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建议

研究性学习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建议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鲜牛奶新鲜度;课程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6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已经走过10年的历程,中学化学教育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教师能够驾驭自如,获取较好的收效[1、2、3]。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化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拓展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地对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本文以“牛奶”新鲜度检测过程为案例,从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处理到教学方案的制定等进行阐述,表明如何将科学方法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

一、实验原理及方法

1.牛奶变质的原因

牛奶属于营养丰富的食品,因此也自然是各种微生物极好的天然培养基,如果在储存中污染了微生物或存放条件不当以及存放时间过长都会使微生物迅速繁殖,这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主要是酸性物质,这些酸类物质有些无害,有些微害,有些害处很大。因此可用牛奶的酸度来推算牛奶的新鲜程度。

2.测定牛奶酸度的方法[4、5]

牛奶乳酸的酸度通常用滴定酸度(°T)或乳酸度(乳酸%)来表示。牛奶的酸度在18°T以内者,为良质新鲜牛奶;牛奶的酸度在20°T以内者,为合格新鲜牛奶。所以,测定牛奶的这两个酸度点,就可知牛奶的新鲜程度。

测定酸度的方法常用有两种:滴定酸度法和酒精试验法。

(1)滴定酸度法:以酚酞作指示剂,中和100mL牛奶中的酸所需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一般采用10mL样品。

测定方法:取10mL牛奶样品于150mL三角瓶中加20mL经煮沸冷却后的水(加水的目的是使牛奶中的碱性磷酸三钙溶解并与指示剂作用生成Ca(OH)2,使滴定酸度降低约2°T),再加0.5%酚酞指示剂0.5mL(3~5滴)混匀,用0.1mol/L NaOH标液滴定到微红色30s不褪色。所消耗NaOH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乘以10,即为滴定酸度(°T)。

牛奶之界限酸度的测定:向试管中加入5mL牛奶和等量的水,滴加0.25mL 0.5%的酚酞指示液,再加5mL 0.018mol/L或0.02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摇动混合,观察结果。在0.018mol/L氢氧化钠标准液的试管中酚酞不褪色者,牛奶酸度低于18°T;在0.02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不褪色者,牛奶酸度低于20°T。

(2)酒精试验法:酒精有脱水作用,当在牛奶中加入酒精后,牛奶酪蛋白胶粒周围水化层被脱掉,胶粒变成只带负电荷的不稳定状态。当牛奶的酸度增高时,H+与负电荷作用,胶粒变为电中性而发生沉淀。因此牛奶的酸度与引起酪蛋白沉淀的酒精浓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故可利用不同浓度的酒精检测奶样,以是否结絮来判定奶的酸度。

方法是取2~3mL奶样注入试管内,加入等量的某种浓度的中性酒精(68°、70°、72°),迅速充分混匀后观察结果。若在68°酒精中不出现絮片,说明酸度低于20°T,为合格奶;在70°酒精中不出现絮片者,说明酸度低于19°T,为较新鲜奶;在72°酒精中不出现絮片者,酸度低于18°T,为良质鲜奶。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1.第一阶段――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有关资料

(1)牛奶的组成:化学成分很复杂,至少有100多种,主要成分由水、脂肪、磷脂、蛋白质、乳糖、无机盐等组成。一般牛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为:水分87.5%,脂肪3.5%,蛋白质3.4%,乳糖4.6%,无机盐0.7%。

(2)新鲜牛奶的特征:新鲜正常的牛乳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或淡黄色。乳中的酪蛋白酸钙和磷酸钙胶粒及脂肪球对光的不规则反射产生乳白色;脂溶性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使乳略带灰黄色;水溶性的核黄素使乳清呈荧光性黄绿色。

(3)牛奶酸度概念:由于乳牛的品种、饲料、挤乳和泌乳期的不同,其酸度略有不同。正常鲜乳的pH在6.5~6.7之间,而初乳和酸败乳的pH低于6.4。如果在挤奶,抽吸,储藏和转移中过于剧烈时,也会导致酸度的提高,这是由于脂解(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造成的。

