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教育的概念

舞蹈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舞蹈教育的概念

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导游业务;教学改革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客源输出国”。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11月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专家预测,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出现一些更为显著的细微特征,其中,重视导游作用,关注导游人员生存环境,将成为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质量的新课题。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导游业务课程,教师应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基于此,本文在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SCL(student-centred learning)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后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其主题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同时,还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教育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16号文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2年3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委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组织开展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目睹并体验了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Mo博士“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一个星期的授课,获益多多。结合自己的教学,拟在本文谈谈自己的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

二.SCL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的应用

(一)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标准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导游业务》课程改革中,重新制定课程标准是相当重要的。课程标准既是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同时又可以确保教师在实施SCL时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导游业务》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概要说明本课程开设的意义,规定SCL教学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提出编写教材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本文部分是中心部分,系统地安排《导游业务》全部教材和参考书目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课堂内外练习、实习、见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二)根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组

导游业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导游服务规范及技能的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还是考证课程。设定以SCL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组应围绕课程目标。笔者将课程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教学目标,可视为教学目标组,这些教学目标主要有;认识导游员与导游服务、团队接待服务流程与质量标准、地陪沟通与协调、散客导游接待服务流程、导游语言与讲解艺术、导游带团技能、导游才艺表演、常见问题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导游应变技能等。

(三)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犹如行军打仗,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没有教师与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很难想象课堂会有多么精彩和有价值。根据导游业务课程实际情况,笔者在课前(一般提前一个星期)将下次上课学习内容告知学生,并分好组,引导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提前准备新课内容。

2.课堂设计

本文以“地陪沟通”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如何实施教学过程。

(1)通过沟通小游戏,引出沟通话题

沟通作为管理的一项重大职能,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导游要管理好一个旅游团队,沟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什么要沟通、如何沟通?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话题。笔者通过在课堂中引入沟通小游戏来说明沟通在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性。

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幼儿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真、善、美。如:幼儿舞蹈《洗刷刷》表现了孩子们看到在玩耍过程中衣服弄脏了,大家一起动手来洗衣服。孩子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洗、刷、踩等动作懂得了互相帮助、节约用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无数遍的说教才明白的道理通过表演孩子自然并深刻的懂得了。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幼儿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通过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自内心地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它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国旗国旗我爱你》、《我是小小巡逻兵》,两首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幼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在幼儿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

二、舞蹈与幼儿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舞蹈艺术教育就是教会幼儿几个舞蹈基本动作,表演几个成品舞就行了,孰不知道,在舞蹈过程中,幼儿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创造能力,如果只是精求幼儿的表演技巧而不注意幼儿的创编能力,那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应该得到培养的能力就被忽视、抹杀了。例如:有的幼儿在老师教的成品舞表演中,动作准确合拍,优美自如,但让他们跟着一段陌生音乐舞蹈时,他们就手足“无蹈”了。这就说明,我们在舞蹈教育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轻视舞蹈能力的培养。在一次教学律动“猴耍”中,我放一段音乐,要求孩子们边听边想乐曲所表现的猴子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玩耍的?然后告诉孩子们,一边听赏音乐,一边展开想象,将活泼、明快的旋律转化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猴子玩耍的情景画面。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生动的,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各种调皮、充满生趣的神情,有的孩子还做出各种摹仿的动作来。接着,我就启发幼儿用语言来描述猴子的外形特征。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争先恐后地描述着,他们边说,边学做猴子的动作:有的幼儿学猴子爬树的动作;有的学猴子吃桃子的动作;有的学猴子捉蚤子的动作;有的表演猴子追逐打闹的样子;有的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前方,头颈一缩,还不停地把头左右转动;还有的五指并拢成爪状,右手捎头,左手放在胸前;这时,连平时能力较差的幼儿也情不自禁地爬在椅子背上做起了大猴子来,并请另一位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做小猴子,还让他弯着身子,有大猴子给小猴子捉蚤子。这样幼儿从模仿猴子的外形特征到逼真地表现猴子的玩耍动作。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舞蹈教育中更应注重舞蹈经验的积累,在舞蹈教学中改变过去一味传授、训练基本技能的方法,而是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想象、创造的机会,进行动作的创编,并要求他们的动作不重复,会大大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舞蹈教育与幼儿智能培养

