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形式

探究性学习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形式

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第1篇

新课改“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开发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时,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改革理念。一年来,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乡土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的课题,进行了一次杏林湾流域水污染调查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一、水污染调查活动过程

在整个调查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设计和指导,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调查,并汇报总结。

1.调查对象的确定与指导

教师进行知识背景介绍,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教师设计调查纲要,学生结合实际,根据纲要进行初步记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讨论确定最典型和最具可行性的地点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讨论,最终选择“后溪流域的环境”作为全组的调查对象。

学生在掌握理论之后,对调查地进行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汇报,并确定研究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预期成果等开题方面的工作。

2.调查的内容、过程及指导

(1)确定调查内容

根据相关材料的收集情况确定各组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集美月区和杏林湾片区。在课堂指导中,前半段由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后半段则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对课题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实验的相关器材和野外调查的项目培训。同时,小组进行野外调查分工,分别为记录员、调查员、取水样员等。

(2)调查过程

第一,野外示范性教学。教师利用周末进行野外示范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四个不同地点(坂头水库路口、后溪镇西溪、后溪农场、西亭)作为调查地。本次野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取回的样本进行分析,再根据实地考察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初步的野外调查报告,同时找出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调查问卷和访谈。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好问卷,对当地人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获得无法直接考察出来的材料。此外,指导学生到整治办公室和环保局进行访谈,并对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则可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鼓励学生结合多种媒介,把调查结果表述出来,例如板报和倡议书,这样,既能展现研究成果,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水污染调查活动反思

1.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和见解,并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反思。

笔者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经过设计和多方面考察,使学生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明确调查目标、理清调查思路、端正调查态度,获得了深刻而真实的调查体验,养成了遇问题质疑、对知识探究、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并从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水污染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学生们对预先设计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解答,并提出改善水污染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一调查研究培养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收获,从各调查探究小组提出的治理方案就可得到很好的验证。例如,在各小组治理方案中均有一项相同的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市民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把保护水资源落到实处,并要求对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予以处罚。个别表现突出者提出的整治方案非常有价值,例如要建设杏林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可以循环再利用。

3.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地调查的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到实处,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增进交流与合作

合作意识是当今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同学们分工合作,集中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目标,这是团队精神的最好体现。作为亲自参与的教师,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小组合作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次调查探究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采取自愿原则,即合作小组由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各小组的工作都是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决定。通过实地调查探究,一改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旁观”、“旁听”而不参与的被动局面,赋予全体学生主动权,人人参与,共同收获。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掌控变为指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做到人人有角色、个个有任务,这为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搭建了平台。

第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过程。小组合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获得体验。专家认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意识主要通过他人看法的内化和与别人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而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被认可和信任,这就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第三,获得体验和技能。集体研究、团队合作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全组共同努力,来完成研究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诸如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材料,进而分析处理、寻求答案或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学生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也是学生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组员间通过互相帮助,认知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彰显了合作精神。

5.通过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充分施展创新和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老师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和成绩进行鉴定及价值肯定,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及时鼓励,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和合作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笔者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方面,即平常表现、段考成绩、地理活动。通过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增强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则。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我们根据实情去逐步提高和完善。在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有效合作。有效合作以有效参与为基础和前提,有效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从参与的范围分,有全员参与和部分参与;从参与的表现分,则有内在参与和外在参与。外在参与是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因而也常常受到关注。而另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面对参与的新问题,外在表现并不强烈甚至无反应,然而他们善于沉思冥想,经常一句话会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这是内在参与。在当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往往对前者指导不够,而对后者关爱不足。从参与的过程分,有全程参与、阶段参与。有的学生全程积极参与,而有的学生却只对某一阶段的内容感兴趣,对于其他过程并不关注。从参与的效果分,有无效参与和有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式的参与就属无效参与。参与是否有效,主要看参与者对小组所作的贡献。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在这方面笔者还考虑不周。

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动机; 过程; 开放; 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61-02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便是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之一。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内部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创造力在动机之下才易于引起。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巧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的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但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花果山景色秀丽。有一天,孙悟空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孙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块,分给猴丙三块。猴丁更不甘示弱:“我还要更多。”于是孙悟空把第四块饼又平均分成八块,分给了猴丁四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孙悟空分得公平不公平,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最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情趣。

二、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入手,为学生组织感兴趣并且有能力通过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题材,开展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实践活动课“可能性的大小”时,通过掷硬币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和掷色子猜一猜出现不同点数的形式,让学生分别对这些可能性作出预测,继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实验统计掷硬币和掷色子的情况并记录下来,算出百分比,由此学生也许会发现与自己的预测存在较大差距,对自己的预测结果产生了怀疑,认真分析原因,进而对每个小组及全班同学统计的百分比情况进行统计、观察、分析,感受到随着掷的次数的不断增加,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百分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而通过全班讨论归纳出结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预测――实验――分析――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操作、讨论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自主探索中,经历了科学地探究问题的过程,逐渐掌握科学地探究问题的方法。这一案例中掷硬币与掷色子的题材本身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加上实验、统计等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教师引导组织的“探究性学习”就易于展开并获得成功。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外的探究性题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注重突出探究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1)独立思考。54×(3+7)、6×100+9×100、(6+9)×100、54×3+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2)100×2+100×8、(a+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12)×40、96×19+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再如“编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编应用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性学习。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探究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生活实践,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如,教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欲欲试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与放手,促进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实施;实施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5(c)-0000-00

