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创作的步骤

艺术创作的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创作的步骤

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第1篇

刻瓷作品是通过构图、刻制、着色三个步骤进行的,刻制属于中间环节。其技法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如果刻制技术不精良、不到位,即使画得再好,无法创作出好的刻瓷作品。因此,在进入创作之前,打好绘画、雕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即使进入创作阶段,也必须不断提高这两项基础素质。

2要不断进行创造实践

绘画基础与雕刻技术是刻瓷艺术的基本功,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基本功,则是想象力。有无想象力,是区分艺术家与匠人的分水岭。缺乏想象力,就谈不上创作。想象力是需要锻炼的,即是从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总结,经验积累多了,提供想象的底子也就深厚了。刻瓷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临摹和写生两种形式。临摹与写生是手段,创作是目的,艺术作品越有创造性,就越有生命力。通过临摹、写生,去奠定创作的基础,去发现和区别,去体会,去感悟,去启发灵感,去获得创作的冲动。没有发现就没有创造,没有区别就没有独立。要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中发现自己。这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刻瓷艺术工作者始终要把创造放在第一位。李可染先生讲:“要精读两本书:一本叫做传统,一本叫做大自然”。我们的刻瓷艺术家同样如此,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大自然,广泛掌握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分析研究,加上艺术家的灵感物化,方能逐渐进入创作过程,也即是刻瓷创作的实践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不断提高刻瓷艺术的创作水平。任何艺术家都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长期不断地创作实践,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创作的关键是发现美、创造美。发现美是艺术家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刻瓷创作是关于塑造形象的艺术,也是刻瓷者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吴冠中先生指出:“画家要具备描绘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刻瓷工作者必须不断擦亮自己的眼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认识,为创造美提供营养,使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3要有创作的激情

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第2篇

白南准的家境比较殷实,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所以他才有机会在73岁时,就进入京畿中学,学习钢琴和作曲。1949年,他随父亲搬到香港。1951年,进入东京大学,学习美学、音乐史和艺术史。毕业之后,他去德国留学,入读慕尼黑大学,学习音乐史一年。在德国留学期间,与约翰,凯奇的巧遇影响了他整个的艺术生涯。

1959年,在德国留学的白南准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艺术青年,不过这时他已经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艺术性格。这一年,当时已经名嗓世界的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Milton Cage)到德国演出,白南准也慕名前来。演出结束后,白南准在没有经得约翰,凯奇允许的情况下,就上前以约翰・凯奇的领带做了一个行为艺术。那时,领带是男人权威的象征,白南准的行为是对约翰,凯奇的冒犯。不过,约翰凯奇并没有责怪这位艺术青年,而是在他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开始邀请自南准与他合作。白南准由此也将音乐与艺术结合起来,开始了新媒体艺术的漫漫路。而关于领带的行为艺术,也成为了白南准艺术起步的象征和结束的标志。在白南准的葬礼上,人们以一场关于领带的行为艺术来向这位艺术家告别――到场所有人的领带都被剪掉一半。

“白南准个展”的策展人文仁姬,被认为是研究白南准艺术的专家。她将白南准数十年的艺术创作大致以十年为时间段,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是白南准视频与媒体艺术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在这个时期,白南准的艺术以表演和录像为主。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开始参加艺术展贤。在最初的展览上,白南准把一个滴血的牛头挂在展厅上面,牛头滴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随后,他来到美国。他在美国打响的第一炮是一场不同寻常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白南准用斧子把钢琴击碎,视钢琴破碎声为“音乐”。

