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主义教育观

科学主义教育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主义教育观

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第1篇

如果问一位老师,在他今天或整个学期所要上的这门课程当中,在课堂上要教些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那样教?也许他会很惊讶,因为在他看来答案太简单、太明显了,哪个老师不是照着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课呢,无非是在课堂上多举例和学生多做练习,以便让学生能顺利应付各项考试。有些老师或许会说,因为班上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此他们会从课本中挑出一些重点,自己加以整理;另外再补充一些说明和练习题,把这些要点和例题都写在黑板上,好让学生抄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日后准备考试之用。还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其实他们在上课之前并没有明确规划好教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教,不过课堂上却能随机应变,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他们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愉快和充实的过程,不过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小段时间,因此要适时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实例,或有趣的故事。从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因自己的经验、想法、和关心的事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但到底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才是积极的好老师呢?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发展至认知主义(Cognitivism)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课堂学习的本质、过程,而且以现代者的眼光透视了课堂学习的策略、形式、环境、对象等,从多角度发展和丰富了课堂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而建立刺激(Stimulation)与反应(Reaction)的联结,学生接受教学所传递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认知主义虽然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过程,但认为学习是将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建构主义者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课堂学习,从而使建构主义课堂学习理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1.课堂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外部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进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在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过程。

2.课堂学习的课本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学习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建构主义向传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比较可靠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课本知识在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当前知识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死记和模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知识给学生,也不能把所教的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该引导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的含义。

3.课堂学习要具有情境性(situation)

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去情境化”的做法,他们认为学校课堂教学常常在人工环境而并非自然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常常被学生遗忘或只保留在他们头脑的内部,一旦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便很难回忆出来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活动性的学习,从而促进知与行的结合。

情境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任务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并且任务的难度要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真实的、认知复杂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

4.课堂学习需要在合作(cooperative )中进行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建构。而学生又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事物的意义,每个学生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争辩、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超越了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识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课堂上学生在交互合作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才能达到他们自己确定的目标。教师只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学习者学习,也无法将任何目标强加于学习者。荷兰尼密根大学(University ofNijmegen)对不同学习观进行验证,实验的结果能证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的重要性。该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再现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应用学习观,不同的学习观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学习风格与策略,如表面学习、深入学习和具体学习。由此则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回忆类问题、顿悟类问题和问题解决类问题。

然而实验结果了这一假设,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观、学习风格与策略、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者在三种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佳业绩,再现型学习者则相反,在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差。而且实验还表明,从小适应了再现学习的学生要重新确立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往往害怕建构性的学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抛开熟记的程序独立思考问题,他们总是试图将学习纳入再现的轨道,并千方百计地试图回避要求建构学习能力的情境。并且他们还错误地认为,考试所要求的就是极端的再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缺乏应用原有知识、控制和检查自己建构性学习过程的能力。因此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只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力,也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是指通过目标分析而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观念(ideas)、计划(plans)以及为开发真正的教学必须和能够遵守的规则(rules),即推进学习和达到教学开始前预计的学习结果的说明和任务的分配。教学设计安排专家(教师)和新手(学生)之间为学习而进行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和讯息主要是关于经验的与正规科学的或有时是人文科学(arts)的学科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的特征(features)和有关群体所持有的规范(norms)与价值(values)的讯息只有在相关时才被讨论。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反馈),以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对传统教学思想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对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这为构建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作了有益的探索。

1.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死板的知识,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性和发展性。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在课堂上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转,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静态的教案为本位”,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并接受。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第2篇

所谓的人本管理,其核心则是围绕人,人本管理被理解为两层含义。首先,指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上的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关怀,尊重,人性化的管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精神需求。二是通过给受教育者创造她们所需的环境条件,完善的配备,满足受教育者在物质上的追求。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追求成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本管理中,管理者要想办法多考虑被管理者的意愿,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人本管理要组织全体成员,用人性化的手段尽可能发挥个人价值,达到预期共同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学校工作落实不到位

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学校并未能够重视起课程的重要性。学校对这门课程投入较少,而把大多数精力放在对其他文化课,专业课的培育,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张筹建,学校人数的扩招等。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了表面。

2.教材和现阶段思想政治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能够与时俱进,内容陈旧

(2)思想政治理念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我国虽然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但是成果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3)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侧重的是政治方面的教育,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在个人的价值方面,起到的作用微少。首先,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同时,也忽略了在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人发展的需要。

3.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联系的弊端

教育者通过课程推助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传授课程,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对学生实际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学生也许能掌握了理论的思政教育,但是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并不能够很好的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者也习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差。教育者应该从思政教育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认同并努力转变为现实可操作的。

教育者不能一味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

三.如何采取人本管理的方式推助大学思政教育科学化的发展

1.从人本管理角度思考,应采取的原则:

(1)主体原则

所谓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首。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2)人文关怀原则

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关心,关爱,尊重学生,并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精神上给予关怀。

(3)教书育人原则

老师要做好本职工作,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思政教育深入每个同学心里,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2.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要让同学们多多思考,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不是白学,而是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让受教育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载体

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应用微博,各网站,校园网等软件方式,发挥媒体的传播信息的作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的相关信息,对热门的有关思政的话题进行探讨。

以校园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政的文章征集,以及相关的作品,营造良好的学习思想氛围。

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第3篇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 ,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第4篇

