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全世界已经明确提出了数百种教学策略。在这里的许多教学策略中,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课堂教学指南中来创建教学情境。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营造更加热烈的课堂氛围。本文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一线教学实践和两年的对照实验教学,运用对照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基础,以及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进行了精心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程序
(一)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探索——以“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1.教材分析
人教版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两个二级主题,意在让学生达到具体的内容标准的同时,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对水的依赖,并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认识水域环境直接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乃至种群的生存产生影响,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并保护环境。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明两栖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过程。发展趋势:协作与沟通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和解决信息内容的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独立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并在老师的特定指导下选择多种研究方法,例如现场调查,社会调查和问卷调查。在早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同一小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总结了报告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了报告,并与所有学生进行了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存状况,训练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趋势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理念,自信,激情和感激之情,并用自己的爱心创造幸福的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举例说明两栖动物的繁殖和发育过程,让学生反思并培养对生命的热爱;了解增长和发展的定义;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难点
说明两栖动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两栖动物的生殖生长和发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本课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收集与分析资料法
5.教学前的准备活动
(1)教师活动
①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污染与生物关系的资料;
②准备好上课用的各种摄影照片、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自学问题卡片、课堂和课外应用探究实验题等。
(2)学生活动:通过实践收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关系的相关资料。
6.教学过程
(1)第1环节:引入本课
教师活动:关于两栖动物你了解多少?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2)第2环节:明示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给出本节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学生读懂本节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明了本节教学目标课堂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3)第3环节: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教师活动:展示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自学问题卡片,要求学生抽取卡片;播放青蛙发育过程的视频;小结青蛙的生殖与发育的内容。
学生活动:抽取自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自学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即易错点。
(4)第4环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教师活动:设问: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汇报各自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并树立主动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生物意识!体会生物圈每一位成员的平等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调查法”,直击本节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即易错点,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5)第5环节:课堂巩固
教师活动:展示习题与点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与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且习题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
(6)第6环节: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与课后参与实践
教师活动:发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拟订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并参与到学生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活动:全班同学与教师一起参与此次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分析、讨论
从上述例子可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探索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认识规律训练学生。
2.教师提出问题和创设问题的清景。这有助于引起的学生学习和兴趣,调动
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按计划有目的地去认识事物。
3.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归纳和自学能力。
4.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以及评价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或得出不同结果。这有助于形成一种生气蓬勃的课堂教学气氛。
5.更主要的是探索式教学方法把传授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
得知识的能力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以启发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建议
(一)教师要胜任探究式教学,应加强自我学习
探究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课堂的生成性具有不确定性即课堂的灵活性强。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有做到了知识“海量”,并具备了较强的自身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正因为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不胜任,所以对探究式教学釆取逃避的态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我的学习,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二)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研究
从选题开始,“如何评价研究的效果?”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其实质是探究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尚未成型。日常教学中教学评价能折射教学的成败,传统的纸笔测试已无法满足探究式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每一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应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体系。如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就能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研究,为探究式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原则
设计任何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因为指导原则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设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明确三个基本原则:1.自主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渐进性原则。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作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研究和开拓出科学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责任。我们既要从长远看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同时又要冷静、清晰地理清思路,有准备地、能动地接受新教法的思想和理念。
展探究式教学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探究环节:
1.学生初探
这一环节必然会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根据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形式(随堂探究或专题探究),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设置学生初探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维扩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首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合理情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思考中,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猜想与假设也是实现探究十分关键的一步,但又往往是教学中难以把握的一环。既要做到不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过程过多的干涉,又要适当引导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不脱离探究的焦点问题。
因此,教师应调控学生整个初探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
2.师生共探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一环节必然包含“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探究要素,若是实验式探究还可能包含“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的情况认真研究,并作筛选和加工,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要切忌教师“包办”,即“板书+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抑制学生的发展,而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看、说、想、做。同时,教师应在“导演”探究的艺术上下功夫。教师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教师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这一环节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还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3.探究反思
师生共探解决探究问题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课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通过反思将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思维规律,加深记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同一问题,并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生活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其创新。
这一环节尤其要引导学生反思本课重点探究取得的最后结果与讨论中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反思对照,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必然极大地提高其探究兴趣和自觉性。
(贵州盘县珠东乡十里中学553500)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生物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本章将引导大家认识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理解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熟悉生物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1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它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其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而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科学知识,建构与发展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质与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锻炼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科学学习的积极动机,培育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加有效地改变师生关系。由于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以问题和科学活动过程为本的,所以它与合作学习和建构式学习、问题解决式教学乃至启发式、讲授法等其他学习或教学方式都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有利于促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2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