我们现在也能看到白南准这个时期的录像作品。1965年创作的黑白无声录像作品《扣子偶发事件》(ButtonHappening)算是白南准的第一部录像作品,也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白南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视频作品。这是他购买了索尼Portapak相机的那一天录制的。这个作品虽然技术上很薄弱,内容上也只是纪录了一个表演活动――白南准扣上夹克,再解开夹克,但是却包涵了激浪派的幽默观念。同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创作的《拉小提琴》(ViolinDragglng)也是一个表演录像,在这个录像中,白南准拉着小提琴,好像在遛狗。小提琴成为艺术家唯一的心灵伴侣,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单一的小提琴经常是被看成最复杂、最崇高的乐器,一般都是放在肩上演奏。白南准把它放在地上,不经意的拉它,从而消解了小提琴的象征形象的理想观念。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白南准进入他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时期,白南准以超常的亲和力。结识了当时的很多名人,并且也开始与其他领域尤其是技术领域的人员合作进行艺术创作。《1969年9月23日:和大卫・阿特伍德的实验》(9/23/69:Expefiment withDavid Alwood)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视频艺术的经典创新之作。文仁姬称之为“白南准所有单频视频作品中最完美的。”这件视频作品是白南准和大卫,阿特伍德、弗雷德,巴奇克及奥利维耶,塔潘合作完成的,由现成的媒体图像剪辑而成的抽象图像组威的长达80分钟的超长视频。其中,阿特伍德是一位技术人员,他的专业是电机工程,他对白南准使用电子元件做新媒体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个作品中,白南准还创作了合成器,可以并置图像,让部分的抽象图像并置在屏幕上。这件作品最重要的地方是它展示了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为其他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开放空间。同时,这件作品也把声音在视频中的作用变成自动的因素,声音成为视频基调的一个元素,而不是作为背景音乐的单一作用或作为视觉叙事的补充工具。现在,很多视频与媒体艺术家的video'f~品中,都能见到这件作品的影子。

到上世纪80年代,白南准已经声名在外,也已经有画廊给他做。经济上的宽裕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白南准的艺术也开始出现转变。至此,自南准开始创作视频装置。此外,白南准还首开用国际卫星全球同步播放视频艺术的先河。1984年,白南准创作的《早上好,奥威尔先生》(Good MotingMr.Orwell),用跨文化的卫星娱乐表演链接了不同国家、空间和时间中的常常混乱但又有趣的拼贴艺术和流行文化。在这个作品中,当时的红人劳丽,安德森、默西・坎宁安、彼得,盖布瑞尔以及艾伦,金斯等都做了充满活力的表演。这个作品被视为白南准关于潜在的卫星通讯思想的一次发展,在这个项目中,白南准利用了典型的拼贴艺术、娱乐及跨文化的并置实现了它。

90年代,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白南准又把激光技术引入到艺术创作中。2000年,白南准在古根海姆举办的最后一次作品回顾展中,展出了电子激光作品,如《三个元素》。

我们清晰的发现,白南准的艺术创作史如同一步科技发展史。当时什么科技最尖端,白南准就把什么科技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他是如何一直跟住科技发展的步伐的?曾以摄影的方式忠实纪录、呈现白南准前卫艺术创作的林吟均教授也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白南准。“纽约时报的科学版就是我的想法之所在。”白南准如是说。

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第3篇

与传统荧屏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媒介的形式更为丰富与多样,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视觉艺术传播的方方面面,同时改变着大众视觉传播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网络动画,作为现今网络媒介传播中的主要信息类别之一。网络动画是伴随着网络媒介发生、发展、成熟、演进而发展成熟的。动画与网络的关系之紧密,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介。这里的动画已经将动画创作从传统动画片扩展到“泛动画”的概念,动画创作已经从传统动画影片,扩展到视频广告、MV以及各种类型动画短片,在网络传播平台上,随处可见到动画形式的存在。动画形式影响和改变着网络媒介,而网络媒介亦同样影响和改变着动画形式。

二、网络视觉艺术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

网络视觉艺术按照大众审美规律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审美感受又进一步推动网络视觉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目的来源于人类的需求,由于受众内在审美需求的驱使,促进了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在悄然无息地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

在网络环境下,受众审美心理更多的强调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丰富艺术形式与审美体验。网络动画是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光影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网络视觉艺术对受众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视觉感观体验,比之传统艺术,网络视觉艺术带来的是更大的视觉冲击,受众体会到声、光、电以及交互式参与的多重感观享受。新的审美方式正不断优化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在科技推动下传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也获得新的发展。数字化生活将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探讨数字化网络艺术环境下,对人生存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改变网络视觉艺术形式有着现实意义。

