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分析;思考

[作者简介]谢莉勤,大理学院政法经管学院讲师,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89-0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绿色食品的开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分析

1、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发展层次。一部分山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甚至没有工业,生产“日出而作”,交换“草皮为市”,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中还保留着不施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同时,大理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优美,四季温差不大,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比如大理地区生产的芸豆,199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在这一地方生产的芸豆品质较好的原因在于,芸豆生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高寒冷凉的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较好,未受污染,自然控灾能力强,病虫害少,适于芸豆的生长发育,生产的芸豆成熟期早、子粒大而饱满、光泽度好、产量高、品质优美,多数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分布在2100~27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海拔2400~2600米地区种植的大白芸豆、大花豆、大黑芸豆的品质最好,属于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理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发和培育绿色食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宾川县的苦里芭茶、南涧县的黑龙潭茶、下关的沱茶、剑川县的白芸豆、邓川的奶粉5家企业的5个产品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祥云县的蜜柑等8家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认证;祥云的花红、百合等12个农产品通过了产地环境评价,正在办理产品检测和认证手续。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大理地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

2、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存在的不足

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消费并不普及,整个昆明地区有80家绿色食品超市,大理只有两家,而且规模比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绿色产品。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蔬菜产业,大理地区蔬菜存在着季节性、区域性的蔬菜过剩的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环境持续发展,大理于2001年6月根据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了《大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80万元。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观念落后和认识的偏颇,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偷偷使用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同时还存在着配套技术滞后、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和标志、监督和检测流于形式等问题,致使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又如食品加工,大理地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许多食品都是由于技术含量低、包装简陋、卫生质量不合格而与绿色食品相差很远。

二、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1、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统筹规划

在大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调控的重要作用,要拟定绿色食品发展计划,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近期要抓好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起步阶段要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不能忽视质量,否则会给产后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中期要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培植主导产业,搞好主导产业的策划和营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选好开发的项目;远期要实行产业化和集团化生产,通过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在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要指导中介机构和信息机构,汇集和各种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帮助招商引资,管理各种涉外事务。目前,最重要的是基地建设,针对绿色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小、基地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要作为重点基地来建设;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或破坏比较小的地方,主要生产AA级绿色食品;在一般的地区则重点开发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要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来建设,也要有品牌意识,要创建名牌绿色食品基地。

2、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理地区许多居民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保健意识还不强,许多人对绿色食品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了解。我们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几乎80%以上的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市场上有以绿颜色的食品冒充绿色食品的情况存在。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绿色食品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地方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绿色经济和环保内容,既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同时还可打击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无知骗取钱财;在农村基层要鼓励农户规范使用农药,要宣传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中;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刊登黑板报,还可召开现场会,对做得好的农户要采取鼓励措施,要给他们颁发绿色证书,给予他们优惠的政策,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对一些缺乏绿色品牌意识的领导和干部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观念,应把开发绿色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做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

要广泛招商引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的资金。目前,大理引进的食品加工集团主要有四川新希望集团、娃哈哈集团、椰风集团等。政府要加强对这些集团的扶持和引导,协助外地大集团选好开发项目,做好市场前景的调查,提高产品品位,向绿色方向发展。过去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曾经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对开发项目考察不充分,开发出来的产品成本高,口味不符合大众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近年来漾濞开发出来的核桃精油,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高而丧失市场;琥珀核桃由于口味不合而被京沪市场淘汰。因此,

政府要积极引导,协助集团选准项目,并请专家论证,做好项目规划,以免浪费资源。企业要抓好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销售,利用自身关系扩大市场占有量,积极开拓市场,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对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外来企业、集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奖励。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品的品质

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主要是一些天然的食品占优势,食品加工业还存在工业技术含量低、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小、产业趋同等不足。多数的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料型加工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低。在整个大理地区的鲜梅加工企业中,梅胚加工量就占46.6%,而核桃企业的粗加工率也在50%以上。同时食品加工业历史上形成的小打小闹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致使企业忽视对员工的技术培养,制约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加之存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消费市场变化快、产品包装档次低等问题,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丧失了市场。目前能在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占有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天然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使科技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的培育要从农田到企业、从食品生产的基地农户做起。要对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教育,比如近两年来大理地区开展的绿色培训效果就非常好,经过绿色培训使部分的农户学习和了解到关于绿色养殖的相关知识,增强了生产的能力;对企业工人也应该加强培训,因为绿色食品生产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用农药、化肥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不能引入污染物,还要搞好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要有配套的技术;要改进生产技术,向全社会招聘技术人才,引进人才并帮助教育企业工人逐步掌握技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使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目前来讲,关键技术主要有:土壤的生态肥力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害的防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保鲜技术等。

