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学科;多媒体教学;利弊;反思
教育部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的学科中”。在当前的外语教学改革中,探索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而克服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些缺陷,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率,业已成为许多英语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但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很多问题还是值得我们反思。
一、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并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后,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和检索。多媒体技术具有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和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这对于英语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从普通教具到电化教育教具,从一般视听工具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其巨大作用。传统英语教学的主要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板擦,英语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枯燥的。录像机、录音机、大屏幕、计算机等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实现了“师―机―生”三者间的对话。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获得了更强有力的认知手段,不仅延长了感官,还拓展了大脑。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更具有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教学手段更具有现代化气息。但这仅仅是教学工具的延伸,不是英语教育本质的改变,也并不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相反,一些优秀英语教师艺术地、恰当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其实际教学效果比单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比如,英语教师的带有强烈的感彩或者逻辑力量的口语是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英语教师漂亮的板书,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手势,甚至一个微笑都能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展现英语教师的个人魅力。忽视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恰当地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必然把辅助教学的功能反客为主。因此,笔者并不认为传统教学手段就一定落后,也不赞同用现代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
三、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反思
1.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经过精心设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的确以其多变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精彩的画面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同时它也促使英语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优化组合教学内容,以最佳的方式把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少英语教师还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知识的更新,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最新科技动态,收集英语教学素材,为高质量的英语教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一句话,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开心。举个例子:关于Australia自然地理风光的PPT课件,伴着本课内容的讲解,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异国风情中,上课时学生精力自然集中,记忆自然深刻。
2.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由于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个人素养差异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更多的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不是英语教师本人制作的,即使是自己做出来的,也只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这样的英语课件不但质量不高,而且还会降低课堂效率。久而久之,学生的新奇感就会很快丧失。比如,英语戏剧The necklace ,如果只是播放课文对话中四场戏的录像,用录像机就行了。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演示女主人公的遭遇那就要跟一般的录像有所不同,教师要能够通过操纵鼠标或键盘来演示事情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能够运用链接手段即时调出文字说明或相关背景资料等等,这样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The necklace。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
多媒体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如果处理不好人与多媒体的关系,除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外,还会使上课变成学生“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这样的授课,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学而不实,老师授而不深,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节课就成了一堂课件演示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开;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课件,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与其花时间、精力去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来得有效。
四、改进英语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2.多媒体程序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反思过程,表述过程,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
3.把对学生的评价列为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部分。
即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设计相关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对自身认知结构中缺点和优点的认识,从而优化认知结构。
4.要实事求是,因地置宜。
针对不同内容确定是否需要用多媒体教学,如确有必要,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基础和能力,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和方法,进而自己动手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
5.英语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
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其优势,如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直观清晰的讲解与板书;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生动形象的活动情景设计;真实客观的即时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最先进的机器无法实现的。因此,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就显得更迫切和需要。
五、结束语
对待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确立新的教学思想,真正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模式,使乐学、会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
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应该认真学习英语教育教学理论,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整合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因为它的优点而对它趋之若鹜;也不能因为它的缺点而对它敬而远之。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英语多媒体教学,将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反之,就会在貌似先进的假象下,贻误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 钟玉琢.多媒体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8.
[2] 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105.
[3] 王策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8.
一﹑过多依赖多媒体,用大屏幕替代黑板,教学中缺少应有的板书。
每堂课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容量,高效率。但是教师过多的依赖了多媒体,而忽视了板书的作用。其实板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是大屏幕无法替代的。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因此,教学板书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是影响学生的“学会”;二是影响到学生的“会学”;三是影响到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精准适当的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因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多媒体,大屏幕上的内容花里胡哨,一闪而过,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二﹑过多依赖多媒体,用鼠标替代粉笔,电脑替代师脑。
教师在课堂上依赖多媒体,通过点鼠标完成了各个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没有用粉笔板书,完全丢弃了粉笔。教师低着头不停的点着鼠标,缺少和学生神的交流。同时大屏幕上的内容一闪而过,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来不及看或是看不清。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课堂生动,而传统教学的主要工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多媒体进入课堂后,以其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能动性强等众多优势打破了较为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但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表情姿势、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有人觉得有了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多媒体课成了“单”媒体课,大搞而特搞多媒体课件华丽的外衣,给学生一种“看电影”的感觉。教学成为从过去人的满堂灌走进多媒体机的满堂灌。
三﹑过多依赖多媒体,用视频替代实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现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人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人,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与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便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然后肤浅地点评,便草草了事;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有的老师从网络上找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借用”。
目前,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可以方便地下载。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教师养成了“不能自理”的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人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借用的。盲目“借用”,只能使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发展规律,多媒体可提供形象、丰富的信息,让学生感知。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时一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把他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智力活动,集中指向所学的内容上,从而达到聚精会神地学习。”多媒体能够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将学习资源进行立体呈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持得更持久和稳定。
