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艺术品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漫画作文;高考;审题;拟题;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考以给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居多,漫画、图表类作文考得相对较少。笔者粗略统计如下:1996年全国卷考过两幅漫画,是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漫画《 》”;2000年考过四幅图形,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题目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5年福建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圆和一个不规则多边形,要求写作;2007年全国卷给出漫画“出事了吧”要求写出对现实的思考;2010年再次出现漫画作文“有鱼吃还要捉老鼠吗?”。一般来讲,漫画、图表类作文每隔三四年考一次,所以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忽视。以下从2012年福建省质检卷作文说起,浅谈漫画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试题:2012届福建省质检卷作文(略)
题目给出一组漫画,要求不脱离漫画的内容及含义作文,应当属于给材料作文。该试题的优点,首先是富有思辨性:第一幅和第三幅的内容是矛盾和对立的,所以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其次是丰富性:同样一个人对同样一个艺术品,前后评价大不相同,个中原因很多。可写的角度也是很多的。另外,可写性强:漫画涉及的角度多,能让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解读漫画的作文都有话可说。当然也存在不足,比如审题难度太大,门槛太高,离题作文相当多。
纵观本次作文,呈现以下优势:
一、给材料作文的基本模式已然形成,大多数学生能从分析材料中引出观点。这大大降低离题的风险
如:漫画中的那位先生在还未得到艺术品时,觉得艺术品在展览台上是那样精美。而当别人把艺术品送给他时,他却觉得没有先前那么精美了。其中原因就是他很轻易地就获得了艺术品。如果他经过辛勤劳作,流下汗水才获得它的话,那艺术品的光芒必将比它在展览台上更加的耀眼。又如:瓶子是他人之物时,你就会觉得瓶子是如此之美。而当瓶子是自己之物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如此普通的瓶子。因此,这组漫画告诉我们,不要羡慕他人所拥有的东西。
二、有一部分作文体现出较强的思辨性,议论有一定的深度
如:“‘现在看来并不精美。’这是老者对这件艺术品的最后评价。是这件艺术品真的不精美吗?显然不是,而是老者能长期地占有它,欣赏它,对于它的美,已有了很强的免疫力了。或者也可以说,老者已从成功捕猎到猎物的喜悦中走了出来。”
又如:不必占为己有,并不意味着要人们停止去追求的步伐,而是劝诫人们不要执著于获得某种东西,不要斤斤计较荣辱得失。这样,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没有那么糟,原来一切还是那么美。
三、出现不少关系当下、贴近生活的佳作
《幸福,来自于发现自身的美》、《收获因付出而美丽》、《勿羡慕他人之物》、《珍惜所有》等。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离题和偏题的作文较多。如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态决定成败”、“学会协作配合”、“细微之处见精神”、“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等,都偏离了漫画的含义。事实材料的运用比较贫乏,难以看到运用很好的事例。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将此次作文作为高考“风向标”,根据今年新考纲的精神,认为考生首先要了解漫画具有怎样的特点:①有针对性(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②捕捉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③运用变形、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④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其次,着力加强学生“三看”( 看漫画的标题、看画面细节、看漫画的艺术手法)理念。最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审题
考场作文,只要不离题,就算成功了。所以审题一定是重中之重。根据福建省2012年考试说明作文题的示例,命题类作文题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像这道给范围的题目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训练学生审题,最好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一要全面审读;二要分清主次;三要扎到重点;四是准确概括。
(二)拟题
题好一半文。切中要义、表达明确、颇有文采的作文题比表意不明的作文题在得分上有优势得多。“幸福,来自于发现自身的美”、“收获因付出而美丽”、“勿羡慕他人之物”、“珍惜所有”、“得之,我幸”、“现象与本质”、“角度”、“位置”、“心态”等题目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三)扣题
扣题一是指要扣住材料,引出观点。其目的是说服阅卷者,本次作文在命题者所给材料的含义之内。就如有些作文是写“心态”的。单从这个题目看,好像不切题,但如果它从材料出发,引出观点,且言之有理,恐怕就很难判它离题。例如,“在他人手中还是熠熠生光的精美艺术品,到了自己手里却成了不那么完美、 瑕疵的物品。这种从称羡到不屑的变化发人深思:他人的东西总是完美的。放眼望去,尽是值得称道的亮点,而自己的满是令人失望的瑕疵。这样的反差,起源于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态的差异。” 如果引出的观点离材料含义太远,也是偏离题意的。“为什么两个相同的瓶子在同一个人眼里会得出两个结论呢?那是因为这个人前后两次的心态不同,所以导致了感官上的差异。由此可见,心态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心态决定成败。
扣题二是指扣住题目,分析论证。
在冬天,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雪了。而在星期日,一场大雪降临了大地。
一开始还是雪粒的。噼里啪啦地,就从天上跳下来了。那么欢快,那么活泼!他跳到屋顶上,跳到木板上,跳到我的作文本上,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真是好听!