2.第二阶段――学生探究

分别采集同温下存放时间不同或存放时间相同但存放温度不同的同品牌鲜奶样品,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用滴定酸度法和酒精试验法对各样品进行牛奶鲜度的检测。其间,教师要积极引导,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滴定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启发学生设计合理的记录表。(表例见表1、表2和表3。表中数据均为以市售伊利盒装纯奶为案例所得的实验数据)。

(3)启发学生想想还可以改变什么因素来考察影响牛奶新鲜度的因素(比如强烈震荡,敞口放置或见光放置等)。

(4)启发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测牛奶的新鲜度(比如家里常用的煮沸方法)。

(5)让学生比较不同检验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并填写表4。

(6)让学生对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3.第三阶段――报告及讨论分析实验成果

(1)展示学生的记录表,让学生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表述,并进行自我评价。

(2)倾听学生实验中的感悟与收获。

(3)启发学生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如何分离牛奶中的乳蛋白?如何测得牛奶中的钙含量;如何检验牛奶中是否掺淀粉、豆浆或食盐等等。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宜安排3-4课时。课内与课外可以相结合。

(2)注重培养学生对现象或信息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

(3)具体实施方案可由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设定。不强求统一的程序,而要求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和认知过程,特别注意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研究意识。

(4)课程的实施取向应该是一个学习化的过程,让“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回归到了学生身上。

(5)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探索中充实自己。

(6)应该把评价尺子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评价主体。

参考文献

[1] 伍远辉,罗宿星,勾华.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实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3):73-74

[2] 袁孝凤,陶虹.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化学教学,2001,(10):11-13

[3] 贾飞云,冉鸣.网络环境下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90-92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慢性白血病;血液分析仪;研究进展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到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组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病死率中,白血病位居全国第七位,死亡人群多在35岁以下年轻患者。白血病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症状并不完全相似,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对患者的治疗康复造成极大影响,血液分析仪可准确检测患者血细胞组成以及细胞数量的变化,帮助医生观察患者血液中异常部分,及时做出对应措施,因此血液分析仪的应用对于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确诊有着极大的作用。

1.血液分析仪检验的概念以及意义

1.1血液分析仪检验的概念

血液分析仪是临床常使用的用于检验患者血液的医疗器械,血液分析仪又称为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和血球计数仪等。血液分析仪根据血细胞信号的获取方式不同,其原理也归纳为光电式、电容式、电阻式、离心式以及激光散射式。血液分析仪检查方法包括体积电导激光散射法、体积测量法、高频导电性、激光散射测量技术、电阻抗射频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技术、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嗜碱性粒细胞检测系统、淋巴单核粒细胞检测系统、幼稚细胞检测系统、激光散射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多角度偏振激光散射技术。随着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细胞分析技术由二维空间转变为了三维空间,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和现今时代非常先进的流式细胞仪相同的技术,包括散射光检测技术、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1]。

1.2血液分析仪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急慢性白血病并不会出现临床特征,慢性白血病患者多数会出现乏力以及发热等表现,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会出现白细胞异常增长等现象。急性白血病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比较迅速。急性白血病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高热、明显出血、进行性贫血以及全身酸痛等。白血病的发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白血病患者前期的诊断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对白血病患者诊断多依靠于白细胞、红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因此血液分析仪在临床上逐渐广泛使用。由于白血病患者不易出现临床特征,不易察觉病情,因此血液分析仪在对临床确诊白血病患者有很大的作用。血液分析仪将对患者血液样本中存在的细胞数量等进行分析,对血液样本中的颗粒表面仔细观察,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识别记录,以此帮助医师对患者的血液内细胞数量及细胞分布进行观察[2,3]。血液分析仪在临床操作上简便快捷,检验医师可根据血液分析仪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即可,可广泛使用且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速度较快,可以快速得出患者血液样本的结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血液检测仪可反复进行使用,能对检测结果出现疑问的患者再次进行血液检测,同时也可使用血液检测仪对患者多项指标进行检测,提高准确性[4]。由此可见,血液分析仪在临床对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确诊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血液分析仪的实施方法和进展

