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教育概念

数字教育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教育概念

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CDIO理念;课程改革;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宋国庆(1963-),男,江苏灌南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杨旭东(1977-),男,江苏铜山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ZD-05)、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徐州校区)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0-03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量的扩张,正逐步跨入内涵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认为,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等工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CDIO理念,梳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改变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实习机会,形成基于项目完成的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作为高职工科机电、数控、应用电子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方法以及应用技术;课程重点阐述各类传感器的转换原理、组成结构、特性分析、设计方法、信号调理技术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应用,并对现代新型传感器做简要介绍。课程对培养学生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工程材料与工程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它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起基础和引领作用。现有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教学观念偏离高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但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深受普通本科学科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大多是一种微缩化的本科学科模式。在本质上体现出“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人为地隔离了知识和能力并行培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够。

2.课程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相脱节

现行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传感器技术在具体工业现场的选型、安装和调试等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高职生将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师对如何针对课程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双主体意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滞后。

4.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在“学”的方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以及学生对自己成绩的话语权;在“教”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成果的考核不够。

二、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型工程教育项目。过去十多年来,国外许多大学和企业一直在努力,希望尽快缩小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不少大的现代企业(如Boeing公司)就公布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的个人品质,同时,工业界也希望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格能够形成新的共识。由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运作(Operate)。该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科课程,充分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特征。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提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是以“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优秀的个人与职业技能、优良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基础的,显然,CDIO倡导的是通过应用项目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特点,结合CDIO教学大纲,课程教研组形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偏重工程理论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偏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偏重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经济及环保作用的状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需要。

1.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讲解。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知识面宽泛,应以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传授,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切实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优化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亲手做一些简单的东西。

2.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

CDIO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深厚的工程基础应用知识,为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加强品质、意志和团队整体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用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尽力使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意义,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工程意识。

4.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增加项目制作方案、工艺文件等师生互动环节,并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彰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总之,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一体化设计,重在构建一个融知识获取、能力训练、习惯养成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其显著特点是以工程项目作为载体与运行机制。教学设施过程中,要全面体现CDIO所倡导的让学生以课程内容与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进行学习,既不能单纯传授知识,也不能单纯训练学生的某种技能,充分体现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原则。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1.转变教学理念,融知识点于项目案例中

CDIO工程教育理念搭建了一个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平台,围绕检测元件“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这一主线,树立课程教学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CDIO是对工科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后,应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

在讲解各种传感器时,教研组提出了框架式知识结构的设想,让学生在接受某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就明白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讲授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时,首先利用PPT进行国内外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系列产品展示,并对其结构、材料、用途等给予个性化的点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只起穿针引线作用;其次,在分析了解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压阻效应、测量电路及温度漂移与补偿等理论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采取分层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避免了启而不发;最后,结合各领域的应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风洞模拟试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这样的“产品展示-核心设计-应用领域”框架式知识结构,切合CDIO倡导的基于项目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形式,打破了“概念-原理-应用”的一贯模式,能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地区行业特色

由于测控技术发展迅速,使现有教材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且教材内容大多雷同。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材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按CDIO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精选与组织教学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功能模块:绪论、传感器技术、信号电路等,并将实验训练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实行一体化教学。

模块一:绪论。绪论课的导航作用是否得到发挥,是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直以来,高职的绪论课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点到为止的“散、大、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绪论课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体会课程的价值,从而接受并实现这些价值。同时,通过介绍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发展历程和趋势、本地区知名企业或专家学者等方式,让学生领略工程技术的风采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师对绪论课的精彩讲授,定会深深吸引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受绪论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启发,目前,教研组每学期都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一月一次的工程教育研讨课,由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授主讲,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地方实体经济的新进展,树立学术志趣,完成高职学习的适应性转变。

