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Xie Peiyan,Zhao Peipei

(Shandong Province Yanzhou No.1 High Schoo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community's joint efforts,made a lot of gratifying result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but also the need for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is paper,for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s,in several ways to do a brief introduction,I hop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he staff.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 education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犹如燎原之势在全国上下迅速的铺开。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不仅在教学观念上发生着变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惊人地突破;学生不仅知识面有所拓展,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不断地走向融洽。然而我们在看到这些成果的同时,也发现我们的教学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新课程是否能够真正的被实施。所以新课程改革给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行为的指导。要想进行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学观念,从而对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种与国际接轨、与未来接轨、与人接轨的思想。素质教育理念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理论。所以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想成功地完成本次课程改革,必须首先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教学论中一般都把教学划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与课程。在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种约束与被约束、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课程约束、压抑着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受着课程和教师的双重约束和压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和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关系是导致教学古板僵化、枯燥乏味和缺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的罪魁祸首。

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民主关系,即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即是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关系,主要表现在让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主体开发者与创造者。他们对课程的体验、领悟和独立思考是课程的主要关注点。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不再受制于课程,而是将课程化为己用,实现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总之,具有民主性的新课程要求具有民主性的教学,而具有民主性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打破教学个要素之间的隔阂,形成互通、互动、互促的教学氛围。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还是教学关系的变革,都需要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因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具体行为。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一言堂”是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内容广泛、丰富多彩而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这样的课程必然要求教师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容器。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是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新课程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实施的程度。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是对传统教与学的补充,而是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它更注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要求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前提条件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种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来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与学习方式打破僵化、统一和机械化,走向互动、开放和创新。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地提出要转变传统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即改变以往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因为从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角度来看,只有这种民主化的课程管理模式,才有利于课程与地方学校实际的结合。评价制度也由从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向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的这些转变要求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所以为了新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对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重新建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真正的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保驾护航者。

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必须破釜沉舟彻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教师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指导思想,并将其真正的落实到教育的第一线,不断的完善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J].北京出版社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第2篇

一、新课程呼吁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必备的基本素质。1.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一直主张素质教育以德为先的原则。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学生也才会被受感染,受鼓舞,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激发, “以德为先,身正为范” 。

2.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做好教师的必须条件,是促使教育获得发展的巨大发展的强大动力。拥有理想的人格魅力就会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3. 教师扎实的业务水平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包括系统的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知识,完善的小学心理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娴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突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这些基本素质将在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成功转型中起主导作用。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过程中的注意点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素质; 培养策略

Abstract:Teacher's effective training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reform of teachers' team development request inevitably. Explore new teacher training approaches and research model, to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way to build and multi-channel growth platform, improve teachers' connotation quality; Based on education practice people-oriented encouraging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ulti-channel grinding class revea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sdom; Construct \"learning,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mod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er; qua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中流砥柱,是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着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办学奋斗目标。作为办学前提之一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是尤为重要。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大批德高业精的师资队伍,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学校名师荟萃方可人才辈出。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

采用多途径、多措施的培养与过程化、档案化的管理,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提高、拔尖的有利环境:开办各类培训班,吸纳各学科教师参与培训研修;开展多种教学比武,增加理论研讨、教艺切磋的频度与效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名师培养对象的个人发展进行实时关注与重点帮扶;建立进修深造机制,选送名师培养对象参加学历提高与专项进修培训;加大考察交流力度,选派名师培养对象到名校、重点学校进行学习锻炼;进行“星级教师”评比,形成名优教师梯队,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定向和定位。

二、立足教育实践,以人为本,鼓励自主发展

如何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自主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去发展?必须正视、尊重教师的需求、兴趣、爱好,不采取唯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从教师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在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校本研修实践中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从而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名优教师理论功底实、自我发展内驱力强,对此类教师,培训的对策是为他们搭建广阔的展示舞台,提供丰富的精神支持,使其对内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头雁,对外真正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活“名片”。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他们业务素质强,自我要求高,工作积极主动,但其理论功底,教学特色离真正意义上的名优教师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他们通过理论学习,外出观摩,听取专家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为他们“充电加油”,促进其尽快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并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新配教师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精力旺盛,但是 教育教学经验、协调管理能力不足,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学习、提升的过程。把对他们的引导和培训应该无微不至,不遗余力!每一项专题活动,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需要凝聚学校领导、名优教师悉心指导的身影。通过压担子,搭梯子,建台子,多管齐下,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在磨课的过程中,有同伴之间的交流切磋,有师傅们高瞻远瞩的引领,有智慧的碰撞,有深刻的启发,有豁然开朗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对治学的严谨态度,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因此,磨课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磨课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课绝对不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协作体发展的主打平台。对青年教师来说,该“磨”的内容有很多,如教态、语言、板书、课堂应变、对待学生的态度等都需要反复打磨。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在给年轻教师磨课的同时,继续锤炼自己,扬长避短,向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靠拢。