由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表现较少,无法根据患者表现特征进行确诊,因此,血液分析仪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检验也证明,血液分析仪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确诊至关重要,下文将对血液分析仪的实施方法和进展进行详细阐述[5]。在使用血液分析仪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检测时应先注意几点:①血样。静脉血一般情况下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小,且静脉血液中的血液成分较为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率较高,因此,除了婴幼儿之外的患者,应尽量选用患者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若采气血液为末梢血液时,不宜过度局部挤压,造成血液中混入大量的组织液,容易造成局部凝血,致使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血液样本应采取第二滴血液为准。②抗凝。枸橼酸盐抗凝剂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结晶现象,可致使细胞形态改变;草酸盐的使用容易使血小板凝结,造成白细胞形态变化;而肝素抗凝过量抗凝容易造成白细胞凝结以及血小板减少;因此建议使用EDTA-2K作为血液分析仪的抗凝剂使用[6]。③稀释。采取样本时,吸氧管等需要经过校准,样本血液采取后需将真空抗凝血管外的血液需擦拭干净,血液稀释后应尽快测定。④试剂。血液分析仪检测使用时对试剂的要求非常严格,需严格的渗透压标准、稳定导电率、高标准的纯净度以及对仪器管道和阀路无腐蚀成分。⑤质量。血液样本采集后需要摇晃均匀,但在摇晃时应注意摇晃的力度,预防由于过度摇晃而造成的凝血现象,若未使用无旋转式混匀器,检测人员应将样本血液颠倒摇晃均匀至少8次。血液分析检测时应注意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以确保患者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7]。疑似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在进行样本血液采集时,应选取早晨空腹状态下的腹腔静脉血作为样本,抽取2mL血液即可,将患者身上采取的样本置入真空抗凝血管里,适当力度的摇晃均匀。注意样本检测工作需在样本采集后的2h内完成。血液样本的检测采用本院的血液分析仪(Sysmex-XN2000)帮助完成患者样本检测。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血液检测仪的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检测前应对所有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检测后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白细胞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数量计算和分类,以此帮助临床医师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8-10]。早期的血液细胞仪一般要求在检测前需要进行人工稀释,再将稀释好的患者血液样本放入计数杯内进行计数,同时需要在白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融血剂,传统的血液分析仪耗费大量精力并且准确率较低。现代的血液分析仪已经掌握自动稀释的功能,提高技术含量的同时,操作更加方便,检测速度也相对加快不少。传统的血液细胞计数仪仅能对红白细胞进行计数,需对红白细胞进行来回切换才能进行计数,现代血液检测仪可将单独的血红蛋白比色计配备,将样本加入专用的溶血剂后对白细胞进行计数,再将其倒入血红蛋白比色计,就可得到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同时血液分析仪定量的改进,可以使进入技术区域的细胞悬液定量更加精确,不会造成污染,也可判断小孔是否出现堵塞或半堵塞的问题[11,12]。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研究现状 教育建议

适应是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大学生学习适应仍然是其适应的重要内容,而且进入大学,是发生在青年期的一次重要转折,所以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对于其大学生活和未来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调整,从而与学习环境保持协调一致,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心理特征。

1.国内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1.1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及测量工具的研究。

徐小军等人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对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AQ),由两个维度、八个因素构成。学习动力维度由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压力应对三个因素构成;学习行为维度由方法应用、求助行为、信息利用、环境选择和知识应用等五个因素构成[1]。冯廷勇等认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2]。

1.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研究。

1.2.1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研究

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已有研究集中于对现状的调查上,从年级、性别、院校、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给予了许多描述。

在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发展趋势上,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随年级增高而下降[1];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增长而逐渐增长[4]―[6]。有人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期在大二[1],有人认为在大三[3],有人认为在大四学习适应性最低[1][4]。

在性别方面,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1];有研究发现学习的整体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好[2][6];也有研究发现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男生[3][5]。

在院校差异上,有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明显优于理工类、农业类,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最低[2];本科院校大学生优于专科院校大学生,旅游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得分低于其他类型高校[6];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低于公办高校[5]。