例如,在讲解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就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了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就用课件声配乐地朗诵了这篇名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诗句的变换,和诗词相对应的图片也随之切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诗词情境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授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恰如其分地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想象中的“情景图”会因人而异,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构思出的美妙“情景图”时,他们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美感,从而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此时他们欣赏到的美不是图形美,而是真正的语言文字艺术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用多媒体来更好地展现《荷塘月色》这一诗情画意呢?对此,笔者并未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学生欣赏荷塘、月色之美,而是采用了听录音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入境,认真感知、品味作品语言的细腻、精妙之处,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大胆想象,试图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分析作者的双重性格(爱热闹也爱冷清)。作者明明说“这些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还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等。
三、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教师能迅速地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同时,在展示方式上一改过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图文结合体,使同学们利用图片展示的鲜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记忆板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把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的语段,分析贾府宏伟的建筑、复杂的结构、讲究的布局、豪华的摆设,让学生由此探究背后所显示的贾家不同凡响的地位。在学生阅读节选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相关语段后,讨论探究作者的描法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后在大屏幕上整体归纳显示,这样预计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两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整体思路,又可以大大提高授课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四、高中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1.使教学过程易于程序化。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既需要对课堂进行合理的调控,也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过度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势必使教学过程趋于程序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思维只能被老师“牵”着走,从而使教学失去了“弹性空间”。因此,如何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音乐课 多媒体教学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已广泛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中。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琴”的单调,以独特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喜爱。目前很多老师都能够使用PowerPoint软件来制作课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反思一:多媒体课件是否“非用不可”?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特点,深深吸引着学生,将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世界,开阔了视野,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据调查显示,有85%的学生都喜欢教师用多媒体教学。此外,由于在赛课时使用多媒体的课获奖率高,因此凡是公开课、示范课一定要用多媒体课件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否则就会被认为落伍、没档次。
使用多媒体固然好,可使用多媒体的课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多媒体课件就“非用不可”吗?如果一节课使用多媒体和不使用多媒体效果相近,而且不使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不用呢?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审美是在聆听中鉴赏,在鉴赏中感悟。教学中是音乐自身的魅力在感染着学生,而不是教师所给出的画面。教师的语言和所出示的画面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有时过多、过繁杂的画面恰恰影响了学生的听赏,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认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发现不使用课件的效果也很好,因为该作品基本上是按照梁山伯、祝英台从相识、相爱到化蝶的故事情节来展开的,于是我从故事情节入手,在故事中展示音乐,交代音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矛盾冲突、戏剧化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原始,但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听”上,以音乐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要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来决定。例如,在教授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了解音乐大师、介绍学生从未见过的中西乐器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眼见为实”,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当地的音乐文化。
反思二:有多媒体课件,还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吗?
传统的音乐教学基本功包括:声乐、钢琴、视唱、舞蹈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优美的歌声,那种边弹奏、边演唱的传统做法,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既是教师自身才华的展示又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可是,在多媒体教学中钢琴的伴奏被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范唱也被视频资料或音频与画面的结合形式所代替,整节课中既没有教师的琴声,更听不到教师的歌声,教师仅仅是站在电脑旁操纵课件,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我常常在想,这样的课语文老师会驾驭得比音乐老师更好,因为他们的语言功底比我们好,这样的“人机对话课”还要音乐老师干吗?
根据调查,有近80%的学生都喜欢听教师范唱,更愿意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歌唱。而多媒体课件替代了的歌声,教师示范的现场感丧失了,有些视频音频资料中的演唱在情感表达、音准节奏方面和教材的要求不同,不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作用。此外,多媒体课件中的歌曲伴奏速度较快,它通常是在学生学会歌曲以后使用的,是不适合初学歌曲时使用。而钢琴伴奏却能够根据需要配合教学,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加强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音乐教师还是要加强基本功练习,并在日常教学和公开课中自如运用。
此外,目前各学校的硬件配置有限,很多学校只有上公开课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更多的常规课,还只能在一架琴、一块黑板的音乐教室进行,有的学校连音乐教室都不够用。因此,硬件也决定了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反思三:设计多媒体课件容量的依据是什么?
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很多内容,繁琐杂乱,费时耗力,且教师写板书的这段时间学生注意力又容易分散。而使用多媒体,教师只需课前把要在黑板上抄写的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点击鼠标把影像呈现在视屏上,既清晰又规范,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从而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传递信息的容量。可如果过于夸大了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的优点,则会适得其反。
有一次,我听了一节名为《意大利风情》的公开课。教学重点应是教唱歌曲《桑塔露其亚》,可整首歌学生仅学唱了三遍,中文还没唱会又要用意大利原文唱,还要学用竖笛吹奏《桑塔露其亚》,最后还有一个舞台活动的展示。如此紧凑的安排,如此密集的信息量,教学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时间紧迫,每一个子教学内容都没能扎扎实实地完成,很多学生都明显跟不上。
试想,一节课仅仅只有四十五分钟,在这四十五分钟之内,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没有时间的保证,没有一遍一遍的练习,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的措施,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我们不能指望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就能完成我们所设定的教学重点,他们不是神仙,是人,是学生。教师一遍记不住的内容就不能要求学生记住,教师三遍学不会的歌曲就不能要求学生三遍学会……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决定,要推己及人,不能一味地拔高。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常常会发现:有些课件,你一看,就知道它的主人查了很多资料,花了很多心思,从音乐到美术,从文学到历史、地理,知识之渊博令人赞叹。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内容的繁杂恰恰忽略了教学重点。有一次,我在准备《让世界充满爱》这节公开课时,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郭锋创作《让世界充满爱》时受到了美国歌曲《We are the world》和台湾歌曲《明天会更好》的影响,所以我很想让学生听一听这两首歌,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心路。可是一试讲才知道连介绍带听这两首歌就足足花费了20分钟,而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唱《让世界充满爱》,学习运用表情术语、演唱形式知识来表达歌曲,用歌声唤起人们的亲情、友情……如果我仍然按原思路进行的话,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时间太仓促,不能保证学生能学会这首歌,而且所有的教学内容没有重点。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舍弃它们,虽然为找它们花去我几天的时间,甚至让我的计算机染上病毒,但我还是决定放弃。修改后的课,少了几张幻灯片,节约了十二分钟的时间,可是却可以让我更细致、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从容地准备师生互动。
我认为不论是常规课还是多媒体教学课,教学重点都要牢牢把握,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该内容的实现。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做到大容量、省时省力,但也要考虑“度”,量的多少要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我认为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应依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富有激情的范奏、充满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是电脑永远也代替不了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明确多媒体教学的辅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选取资料,合理安排,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