模块二:传感器技术。这是自动检测和转换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是国家机械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兼顾传统机电式传感器,突出现代微电子、仿生学等各类新型传感器的教学。教学中,一方面,既掌握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又增加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融合等现代信号检测与处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正在进行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内容,将相应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将科研的成果服务反馈于教学,而这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教材所不能替代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将来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服务当地企业创造了条件。

例如:讲授电感式传感器时,强调徐工集团生产的挖土机、起重机、叉车等重工业移动机械,要求传感器能够克服极富挑战的环境因素。日常的高温、冰冻、雨雪、盐路、化学腐蚀、无线电频率干扰以及大强度的冲击和震动,这样的特殊环境要求传感器坚固耐用且具有安全认证。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感受到工程意识的熏陶,在设计传感器技术产品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客户需求融进产品性能。同时,建立起兼顾经济性、环保性的绿色设计理念。

模块三:信号电路。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讲是难点。在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分层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工程检测中的基本电路、传感器的基本信号调节电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为学生进行检测系统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传感器与嵌入式系统、PLC的接口电路时,将科研项目“基于CIMS环境下的物流控制运输装置”中的控制电路与教材结合讲解,学生就易于接受且提问积极,深受启发。

再如,讲授超声波传感器时,让学生动手自制一种超声波电子驱蚊器。随着仿声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蚊子的一些奥秘和特性。一般说来,雄蚊不咬人,怀卵的雌蚊叮人吸血。雌蚊怀卵期间不喜欢与雄蚊接触,听到雄蚊发出21~23KHz的超声波信号时,便立即逃跑。据此,应用电子线路模仿雄蚊的超声波信号,从而达到驱蚊的目的。电路中用到的单结管BT32是一个张弛振荡器,用电位器来调整震荡频率,三极管3DG6工作在脉冲状态,起功率放大作用,还用了一个续流二极管D。这样的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化解了电路理论学习难点,实现了CDIO工程教育“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当然明显。更可贵的是,有的学生花数倍于教学课时的业余时间来完成作品,使不怕失败的意志品格和互帮互学的团队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3.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通过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使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一是基本技能型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测控知识点和传感器使用步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模式适合于讲授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常用传感器的选型、安装、调试等教学内容。

二是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将实际工业现场的技术融进课堂,整合、提炼出大量的能配合知识点讲授的各种案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并贴近实际,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CAI课件和CAL学件教学模式。在开课前,教研组反复调研,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需求及兴趣点,提前进行课件和学件的设计、制作、修改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观察教学的实际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期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再回顾反思并进一步整理、调整,做到CAI课件和CAL学件随时能够添加和丰富,年年都有更新和完善。

四是校企联合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像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这类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校企联合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江苏机电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徐工集团、徐矿集团、江苏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等情况,并拥有高职院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师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进行联合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深得学生欢迎和期待!

4.创新考核方式,促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手段,它具有导向、反馈、评价等多种功能。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注重形成性学习,改变以往“上课记,考前背,考完忘”的传统做法。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CDIO对工程教育的要求,采用基于过程的多维度考核方式。学生的期末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大作业(含实验考核)、期末考试三大模块构成,并且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权重,如表1。

一般地,在讲解完同种原理类型的传感器教学内容时,针对工厂实际课题,留给学生一次大作业。例如,在讲解完光电检测类传感器时,安排学生2~3人一组,完成“夜间红外报警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在设计中,尽量侧重于传感器检测模块的设计,并让学生在实训台上自行调试红外发射、接收电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给出基于项目的形成性考核成绩。每组学生从阅读资讯、准备元器件、装配调试电路,到填写调试单卡、撰写工艺文件、提交总结报告等,分工合作,边学边练,促进了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结语

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不但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所在教研组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创新奖1项,市级教学创新奖2项;参与横向课题研发3项,承担多项社会培训项目,共引进资金150万元;在核心期刊4篇,CDIO工程教育课题组(7人)获得市级“教工先锋队”荣誉称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若干项;学生毕业之前,均能获得多项各级各类技能证书。当然,随着我国高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面对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域的差异性和学生情况的差异性,需要不断剖析和反思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效。坚信有先进理念的引导,有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高职教育一定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宋国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科教融合[J].中国高校科技,2012,

(11).