三、 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1、网络时代下动画视觉设计创作思维观念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形式呼唤动画技术的变革。在网络视觉艺术创作的前提下,动画创作形式的视觉造型元素鲜明化更具意义,网络动画塑造出的视觉形象更加大众化和时尚化。

网络动画的视觉设计观念要适应大众文化欣赏的口味,就必须对传统造型审美做新的认识,将具有时代感的视觉元素引入动画设计过程中,使形态塑造更具时代特点。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现代网络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动画原理,简化传统动画的制作步骤,降低了动画制作的难度,取得了比传统动画更加鲜明的视觉效果。网络动画作品简洁明了的故事,夸张的情节表现,创意新奇又极易广泛传播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观念相吻合。同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观众的审美取向,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其丰富的形式探索,最大化的延展了设计的范畴,在现代动画设计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更加的突出。

2、网络动画传播方式的转变

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观诉求;精神维度;艺术创作

一、主观诉求是绘画发展的动力

主观诉求是指在艺术创作发生的目的、过程和客观结果的各个阶段中,艺术创作者内心的思考过程,思想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向外表达倾诉的愿望。这种个体的强烈愿望形成了实践的动力。但是在绘画艺术中,这种动力必需的载体是绘画的内容、形式、语言、材质等视觉化因素,这些因素的发展和提炼演化的过程也就成为了艺术史演进的过程。艺术历史的发展是由描绘客观的纪实性到艺术家提取客观现象的绘画性因素直至借由主观描绘传达内心情感与自我意识的过程。我们可以由艺术史的脉络中清晰地发现,从古典主义的发生,到文艺复兴的繁荣,在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来看,艺术家从一开始扮演的角色是画匠、图像复制者和为宗教贵族、特权阶层服务的艺术劳动者。不可否认古典主义的荣光和解放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作用,但是就内容的客观描绘和在画面中体现的个人化因素来看,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行为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艺术的开端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来证明艺术家本身的能力。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但它解释了艺术由被动地服务于人到主动地服务于心的过程。艺术创作者经历的阶段差异、环境影响和地域区别使得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所呈现出的艺术形态迥异。纵观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任何国别、任何民族、任何主张、任何表达方式,被艺术史接受或相对获得承认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艺术家的个体表述能力强悍,而且通过自身对现实或非现实的内省式的观照来表达其对社会生活、个人感情或某种哲学思想的判断。这类判断并不是绝对的统一的,也不是单纯地赞同或反对,有的甚至只是提供了一种现象供人评判,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内在思考决定了他以何种方式去表达。在后现代艺术提倡艺术边缘化,无中心,甚至将理解意图都留给读者的时候,作者的主观表达就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其价值——说出来而非求人赞同和理解。但某些时候,不去求得肯定的“说”就更加增添了复杂性和难度——因为只能阐述而不能解释,其对于阐述本身是否能给予一种正确的具有社会学意义或者人类文化价值的作用的要求就十分严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阐述者具备有价值的深层次思辨能力。这种思辨符合的是现世语境的前瞻性判断,作用在绘画上则形成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超前化、小众化、多视角与非主流等特点。但是,花样繁多的艺术样式并不能说明当代艺术的价值,具有推动力量的主观思考者毕竟是众多绘画人口中的少数,更多的盲目的、从众的、照搬经典的所谓艺术家和画家,他们的思考仅仅限于一种被迫的完成,而非发自内心的对于事物和事件的真实有感而发或褒扬贬斥。这是个人的失败,也将抑制群体意识的有效共识。那么,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这样的无效或相对低层次思考最终是会被历史淘汰掉的。反之,那些积极主动贴近了生存体验和社会发展,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有益改进的附合个性化思维要求的深层次思维所形成的主观诉求,在当代语境下就形成了对绘画艺术强有力的动力之源。