5、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管理

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协调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绿色食品开发办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确保绿色食品开发的标准和质量;要规范绿色食品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加强绿色食品的后续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质量的下降和假冒伪劣的泛滥;要建立奖励和惩罚体系,对发展绿色产品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给绿色食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要给予惩罚。

6、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特征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分析

物流业务与产业、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物流业的发展是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适宜的物流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战略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这已经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加强物流业务的战略管理**就是一个涉及到使二者相互适应,以促进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理论与应用问题。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概括如下:

(1)物流业务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Batten(2000)提出中小企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李维安(2002)认为我国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等原因,在单据处理准确率、配送及时率与货损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上,都较自营物流低,导致大企业多采用第一、第二方物流。

(2)物流战略管理要适应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需要。1954年鲍尔.D.康柏斯提出要从战略高度管理和发展物流。GrahamScharmann(1984)提出物流业务要与生产、营销活动相适应。Hans-ChristianPfohl(1994)认为第三方物流业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它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欧新黔(2006)提出物流要以需求为基础,产业为依托。黄福华(2005)指出物流对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要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加强物流业的管理。

(3)物流战略管理将是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新途径。David(1999)指出通过物流业战略管理企业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杨伟文等(2002)提出企业竞争将转向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领域。戴友陵(2004)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张蕴博等(2006)认为通过物流业的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4)物流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带来利益。Boyson等(1999)对27个产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物流委托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JohnGattoorna(1998)认为第四方物流旨在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有的国内外文献都提出了物流业与产业发展间的相互支撑关系,但不足的是没有区分不同的产业及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物流战略管理形式的不同要求,缺乏对特殊性问题的差异化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物流业依托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1)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快,中小企业占较大的比重,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之间主要进行模仿竞争,适宜采用第一、二方物流的形式;

(2)产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减缓,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大企业的主导地位,产品附加值高、差异性大,企业之间进入成本—价格—质量—规模的竞争态势,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

(3)产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数变化的速度开始出现由缓慢增长到快速下降,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形成品牌声誉,企业之间进入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第三、第四方物流共存,并逐步形成以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竞争格局。在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促使物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就要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手段以及加强管理,实施适应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的物流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高,并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

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不同产业在不同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需要实施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

1.基本状况。1996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6—2005年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绿色产品总数、绿色产品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5%、33.71%、37.29%、23.39%、78.07%、17.78%。

2.成长期的判断。选择适宜的物流管理模式,首先要分析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一阶段企业数目的变化。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数目的变化是反映产业演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数目和业发展阶段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分析过程略):从2003年开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进入成长期阶段。由于利润丰厚,竞争者纷纷加入。在这一发展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但在现实的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地方保护以及该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和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大企业主导市场态势的形成会加速对小企业的淘汰。

3.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判断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初期时,仅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企业运输紧张时,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中期时,由于供应链在市场发展中的优势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企业多数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集成服务,接受运输与仓储集成的服务。当该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后期时,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和竞争力的优势使其更多地被委托方接受,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由第一、二方物流转向第三方物流,在计划、装卸、仓储、信息及运输等功能方面接受综合服务。在成长期,绿色食品差异化程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壁垒提高,但利润和产品产销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市场竞争特点是激烈的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竞争,第三方物流的比较竞争优势显现,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来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见表3)。

4.绿色食品产业与物流业务的发展关系。

(1)理论分析。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这样物流业因需求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另外,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角色。从二者互动角度,建立关系模型。

(2)定量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做二者的关系图(第三方物流增加值、绿色食品销售额代表各自产业发展水平)。从图2看,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再通过SPSS14.0软件计算出相关系数为0.93,说明物流业与绿色食品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

