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理念

体育课程的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的理念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第1篇

(1.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体育组,江苏 苏州215021;2.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体育组,江苏 扬州;225002;3. 扬州市竹西中学 体育组,江苏 扬州;225002)

摘要:面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了美国“SPARK”课程教学过程及相应特点,借鉴美国“SPARK”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SPARK课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22-04

Construction of Sport Course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ased on SPARK Course in U.S.

LI Chengyue1, DENG Lin2, WANG Fujun3

(1. Sport Group, Suzhou Industry Zone Xingwan School, Suzhou 215021, China;

2. Sport Group, Affiliated Secondary School of Yangzhou Univ., Yangzhou 225002, China;

3. Sport Group, Yangzhou Zhuxi Secondary School,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P.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SPARK cours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SPARK course in U.S. and the experience of SPARK course in U.S. The paper propose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P.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Key words: SPARK cours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ports course; teaching model

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改革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是出现了“学生喜欢活动但不愿意来上体育课”、“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运动能力逐年下降”等诸多现象。对于上述“症状表现”,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症状”的出现。而美国的体育课程——SPARK课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其教学理念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将快乐体育融合于体能、技能的练习中,达到预防儿童肥胖,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认识和理解美国SPARK课程基础上,结合其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以期能对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美国“SPARK”课程的概念解析

1.1“SPARK”课程概念

“SPARK”课程的全称叫“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具有健身、娱乐、游戏的儿童体育项目)”。“SPARK”课程项目是1989年6月开始于美国的一项全国性体育教育运动,专门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评奖研究。1993年该项目被授予“官员荣誉奖”,并成为美国联邦教育部建议推广的示范项目。目前全美共有22个州的3500多所学校参与了该项体育课程研究,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一研究的认可度也相当高。

1.2“SPARK”课程构成

“SPARK”课的主要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SPARK”是要把学生在校的各类体育活动(体育课,各类社团活动等)从“一般状态”提高到“充足状态”,学生的各种体育类活动总时间占学校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二部分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自主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加长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圆融、有趣、开放的课堂;第三部分是培养学生业余时间在校外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健康和作息习惯。

1.3“SPARK”课程目标

“SPARK”课程目标是: (1)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上课方法及展示方式;(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建设,吸收最新的学术理念,并理论结合实际应用于教学;(3)增加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时间,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的机会;(4)优化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需要。

同时,“SPARK”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达到:(1)增加健康,增强体质;(2)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练习,同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3)在运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SPARK”课程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2.1“SPARK”课程中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

美国的体育课是通过较多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课堂中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减少学生的“听讲时间”,尽量做到“少说多练”。课程板块又分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计划三个部分。“SPARK”体育课程年度计划是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教学单元有12节课,每周3节,共4周完成。每节课总时间为30min,分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活动两部分(见表1)。

2.2“SPARK”课程中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

从上文的课程结构中可知“SPARK”课程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总是既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体育活动,又选择与竞技体育活动有关的内容,并将两类教学内容组成“双教材”。比如以一个高年段(3-6年级)的教学内容为例,分为两个教学内容:将跳绳、合作游戏、拓展练习、有氧慢跑、健身操等侧重于提高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运动技巧能力的分为教学内容一;将篮球、足球、田径等帮助孩子获得运动技能的竞技项目分为教学内容二。“SPARK”将教学内容一统称为课程一,将教学内容二统称为课程二,每个运动项目均安排四周的练习时间,每节课两个教学内容互相排列,如表2所示。

2.3“SPARK”体育课堂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教学任务而展开的。“SPARK”课程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阶段,其中基本部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如图1所示。

2.3.1开始部分

在“SPARK”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由两名老师在按照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后分为两个内容。一般是准备活动阶段在其中一名老师带领下一起完成,布置场地、器材方面的内容则交给另一位老师完成。常用的准备活动有“慢跑、低强度的游戏、有氧操等”,准备活动的内容基本根据主教材而定,比如,主教材是投掷,那么,教师就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器材做类似“打纸炮”的游戏,或者通过鞭打及双臂前后大绕环动作来进行准备活动的练习。