[3]何致远,郑玉珍.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教育复原力 学校归属感 自我概念

1.引言

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20%以上,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尤其突出。在我们帮助他们走出“双困”时,发现有些高职贫困生似乎并没有受到贫困的影响,甚至在学业上还取得骄人的成绩。对于这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问题,并获得成功的高职贫困生,笔者认为更值得教育者关注。其实,这种现象早已被心理学家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复原力”这一名词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成为众多心理学者的研究主题。对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为什么他们没有受到困难和压力的影响,进而得知如何才能使高职贫困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成功完成学业。

2.教育复原力概念的界定

关于教育复原力的界定研究目前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仍有共同之处:一是教育复原力是复原力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二是教育复原力不是一个固定的品质,而是内外保护因子,即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三是影响学习的逆境存在;四是具有教育复原力的学生都取得了积极的学习结果。在内在保护因子方面,普遍认为个体的品质、态度,例如自主性、学习的态度、对未来的志向等都是个体内部影响教育复原力的重要特征;在外在保护因子方面,家庭、学校、同伴的支持是个体成功应对逆境并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复原力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保护因子与逆境抗衡之间、保护因子与保护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复原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成功适应的动态过程。教育复原力是指学生在逆境中抗拒压力,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动态过程。

3.研究设计

3.1被试取样。

选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一、二、三年级学生,共计1362名被试参与了调查。将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低于一千元的或者是客观上经济问题对其本人产生一定的生活压力或困扰的学生视为贫困生,最终筛选出符合贫困生条件的被试共464名,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79%。

3.2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的教育复原力量表是由阳毅等人综合参考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理论构想,形成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量表共6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经过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从量表的各项指标来看,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学校归属感的测查采用中国学者Cheung和Hui(2003)翻译了Goodenow(1993)等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评估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归属感和抵制感。经翻译后的中文版PSSM具有较好的信度(Cheung、Hui,2003)。

自我概念测查采用的是郑涌、黄希庭自编的自我概念量表,这一量表适用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测查,由23个条目组成,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纳9个维度。总分信度达0.87,9个维度的信度最小为0.62,最大为0.82。

3.3高职贫困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3.3.1学校归属感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采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对学校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学校归属感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抵制感与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地相关,因此可以采用归属感和抵制感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回归分析。学校归属感作为自变量,教育复原力作为因变量,在对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只有将家人的支持作为因变量时,归属感和抵制感同时对其具有预测力,预测力为.439和.479。回归方程为:家人的支持=2.180+0.648*归属感—0.049*抵制感。此外,将其他教育复原力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预测时,只有归属感比较好。

3.3.2自我概念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进行研究,首先对其关系进行初步的相关研究,分析得知自我概念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当以自我概念作为自变量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时,只有交际对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力。交际对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的预测力分别为.222、.231、.286、.217、.323、.352。

3.3.3学校归属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笔者在对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两者的相关分析中也看出,归属感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将归属感作为自变量,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在对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归属感具有明显的预测力,说明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3.3.4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模型。

为了探讨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可能路径来描述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综合模型和双路径模型。综合模型,即教育复原力受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且学校归属感间接通过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产生影响;双路径模型即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影响教育复原力,但是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不发生关联。首先,对三个变量分别做验证性分析,删除不符合要求,即负荷小于0.5的题目,以保证关系模型建构的精准度。

最终,综合考虑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保留RMSEA的标准为0.1左右,其余指标一般在0.9左右的模型,并结合上文的数据分析的结论,认为综合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所得结果均由各个维度的项目均分分析处理而来,所有变量的负荷量均为标准化值。从结论中看出,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教育复原力对其各个维度的解释能力均较高。自我概念对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有很大影响,其路径系数达到0.86,另外,学校归属感影响自我概念,其路径系数为0.92,而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10。

4.分析与讨论

关于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流动初中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来说,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都是影响教育复原力的因素,且学校归属感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教育复原力。

本研究的结果中,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的直接影响非常显著,这与高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且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吻合。高职贫困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对抗拒压力,并取得积极的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这与包克冰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一致。虽然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不大,但它还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所以仍不能忽视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作用,毕竟自我概念受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较大,从三者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达到0.92。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7.1295—1301.