探究性学习是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此只有进行不断的尝试、摸索和完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下面谈谈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 教学的实施

1.学生方面:作为一门新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角色的参与度有着重点要求。学生的参与度越高,则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就越高。在教师提出相应的课题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成立4-6人的课题组进行单独讨论。为了提高课题组的讨论有效性,组长的产生应以民主的方式进行选拔。而组员各自的任务则应建立在其自身的性格与能力基础上。对于资料的收集可以选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研究计划的制订可以选择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课题的讨论与研究可以选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研究报告的写作可以选择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协作是必备的。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吸引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文字与图片,结合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公开的演示与汇报。

2、教师方面: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所以教师应利用各种宣传与课程介绍的方法来提高家长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同时,在每次新的活动之前,都组织一次专题辅导活动,以提高学生对于课题的熟悉度。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根本目的进行全面的课题组研究活动预热。在正式进行活动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课题组交流效率,学会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有效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另外,对于教师而言,还应做好安全措施与宣讲,并对学生的行为及时纠偏。在客观公平评价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探究性活动的答辩与汇报工作。

二、 对探究性学习实施办法的初步探索

先让学生了解当地纸箱厂制作纸箱的一些相关情况,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讨论各组的作品时,重点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制成的包装盒是否是长方体形状?如果不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2)从实用性上看,包装盒形状、尺寸是否合理?用料是否节省?(3)包装盒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1、 活动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想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发散出多种实物的形状;通过对长方体和其表面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直线与直线平行、相交、异面的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并对它进行美术设计。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简单的概括能力,初步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感知实践的意义及团结合作的精神。活动重点:由实物包装盒抽象出“长方体”,通过探索达到知识目标;运用探索中获取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包装盒”。

2、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几种不同产品包装盒及电脑软件和多媒体设备。

学生:供探索用的墨水瓶盒、粉笔盒、饼干盒、牛奶包装盒、牙膏盒等;厚(硬) 纸板、直尺、裁纸刀、剪刀、胶水、彩笔等。

3、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学生得以仔细观察各类产品包装盒,并通过总结来归纳出其形状特点,进而完成本次探究性学习的主题: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

(1)教师给出探究性活动的题纲:第一,长方体与其表面积具有的特点。第二,一个纸质长方体沿棱剪开后,要想得到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形,最少需要剪开多少条棱,而这个平面图又具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师生按课题小组的形式坐好,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与总结长方体形状的特点。

(2)初步探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按教师提出的题纲进行相应的实践。为提高课题组间的交流效率,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阐述其小组的设计思路与制作经过,教师来进行评价。

(3)设计制作与评价:在这一部分中,主要由各课题组组长负责,组员间的工作分配应清晰明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的关键,并且应全力鼓励学生创新。对所有设计制作后的小组成果,应分组展示并轮流演示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收获,并进而归纳出长方体的知识网络。

4、布置作业题

让学生独立制作一个长15cm,宽10cm,高5cm的长方体。

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学生的探究性与创新性得以激发。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主动探究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

[2] 陈吉文.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德阳教育学院报,2006,01.

探究性学习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生物课堂;有效性现今社会充满竞争,加强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在用多样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活动,并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深入自然、社会的各类问题中,了解并用心领会,从而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创新和探索的兴趣,还能逐渐形成喜好,并且提出质疑,善于思考,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教学可以运用探究性学习指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如下: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和本质,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取生物知识;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

二、生物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中考没有生物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科渐渐冷淡,甚至忽略生物的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中考的其他科目上。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对生物课的热情,还限制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同时,生物教学时间的减少使许多生物教师投入到其他学科,这样既削弱了师资队伍,又间接影响了生物教学,导致生物教学陷入低谷。

三、实行探究学习的必然性

中学生物教学已面临困境,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其中,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得不到充分发挥,生物教学也不能长久发展,改变教学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科学素质的过程。如今教育还墨守成规,学校继续把不同的学生学,统一对待,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亲身参与的机会,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尤其是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观察分析,培养能力

教师选择生物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性的讲解形式,运用教具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观察,亲身参与,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和反复研究体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例如,在蝗虫呼吸的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小实验”的演示过程,再指导学生认真对照课本图示的气门部位,继而引导分析、推理、判断,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头部的那只蝗虫先死的结论,并对其原因进行解答。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推理判断的行为,激发他们对生物的兴趣。

初中教科书里增加了许多吸引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栏目,这些栏目生动易做。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氛围,让学生深入观察思考,教师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想法,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和谐氛围,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养成探究生物科学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探究未知,提高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为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师经常开展一些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打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通过“教学合一”的方式,让学生全神贯注地领悟课本知识,并且实用到课堂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探究学习势在必行

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全面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缓解生物教学的窘况。探究学习更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最佳途径。生物教师在生物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做好现在,迎接未来,不断探索生物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胜博.贵阳市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2]查群.探究性实验活动与初中生生命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颜汤.初中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