在学校环境下的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或探究式教学可以有非常丰富的类型。例如,(1)按照探究的任务和问题的性质分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生物反应规律和原理的探究性学习,以及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等。(2)按照探究环节的多少分:有比较完整的探究和局部的探究。(3)按照探究的自主和开放程度分:有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指导探究性学习,教师的讲授、启发、指导、演示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融合其中。(4)按照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分:有概念理论型探究、元素化合物型探究、方法策略技能型探究以及综合性探究等,这些既指探究活动所依赖的已有知识技能经验的类型,又指通过探究活动将要获得的新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类型。(5)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分: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等。(6)按照探究开展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分:课内探究、课外探究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单课时的探究、连堂课的探究以及单元的探究等。 (7)按照学生进行探究的组织形式分:学生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等。
3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
探究式教学一般有5个基本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或环境;(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环节可多可少,不能机械地照搬。
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是:(1)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4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承载着生物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生物探究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中学生物内容适于探究的较多,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可以围绕某一研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也可以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例如,“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探究,就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了解、资料查询、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和听讲,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收集和辨析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问题的设定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把学生真正当成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模式。在摸索和探究中不断前行,从而系统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并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统计学原理课属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构建学生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然而该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统计工作过程、综合指标体系、动态数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调查推断、统计预测等多项内容。每一项内容均由完整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方法构成。知识点较多且晦涩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尤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卖力地讲,拼命地试图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却始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是“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鉴于此,我们结合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非统计类专业特点,在我校四个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逐步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的主体定位到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潜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把教学课堂变成探究讨论场所,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新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思维涟漪,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1 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 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 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 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 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 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 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 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 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 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 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 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 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 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 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内容。挑选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内容作为选题,并适度调整教材体系中的相关章节。做到教学有重点、探究有实效。把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交给学生自我消化,或由教师使用传统方式串讲带过,把核心知识且具有探究的条件和意义的章节认真组织学生探究学习。避免全面开花、拘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到最后劳神费力、难有所获。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结构复杂且难懂。但却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先弄清楚探究式教学的真正意义,对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问题的选取、节奏的把控、效果的评定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欲使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的而非只是“标新立异”,则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2]林红旗,魏飞.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中的探索[J].教书育人,2014(04):110-112.
【关键词】 物理 探究式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这种教育战略思想的不断渗透和物理新教材的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实现探究式教学,直接关系到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与成功。
一、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为什么要选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被人们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因为:
1.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它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局面;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空间;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2.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活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3.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怎样实施探究式教学
首先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早已知晓,对教师来说,这些知识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学生,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能很容易被老师忽略。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其次教师对探究过程的要素要心里有数,探究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其主要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就对这些探究环节进行具体的阐述。
1.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有关物理问题,并且要贴近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避免学生出现跑题现象。例如在引出“摩擦力”概念时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来拧(学生不容易拧开)。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问题,都是由教材或教师提出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2.合理启发,适时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防胡乱猜。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猜想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观察羽毛和石块的下落,石块和纸团的下落情况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因素。但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很难猜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3.指导学生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要制定好计划,就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表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做事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我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设计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例如:在讲“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让学生先来设计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通过对纸带分析求出速度并作v――t图,然后再从图象探究到什么样的规律。在讲欧姆定律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测出数据作U――I图,发现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表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一常数。同样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也要进行相同的环节,并作数据处理。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讲“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由初中的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到将插入或抽出线圈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再到将一个含有电磁铁的电路,在开关打开或闭合时在电磁铁的外层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导分析上述三个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物理过程,并从中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理论进行证明。
5.引导好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改进探究方案。交流与合作,这一活动贯彻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讲“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知道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观察,学生猜想到它在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很可能与自由落体的规律一样。但书中的实验仅凭眼睛看,还不能准确的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实验进行改进,结果就有同学提出用耳朵听,他们在地上放一个钢板,让大家都安静,用耳朵听小球是否同时发出撞击声,这样效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