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 数概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35-01

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连续的过程,是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数概念的形成也是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研究都是针对3~6岁的儿童而开展的,那么0~3岁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水平呢?基于此问题,笔者选择了一个25个月大的幼儿,对其进行了个案研究,该研究结果虽然没有普遍的代表性,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该研究对象在数概念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得出一些启示和教育指导。

1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

那么经过一系列的测查和比对,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笔者所列举的参考标准主要选自《幼儿园数学教育》一书中,第五章节“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

(1)在计数(数数)方面,3―4岁的幼儿一般能从1数到10,但多数都像背儿歌似的背诵这些数字,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并没有形成每一个数词与实物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幼儿尚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阶段幼儿的口头计数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幼儿一般只会从“1”开始,顺序地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②幼儿一般不能从中间的任意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③在口头数数中,常会出现脱漏数字或循环重复数字的现象。

在测查的题目中计数这一块,笔者主要是根据以上这几个特点来设计的,一般幼儿对于连续的一到十的数数是没问题的,所选对象在这个环节也是很好的从一数到十,当中没有停顿。但是如果是任意一个数字开始数,便会出现问题,而且年龄阶段是在三到四岁的儿童也会出现这一问题,所选对象在这个环节虽然需要做出提醒,但是还是很顺利的接着数下去了,笔者认为所选对象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已经开始有一定的突破,并对数字的表象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

(2)按物点数,这要求儿童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的一对一的联系,做到口手一致地点数。

所选对象在点数的时候,口头的数数是正确的,没有出现乱数的现象,但是由于手眼协调性的原因,手不能很好地指向所数到的物体,但他的手也知道要依次点过去,不会往前回复。这里所涉及的是数与物的一个对应,笔者想他对于数与物之间的联系也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只是手眼还不能很好的协调。

(3)说出总数,即儿童在按物点数后,能够说出所数物体的总数。说出总数的发展要更慢一点,它要求儿童需把数过的物体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即能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3岁~4岁幼儿有的虽然能正确点数实物,但常不能说出被数物体的总数,而是随意地说一个数。

这个问题涉及到幼儿总体概念的一个形成,对于理解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所选对象在进行这个题目的测查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笔者也不能妄加推测它已经有了总体的这个概念,当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对于数的整体的一个理解,在此问题上,应该还要进行更多的测查研究。

(4)按数取物,即按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按数取物首先要求儿童能记住所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3岁~4岁的幼儿一般只能按数取出三四个实物。

按数取物对于所选对象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他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有点犹豫不绝,他边拿边看笔者的反应,但最后还是拿了三个苹果给笔者,这里不仅涉及了儿童对数的理解,同时还涉及了对应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比较高。而在比较大小的时候,他还是需要借助实物,通过点数来确定大小。

2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教育定在3-4岁的原因

综上来看,笔者所立的标准都是针对3~4岁幼儿的,即相当于小班幼儿的年龄段,而对于小班幼儿的要求是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进行5以内的计数,在数数时能做到手口一致地对应,开始认识0-9的数字。而所选对象的发展水平似乎已经接近小班幼儿的水平,只是手眼协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笔者认为所选对象在数概念的认识方面几乎接近3-4岁幼儿发展的一个平均水平。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2.1家庭教育