四、构建“学、训、研、教”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

实施“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学工作效益。通过构建以教研工作为中心、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训工作为支撑的研、训、教一体化研修模式,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机整合,特别强调研究者与教师的密切协作,以达以训促研、以研带训、训研结合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互动性较强。围绕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关各方形成合力,达到培训与研究的良性互动。二是针对性较强。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可立即通过培训解决。三是实效性较强。可随时把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转化为工作的实效。

同时,我校注重创设三项机制为教师研修提供专业支撑。一是创设与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密切的业务联系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上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专家到学校讲学或参与教研活动、指导课题研究。二是创设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格局,形成四支队伍(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齐参与、三种模式(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案例教学)共运作、两级培训(市区级、校本)循环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实施教师读书活动,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力度。从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推选一批作为研究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校际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活动是集合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交流,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教育共同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六个意识”(互动交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转换意识,质量提升意识)为指导,以联片教研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为教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更多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使学、训、研、教”一体化研修模式的实效性增强,除对教师进行现场学、训、研、教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教育科研专题网、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开辟教学论坛,实现网上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提升,学校为教师创建年级间、学科间的交流网络,实现学科整合。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 新课程 改革 素质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启动,高中物理教学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变革。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体系下物理教师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这次物理新课程改革别注意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

2.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3.教材要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

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安排

1.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

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二是重视实验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这套教材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特意设计了“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等不同的实验栏目。

2.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主要体现在:一是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教材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如“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一些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利用科学方法的意识。二是重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教材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三、实施物理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应有新定位:

1.教师要从“传授者”向“学习者”转变

教师应是新课程的第一学习者。首先,学习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其次,教师要学习研究教材,弄清教材内容每一个栏目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幅图,每一个实验等的编排指导思想和意义。最后,教师还应学习综合知识,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断学习,对已有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可以说,教师学习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希望。

2.教师要从“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不是复制知识。这就是要求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教”,教学生怎样学习。

按照角色转变的要求,新课程下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研习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教师作为“参谋”和“教练”,学生要亲自动手、动脑分析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习课的内容和目标任务,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应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发现活动为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科学探究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知识。教师在设计探究―发现式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物理新课程推广和使用,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教育新理念指导新实践。

1.具有整体发展的学生观

尊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平等对待学生,以人为本。尊重、信任、鼓励、帮助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能达到的水平。学生不是教育的客体,而是主体;学习无好坏之分,只有快慢之分;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而且可以自我评价;不仅奖励那些好学生,而且要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物理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生生交往,师生交流,要求教师把施教的目光辐射到全体学生,物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物理课程的过程,是物理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3.更新教材使用观

课程标准与课改教材的关系,如同“面包”与“面”的关系,有创造性的开发物理教材能力的教师可以把它做成“大面包”,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只能把它做成“死面疙瘩”。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4.改进教法,更新学法

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 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师;角色地位;探讨;

新课程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师应当改革妨碍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相适应的教育手段和体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教师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上实现角色转型。

一、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构建

多年来的物理教学,使我们习惯了原来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因为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硬性的,它严格规定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要求,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和超纲也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而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内容的规定则比较广泛,很多情况下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给出硬性的规定,给我们留下了较多的自主空间,让我们能够根据各自的不同特点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第一是确立整体发展的个性化教育观。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善于实验操作,有的善于小制作、小创造,有的善于资料查阅,有的善于调查研究,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有的善于归纳总结,有的善于思维发散……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第二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应是站在讲台上的“高高在上”者,而应走到学生中间去,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习小组平等“对话”,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上课时的角度地位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就增加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也就会活起来。教师只有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课堂,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也只有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才能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能力要求,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物理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能力创新与提升的活动。为此,物理教师一是要有变革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学会根据整体性原则处理好教材,将有关内容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应用,改变孤立地、单一地处理教学内容的现象。二是要有灵活的教育能力。教师不仅要会引导学生对现成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进行证明,还要会进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创新教育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甚至是误区,教师应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维持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真正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完成知识的内化。三是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学校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领域中。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逼真的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虚拟的实验场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人机互动,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导

(一)不断改进教法,变“接受式”为“探究式”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式地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回答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状况,容易形成学生消极的、被动的学习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应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改变。一是运用“问题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问题。以“奥斯特的发现”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进行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系列的活动,引发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他们的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二是运用了“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进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去思考、去质疑、去总结,充分发挥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如教学“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各组谈谈如何进行测定?所需的器材、公式是?等。课堂互动中,学生纷纷发言,从思路到器材,从公式(P=UI)到方法,有学生提出先算出电流做的功,然后利用时间计算(P=W/t)的办法等。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