备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装备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迅速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依靠装备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方面可以使其领域内部原有的服务性活动大幅度增加,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功能服务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化,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由以上实证分析可知,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为0.636,这表明: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准和附加值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需要相应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任何一方得不到发展或发展滞后都将使另一方受到制约。因此,辽宁应促进现代服务业向更高层次跨越,推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3)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带动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为创新传统服务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带来更多机遇。在此背景下,将重点发展方向聚焦于辐射力强、能够体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服务行业不失为一种客观的选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高质的信息服务、高端的科技服务以及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等全方位服务,降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4)通过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互动。近年来,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如沈阳的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东部汽车产业集群聚集区、沈阳航空经济区,大连的临海工业区、大窑湾保税港区等,并且这些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是,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则远未形成集群规模,有的甚至还未发展起来。因此,辽宁省应该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外置,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集群之间的对接。
四、结论
【关键词】生产业消费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
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编辑
注释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7-02
1 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时代特征
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活动以单一的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劳动力在就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
对比工业化阶段规律,服务业结构演变同样具有规律性。一般来讲,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发展住宿、餐饮等个人和家庭服务等传统生活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迅速发展,其中在工业化初期,以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得到发展,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互动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现代服务业一般可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基础服务类,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类,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类,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四是公共服务类,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高端,创新,集群”。“高端”是指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创新”是指创新服务领域和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领域,指现代服务业体系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业领域,形成了创新的生产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指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上的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
2 传统服务业体系发展模式的构成与比较
综合来看,我国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整合模式、外包模式、招商模式、内涵式发展模式等多种形式。
2.1 整合模式
包括不同服务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整合、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价值链整合、同一服务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以及区域内资源整合等形式。一是服务行业之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服务企业通过制订合作计划,在合作伙伴圈中通过与互补企业合作来实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目的。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经济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现代制造业作为支撑,也需要发达的服务产业与之相配套。三是从服务企业的角度看,整合包括生产业务单元整合、资本业务单元整合、信息服务整合、经营整合等。在服务企业内部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企业自身组织架构、人员、流程、信息、渠道等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和配置。四是区域服务业的发展还需与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整合,积极寻求城市之间在服务业上合作的切入点,考虑产业的承接性、延伸性和互补性。
2.2 外包模式
即企业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将一些原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者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单位所提供服务的行为。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实现与外部合作伙伴共担风险、缩减成本的目的。
2.3 招商模式
通过建立招商促进机构,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内外资来投资服务业。由于服务业项目占用土地资源少,该模式可以突破土地制约瓶颈,创造较高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2.4 内涵式发展模式
即以大型服务企业为龙头,依托行业和产业链平台,通过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服务品种,走以知识型、效益型、生产配套型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基于供应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路径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实施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政府在财政、货币之外的第三类宏观调控手段。供应链管理包含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整合和包含了物流、金融、信息、外贸、中介服务、商贸流通等各类传统、现代和高端服务业资源,实施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整合服务业体系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于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从运作模式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为追求整体成本最小化而达成的合作协议。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供应链内部达到了最优化。推而广之到现代服务业管理过程中,借助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物流、金融、商贸流通、中介服务等服务业与相关产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经济资源有效整合,那么,既可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有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既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物流、金融、信息、外贸、中介服务、商贸流通等不同的经济门类都可以作为区域经济供应链的一个环节,纳入到对地区经济的宏观供应链管理之中,那么,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有助于统筹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功能与作用,有助于优化配置各类社会经济资源,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
按照服务业的演进历程看,现在许多地区在发展规划中所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化了的传统服务业,比如,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保险、货代等行业,它们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根据我国服务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范式,把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抓手是符合当前实际的。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业往往提供了一个服务的流程,而基于供应链的创新现代服务业则是对流程进行深度优化和资源整合,深度专业化及整合性就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最大区别。而供应链的管理则是实现深度专业化与整合性的捷径和重要工具。
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企业必须具备集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这样,它就具备了把单一的环节做成大规模产业的能力;而由于在整个服务业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大规模的,因此从整体上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疆界,从而有效地带动发展现代服务业。
4 基于供应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建设基于供应链的创新型现代服务业管理体系要通过供应链联盟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对服务业中各行业经济组织主体进行全面管理,协同、扶持,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业态的新型服务业管理综合体系,涵盖服务业中的总部经济、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物流产业、电子商务,并覆盖、影响、带动传统制造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主要方法:
一是以现代物流为主线,贯穿于服务业发展脉络。二是以金融与中介服务为依托,支撑起服务业发展体系。三是以信息与电子商务为平台,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
通过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调整服务业经济结构,主要是加快实现由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消费型服务业占主导向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占主导的根本转变。要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服务业资源,打通服务业瓶颈,建立和完善信息互通渠道和服务业发展运行机制,为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投资与发展环境。通过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建立推进供应链联席会议制度、服务业工作联络员制度、服务业信息交流制度;通过搭建平台,分向引导产业合作,通过建立新型的服务业经济体系管理监控体系、统计体系,对服务业的经济运行有效的进行监管,实现实时、可视化的管理,通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对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实现对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