二、精神意志的多维度扩展使主观诉求的内因得到有力的支撑

这里的精神维度并非生物学意义的名词,而是推动人本性发展的诸多条件。比如内心的承受力、意志的顽强度、思考的专一性等基于心理层次的有益因素。心态或心理准备充分的个体从事任何一项事务,其抵抗困难和危险的能力较之意志薄弱者有明显的突出。这一判断亦附合尼采关于“强力意志”的理论,即人类发展的根源并不取决于个体适应环境而做出的进化,而是强者创造条件,改变环境,用强大的意志力实现个体的非平庸价值,进而形成推动历史车轮的力量。在客观唯物角度上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判断,但是艺术本身具有强调个性,强调自我,以及主观能动性、直觉意识和非理性思考的属性,那么,唯意志论,形而上学,甚至主观唯心论的某些不符合“常人”惯性道德和理性思考的益处就在于这些观点为创作者的个体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也将独立精神和自由的定义重新给予了更高更成熟的评判。在保证内心倾诉的自信条件下,在强大的内心、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鼓舞下的冷静但不绝对理性的思考,成为了对精神领域的有益因素,这些必要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因素是个体内在的精神寻根与演进。艺术家的创作与工业机械复制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而二者兼有的属性则是他们都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习实践的条件、接触人群的品格等诸多外在条件实际上从诞生就在改变着人本身的思想与行为。但我们在此要表述的关于外在氛围、环境因素对绘画创作者影响的前提是创作者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生活阅历和审美素养,并且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达到以自我倾诉为目的的绘画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指向一种较成熟的哲学理想而实现艺术家的自我价值。艺术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大凡战争、动乱、变革的年代过后,总有新的思想、新的主张、变革的主义、改良的思潮出现,继而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正好证明了环境对于人的造就能力。外在因素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对于刺激主观诉求、推动艺术创作者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成为了十分必要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人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还是环境改变了人的行为?简单地在绘画艺术的范畴分析,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既需要独立的思考又要有能够加速这种思考的外在环境——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主观诉求才能得到多维度的有力支撑,所以艺术家个人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个人心智成长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于问题关注的深度、广度、敏感性和判断力都相对的成熟。这种成熟地关注问题的方式,使艺术创作者解读事物的能力增强,在艺术创作中,假使作者仅仅具有技术上的能力,而不能在作品中阐述其思想的成熟与深度,那么作品就失去了哲学审美的意义。在当今的如此发达的信息交换的环境下,没有深度的思考和实践完全不能成就艺术家的成功。作者关注的问题可能是对现实事件的关注,对周遭环境的反映,对人性多变的剖析,对自我感受的体会,对感情、心理、内心变化的追问。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具有意义的观照、反馈是否具有深度。其深度不仅仅在于揭示现象、表述过程和给出结论,还体现在诸如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事件和问题的原因、内在的联系、背后的故事、主要的细节,以及由此产生的效应和应当承受的危害等。这其中需要有广博的学养、广泛的见识和敏感的理解能力,关键还在于能够给出个人化的经独立思考的对于问题的自我判断。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在艺术审美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艺术家提取具有审美意识的表象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作品化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能力往往被区别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平常我们经常谈到的“想法”,想得深入,全面且具有智慧,才能保证做得成功,而且具有十足把握的成熟想法会促进作者对于自我的肯定和表述这种想法的要求。迫切地表述自我成熟意识说明创作者的心理准备和思考深度都相对完善。这样,精神意志多维度地保持高度的统一,集中地认知事物,才为主观诉求提供了内因上的保障。