(3)通过分析可知: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带动绿色食品产业销售额增加0.35个单位,可见第三方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从模型的长期乘数<1(理想中大于1),而且滞后项系数非常小以及出现负数(而相关分析的系数又非常大),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折射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对物流发展的战略管理。企业不是根据所从事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物流实施战略管理,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自营物流形式,并且将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其被认为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在英国,第三方物流有一定的成熟程度,这一比例约为76%。而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在起步阶段,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23%,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

(3)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滞后。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来确定物流发展的近期和远景目标。我国政府对物流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缺乏针对性,较少考虑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导致物流业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突出表现是有些地区的物流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有些地区已经超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两种不适应都极大影响效率的发挥。从我国绿色食品物流市场发展需要看,需要加强宏观和区域市场管理,要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创造一种有利于物流战略发展的环境,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4)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仅把物流看作生产销售的“配角”,缺乏改善物流管理、降低流通费用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机制和动力。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物流过程的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着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及政府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物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就要求实施物流战略管理。中央与地方物流战略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中央侧重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使物流业与全国经济发展相协调;各地区应从产业的特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的实际,系统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鼓励外商战略投资者参与物流市场的建设,同时注重引资的质量和实际效果,避免物流基础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的中期阶段,要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元化形式的发展战略。随着产业进入成长期,与技术功能相配合的加工、营销等功能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开始上升,企业物流逐步转变为第二、三方物流相结合,以第三方物流形式为主,产业发展与物流市场建设互相推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协调好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一是建立战略联盟,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要着重于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实现双赢局面。二是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专注于特定行业(绿色食品产业),借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业务专业化程度。

3.发展第三方物流要协调好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从建立长效利益机制和合作竞争关系方面,寻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推动物流业内部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实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生产企业根据所从事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实力,选择适宜的物流形式,寻求总体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形成稳定的物流链条和合作竞争的利益格局;考虑到绿色食品有些是生鲜食品、容易腐烂等特点,必须保证物流链的稳定和快捷,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各方利益的增加。

4.物流战略管理中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产业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合作,支持绿色食品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等企业结成联盟,提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的多样化。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领先者。

5.以合作竞争促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物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驰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都与合作竞争理念的培育和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中外物流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选择好的合作对象、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在商品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采购中心、组建合资物流公司等方面开展合资与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

(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在不同的物流业务环节或产业环节开展物流合作,实现协调、统一的运营机制;

(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合作竞争中分享效率提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2006-04-20。

2.欧新黔.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经济日报,2006-03-20。

3.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物流前沿:实践、创新、前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YemisiA.Bolumole.TheSupplyChainRoleof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5.GoranPersson,HelgeVirum,GrowthStategiesfor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ACaseStudy.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6.AlexanderE.Ellinger.http:///logistics/ImprovingMarketing/LogisticsCrossFunctionalCollaborationintheSupplyChain。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0,29:85~96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石油企业的绿色化物流问题,是本世纪现代石油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很有限,如果石油企业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物流产业的做法,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了解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找出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在石油企业形成绿色化的物流产业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对策

0 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ck&Claude Comtois (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 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 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 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 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 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 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 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 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 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 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 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 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 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展 绿色 食品 建议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野植物分布均衡,被人们称为吉林省的“小江南”。集安盛产蘑菇,木耳,山野菜,蜂蜜等土特产,可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怎样发展好集安绿色食品产业成了我们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深入企业和乡镇调研,现将发展集安绿色食品产业的措施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取得较快发展

山葡萄,以“公酿一号、双优、双红”为主要品种的酿造葡萄面积已发展到 1.9万亩,产量2万吨。蜂产品,现有蜜源植物近280万亩,可容纳 10万群蜜蜂的放养,年产蜜5000吨。椴树蜜、槐树蜜由于纯天然、无污染,被列为世界四大优质蜂蜜之一。五味子,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五味子鲜果1500吨。林蛙及林蛙油。已建成林蛙人工养殖生态经济沟300多条,从事林蛙人工养殖的专业户500多户,年产成蛙150吨,林蛙干油产量10余吨。

(2)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已形成规模。

近几年,在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过程中,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把形成规模优势的葡萄、五味子、蜂产品等加工业作为重点发展和培育,逐步发展起来,成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