2.3.2基本部分

“SPARK”课程的基本部分分为两个主要内容,即与人体全面综合素质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与各项目运动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协同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如上图所示,主教材分为跳绳和篮球,两个教材不分先后顺序,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再分为A1、A2、B1、B2 4个小组。上课时A1和B1的学生跟教师A学习跳绳,教师B教授A2、B2学生篮球运动技能,15min之后,学生互换教学组别,但是教师A和B的教学内容保持不变。这种每位教师发挥自己教学专长的协同教学方式,对教学效能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2.3.3结束部分

“SPARK”结束部分的放松一般采用慢跑和拉伸练习。拉伸练习主要是对颈部、手臂、肩部、腰部、大小腿等身体主要部分进行放松。“SPARK”课的放松部分可以让学生一起做,也可以由两名老师各自带学生做。在放松的过程中教师会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并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点评,表扬优秀学生,并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等。

2.4“SPARK”体育课堂教学条件

“SPARK”课堂教学是典型的“双教材”特点,但每一个教学模式都不能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生,“SPARK”课程明确指出“SPARK体育课堂给9-12学龄段的学生提供各项适合他们的运动技能。”“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精选出来的,其内容“不管场地大小、器材多少,均能适应任何教学环境,适合在各个学校开展”。同时,“SPARK”课程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评估了师生的能力,要在快乐中进行体育教学,不给师生双方太大的压力。

2.5“SPARK”体育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

2.5.1合作教学的运用

课堂内容的教学由两位教师同时完成,在准备活动阶段,两位教师就开始了分工协作,进入基本部分的主教材后,两人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两个主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来减少其中一个内容的准备时间,通过分工合作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5.2课堂教学管理技巧

“SPARK”要求把两个教学内容用展板的形式带到上课区域。通过展板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基本技术要领,清楚地写出来并展示在学生面前,以精简课堂讲解的时间。

“SPARK”还要求教师培养一些学生小干部,帮助完成教学组织、保护帮助、取送器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了学生干部的辅助,教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课程要求的“排队意识”,即能注意到学生用多长时间完成一次练习,多久能进行一次合作等等。知道如何将学生分组,高效地利用场地和器材来进行教学活动。

2.5.3教学内容二的组织框架

从图1、表1中不难看出,教学内容一是身体素质教学,教学内容二是运动技能教学。为了让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活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二被分为3种不同形式,即个人组、双人组和团体。每次的备课计划里都明确本课的分组形式,分组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开展活动,不得随意变换组员。

3基于SPARK课程理念的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单元体系构建策略

美国的SPARK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范本依据。

3.1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精神

在构建基于“新课标”的体育课程过程中,任何创新行动都以遵循“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为前提。因为 “新课标”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是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预测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之后所应该达到的效果。所以,SPARK课程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所能够接受的。研究者在开发SPARK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操作层面实现不断“革新”。

3.2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

以SPARK课程为例,其在课程设计里包含很多适合学生在校外的课余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这让学生进一步对体育知识进行了巩固,延续了在课堂上的收获,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但这一切的保证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是爱运动、有时间运动、周围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这与美国群众体育高度发达、学校课程设置、人才方式的选拔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根据中国国情来看,大多数中国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选用SPARK课程的内容显然不切实际,所以就有必要开发出真正适合学生需求的体育课程内容。

3.3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

多年来,在不断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着同样的感受,即缺少了可以直接操作的课程载体,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又没有能力去自主开发。这种现实中的两难就呼吁研究者去开发现实所需要的体育课程。另外SPARK课程中国化会有些“水土不适”,因此推进“新课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中国的实情构建出适应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3.4关注复杂的学校自然情景

研究团队要长期在实验学校的真实情景中进行研究,通过收集一线教师对SPARK课程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于SPARK的感受、观察上课过程中的师生表现、甚至可以亲身体验课程等等。比如,SPARK课程在开始阶段的规则并不是通过口头传述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建立的,但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中国学生、有无改进的空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只有在学校的自然常态课中才能被真实地体验到,从而构建出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

3.5创新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

首先,使用理论必要遵循“新课标”中的相关理论基础,例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构建体育课程提供了基本指导。除此之外,SPARK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某些基本理念也对课程构建提供支撑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的发展。想通过借鉴SPARK课程来产生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显然不合实际,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可能会对原有理论产生新的理解,从而促进原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基于SPARK课程理念的我国中小学体育单次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4.1传统与现代体育教学项目相结合