在专业差异上,理科生适应性优于文科生和艺术类[1];文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高于理科生[4]―[7]。

在生源地差异上,有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好[1][5];也有研究发现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3]。

1.2.2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也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人格特点等方面。

在教养方式上,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学习适应性优于其他教养方式[1][3]。

研究者们还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亦好,且差异显著,提示心理素质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3][7]。

人格特点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谨慎者、宜人者和情绪性较低者,其大学的学习适应水平较高[9]。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倾向越强,越倾向于外控,则他们的学习适应性越差。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学习适应性也越好。大学生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学习适应性越好[10]。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特点越积极,学习适应性越好,反之,学习适应性越差;大学生越倾向于内控归因,学习适应性越好,反之,学习适应性越差[11]。

2.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建议

2.1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时施教。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个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大一注重打好基础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大二、大三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辅导。在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要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点与高等教育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2.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不适应源于对教师的过度依赖,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投入,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等;多开展各类设计竞赛,加大对学生自主创新及科研发明的奖励。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3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发展情况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大学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冯廷勇,苏缇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3]张燕贞.广东省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影响因素研究[D].汕头大学,2007.

[4]李红燕.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9):93-96.

[5]季艳萍.民办与公办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比较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王华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7]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5):105-107.

[8]曾凡敏.5・12汶川大地震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83.

[9]毛晋平,何炎芬.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00-201.

[10]徐富明,于鹏等.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4):299.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第4篇

1. 高考英语题型能力分析

1.1听力题型

听力题型是多年来高考中一直存在的考试题型。与生活中所听的不同,考试中的听力,学生只作为旁听者来进行倾听,并不是当中的参与者,所以所获取的信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当前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采取听力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听力能力。当前我国的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国家允许部分的省和自治区等不适用听力考试。甚至有的城市会选择通过其他的考试方式来代替听力考试,导致英语的听力教学出现了后退的现象。此外,当前我国的高考听力部分缺少明确的规定。只能通过考试试卷来判断学生的能力,无法观察到学生听到听力后的反应。

1.2完形填空题型

完形填空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的能力,也是一种比较真实的阅读活动。通常完形填空会采取多项选择填空的方式或者自由填空等方式。完形填空是对学生语境中的选择能力进行判断的重要方式,当中还包括了具体语境中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在进行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使语言变得完整,同时还需要对当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因此也是对学生理解语篇能力的考查方式。

1.3阅读理解题型

阅读理解是我国英语考试中最常用的形态,也是高考中分值最大的题型。通常高考中会通过填空和选择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以便于能整体上了解到学生的基本状况。

1.4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也是开放式语篇填空。主要从语法的结构、形式和词汇等方面来进行全面性的内容分析,考验的是学生的整体语篇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必须做好对学生语法能力的教学。为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能够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语法的练习中,不断地巩固自身的语法知识,进行思考,逐渐在思维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框架。同时教师要领导学生多多练习口语,以此来让学生对语法句型更加熟悉,提升学生的效率。

2. 教学建议

2.1拓展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完全地限制于书本教学当中,应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展开知识点的拓展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教学效率的提升,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在课外时间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提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2.2形成英语思维

英语的学习并不一定是为了高考,也可以是为了在未来发展中与外国友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例如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思维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并让其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这种思维,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英语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和理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学习英语

学生的英语成绩不佳不代表着他不够努力。很多的学生英语成绩难以提升是因为他们难以理解英语,同时也没又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长久以来会形成恶性循环。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适合他们的方法,避免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将一些学习思想讲给学生听,使他们获取学习的灵感。此外,应引导他们找到学习中的乐趣,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往往会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缓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压力。

2.4重视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常用词汇的理解、对常用结构的把握以及通篇理解能力。这不仅是高考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的练习,不断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能够逐渐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内容,在不断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和英语题目的含义,才能在考试中将自身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从而提升考试的最终成绩。

3.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英语高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多方面来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形成,这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缓解学生压力,使他们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初中毕业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而言,其大部分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都是源于学习。因此,为了有效舒缓高一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团体辅导应该被完全“派上用场”。通过团体辅导,高一新生才能够逐渐转变自己的身份,更加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团体辅导和学习适应性的基本概述