三、主动地运用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是自我诉求外化的现象和过程

在迫切的主观诉求驱动下的创作实践,也就是绘画创作的过程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艺术家在行动上的体现。在根源上,必须达到倾诉与外化的统一,也就是说主观想法的内在思考深度与意义能够充分地在作品中得以体现,既不做无病又不显得做作,而是自身心智、情感、思维、修养和审美素质的自然流露。自然流露是不刻意、不张扬、不卑微,也不矫饰的真实呈现。只有这样,才能说具备真诚内心和真实情感的自我诉求和主观意识是绘画表现的外化源头。艺术表现注重真实,客观的真实让人身临其境而产生读的乐趣,给人视觉上的可信度而达到审美共识;主观的真实则给人心灵的抚慰而产生精神的,给人心理上的共鸣而体现审美理想。二者互为辅助又此消彼长。在需要以人为本的当念的推动下,艺术创作更倾向于后者作用的意义,因而我们说主观诉求的表达是作品外化的源头。绘画创作的过程是由学习到创新的过程,在创作之初甚至是通过模仿、借鉴的方式来锻炼创作的能力。因为没有创作经验的作者其想法即使再完善,也需要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保证和实践强度作为支撑。这个时候,完成想法的方式、所选取的表现形式、步骤、运用的材料、体现特征的方法等都没有固定或完善的个人风格。学师、大量的阅读以及分析著名作品在画面表现上的优点等就成为十分必要的补充自身缺失的方法。由观看、阅读、分析、理解、训练,直至逐渐进入绘画的创作状态,这个过程是每个最初涉及绘画创作的人都必须经历的。每个创作者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都不希望其成果是空乏的、被动的、缺乏思考和简单化的。但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规律告诉我们,理论、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通过实践来印证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艺术创作这个本身以实践性为根本实现方式的领域里,绘画实践不仅是完成作品的必须手段,也是满足艺术家内在诉求的必经之路,实践的充分程度也就决定了作品的艺术特征的完整性、艺术语言的成熟度,是审美意识在手段和方式上的必要保障。在基础认识和必要的绘画技能已经被绘画创作者掌握的情况下,对于创作的要求就体现在更具有独立意识和自由表达的相对个人化的艺术实践的结果中。这就要求在绘画实践中糅合更多的主观成分。为什么同一院校甚至同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而其作品阐释的观点和表现手段以及表面形式、语言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呢?因为艺术作品注重劳动的最终结果的唯一性和个性特征。每一个艺术家苦心孤诣所追寻的不就是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么?正因为把独立的人格、个性的思考、原创的语言、独特的形式等谋求非共性特征的要求放到一个相对高度的位置上,艺术基本形态从数量和质量都体现为金字塔形。而极少数相当于塔尖地位的艺术家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更多地使主观意识介入其中并体现出智慧的力量。

四、表现方式的指向——内在精神的完全自我

主观诉求的外化方式通过作品的完成来体现。在自由创作的阶段,实际上最终目的是不断加深作者主观诉求的外化程度。每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创作者的思考强度、深度和广度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和生命个体,那么体会生活的意义,体验自己的生活,观照当下的社会动态包围下的个人生活的细节并推及周遭的小范围群体构成一种群体意识是艺术创作者要做到的事情。简言之,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身的性格特征、优点与缺陷、情感的丰富程度、内心的敏感程度、兴趣或兴致所在、关注问题的方式和范畴、能够给予社会的正面见解或者批判性理念。先做到知己,也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给人什么,不能做到什么,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或自负。其次,丰富自我。艺术的呈现方式是具有历史沿革的,是多元发展的并且不断地超越界限甚至无法真正找到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这样的情况下,丰富自身的见识,扩大阅读的范围,加强实践的强度,除去固执的思想,建立创新的理念就成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心理素质的要点。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早已不局限在绘画的单纯性上,固守绘画的最后意义不只应该体现在追求绘画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现实语境来推演更为广阔的可以发展的空间。在绘画类型和绘画方式都被挖掘的几乎没有余地的现在,我们不应该纠结于前人的不可超越性上,技术上的不可复制与超越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绘画已经死亡,因为基本方式不会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是绘画又是永远不能死亡的,因为时代不同的人所表现客观事物的目的和思想生生不息。在这个层面下,尊重自我、尊重内心的最符合时代特征的先验性绘画一定有它在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只有找到位于时代中心的内在精神的完全自我,艺术家的存在才是活生生的真实个体。

五、艺术的自我实现使个体生命得到尊严

艺术创作的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演思维;创造性;元素训练;名著改编

可以说元素训练是新课,但也不是新课、在传统的短片教学中只是笼统的将元素纳入到了实践创作中,并没有将其拆分出来,所以说其是新课。又因为从短片拍摄、剧本构思到后期制作元素无处不在,它从始至终贯穿于导演思维训练,所以说其不是新课。传统框架下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惑,其中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学生毕业作品可低年级创作的作品除了作业长度的要求不同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同时也导致了如导演技巧、导演手段不丰富,基础功底不够扎实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就是元素训练。其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本科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和体系上借鉴了欧美影视学院的教学观念,从单元开始一直到综合阶段,操作从易到难,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完整,促使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可控性和针对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元素训练的独特魅力和优势已经逐步显现了出来。