基于测查的结果,笔者与所选对象的母亲进行了一次访谈,笔者觉得她的教育在所选对象数学能力的发展上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据她所说,她主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认识了更多的数字,后来还特地给他准备了一个计算器,给他作为玩具,他很喜欢这个计算器,经常会按出一些数字,然后问妈妈这些数字是什么。出去散步的时候,路边会有很多广告,上面会有一些数字或电话,她也会让他看一下,念一念。当然雪花插片也是他们经常玩的,所选对象的妈妈会有意识地让他取几个雪花插片给她,也会时常让他练习点数,不过这些都是在游戏的时候进行的。通过此次访谈,笔者觉得所选对象的母亲在对当当数学能力的发展上有着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八种,不同人的各种智能指向性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此,就有了个体差异性,所选对象其他智能的发展我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但就此次对数概念的发展的研究中可以推测它的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应该是比较好的。

3 反思和建议

首先,不管是哪方面的教育,我们都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儿童的发展还没有到达某个阶段或某种水平,我们不应操之过急,而要学会尊重儿童。

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 数字化学习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03-02

一、引言

校企合作指的是一种办学模式层次上的概念,内涵十分的广泛。校企合作从广义上指的是教育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的种种合作教育形式。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新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在普通高校中实施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经论证,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保持学生、教师以及企业三个执行主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保持同步与异步的联系与沟通,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本文在明确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对于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推动作用下解析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模式设计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二、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方式也由单一的课堂物理空间的学习转化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即使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等都融入数字化元素,形成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资源以及数字化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上,将这种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并着重阐述了为达到将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中,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是21世纪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必须采取的行动。而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有别于数字化学习、信息共享空间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等单独的概念,事实上它是一个以数字化学习模式展开的、从信息共享发展到学习共享的、依托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环境进行的一种全新的、一站式的学习服务形式。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校企合作,调整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补充这种数字化学习的方式,建立在该背景下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不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做到了物理资源与虚拟学习资源充分统一与融合。

三、数字化共享空间的概念与特征

学习的过程需要依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两个要素,其中对于学习的空间概念随着数字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把它推向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新境界。目前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信息化这两大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所谓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校园内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引人入胜、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一般情况下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一个物理设施与虚拟系统集成的服务模式存在的、融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教学工具等配套设置的整合体,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个人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

数字化共享空间具有共享性、协作性的主要特征,即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事实上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一个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借以实现学习者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学习共享空间是从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而来的,因此与信息共享空间一样,强调协作式学习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有效地支持群体学习、协同合作开展知识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以“共享”这一理念为基本指南,为学习者、研究者和信息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实体上的、技术上的和社会上的智能地点,让他们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各种教育及研究课程和活动。在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中,学习者和研究者找到一个由共享空间中无缝隙的资源和服务集成的统一体,提供可以独立、自我充分思考、研究的机会,激发出学习者的创造力。同时,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中发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体现了协作式这一重要的特征。协作式学习是指在学生中间形成的学习团队中进行的交流、探讨与相互促进等活动,其中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指导者的相互写作过程。另外,在利用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潜在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研究者可以挖掘出潜在的学习成员以及学习团队的特征,因此,数字化共享空间通过促进隐性学习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可以促进学习团队的形成。

四、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功能与模型

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模型构建的主要工作是对空间、资源和服务等各种关键要素的合理安排和配置,对于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DonaldBeagle认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构成,其中物理空间主要是由实体的空间场所组成,虚拟空间主要指提供共享资源的虚拟场所。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完备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需要发挥其学习、教学办公管理、学习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因此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共享空间系统在设计时不但需要体现出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对学生管理的办公管理系统,更核心的部分需要集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其中的学习系统部分,这部分还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在内的系统构建,在整个集成系统中还需要包含体现学习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的功能区域,如图1高校校企合作(缩写简称XQHZ)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示意图所示。其中在XQHZ门户系统中体现的是对未注册用户的游客身份的学习者进行浏览其中的学校、企业以及相关的连接信息的共享区域;XQHZ办公OA系统主要完成的是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区域,其中应该包括以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三个角色进行权限设置的相应教学管理功能,包括从参与校企合作到学习过程应该进行协议签订、相应学习信息的与浏览、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与浏览、企业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习评价、学生的就业去向跟踪等教学管理功能;XQHZ学习系统主要包括以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学习的区域,这部分应该完成的功能包括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配、跟踪评价等功能,这部分的学习资源质量的保证是学习系统的成败关键;XQHZ数字化学习基础平台设施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底层结构中的物理层,而XQHZ门户系统、XQHZ办公OA系统以及XQHZ学习系统是开放的资源层。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使其实现标准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实现通畅的信息传递与共享,让信息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控制、管理与决策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保证了教育和科研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并以其数字化有效降低教育、科研和学习的日常管理和领导决策的成本。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第3年度报告.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学习(附录B)[DB/OL].省略.cn/lessonplan/resource/r1_3_1.htm#b,2006.07.05