我国虽然先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每次修订后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基本没什么变化,而“SPARK”课程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跳绳这个项目,在“SPARK”课程小学学段3-6年级的教学大纲中,跳绳单元共有16个学时,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跳法的情况下,还创造性地开发了双飞、体侧叉腿跳、两人交叉旋转跳等等。我们可以依据各个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通过改进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能传承悠久的体育传统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活动。

4.2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发展相结合

“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教学内容二注重技能项目的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进行严格要求,每次课堂上的两个内容都必须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体育课堂目标的完成,体能和技能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在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技能项目也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如果提高技能项目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更多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要使每节课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4.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和具有愉悦的心情

在体育课堂上,如果学生因成功地完成练习而拥有愉悦的心情,那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SPARK”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给每位学生多次的挑战机会,如表2中第8周第3课跳绳和篮球,老师通常会设置“你能有几种姿势跳”、“两min计数跳”、“30s内多少次胸前传球或头上传球”这些挑战练习,对学生成功和愉悦心情的获得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当中,也应该多设计些挑战类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多收获喜悦和成功感。

4.4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如果一名教师一直采用一种方法教授学生,长期以往学生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在“SPARK”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练习体育教师都应尽可能开发出多种练习形式,例如,篮球传接球这一内容,就有双手胸前传接球、头上传球、单手击地传球和短距离传球4种练习方法。这样将单一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进行展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5注重组合技能练习项目的教学

“SPARK”课程中的篮球教学,在传接球教学这一单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传接球的技术方法,这样可以更快地适应并进入实战教学。而目前我国的篮球传接球教学是一节课一种传球方法,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学生的技能并没有比国外高,只是单纯增加了技术教学的时间。因此,需要借鉴美国的做法,缩短教学时间,通过成套组合技术教学的增加,提供课内比赛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由此产生学习技能的渴望。

4.6合理搭配教学内容

“SPARK”课程要求一节课两个教学内容,但是这两个内容不是随意搭配的。主教材确定后,还需围绕教材搭配相应的辅助内容,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全面发展。另外,搭配的辅助教材还要考虑与整节课各个环节是否相适应,所以教学内容的搭配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国鹏,梁龙旭.对“SPARK”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4):23-26.

[2] 范晓萍,王晓赞,王健,等.美国SPARK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2):80-83.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19-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激发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构建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与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与文化课相比,体育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这些因素直接就影响到学生平时上课之中时常会有逃课、散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此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端正对体育课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并且在平时上课时养成课前、课后集合报数的习惯。对学生上课时的表现要有一个详细记录,及时惩罚无故旷课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必要时找极个别体育后进生谈话、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并及时制定方针进行改进。

二、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课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强。一节体育课经常出现多种队伍调动,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成为影响体育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有效调动”是指教师为了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备课,设计合理,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教师指挥不明,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为讲解、示范服务。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一节课的上课顺序及有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尽量减少时间的不必要浪费。我们上课的时间大部分为每节课45分钟,如果在队伍调动这块浪费过多的时间,那么学生的练习时间就会减少。因此体育课的课前备课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教学与组织顺序,同时强调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三、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时间观念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中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四、优化体育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我们要讲究实效性,同时在上课时要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初中必修项目――短跑,学生在练习短跑时,教师反复强调沉肩、摆臂幅度尽量大、大臂带动小臂同时髋关节打开、步幅尽量大、频率加快,教师仅仅是做几个示范动作,学生没有一个完整的动作印象和感觉,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若教师改为分解与完整示范相结合(加速跑30米)或配合录像教学,效果一定非常明显;若条件不好的地方可以找一到两名动作优美者做一个几十米的完整示范,学生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直观映像,就容易掌握动作、提高质量。

五、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体育课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游戏法教学、比赛竞争法教学、差别法教学等。而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游戏法教学,因此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和游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六、竞赛游戏多样化