一、元素训练的意义和目的

必须要对导演创作课进行规格化训练。所有元素和语汇的融合组成了电影,如果不通过长期的训练,是没有办法自如且有意识的运用它们的。传情达意需要掌握元素,如果不能掌握所有的元素,那么也就无从谈起了。很多导演专业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只是接受一个又一个的创作课拍摄作业,因为缺乏严格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格,无法形成阶梯式上升发展,这就造成了在基础阶段没能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导致问题越积累越多,在毕业创作中这些问题全部爆发而出。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将综合训练进行分解,进行有次序分步骤的推进,可以让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实现思维飞跃,让元素成为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真正支撑点。

二、在短片教学中元素训练的作用和地位

影视导演创作理论与技巧专业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元素训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影视技巧的实际操作和学习,构建起导演创作的框架体系和基本思维,以进一步理解影视导演创作的规律,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本课程一般开始于二年级上半学期,到三年级下半学期结束,共两年四个学期的课程。通过综合练习与单元练习等几个步骤,从音响蒙太奇和基础图片蒙太奇开始,一直到完成毕业创作。对于短片的创作课程,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将重视故事的传统单一综合训练分解成元素训练,这样一来每个单元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把短片创作通过元素训练纳入到一个比较规范的阶梯式教育体系当中,强化教学规格,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创作任务与创作目的,让所有学生的成长都有迹可循,创作都能够有的放矢。

三、元素训练的构成、步骤及评估体系

(一)构成及实施步骤

(1)对话训练;(2)音画反差训练;(3)事件和物件;(4)动作训练;(5)音像训练;(6)时空训练。元素训练可分解为以上几个主要部分。在进行元素训练之前,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从静态创作到动态创作的过渡,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模仿训练。为了学生毕业的创作做准备,在进行元素训练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名著改编等综合训练。

(二)评估体系

分场景本、导演阐述、人员名单、提交剧本梗概、演员资料、分镜头本、堪景图片等,以上几点都包括在短片创作课程的前期任务当中。学生互评、卷面总结、创作阐述以及教师点评,评估阶段可以采取以上四个主要步骤。

四、元素训练的优势

学生互评具有可比性、学生创作具有目的性、教学点评具有针对性,以上三点是元素训练的主要优势。

(一)元素训练更重视将注意力集中在规定创作的导演技巧和导演思维上,可以使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更加客观,有着促进学生分析作品能力的作用。

(二)元素训练明确了教学的目的,规范了教学规格。训练的规范化,可以使学生不会因为不加限制而无从选择,也不会因为不明确的目的而感到无从下手,可以让学生围绕主题有意识地展开联想。

(三)元素训练对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指导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的教师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

五、改编名著

(一)训练目的

为毕业创作的综合实践奠定基础,集中精力以成熟的剧本为基础,进行二度导演创作训练。

(二)作业规格

要求:小说或戏剧原著;长度:一般为二十分钟。

对于一个剧本或者一个角色来说,在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就说明了在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名著的魅力已经深入人心。通过对名著的改编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对于更深邃的现实问题有所触及。应该用于导演训练的经历和实践,由于在作业中学生不能很好的解决文本,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不够精深的局面。从文本到影片的二度创作是导演思维技巧训练的主体,改编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环节不精深的尴尬局面,其为学生提供了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基础。在进行名著改变时,选择怎样的文本,现实主义还是风格化,小说还是戏剧,如何将文本转化为视听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改变名著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元素在作品中进行综合运用,其是一种综合的训练方法,可以为学生毕业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以创作为支撑点,在技巧的支撑下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及导演思维,这就是元素训练的根本目的。实践证明,元素训练可以让学生游刃有余的在游戏中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潘雨.导演思维的创造性培养――谈元素训练在短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