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概念 方法

体育课放任自由一直被视为“放羊式”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其实,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混淆了“放羊式”和“放任式”这两个概念,我们应该承认“放羊”的方式方法是很讲科学性的。如果我们能够把科学“放羊”方法科学合理地转到体育教学领域中,加速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放羊式”教学对体育新课标作出的一大贡献。因此,我们对体育教学中基本概念重新审定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1. 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理论中常说常新、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是以传习操作性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是指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取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它是一个动态变量体系,所以说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传统现代优劣之分,贵在得法。

2. 对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种教法设计和学习指导,也是指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运用放、养、长、收的方式、途径、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都是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技术,组织形式单调,对学生控制太死,学生活动的时空太小,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到学生人格心理的完善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本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实现新课标了。所以学生对体育课上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普遍没有学会,没有深刻的运动体验。学必然没有兴趣,学必然不悦,最终导致学生厌倦体育课,不愿上体育课,师生关系也就产生了对立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谓“放羊课”的放任课。而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把追求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宗旨,集放、养、长、收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教学方法。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对学生思想教育上正确引导。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并通过一个个具体步骤和层次,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要注意个别对待,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长:教师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也应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和训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训练,努力地提高,充分体验运动的感觉。

收: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来进行。同时,要把好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工作。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个放、养、长、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它既考虑整体又注意到个人,既考虑让学生吃饱又让学生吃好,是追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体育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开拓进取为主旨的人本化教学方式。

3.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法的运用

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法是以教育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来构建的放、养、长、收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教学本质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只有了解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的思想内涵。但是,这一点在实践中并不容易做到,人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不转变,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转变观念,就必须承认教师和学生除知识、年龄、社会阅历有差别外,人格尊严上是完全平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你不愿锻炼,我来强迫你锻炼。现在应当改为:你不会学习,我来帮助你学习,你不愿意锻炼,我来启发、引导,使你愉快的锻炼。使学生树立学习为快,锻炼为乐的动机,乐意和教师一起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我要练,我能练好”的学习锻炼欲望和自信性。在采用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和整体、点和面之间的关系,要让师生都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放羊式”体育教学是一个点、线、面成一体的立体结构,要使师生都意识到只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课才会有生命力。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回归生活 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

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

1.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的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体育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体育学习的桥梁,让体育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回归生活成为教学的重点,回归生活教学就是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让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回归生活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过程中探讨的热点,其理论基础非常坚实。例如,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宵”说,胡塞尔提出的“生活哲学”,等等。回归生活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有意义学习说和建构主义理论。

其中,有意义学习说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学习者自身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观,即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其中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而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2.初中体育教学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2.1教育教学活动与生活相脱离

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学选用的教材,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规律,过于强调学科的内在联系及逻辑结构,难、繁、偏、旧,学术味很浓而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仅仅是摘选某些章节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一些体育知识、会做一些体育动作,而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是依“认知―应用”的步骤进行的,教师反复地教与学生反复地练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再到练习的循环中进行的。例如,为避免敏感话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开展共同学习“学生身心发展”的章节,常常让学生自学或不学。

2.2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误解性地开展回归生活的教学,教学活动更重视个体经验、生活经验,而忽视社会经验。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列举一些学生日常锻炼的动作,很少涉及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经典动作。

2.3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例如,初中体育教学需要让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引导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间接经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3.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3.1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六大原则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体育味”性原则等六项基本原则。

3.2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第二,开展体育锻炼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竞赛。

3.3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资源、校园资源、社会资源三个方面的资源。

3.4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

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具体为:第一,选择典型的案例或问题设置教学导入与教学引导;第二,引入多形式的教学模式;第三,将体育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第四,开展课堂练习的活动,变换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用形式。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必要澄清[J].当代教学科学,2012,(8).

[2]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和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两社会科学,2004,(9).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靳贤胜(1958-),男,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摘要:以课程目标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的回顾,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探讨。并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弄清二者的关系,对研究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程;中小学;目标;术语;界定

中图分类号:G80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71-03

进入21世纪,我国正进行一场深刻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是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因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要实行课程改革,首要问题是解决课程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在我国,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概念混乱,说法不一,从而造成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困难。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本文以课程目标理论研究为基础,以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探讨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目标定位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目标的定位问题,因为,课程目标的定位是一切有关课程目标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本文引用了课程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要研究课程目标,必然要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对于以上概念,有关法规文献中已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阐释,对于它们5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认为“教育目的在先,教育目标在后,与其他三个概念形成下列排序:教育目的一教育目标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对于这种观点刘明才认为有失之偏颇之处,因为,教育目标不应列在教育目的之后培养目标之前,它与其他4个概念既不是先后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包容关系,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都是教育目标的一种,是不同层次上不同类别的教育目标。《教育大辞典》对于教育目的的定义为:培养人的总目标。在这里显然已把教育目的列入教育目标的范畴。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目的是想要达到的结果,目标却含“目的”和“标准”的意思,二者之间仍属包容关系。那么,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教育目的放在首位呢?这是因为,教育目的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是一个国家乃至一种社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它“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问题”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把教育目的放在上述几个概念的上位。但最终仍可以把它看作是教育目标的一种。为了突出其地位,可将其称为一级教育目标或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但又高于课程目标,可将其看作二级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准则。它的制定应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体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意图,可称为三级教育目标。中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主要有四类:

认知类:包括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和思维能力。

技能类:包括行为、习惯、运动及交际能力。

情感类:包括思想、观点和信念。如价值观、审美观等。

应用类:包括应用前三类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四级教育目标,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对以上五个概念可图示如下。

从以上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5个概念的定位,在这一定位中,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联系最为紧密,正因为如此,有人经常把二者混为一体。因为他们在内容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目标制定者、目标使用范围和目标功能方面。

首先,从目标的制定者来看,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完成,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它不但要考虑学科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而教学目标主要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制定中除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重视学生特点。

其次,从目标的适应范围来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它处于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对局部的教和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

第三,从目标的功能来看,课程目标虽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指导方面弱于教学目标,但它的衔接作用和指导意义却是其它教育目标不可代替的。教学目标虽处于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却是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中的所有意图和方针都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2 “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

2.1 “体育教学任务何为主”的讨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界首先就体育教学任务应以什么为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至80年代中期,讨论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3点:体育教学的任务应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主;以掌握“三基”为主;增强体质和掌握“三基”并重。此外,有人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的观点,也有人提出“以发展学生体育学科能力为主”和“获得整体运动效益,”以及从整体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观点。近年来,又有人认为: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应是‘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与此相对应,体育教学应当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将主要目标确定为‘系统地传习运动技术”’。

2.2 对“体育教学任务”的说法提出异议 80年代中期,有研究者对传统的“体育教学任务”这一概念术语提出异议,并主张改革这一传统术语,代之以教学目标的提法。因为,“教学任务”的提法具有“比较公式化、缺乏质和量的规定性;侧重于教,对学的方面强调不够,难以较科学地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等弊端。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任务仅限于教师所用,而教学目标则是师生共用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采用“教学目标”比采用“教学任务”更具有实践意义。

2.3 “体育教学目标”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得到认同 通过相关讨论,体育教学目标这一术语在我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

认同,这可以从高师系统《学校体育学》教材使用这一术语得到证明。

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目标探讨的深入,有人就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结构问题,做过有益的研究。有学者把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概括为“身体发展、技能发展、知识发展、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等五个方面的目标”,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目标体系还缺乏特点分析和相关研究。还有学者则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把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技能技术和情感三个领域;并参照“任务分析型”目标编制模型,根据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材编写学校、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种探讨符合当代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教学目标研究的深化。但也有人认为这一研究还不成熟,难以作为范例来仿效操作。

2.4 “体育课程目标”这一概念已为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外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和课程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人们又提出了体育课程目标或体育学科目标的概念。一般来讲体育课程目标等同于体育学科目标,但严格地讲,称为体育学科目标更为准确,体育课程目标实质上就是人们所说的体育教学总目标,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和分类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上海体育教学课题研究组曾提出: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点是否可在“体能、技能、德行”的基础上落实到“身育、心育、群育”的实践中,把身育(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心育(心理参与的主动性)、群育(互相合作的认同性)等融于一身。共同作用于:发展身体,掌握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增进体育情感,体现主动地位,培养体育能力,发展个性;密切主客体关系,促进学生与学生(人际关系)、学生与事(组织管理)、学生与物(物质手段)的协调发展。从而为造就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打好基础。

有些学者根据国内外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分类,以及我国的传统,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身体发展目标、动作技能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品德发展目标和社会性发展目标。

从以上的回顾来看,体育课程目标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我国有关文献中出现的。尽管以前我国虽然没有用体育课程目标这个术语,但我们所说的“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目标”中都包括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2.5 体育课程目标已成共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热潮已经形成,中国自然不会忘记历史的教训,不再做世界教育改革的旁观者,而再次错过改革课程和教学的历史性机遇。国家教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重点研究课题,在学习国外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出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一套课程标准中已广泛地使用了课程目标这一概念。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融合的。

3 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完成的,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其主要作用有二个方面,一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二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根据这些特点,本文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内涵)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完成规定的体育学习任务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体育课程目标应包括生理的(体格、机能、健康)、心理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文化的(知识、技能)、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公德、道德品质)等多元目标(即外延)。

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来分析一下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的描述是对整个课程的基本要求,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描述上,确存在问题,因为,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生理的(身体健康)、心理的(心理健康)、文化的(运动技能)、社会的(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五个具体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所包括的四个方面进行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运动参与和其它四个方面不是同一层面上的目标,这种划分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在此提出这种观点,以引起同行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N].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诲教育出版社,1989.

[3]古奇踪,等.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实验研究.第二届学校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材料,1990.7.