从词典意义看,“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细节”理解为形成于特定教学环境中的、构成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的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部体现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教学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能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 一枝一叶一世界。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的,关注细节,将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源自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忽视教学细节、对教学细节挖掘不深或错误处置等现象。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如果说,对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精彩课堂必备的奠基石,那教师对于课堂细节的正确处理无疑就是精彩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它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化解疑难的转折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竟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关注了这些细节,就是捕捉住了课堂动态生成。比如笔者在上《紫藤萝瀑布》时,在体会文章语言时,笔者就问:“同学们,这篇文章语言写得美吗?”很多同学都说很美,但也有一个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 “一点都不美!”听到这个不和谐的声音,笔者没有简单地否定他,也没有批评他,反而请他站起来说说他认为不好的理由是什么。刚开始他很紧张,看到笔者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就鼓足勇气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几处语言是病句,都不通顺,怎么能谈得上美。比如说:‘香气为什么是浅紫色的?’还有‘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请问紫藤萝瀑布为什么会在我心上流过?”我当即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交给学生讨论。 这下全班热闹起来了,学生们各抒己见,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巧妙地利用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创造性地根据教学目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追问,从而引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最后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自然而然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一个知识点。同时,笔者趁机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 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而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大胆创新质疑,这需要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从倾听课堂上的不同声音开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强有力地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枯的心田得到了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

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智慧。因为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是生成性的,是无法预设的,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们用人性、用智慧去实践,去建构。我们说好的教师,你去听他的课,他都有许多人性的闪光和教育智慧的闪光。而这些智慧都是无法事先预计的,无法规划和硬性执行的,都是在生命相遇过程中、问题的碰撞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常灵动地闪现出来的细节。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

比如笔者曾看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上课的一场录像,她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迭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于老师鼓励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提问与答问学生及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总之,在这一课堂教学事例中,于老师非常自然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资源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关注这一隐性资源,以此为契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通过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可能对这篇课文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精力呢?捕捉课堂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带着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和一颗宽容、易感的心,去关注课堂细节,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科学主义教育观范文第5篇

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新、旧题型对比

旧题型:从阅读理解文章中选择出五个长句子来考核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的翻译能力。

新题型:给学生一句不完整的英文句子,其中部分内容用中文表达,需要学生通过选择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表达中文部分的内容。即: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Chinese translation 更改为Chinese Expression —— English Translation。

对比结果:较之旧题型的阅读理解式翻译,新题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用自己所学的英文表达方式来准确的表达中文意思,难度较大。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设计

(一)桑代克的关联主义理论

桑代克认为当外界刺激与反应有关联,并且这种反应伴随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时,关联的力量就被加强了。关联就会打下印记(stamp in)或被习得。当这种反应伴随有恶性效果时,关联的力量就消减直至消亡,关联就被排出(stamp out)或遗忘,甚至会导致惩罚联想。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堂设计

1、根据桑代克关联主义理论中准备律和效果律的有关内容,桑代克为广大翻译学习者提供了一条好的途径。他指出,学习者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取决于自身对其是否有准备,包括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如果学习者有准备而又能参与课堂活动,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反之,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就会使其感到苦恼。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理论,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与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可将翻译课堂划分为“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

(1)“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可选择学生较为喜欢的教学内容,用以提高学生在翻译方面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为随后的翻译教学奠定基础。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Section B的课文中,作者用了数次关于烹饪做饭的单词(如chop, slice, cube等),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的兴趣,教师可以先进行关于做饭方面单词的总结(如shred, mince等),并且可以准备一下学生平常喜欢吃的中文菜名来让学生翻译。例如:鱼香肉丝(shre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宫保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hot peper)等,使学生用所学的单词能够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

(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小教师”的作用,利用课前10分钟,让“小教师”进行小型专题翻译讲座、翻译实践讲座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意性,不断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翻译能力。例如部分学生喜欢电影,可让其进行一次影片片名的翻译。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一次的课堂教学,学生将周星驰的影片节选部分内容,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影片片名的翻译讲座。他采用播放图片的方式,将周星驰电影的海报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来,然后让其他同学试着翻译其中文名称。如《大内密探零零发》(Forbidden City Cop),《少林足球》(Shou Lin Soccer)等。他对这些影片片名的用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大内密探零零发》中为什么翻译者用的是cop,而不是policeman?原因在于周星驰的电影主要以幽默搞笑为主,cop比policeman更加口语化,随意化一些,因而翻译者选择cop。又例如《少林足球》中为什么翻译者选择用soccer,而不是football?原因在于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地在香港,众所周知,香港曾属于英国租界,其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英语的影响。Soccer是英式英语,而football是美式英语,所以此处用soccer更为恰当。通过“小老师”的讲解,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对翻译课的喜爱,也使得学生明白了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向另一个语言的转换,翻译的形成更加需要翻译者从各个方面去考究和钻研,使学生从心理上对翻译活动更加重视。

2、根据桑代克关联主义中尝试错误学习法的要求,翻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不断尝试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在翻译错误中成长,不断地在翻译过程中掌握翻译技巧。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Section B的课文中,主人公说了这样一句话:“I swear I’m going to raise the devil with the management this time.”句中的词组“raise the devil”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让学生在没有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学生的翻译都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真正的句意是:我发誓我这次一定要跟管理人员大吵一次。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对正确中英文的表达方式的把握,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