首先,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舞蹈本身是由许多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几个八拍做几个动作,都需要良好的记忆力。音乐的节拍是有变化的,舞蹈的动作是变化的,舞蹈的情感也是变化的。幼儿必须记住它的变化过程,记住那些瞬间的定格。可见用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幼儿的记忆力是很重要的。这种锻炼无疑对幼儿的学习及其它活动给与极大地帮助。其次,一个节目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小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行进行无数次调动和配合,这种情绪式的调动,极易促进幼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这时,随着老师稍加启发,幼儿就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展开积极的想象。如幼儿舞蹈《可爱的小猫咪》,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授前先引导孩子们小猫如何叫,怎样走路,怎样生活等,孩子们经过回忆会立即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而此时教室里根本就没有小猫,孩子们只是通过想象,运用形体把他们表现出来。乍看起来,这些动作很简单,但经过加工,不断地重复与升华,就能使幼儿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最终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再次,每一个舞蹈都有一个要表现的内容,教师在排练舞蹈时,都会将表现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如在排练舞蹈《海鸥与浪花》时,首先提问孩子浪花是什么样子?海鸥如何飞?这时教室里会出现各种浪花与海鸥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动作,然后,便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舞蹈内容,孩子们就能理解和接受。在排练过程中,队形是需要不断变化的,三角形、扇形、圆形很抽象在幼儿的思维里没有概念,运用到舞蹈里后,他们就会慢慢形成概念,便会认知。

四、舞蹈教育与幼儿生理素质培养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而动作协调性还有助于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幼儿体形健美。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少儿舞蹈训练,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比如,有的孩子习惯内八字走路导致小腿内侧弯曲,有的轻微驼背等,这些形态,通过上课的引导和纠正,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所改善。由于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幼儿舞蹈的过程也是一个全身运动的过程。跳跃、呼吸的运用对幼儿的心肺功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因此,幼儿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身体形态也同时得到训练,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哲学审美

一、前言

在人类进入20世纪的“现代主义”时期之前,这个最高标准的确曾孕育出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但人类告别了l9世纪之前的“古典主义”时期已长达近百年后的今天,它显然让人觉得不满足了。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而在舞台上,则有许多人为创作的复杂艺术品,两者都不仅能够给我们审美享受,而且能拓宽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不会阻止我们产生审美意讥因为,每个正常人在感知美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带上思考和联想。也就是说,这种思考和联想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补充、丰富甚至矫正感知的对象。因此,剧场舞者切切不可或不必将观众当阿斗,无需永远要以能唤起观众的快乐为己任,剧场舞蹈更无需永远看上去具有占典主义的传统美。

然而,多少个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舞蹈一直都被当作是声色娱乐,因而,古典主义的美学一贯要求舞者具有某种令人快乐的本质,比如说漂亮的脸蛋、修长的体形、典雅的风度、幽默的情凋等等,这些都成了古典芭蕾舞剧的美学理想。

如今,当人类在21世纪的时刻,这种美学只能是运作于广阔无垠和包罗万象的范畴中的大量情趣和模式中的一种了。而对于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丑的面貌出现。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们可以冲着观众大声喊叫,或者作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在弗里曼看来,“放弃思考艺术中那种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直白的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自私地剥夺了许多声音的听众和形象的观众冒险深入到意识中去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说,丑在各门类艺术和美学中,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美所不具有的种种品质:不仅能够丰富各门类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的范畴,而且能够激活人们的容忍意识,激励人们的冒险精神。嘲弄人们的矫揉做作,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观众的想象力。这一切使得我们不得不用赞美的口吻来谈论丑。

二、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与快乐

21世纪的舞蹈艺术中,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和快乐,而是可以为思考提供各种来自科学的粮食。名为《神经元突触》的现代舞。这个舞蹈从视觉上看,可以说一点传统的美感也没有,但评论家则感到,它简洁地暗示了自然科学和科学社会两方面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疏远和隔膜的人际关系,并使人想到,如若没有许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发现和知识传播,那张显微镜摄制的幻灯片投射到天幕上的神经元突触便很难发生在舞者身上,而绘画中所描画的神经细胞的树突也很难出现在舞者身上。