[4]刘绍曾.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新思考[J].学校体育,1989.1.

[5]张洪潭.体育教学目标对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3.

[6]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网络技术、网络文化深深影响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行业。当然体育教学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了新挑战。网络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后的兴起与发展,通过比较网络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异同,将二者有机结合,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

一、网络教学概念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不受固定时间、地点授课的限制,为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以便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网络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运用,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创新精神,这也是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中学体育网络教学可行性

1.中学生是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容易接受网络,网络能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为中学生积极在网上进行体育学习创造了条件。

2.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知识丰富、涉及全面,通过多媒体介质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强化学生主观意识,提高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相关体育文章、图片、动画、视频等,更直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个性化学习得到发展,网络教学凭借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针对性地学习,实现学生个性化,发挥优势项目,可以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随时学习新知识。

4.可实现多方面的交互式学习,在体育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BBS、电邮、论坛和QQ方式,实现师生、同学、朋友、专家的互动,这种交流方式实现了师生、同学间的交互。

5.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多、广、宽、全的优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中学体育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了一个汇集国内外先进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各种信息资源庞大的资料库,运用体育新闻、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赛事、体育产品、体育机构和多媒体图片、动画、视频等各方面信息,网上非常全面,在网上可以自主选择性资源共享。

三、对今后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的思考

体育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一、体育教学语言的特点

艺术性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将复杂的技术动作理论形象化,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追求、去尝试,使学生的思维和身体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体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合乎语法和逻辑上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趣味性、激励性等特点,并且讲究语言的表达的技巧。

1.专业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教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体育专业术语,尽量避免使用口语等通俗性的语言。例如:进行广播操的教学练习时,“两臂侧平举”的专业术语如果口语化说成“两条胳膊举平”,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知道两条胳膊举平到底该怎么去做,因为平举有好多种:侧平举、前平举、屈平举等等,那么胳膊举平指那种动作?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不仅会阻碍学生今后体育学习的规范化,而且往往会产生歧义。

2.科学性

体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传授体育技术技能要做到准确无误,语言贴切,语意准确。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述时,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语言是否科学,解释是否恰当。教师所讲的体育概念、技术等,都必须符合体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不能向学生传授无用信息,更不能传授错误信息,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科学、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了解某个技术动作的要求。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简明扼要、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点,语言要符合逻辑,有时可利用手势语言、形体语言等辅助进行表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规范性

要求教师讲课说普通话,语音准确,运用体育术语,注意语病,切忌口头禅,不说方言土语,语句要符合修辞和逻辑,不发生谬误等。体育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不仅体现在动作讲解方面,动作示范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良好体现,即通常说得“形体语言”。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教学,对一个技术动作的初步掌握运用规范的形体语言往往比你讲接要直接和高效。

4.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富有粘着力的,有了这种语言承载信息,如同食物有了色和香,能引诱人们去品尝。”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体育教学中,由于课堂处于开阔的操场,同时,在同一块场地可能会有好几个班在进行体育教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其讲解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不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5.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深蕴着潜在的信息内容,富有激励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开展联想与想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系已知的去解决未知。因此,体育教师语言的激励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鼓励、喝彩等激励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体育教学主要是进行体育技术动作的练习和巩固,而一些体育技术动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不简单,致使这部分学生会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排斥主动练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语言去激励学生克服内心恐惧去大胆尝试,因为体育动作的掌握没有捷径,只有练习才能掌握巩固。

二、体育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法

1.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教学中不断查漏补缺,充实自己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具备丰富扎实的体育基础知识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基础,才能形成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努力学好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同时,在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总结、归纳、更新、运用,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加强训练准确的体育教学语言,同时注意积累体育专业词汇

体育教学语言是自然语言与体育专业术语、肢体语言等有机结合而成的,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育语言,体育语言是科学性很强的语言,不同于日常用语,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中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很多就是由于体育语言运用不准确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好质量关,严格地训练使用准确的体育教学语言。同时,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体育教学知识做基础,才能掌握准确的体育教学语言。

3.要注意训练自己思维和语言的逻辑性,敏捷性

体育教学语言需要的是“庖丁解牛”那样的准确和巧妙。体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而教学语言的巧妙性保证了教学的敏捷性和趣味性。准确和巧妙都来自于平时的积累和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具体方法有:(1)多与他人交谈(指有目的、有主题地交谈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闲聊)及辩论问题,以提高思维和语言的敏捷性。(2)联系凭提纲发言讲话,即发言前先将自己的发言重点列成提纲,考虑好怎样结尾,怎样组织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言时力求语言简单、明了,富有条理,以训练自己思维和语言的敏捷性。

4.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细致钻研体育课教材教法

前已述及,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需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教龄较短和语言能力不太强的教师来说,虽难以在短期内就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艺术,把课讲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但只要做到认真备课,细致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把教学内容讲正确,讲清楚,讲明白还是不难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5.要注意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