团体辅导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进行团队成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是由团体领导者带领,团队中的各个成员以同一主题为目标,并针对这个主题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获得最终的领悟,从而有效地适应高中的新生活。这种团体辅导的模式能够给团队成员营造一种与社会环境相近的氛围,让团体中的所有成员能够更加融洽的与其他成员进行相处 ,并从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方法甚至是生活方法。通常情况下,团队的领导者在团体辅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必须具备过硬的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和权威性。对于高中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一的新生活,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完美”过渡。

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适应性则指的是让学生根据学习条件的不同去合理科学地调整自己的身心和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在团体辅导中,则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团体辅导的主要研究价值

在团体辅导中针对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高一新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速时期,也是其最敏感、最迷惘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如果长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困扰极其容易让学生的身心变得不健康,最后甚至会走上歪路。我所研究的学校是当地县城的重点高中,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县城中的各个乡镇学校。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无论是在人际环境上、生活环境中都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专业过硬的心理辅导的话,很多学生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时,教师必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更加能够适应高中的新生活。

三、团体辅导方案制定的理论依据

开展团体辅导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种。第一,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人们往往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进行自己行为规范的最终确定。因此,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往往能够在一个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进行模仿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善自己之前的不足之处,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高中的新生活。第二,人本理论。人本理论是理论界的“舶来品”。在人本理论中,人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的独立个体,人的感知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不管处于何种地位的人,都最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可。在人本理论的理念下,每一个都是值得信任的,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恶”也仅仅只是一种防御性的抵御而已。同时,在人本理论中,团体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人本主义鼓励每一个团队成员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利用一些巧妙的互动收获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在人本理论中,团队的情境其实就是生活情境的一种真实反映,让团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了解、相互感受,在彼此熟悉的过程中达到“治愈”的最终目的。

四、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阶段分工略述

为了更好地进行团体辅导,以便改善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阶段性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在广泛搜集和调查资料的过程中进行初步的科学性、规范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方案的实施阶段。毫无疑问,这是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我选择了本区重点高中,高一的两个班级进行现状调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与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相配套的实践研究。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专业性的课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对在实施过程中搜集和整理出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且最终形成一整套的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这是对之前工作成果梳理、汇总和总结。在这个阶段中,将之前的各种研究内容最终形成相应的成果论文等。同时,在这个阶段内,高一新生完成了一系列的心理成长与蜕变,心理防线变得更加牢固,为将来迎接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策略

通过团体辅导改善高一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有效挖掘有用资源,让学生的沟通效率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具有张力。例如,教师应当加强了解学生喜欢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喜欢的讲课语速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易懂语言的同时,加上一点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分享,或从学生身边的人际关系入手,就能将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拉伸到最大。同时,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传统的灌输式的方式应该尽量避免,而是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通过这扇窗户了解更多的外面世界的信息。

其次,在团体辅导工作中,教师还必须关注每一个成员,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过于粗糙或者是过于细致。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注重相应个体性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落实到个人,也才能让最终的团体辅导变得游刃有余,效果良好。

再次,在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具体而言,应该保证每个团队中都有各个成绩阶段学生的数量分布。避免成绩好的学生被分在一个组,也避免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被集中分配在一个组。很显然,这样的分组方式都是极其不利于团队辅导工作开展的。

最后,在开展团体辅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渗透相当数量的新鲜元素,通过这些新鲜元素的注入让学生的兴趣点始终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之上。例如,当看到学生比较困倦或者是乏力的时候,一个短小精悍的笑话或者是几句插科打诨的俏皮话都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看上去十分不起眼,但是却能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师的团队辅导,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建设。换言之,教师想要在团体辅导中收获更好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本生硬且具有距离感的关系必须被完全打破。在新形势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良师益友的关系。只有在这种良性关系的驱动之下,团体辅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并让高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得以全方位提升。

六、结语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其在面临一个新生活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工作,高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尽快适应高一新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蒙.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 徐进胜.农村高中贫困生学习适应性状况及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 王心亮.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一年级新生心理适应性的干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