学生的好胜性较强,都喜欢比高低,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对比赛和游戏感兴趣。我曾对两个初一年级的班级做这样的实验对比:甲班安排慢跑后做徒手操,然后,让学生进行球类活动,有篮球、排球等。有的学生活动几分钟后就坐下来休息了,有的甚至坐到一边乘凉去了。至于乙班,我从开始集合整队完毕后,就开始进行“渔夫捕鱼”的游戏,虽然开始组织时有点乱,但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也集中了,从效果上看,明显要比甲班好。所以在一些纪律比较差的班级,对一些锻炼目的性不明确,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运用竞赛游戏来刺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先把兴趣激发起来,然后运用兴趣迁移规律,组织学生学习锻炼。决不能一上课就是队列操。做不好,一做就是十几分钟“玩耍”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甚至二十几分钟,学生一个个愁容满面,一点积极性也没有。

总之,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宝满 论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第1期。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理念; 内涵【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90-02

体育学界对教育整体的改革动向关注有加。大至意识形态,中至价值理念,小至模式方法,教育范畴中有什么,体育理念中就有什么。如教育层面上有健康第一、终身教育和情感教学,体育层面上就会跟着出现体育与健康、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等。客观上,体育是教育整体的一部分,部分与整体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说,要素应接受系统的律令。主观上,就体育教学的理论建构而言,在原理或方法的层面上,的确与其它各学科有许多共通或相似之处。

然而,在理论界,由于缺乏对教育规律作认知上的转换,往往在没有找到体育教学领域殊之解的情况下,用一般规律替代特殊规律,用大概念套小概念。在实践界,由于思维上的因果论或单一线性,以及操作上从众行为,使“体质论”、“全面说”、“快乐风”、“终身观”、“健康论”,不经意间就流行一时。时至今日,“说课风”已席卷到乡镇中小学,选项热已波及高中等校园。勿庸置疑,这是理论繁荣与实践进步的一个标志。不过,对一阵阵的热潮作历史的冷静的思考,我们不难想见,许多“说法”经不起推敲,很多“做法”经不起检验。因此,需要对当今流行的体育教学理念作不断的追问,以期梳理困顿,解开迷团,使体育教学的改革走向深入。

1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特殊解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它的真义在于:(1)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全体性);(2)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性);(3)主张合理的个性发展(主体性);(4)保证人最基本的身心质量(基础性)。依照素质教育的实质与社会对国民的素质要求,在体育学科中可解读为:身体素质+深层素质的可能领域=体育素养。

如果对素质教育的指令,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仅仅解读为发展身体素质,以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课,那么,就违背了主体性与全面性;如果以人格、道德、角色等深层素质作为体育课追求的主要目标,那么,就背离了基础性。因此,只有用“体育素养”才能反映素质教育思想的真实内涵。体育素养除了能涵盖身体素质(体能),同时还兼容了技能,以及健身、强身与养生的志趣和能力。我认为,任何一种素质,总是以外显为能力的方式被人们所感知,素质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能力的框定及其培养得以贯彻。体育素养作为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特殊解,这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能拓宽人们的视野,认清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1)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运动动作,学生学习的是身体练习,发展体能和技能,是应该的和必须的;(2)体育教学的社会学特点是学生不会成为“孤独的个体”,体育课堂的“社会场力”可以发展学生角色素质;(3)体育教学组织中的“竞赛性事件”,能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与共承,完成人格与道德品性的提升。

2“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第一原则

众所周知,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先天的生物性遗传、后天的居住环境(天然与人造)、医疗保健设施等客观条件相联,更与主要的饮食营养、作息习惯、工作性质、休闲内容等生活方式相关。健康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概念,除了只指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还指心理社会方面的完善圆满。也就是说,健康的内涵不断地在扩大,它的外延就越来越小,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处在亚健康与不健康状态之中。“健康第一”,作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政治导向,不单是指学校体育,而是意味着对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一个个体的健康事牵众因,一个群体的健康更有赖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只不过这一指标,对高营养、低体力的阶层来说,对有过剩精力的青少年和病愈康复中的人群来说,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因它的可操作性,为健康事业实现其中的那份贡献率。作为体育界的同仁,我们不能高估这份贡献率,而把健身功能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其存在的唯一理由。