2.李军.高校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

3.廉莲.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型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3)

数字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国内外;现状;综述

1.研究背景

高校的数字校园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与平台,达到从软件环境、硬件设施到许多教学、管理、育人、服务等工作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具体校园环境、业务工作和学习生活为的基础,建设一个信息化、数字化虚拟环境以便于改变现实校园的环境,从而开拓功能、提高效率,最终全面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作为现代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生活的重要平台,数字校园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美誉度以及促进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建设数字校园的水平不仅反映了领导者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屋建瓴的层次水平,也彰显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更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

在国内高校从数量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过程中,数字校园建设是提高办学效率、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整合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数字校园正在走向以“问题为核心”的业务综合管理阶段[2]。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渐成为热点领域,数字校园的“一站式”服务开始“浮出水面”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数字校园的主体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数字校园的设计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能够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从而乐于接受使用,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实施“一站式”服务的设计。

数字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是教学、科研、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载体,其服务的目标核心在于,数字校园要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便利和促进管理绩效的切实提高。然而,这一目标单依靠先进的理念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信息平台的软件设计方能得以实现。通过数字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的网络化,更有利于实现服务的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提升师生的数字幸福感,最终支撑高校的发展战略,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

2.数字校园

2.1 数字校园的缘起

数字校园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研究项目,项目的发起人是美国的凯尼斯.格林教授[5]。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发表了一个演讲,标题是“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由此,“数字化”的概念在全球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了“数字农村”、数字校园”、“数字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概念。

2.2 数字校园的界定

数字校园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同的大学采用不用的项目方案和技术框架,许多种数字校园的解决方案也选择不同的IT科技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同时相异的数字校园项目方案也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教育思想[3]。随着数字校园的不断发展,数字校园的概念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1)有文献认为数字校园构建是在实体校园的基础之上,应用高级的IT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技术与手段对人、事、物、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仿真虚拟的数字世界的网络现实,是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与延展。通讯网络、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构建成整个数字校园的神经中枢,能完成真正的数据支撑与信息服务的校园才是真正的数字校园。

(2)也有文献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对高校的社团、团队、生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所有资源信息全面开展再集成与再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访问管理与记录,资源集中与管控和用户授权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和科学规范的管理。

所以,笔者认为“数字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多种资源,最后形成统一的账户调度、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数字校园的目标是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社区服务水平及整体竞争力。数字校园的内涵和外延如图1所示。

3.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了深层的变革,在高校管理领域的标志是数字校园建设。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校园,国内高校起步虽晚,但是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3.1 国外研究现状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7]。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The Campus Communicating Project”,是最早出现的数字校园的概念,在这之后数字化的概念被全世界的人们广泛接受。

一直走在数字校园建设前沿的是美国高校。当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校园办公、图书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区活动、学生生活等许多不同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良好效果和成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访问到美国的许多“虚拟大学”[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学校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能够提供诸如数据分析和综合查询等的多种功能。

整体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具有将各种各样不同的系统整合集成在一起的集成平台工具;

(2)具备统一的账户信息管理与服务;

