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马克思科学实践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本质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0[本刊网址]http//

学说将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作为自身最终的目标,由于在思想教育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人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从“人”出发,构建起在“人”基础之上的一切基本工作。

一、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概述

“人的本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某非单个个体所固有的抽象事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马克思的阐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人的本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生活当中,人并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同时也属于社会的。为了充分地认识这个问题,需要反对两个极端:一是纯粹的脱离社会的个人倾向,根据费尔巴哈的理论,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当个人离开社会,缺乏社会历史内涵时,必将会被完全排除在实践活动之外。因此,人必须放人到社会当中去,切实地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把握住个人。二是脱离个人的纯粹社会倾向,关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这一观念事实上表现出了人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揭示了社会不能对个体加以排斥,社会并不能脱离个人而存在。

(二)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关系之中的每个人身上都能够对社会关系某种特性予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并且发展的根源是直接来自它本身的,即说明了超现实性的一面也是在人的本质之中存在的,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下,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超越性特征往往会在无产阶级身上表现得越发强烈。

(三)人的本质是恒定性与变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实践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的,同时也并非捉摸不定的。”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变动性也具有恒定性,其变动性表现在,社会关系是社会能够获得发展、社会生活能够获得延续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表现出的恒定性则是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社会关系的这两种性质(恒定性和变动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也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获得了体现。

二、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更强的整体性

“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性的阐释,而这也是人类社会中人存在的一种根本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建立起各种关系,这种种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个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让情感、心理各个方面得到交流。人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人生历程来看,既有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的产生的影响,更有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开放,让家庭、学校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直接与有机,由此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其整体性,一方面需要对大环境进行积极地创建,创造出积极地政治、经济、文化、人际环境,以良好的大环境使教育对象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强调学校、家庭与社区等小环境的积极作用。通过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受教育对象的健康向上的发展。

(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实的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与客体都是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使人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思想品质,让人得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以人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不同的人类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仅是个体在遗传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也会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而发生变化,并且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个体不同个性来实时个别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个体的特点与差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实施针对性个体化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应灵活多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是由“人的本质”来决定了的,这表明,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之下,既要将思想观念符合个人、社会的发展需求与发展作为目标,同时还应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充分的尊重,开发其主体性。教育者应深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教育者应社会要求组织进行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被教育者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在主动选择与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影响,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不断发展与创新

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而社会关系也是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的内容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种种社会关系也会随之变化,人的本质的内容也将变的与以往不同。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不断研究当下人所在的社会环境,立足于新的思想实际,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华民族文化博大浩瀚,而在思想政治上的积累也是宏富精深,实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弘扬,其中取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是关键,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施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历史性,同时也是人类宝贵的、共同的财富。在我们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引进的同时,也需要实现西方先进文化与优秀思想的引进,并将其与我国的本土优秀文化与思想进行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与道德的进步、创新,对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

马克思在社会学层面上说明了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同时也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现与确证需要人类的实践,这种实践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与意义,第一,能够实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第二,通过这种实践,人能够实现自身自由自觉本质的发展,并让这种实践活动达到一种新的阶段。由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的本质”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有利因素积极地、不断地予以发扬,而对那些不利的因素予以摒弃,并实现对自在世界的超越,并在这种超越过程中实现对人类本质与现实世界的重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的方案。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并不是老师,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人应得到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教育方法下,老师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而学生的主体往往被无情地忽视,这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表现出兴趣的缺乏,也就使良好世界观的形成更加困难,难以对所学内容加以理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成为了没有独立思想、也缺乏自主意识、创造性匮乏的人,这样的人类和机器人没有差别,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对思想政治失去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减退,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应深刻理解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我塑造,而并非是通过外力来将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想要的方向进行塑造。这种自我塑造也即是指受教育者(学生)其精神世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进行建立的,并非外力促成。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既是老师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自身的积极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过程中,教育属于外界因素,而自我教育这是重要的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将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转变,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将普通的个体作为培养目标,而是将具有实践能力历史主体作为目标。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的单一技能的人将被造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会不断地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要坚定信念,不为消极思想所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出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不断怀着审慎与自信的态度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和现存自我,使社会不断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推动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