那种能够提供快乐的舞蹈当然也应有自己的位置,但已不再应是得到拓宽后的当代舞蹈美学中唯一合法的品种了。实际上,对美的统一概念之种种求索早就流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评论、美学理论和各种谈话的基本前提之中了。通过某种统一的等式去寻求概念的美,已是一种过时的作法。美不再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属某种需要罢了。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也已是多种多样的了。那些长期以来强求快乐应该来自渚门类艺术的理论.可能会剥夺艺术的力量,并使其经常看上去显得肤浅。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一种过分铺张的娱乐。许多人从内心感到自己需要卷入到审美中去.但却错误地认为,结果必须是快乐。、从美学史来看,早在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对丑持欢迎态度了,或至少不反对艺术中的丑。艺术中的丑最终被这些早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看作是审美范畴的,条件是需要将丑用于表现之中。

有时,美的概念是漫无边际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的确与那种限制性极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给我们的思考是:莫让包括美在内的任何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身心,更何况是某种模糊不清的概念——我们是21世纪的新人类。

三、“距离即美”说起

“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支柱。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明文军,呼唤多元化培育舞蹈文化人——21世纪职业舞蹈教育的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2]黄明珠,关于建构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体系的一些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3]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3)

[4]吕艺生,舞蹈教育与EQ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01)

[5]陈永富,21世纪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6]金浩,专业舞蹈教育的提升与文化素质并举——对21世纪舞蹈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7]贾作光,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知识经济带来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8]徐颃,未来世纪的舞蹈教育必须面对舞蹈产业化这一现实问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舞蹈的典型现象是随着音乐的流程而流动,随着音乐一幅幅画面、一丝丝情感在音乐中得到释放,从而带得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通过一个动作,一个舞句,一个舞段,一点点在音乐的陪伴中流露,最终形成一个美丽的舞蹈。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也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属“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可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或结束,所以,音乐既要符合舞蹈的要求,而舞蹈就更应该完美地表现出音乐的内涵。

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听”不见的,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就独立的音乐来说,它是“看”不见的,是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叹息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从完整的艺术概念来思考,也许恰恰可以认为,正是音乐能够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则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既基于它们的共同点,又基于它们的相互补充。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音乐和舞蹈结成了真正牢不可破的关系。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优秀的舞蹈家除了掌握高水平的舞蹈技能外,音乐应是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这一点可以从每届舞蹈比赛和舞蹈不断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王鼐藩老师早在多年前就曾写过《如何看待舞蹈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文中指出音乐教育在舞蹈教育中对舞蹈演员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演员不能很好地去理解音乐,去掌握音乐,就不会跳好舞蹈。他只能是机械地完成老师或编导教给他的动作,不论他的技术、技巧如何好,他也只能作一个匠人。如果一个舞蹈演员理解音乐,并且能够从音乐中得到启发,从而进行他对舞蹈的二度创作,那么他将给舞蹈带去更深层次的内涵,把舞蹈升华。

《民族音乐概论》中写到:“从许多优秀的民间歌舞的流传可以看到歌舞决不是一种偶然的机械的凑合,在这些歌舞中,歌曲给予舞蹈明确的概念,舞蹈赋予歌曲以生动的形象,二者相互补充,水融,在共同的思想内容的要求下,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中国的舞蹈艺术在外国舞蹈艺术和外国舞蹈新理念的带动下,也同时得到了更新,这样一来对舞蹈演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一个好的舞蹈演员除了要较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特点和技术动作外,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也应该有一定的高度。这也就给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全面发展呢?怎样能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得到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呢?首先,在基础理论课上就应该让学生理解一些乐理的基础知识,加强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多给他们一些优秀的、多样的音乐,让他们欣赏。

给他们讲解音乐的内涵,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去感受音乐,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在舞蹈中去展开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其次,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基训课教学当中就要学会用音乐来教学。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舞蹈老师,通常采用数字来组织动作,“一、二、三、四”便是时间的进程。没有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在音乐里也常常找不到拍子,也要靠数字帮助。有些演员、教员乐感并不坏,但不懂乐理,欣赏范围狭窄造成局限性,在音乐中难以迅速领会。舞蹈教师要善于用音乐语言进行教学,善于用演奏作为教育手段密切配合舞蹈教师,以音乐形象再现、提示舞蹈的结构及表情。