(3)以统一综合的门户网站的形式提供多种Web应用;

(4)提供取代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成熟、稳定的自动化、流程化、协同化管理软件系统;

(5)不同级别、学科的师生可以在无限拓展的不同时空数字校园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欧美国家高校尤其注重在数字校园的关联领域进行大量的前沿性研究。

3.2 国内研究现状

90年代开始,国内高等学校着手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这比欧美国家的大学远远的甩在后面十到二十多年。在高等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科技科研以及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广泛而全面的开始大量应用数字校园。

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为首的国内从2000年左右开始“数字校园”全面规划与整体设计的为中心的建设工作,从此国内高校的整体建设的数字校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6]。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协同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收费管理系统、电子绩效综合考核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大量的管理信息应用系统都已在我国许多大学开展或实施。在三维虚拟数字校园构建上,三维虚拟香港中文大学模拟系统已经帮助提升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宣传和国际服务。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复旦大学早已建成具有复旦自我特色的大学互联网络数据中心(University Internet Data Center,UIDC)。在无线局域网建设上,2002年北京大学以校园有线网为基础,快速构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全校园覆盖的无线校园网。

近年来,各大高校特别是985和211高校,开始筹划校园一站式服务和跨部门的流程重组,纷纷推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校园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虚拟社团服务门户。其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还有数字离校系统、网络迎新系统、学生综合服务平台、校内跨平台支付系统、报名缴费系统、学籍综合管理系统等。2007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数字校园实现了人事、教务、科研、办公的一站式服务,具有个人信息查询、服务集成、代办事项提醒等服务功能。

从以上实践发展来看,我国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正在实现从“普及推广”阶段向“综合服务”阶段转变,这一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以管理为主要目标向以服务为主要目标转变,从以“业务为核心”向以“以服务为核心”转变;

(2)从分割式服务向以人为本的“一站式”服务转变;

(3)从单一部门的“信息孤岛”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转变;

(4)从单一业务部门的流程电子化向多部门的流程再造转变;

(5)从单一提高管理效率向提高科研和教学能力转变。通过数字校园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高校正在实现从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的转变。

3.3 国内外数字校园发展现状比较

全球信息化进程推动了,有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和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学校信息资源库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终完成的教学资源管理的规范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的科学性高等院校建设。

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起步较晚,赶上任务的缺点,但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方面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高校的硬件条件已经达到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学水平的。然而,国内高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高校和大学的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美国大学信息管理与控制,国内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4.数字校园发展的关键及存在问题

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升级和改造数字校园,目前学校存在的应用系统建设均是针对机构、部门或者业务范围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各个系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以及全局视角的统一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接口,也没有从发展的面向未来的设计和学校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些业务系统和应用平台在建设中和实际应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5]:

(1)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高校更难以达到既重视管理更重视服务的高度。

(2)高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信息协同和流程再造。原有的信息系统往往是基于单一部门的信息孤岛。存在各部门重复建设、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3)缺乏信息化统一建设标准。目前各个业务系统,比如上网、邮件、OA等均有单独用户名、密码,各部门信息资源封闭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学校无线网络没有实现全覆盖,学生公寓网与校园网互联互通存在鸿沟,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缺乏优化融合。

(4)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对信息化工作缺乏专人统筹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目前高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多为定制,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后,缺少稳定的专业化系统运行、维护更新和业务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

综上建设以人为本、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数字校园平台是我国高校数字校园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结论

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未来应用成熟、稳定和前沿的互联网Web平台和应用系统开发技术设计开发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工程思想和设计方法,构建一个以前沿技术和成熟模型为核心,适用于高校大学资源规划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模型与应用方案。

全面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实现人、事、物的联动控制与协作管理,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一流水平甚至先进水平,使学生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实现高校教师、学生、资源和外界的互联互通,使数字校园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真正实现数字校园、虚拟生活、和谐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培君.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3]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3.

[4]程建钢.数字校园建设的思考[Z].2010.

[5]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