2.1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流,同时也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无视它的精神陶冶价值,而把它仅仅是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作为健康的工具,那么,我们至少要付出以下代价:(1)体育教学无力担纲竞技文化传承的任务;(2)体育教学失去重大的育人功能;(3)体育教学了将来公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繁荣。

2.2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子系统。如果我们把对教育系统的普适价值(健康促进),作为体育系统价值追求的全部,就是“大盖帽”套在“小脑袋”上,就会遮住体育人的“眼睛”,就是母系统的大概念压在子系统的小概念上,让子系统无力承受并失去自身的主体个性,从而会失去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殊性与本体价值。所以体育课程与教学,只是体育谋求健身育心绩效的一项奠基工程,而不是“健康”大厦的本身。

2.3“健康第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只能作为其中的一项教学原则,而不是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只有与课外及校外的体育锻炼、业余竞赛相结合,才能有这份贡献的合成。体育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教师传授体育文化,学生学习体育内容,理解“健身原理”,体验“运动精神”,而“健康”只是它的衍生功能与累积效应。所以“健康第一”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健康。为了真正实现“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技术教学,为“技术健身”奠基。而技术只不过是一套提高技能的身体练习或动作方式,这一动作方式对运动项目而言是最合理与科学的,学习(练习)这一“身体动作”,有助于学生对项目本身的欣赏;建构多套“动作方式”,在健康动机的驱动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健身样式;另外,学生只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受运动项目的吸引,完成娱乐、社交、自我实现的期待。我们不能认为一讲运动技术,就将其认作为“竞技化、成人化”,运动技术本身没罪,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水平和教学评价;在于学生对体育课认知上的偏差,在于学术界对竞技、体育等术语不对等指谓的误解。试想,如果打网球时捡球比击球的时间长,打篮球接球如抓鱼,打乒乓球每打必输,那么谁还会对其情有独钟,与其终身为伴呢?

2.4把体育教学作为是体质教育或健身活动,是认知的狭窄;把体育课上成锻炼课是操作上的“工具理性”。把体育从“工具”皈依为“玩具”,珍视它的本原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今有识之士内心的呼唤。如果把“体育”放在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图式中,放在小康社会的社区时空中,那么,就比较容易对当今的国家体育课标与教学理念有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对“体育教学”就会有合理的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定位平衡。在“健康”观念的关照下,千万不要忘记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失去自我而“舍本求末”。

体育教学只有不违背健康原则,注重足下的使命,才能为“健康第一”的终极关怀找到助力的支点。

3 “终身体育能力”不等于“终身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王则珊教授曾专门著书立说,并以它使名;毛振明博士竭力推崇日本的“终身体育”思潮——生涯体育;陈琦博士用它作为学位论文的立论。在体育学术界,“终身体育”的思潮已翻滚了十余年。而今,“终身体育”对业内人士而言,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并从终生终身体育的主要方面“一辈子从事体育锻炼”作为当然的隐喻,以至于在界定体育人口当中,在为“选项课”立论当中,在体育教学目标确立为“兴趣、能力、习惯”当中,无不受这种隐喻的影响。它业已成为一种被人们所习惯了的思维定势:(1)只有身体锻炼才能增进健康,只有健身练习,才是体育活动,才算“体育人口”;(2)兴趣选项,以项分班,发展技能,终身受益;(3)体育课程与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是社会体育的奠基。

3.1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指导教育资源作时空构建的国家战略体系,使个性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分享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然而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设置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感受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择一两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的“学科内容”,一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二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终身从事这一两项活动,实现“终身锻炼”。简言之,兴趣选项练就技能终身锻炼终身体育。

应该说,体育课程与教学,以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发展社会的体育人口,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许多学者及选项课的践行者,没有考虑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系列制约因素:(1)对项目的兴趣会随人的年龄变化而发生转移;(2)个体的体育行为,需要活动的伙伴,也受制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相关的气候条件;(3)需要余暇时间、场地器材支撑,以及一定薪水收入为准。

因此,学生时代的兴趣选项,就指望它演变为终身体育行为的习惯,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而已,这是其一。