舞蹈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舞蹈 感受力 表现力 创造力 素质培养

舞蹈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同时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即通过“真正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美的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与丑的鉴别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强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才华。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舞蹈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1.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这样在通过演绎舞蹈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再加上舞蹈本身就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我们在感受舞蹈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便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2.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舞蹈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舞曲会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不但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沟通情感、扩大交际范围、增强社交能力的作用。

3.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处在逐渐成熟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的姿态,使其动作协调优美,虽然体育锻炼也具有以上的功效,但是体育锻炼不免会带有侧重点:即身体某一部位得到强化,而另一些部位却得不到明显的锻炼。而在舞蹈的体形训练中,一般都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进行锻炼的,所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得到均衡的锻炼。

4.舞蹈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舞蹈通过柔韧、力量、节奏与速度的综合训练,使人的身心在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锻炼出匀称、健美的肌肉与优美的身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接受学习和生活中更大的挑战。

二、通过舞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它的发展也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富饶的文化土壤之中。纵观古今,舞蹈的发展必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提升,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质上不去,那它的艺术天地也绝不会大,舞蹈的繁华背后必定有着深邃的文化背景作支撑。

1.舞蹈的演绎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舞蹈与音乐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所学音乐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

2.舞蹈与文化学科相联系。舞蹈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文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创作的,一个好的舞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底蕴和灵魂。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我们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了解了外国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文化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3.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外美的统一。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①儒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的,而强健的身体、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修饰人的行为举止,培养大学生内在品质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舞蹈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而在舞蹈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领,经过辛苦的锻炼,可以让我们获得形体之美;在理论课堂上,老师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示美丽的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使学生在舞蹈艺术的世界里,从心灵上得到美的洗礼、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感染情绪、陶冶情操,思想境界也同时能得到升华。

三、舞蹈可培养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1.舞蹈对大学生知觉所带来的感受。舞蹈感受也可以称之为舞蹈感觉,主要包括学生对舞蹈的基本认识,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对舞蹈的表现、情感、人物的认识等等。舞蹈感觉是在联系舞蹈过程中一个经常用到的主观意识的概念,它左右着习舞者的情感表达程度,但是这些舞蹈感觉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人的动作感和高度敏锐的动感是舞蹈感觉的真正基础――自我审美能力是舞蹈感觉的本质所在,如何去感觉舞蹈?这一切都来源于自身的舞蹈感受。美国的舞蹈家默斯・堪宁认为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时刻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舞者或编者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正是“动作”本身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独特地位。因此,舞蹈动作的展现也就是人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情感的展现,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欣赏舞蹈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跳跃,更是灵魂在舞动,这就是舞蹈的精神,我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充分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舞蹈感觉是舞蹈者在跳舞的过程中运用自我审美意识对自身舞蹈动作进行灌注的能力,因此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只是反映在舞蹈动作中,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其它感觉,例如在生活中寒冷的感觉、疼痛的感觉,或者温暖、恐惧的感觉等,虽然生活中大量的感受对于舞蹈表演极为有用,如舞蹈者对舞台情景的感受,对各种人物、角色的感觉等, 但那只属于表演体验范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感觉与舞蹈表演相关联的感觉统统归为舞蹈感觉的话,势必将舞蹈感觉的概念扩大到不恰当的范围,那么也就无法真正研究什么是舞蹈感觉,也就无法寻求提高和培养舞蹈感觉的正确途径。

2.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是人们评价、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又如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特别是在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如新疆舞蹈;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如藏族舞蹈;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作为美,如傣族舞蹈;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如彝族舞蹈。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我们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学生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3.以舞蹈的律动形态锻炼身体。律动就是人体有规律的运动,舞蹈的律动,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文化韵味的运动形态,舞蹈的律动对锻炼身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舞蹈练习可以促进肌肉、骨骼、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反复的舞蹈动作训练对提高身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都有显著作用。

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担负的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养。我们将会发现:今后随着我国人民素质的提高,对艺术美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舞蹈教育必将会进一步的受到重视,而普通学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其意义也会更加深远。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而校园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体现在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更努力具备21 世纪学生应具有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四项基本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上.第13卷.第38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资料从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81.

[2]刘金萍.浅谈舞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刘华.创新舞蹈思维方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