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79-01
前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社会与实际生活,有目标的选择研究课题,通过组织地理研究活动来搜集信息,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潜力得到全面培养和发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广泛性。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包含了自然现象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地理学科的广泛性特点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地貌等方面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2)多样性。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是通过将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去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比如,在开展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现场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1]。
(3)趣味性和实用性。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过程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以及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学生在观察水循环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播放的相关视频,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演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各种支流流向大海。通过开展这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加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而创造性思维又依赖于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理念,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这些,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轻言放弃,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学习和探究知识,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学生个性、道德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并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和引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2]。
(2)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研究性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教师的地理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课堂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以及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看法和见解,并且要能够接受学生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大胆质疑和探索。同时,教师还要平等、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能够彼此信任、尊重,互相帮助、共享快乐,从而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研究性学习。
(3)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实验研究体验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地理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地理成果的交流和表达形式等。比如,在整理、分析地理资料时,要指导学生掌握几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原则[3]。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能够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看清自己、欣赏别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结语:总之,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到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更多能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学习技巧,使学生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伟洪.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学科特点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主体意识;客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72―01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超前的教育观念。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高超的教学技能:能充分发挥学生全体作用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娴熟的德育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技能。
二、要努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学生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和氛围,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
三、要从教材内容知识点切入,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新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新教材要求”的原则,结合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拓展教材内容,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在讲“复数概念的引入”时,教师可告诉学生数的发展是由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和解方程的需要推动的,是科学实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无解”和“无实数解”的区别,通过问题的层层揭示及联系数的开方知识、解方程知识等手段来突破难点。这一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的研究之中,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要指导学生做好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它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教材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高中数学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对于这些课题,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好课题。对于自选课题,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选择,可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社区及校园内引发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切入做选择。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对课本中知识的探究深入到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规律的探究、从模拟前人的探究方法到进行自主独立探究,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科技 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育人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善于终身学习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针对我国传统课程结构单一、教学观念落后而造成的过于注重书本学习、学生知识面狭窄等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备受关注。它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导的学习主要方式,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主要方式和最终实现课改拟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科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是"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推动课改的一大亮点,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征
1.1 自主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活动主题,制定学习活动计划、决定学习活动方略,展示学习活动结果,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讲解,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主实践和自主反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2 开放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究问题。
1.3 实践性
科技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做实验"、"学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学习和感受生活,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 综合性
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说,科技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环境、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景和问题。因此,科技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超越其它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1.5 生成性
在学习活动的实际过程中,学生时刻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虽然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之前都有周密的计划,但学习活动本身都不是根据预定操作的机
械装配过程,学生正是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生成的。
2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
科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集中反映,它为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这一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获得体系化的知识为要旨的,而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第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科技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关注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与意识,以及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第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科技研究性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查阅、筛选、分析和整理,这样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第三,合作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分享。第四,交流表达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不仅指口头方面的交流能力,还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一,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观的养成。学生在科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第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科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在科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办扳报、写广播稿、制作模型、设计手工作品等,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体会。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为自己的探究如醉如痴,为自己的学习结果非常自豪,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
2.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一,在学习兴趣上,学生能以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众的意志品质,排除外界干扰而专注于某个感兴趣问题。第二,在学习动机上,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关态有深究的渴望,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第三,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富有远大理想,善于幻想,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他人所左右。第四,在学习行为为上,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表达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以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3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建议
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所以,为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如下"几个到位":
3.1 认识到们位。第一,领导要重视领导是否重视往往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管理者不能仅满足于领导机构的相关政策文件的上传下达,应重视具体工作的落实及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第二,教师要重视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一两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全体教师承担课程责任。
3.2 培训到位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它要解决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等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训,而培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培训组织单位。培训内容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研讨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校本培训特点,组织教师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3.3 师资到位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全新的课程领域,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性和相互交叉渗出透的特点,对现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为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优化配备教师资源。一方面以自愿能干为原则,另一方面选择在某个领域有钻研、有特长或技能的教师担任该课。这样以专职、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其他人员协助的方式,可达到优势互补,合理利用资源。
3.4 管理到位第一,学校对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虽然它是一种校本课程,但教师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督导和评价都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内容。所以,学校要把行政管理和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用一定的评价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学校开设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保证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学校作为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在开发、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加强对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3.5 评价到位评价是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第一,对学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即要评价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更要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体验等(学生参与历程与知、情、意、行的发展)。第二,对教师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公正完善的评价能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计划中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虽然学生通过科技研究性学习并未学到体系严密的"知识",但在其中体验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的责任意识等却是他们适应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当今,普通高中学校普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倡导探究性学习具体化,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教学实例如何与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流于形式还是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怎样把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资源优势搞好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成立了《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本课题组成员都在一线从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大家都热爱自已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响应与倡导新课改的精神,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题组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实践探究,探索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学习,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二次课程改革是20世纪50~60年代,以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发起的在短时间内提高美国人的智力水平与创造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出发点是提高美国的科技水平。如今课程改革之风已吹遍世界各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的培养已形成共识;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呢?过去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开发。而高中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重教学过程,重教学体验与教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创造性。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内容,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内容主动探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特色栏目”丰富,增加了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本节聚焦、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本章小结、网站登录等,这些栏目为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教学“必修模块1”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与一日三餐的食物相结合,理解氨基酸及其种类;运用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在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课后通过“科学史话”、“科学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结合日常生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布、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我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其中的每一项都与生物密切相关。由于学校的资金与设备有限,我们可以关注日常生活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每个家庭买回家的食物,其中的鸡、鸭、鱼等,就是最好的解剖形态学方面的课程资源;每天上学、放学的道路两旁在一年四季都能观察到的生物就是最鲜活的生物标本,可以根据其形态进行分类识别,在校园里往往都种有许多的花草树木,这就是一个自然花园,可以观察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通过我们的一日三餐联想衣食的来源,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与环保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为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是紧密结合的,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也为我们学习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当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繁殖控制技术,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等等,都是生动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必修模块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大棚种植,探究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工业生产中运用了哪些生物科学技术,从网络信息中了解生物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拓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从当地的酿酒业了解酵母菌,认识发酵与食品生产;从加酶洗衣粉的生产,认识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调查了解哪些药品和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的,认识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医疗领域的应用等。
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环境保护中的生物学知识的应用,确定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了
解当地的生产环境,识别环境污染的种类,利用所学的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讨论如何治理整顿环境污染的计划及作出决策;从生物学角度探索新的生产模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在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增加兴趣,提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是如何运用好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全国统一的,而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人文历史、不同的生产历史,仅仅是为教材而教教材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积极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能不断提高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怎么样运用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开展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呢?
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从当地的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发现,每集的结尾必然有一悬念,深深吸引我们下集一定不能错过。学习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创设悬念,利用学生的求知激情,开展研究性学习,使之转化为兴趣。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有取之不尽的研究性学习资源,记得我在上高中生物第二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第二节细胞增殖的第一堂课时,首先提出:每位同学回忆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可以是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什么植物能够长高、长大呢?从而导入新课――其原因之一是细胞增殖。植物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2.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生物知识为当地的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难释疑,能够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提高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人们认识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是以现有的知识、经验、感受等为基础,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恰当运用生物学知识为当地生活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难释疑,能够促进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巧妙运用当地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缓解当地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