3.2终身体育所指涉的应该是政府与社会为全民参与体育活动而提供教育和条件的总称,就如“终身教育”提供英特网及教育资源一样。终身体育不能与个体的终身体育锻炼混为一谈,因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体育人口”(现行标准是每周期3次、每次半小时、中等强度),要看社会是否已形成了一个“体育化社会”,其道理就像“没有社会学习化的需要,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呼唤”一样。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为何蓬勃方兴未艾,主要缘由有二:一为有崇尚运动的传统;二为文明病求助于“sport for all”。物质文明带来了“高营养与低体力”的生活悖论,需要体育活动替代体力性不足,以控制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在我国,以农民居多的人口特征中,将来的劳动者大多数还要处在低营养摄入与强体力支出的生活状态中,体育活动作为体力性活动不足的补偿,这一前提不存在,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可见,当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把“终身体育锻炼”作为终身体育能力的义指,其现实可能性和教学有效性,就值得拷问。

3.3把终身体育能力简化为终身体育锻炼,就会使体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功能缺失,即运动欣赏和参与体验。其实,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竞技赛况”是体育教育资源的主体内容,事实上有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通过媒体接受体育教育,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消遣与养生。把运动欣赏和参与体验排除在“体育人口”之外,是有欠公允的,更何况对非白领阶层来说,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锻炼”,可能是最必要与最需要的。这样看来,选项课的初衷,是期待它的社会后效应,然而,因欣赏与体验的限定,不是因果断裂,就是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把“终身体育能力”拓宽为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会有利于它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的提高,更有利于体现体育的终极关怀——身、心、社三维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因为在欣赏、参与、健身之间,三者是彼此互动和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理念的革命》 刘良慧、张先华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体育教学论》 夏思永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教学论》 李秉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新课程

初中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万变不离学生兴趣

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仍然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的。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而且逐渐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要想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首先,我们要向学生展示体育的魅力,通过课堂时间向学生展示体育竞技比赛的激烈画面,我国优秀运动健儿为国家争光等片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和欲望;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讲究教学艺术,无论是在教师的语言上,还是示范动作标准上,都应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享受,另外采用合理的练习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进而让学生对体育有更深的认识。

二、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课教学中,我们老师只是按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教学中也很少照顾到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接受难易程度,这就使得学生们自主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体育教学就产生了厌烦心理,不愿意上体育课。而新课程改革以来,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就给老师们的教学留下了充足的发挥余地,体育教师应该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体育器材,自主地参与锻炼。在上课前,体育老师可以打破班级授课的固定形式,在学期初集体上一次展示课,由指导老师将各项目的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自主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育的教学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让学生掌握锻炼的原理、价值和锻炼评估指标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等,让将来的自我锻炼更趋科学性和实践性。比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学生们对于这种又累又单调的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们练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时候需要发挥我们老师的作用,巧妙地对这些运动练习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和创新。

四、完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中,我们一般多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动成绩进行考核评价,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没有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课上找到自信。而新课改以来要求体育教学中多进行过程性和激励性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中取得的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特别是要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争取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的闪光点,并对学生们表现出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促进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玉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廖哲勋.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体育课程的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我国现代教学方式的基本特征为: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以及无认知监控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要求课堂教学发展为开放化。所以,新的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做到改变传统的单纯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还要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创新(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式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体育课程的教学彻底脱离原先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活”起来。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三新”

(一)体育教学观念创新

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的教学观念首先要进行创新。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观念的改变和创新,即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观念的创新、学生观念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要求。

1.教学观念的改变

要通过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达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和发展。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机会,更难以培养出好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在教学中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主动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完善。

2.教师观念的创新

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注重对待学生的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要正视自己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发展、对其创新性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以平等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学生观念的改变

作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应该是人格独立、有个体差异、个性丰富以及富有潜力的人。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人格、个性以及创新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及时的鼓励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出适应社会、顺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也常常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等方式来学习,而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体育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学生本身也有一种潜在的激励作用。而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获取自身缺少的知识,同时,也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体育中的探究性学习,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但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创新

体育教学中,如果能以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将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教学成果不再单纯地以分数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再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会真正的技能。同时,由于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将促进学生、教师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三、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要求学校有全方位的改变,这对于教学计划和任务的执行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学校及教师掌握了正确方法,便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体育的教学同其他科目一样,忌讳盲目地追求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执行方面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正确发展,达到真正的创新和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