葡萄加工业,全市葡萄加工企业14户,加工能力6万吨,储汁能力3.5万,加工能力较大的企业有:福海特产公司、祥和绿色食品公司、通天酒业公司、华丰绿色果汁厂等。

五味子加工业,主要生产企业有红五味保健品有限公司、太阳升饮品有限公司。 蜂产品加工业,主要生产企业永泰蜂业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已开发农特产品40余个,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8个,生产加工农特产品企业60户。绿色食品业规模企业已达到5户,2011年产值4.1亿元,增长54.4%;销售收入3.9亿元,增长57.3%;利润1600万元,增长10.7%;税金200万元,同比增长2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二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拳头产品;三是食品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而且大部分分散经营,不能形成规模发展,竞争力不强。四、食品企业银行信用等级不够,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筹措困难。

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为发展和做强做大集安绿色食品产业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开发新产品,充分依托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坚持立足资源、突出特色、市场引导、科技支撑的原则,积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在产品深加工、新产品开发、包装、贮运等方面加强研究,注重研制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品质与附加值。

(2)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优、名、精、新”绿色食品品牌,突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向规模化、精深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抓好山葡萄、五味子、绿优米、山野菜、蜂产品、食用菌、林蛙油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名优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

(3)强化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对加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贷款予以贴息,对原材料生产基地予以补助。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加强质量监测,树立我市绿色产品良好形象

农产品原料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的源头,它是生产安全、优质、营养型绿色食品的重要前提,有了好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要抓好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条上的监管,通过全程监管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加快推进。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振兴国民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了浅析探讨。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产业 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并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全球分工过度依赖加工制作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且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环节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普遍共识。就国家层面来讲,确有必要推出大型产业扶持政策为经济转型勾勒蓝图。

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不同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产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能源。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聚焦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产业。

2.节能环保。我国当前发展环保产业有三大任务: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规模发展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重点是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

3.新一代信息技术。该产业重点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4.生物产业。该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将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自主创新驱动力不足、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投融资渠道不健全等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5.高端设备制造。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先进,基本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成长潜力大;在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

6.新材料。新材料领域中,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7.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其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二、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国家根本竞争力,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从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着手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调研、规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发展已经拉开了帷幕。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由大国变为强国的最佳时期。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缺乏、制度环境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未形成国家整体竞争力。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区域性规划比较注重纵向沟通,对横向沟通不够重视,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

第三,很多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想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

1.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2.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5.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占据了大半江山,备受关注。绿色产业是孕育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选择,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战略新兴产业,要想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关键是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1.不断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加大绿色产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相关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以突破目前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目前许多创业者缺的不是绿色技术,而是绿色资金。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拥有高新绿色技术的企业根本无法将绿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

2.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实行低税负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的投资中,促使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英利公司等民营企业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内强劲的发展势头,证明了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量参与,将大大增加绿色产业的活力。

3.绿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各种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依然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市场“各自为政”,不利于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所以,政府必须主导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游戏规则”,才能让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下去。

4.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相关交流与合作。要善于根据我国国情,将国外先进的适合我们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相应产业制度引入进来,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善于把我们自己的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成果以及相关制度积极地“推销”到国外,并形成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成立相关产品和行业的专家委员会,对到底哪些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技术及制度做出权威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绿色、低碳技术和制度的推广和应用。

当然,政府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应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可以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增设多个国家级实验室,推动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促进绿色产品的市场化等等。

总之,政府必须发挥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新兴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有特色的绿色产业相关规划,以引导相关绿色产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其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2008年中国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给了经济界以足够的信心,那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中国为产业界打下的另一重要的强心针。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关注之后更应保持一份冷静。

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看,新能源产业前期的高速扩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另外,非稳定电源的并网问题,以及缺乏上游核心技术都是摆在新能源产业面前的障碍;生物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主要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将期待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不仅是技术上的,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以及终端市场的培育等。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我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局面。国外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上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要强于中国,但依然没有全面上马项目,这也使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明智之举。

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也须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实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的调动好各类资本的积极性,提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制定出积极有效的政策,降低门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资扶持力度。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走出去”则是希望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市场。

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化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制定出准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产业的详细目录。

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开创性事业,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要科学分析判断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应规律,把握节奏,打通各个环节间的政策,释放科技存量和创新能量,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出版社.2002.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