慢慢地,雪花就代替了雪粒,从空中轻盈地落下,舞着,飞着,旋转着下来了。曼妙的舞姿,惹得孩子们、大人们驻足观望。雪花笑了。于是,她越跳越美,越下越大。
真的很美呀!不时有绒毛般的雪花落下,那是雪绒呀!
我伸出手,想接住这雪花精灵,可是她落到手上便化了。我不忍,却忍不住。想抓住她,她却跳着躲开了。瞧,还在冲我笑呢!
还在下着,天空灰蒙蒙的,丝毫没有停的意思。雪精灵拿着雪花棒指挥着。于是,纷纷扬扬,扬扬纷纷。雪花们落在田野上,落在农民伯伯的土地上。瑞雪兆丰年!雪精灵,你没有忘记我们去年的约定啊!
各种关于雪的诗句涌入脑海。正当我遐想之际,一些调皮的雪花落在衣服上,煞是可爱。我找来放大镜,对着小雪花看。哇!好漂亮哦!放大了的雪花呈六角形,简直是商店卖的模具的缩写版!这真的就是大自然的精美艺术品啊!我真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惊奇,同时也更喜欢雪了。
去年,我和雪精灵约好,在今年她会来,和我一起共同享受冬天的美好。今年,我又和她约定,明年的冬天,我们一起玩,一起看雪!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语言表达修改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教学,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着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何谓主观题?何谓客观题?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说法,主观题也称主观性试题,是指应试者在解答问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对给分标准评分者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的试题。主要包括论述、作文、翻译、简答、填空、改错等。客观题也称客观性试题,是指把格式固定的答案形式提供给被试,给分标准容易掌握,评分客观的试题。主要包括选择、是非、匹配题。
显然,这种区分是从阅卷者的角度着眼的。如果从答题者的角度,每道题都是主观题,即使是ABCD勾勾划划的选择题,又何尝不需要主观判断呢?
综览全国每年十数份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此消彼长,分量悬殊,剃头挑子明显热在了主观题那一头。首先,客观题几乎只剩了选择题,而1984年曾昙花一现的匹配题却未得到继承。其次,绝大多数为单项选择,江苏卷自2006年便从正卷中取消了唯一的多项选择。再次,选择题早已从语言运用、诗歌鉴赏中退出,而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行将消失了。最显著的是分值比例,每况愈下。
选择题的分值比例一下子下滑了将近40%,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客观题越少,主观题越多,才越像一份语文试卷呢?换句话说,是不是要读得越多,就代表考得越全?写得越多,勾得越少,才越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似乎又不尽然。台湾大学统考的国文卷一向是选择题大行其道,以2009年为例,满分100分,选择题占55分,单选题17道占34分,多选题7道占21分;此外一题简答(诗歌鉴赏),一题作文。而对台湾卷的好评倒也颇不少。“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干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王丽《语文丢失了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主观性试题固然有它的优点,能清晰地反映解题过程,易于测量独到见解和创新能力,但题量小,覆盖面较小,内容效度较低。一旦过量,则会造成考点过度密集,甚至叠床架屋,重复累赘。比如两篇现代文阅读,虽然体裁有别,但考点多集中在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再者,主观题易出难改,客观题难出易改。主观题增多,从命题者而言,等于是走了条捷径,卸了个包袱,但包袱其实是丝毫未减,转嫁给阅卷者了。从答题者而言,一旦试卷中去除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轻盈灵动的选择题,每道题都需要不胜其烦地写将下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那感觉真是何其板滞、琐碎而沉重!
反过来说,选择题固然有它的缺陷,不易测量发散性思维、独创精神、文字表达,考生有猜答案的机会,但用它来考查聚合性思维、甄别能力、知识广度,不也挺合适吗?俗话说得好:一块馒头搭一块糕。《中庸》曰: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份好的试卷也该如此。
更何况好的客观题能让人忍俊不禁、过目不忘,比如前文所提到的1984年的匹配题,就堪称一份试卷中的妙笔。
下面列出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学作品十二篇,请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分别用线条连起来。(画错倒扣分)
陶渊明琵琶行
欧阳修六国论
韩愈阿房宫赋
陆游桃花源记
杜牧石钟山记
辛弃疾中山狼传
王勃捕蛇者说
杜甫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濂师说
李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马中锡梦游天姥吟留别
贾谊孔雀东南飞
这道题,是一道匹配题,也可说是一道“差额选举”题。如果要求把十二人和十二篇作品一一对应,都连起线来,也许正确率还要高些。可偏偏左右是不对等的,有的只有作者没有作品,如欧阳修、陆游、辛弃疾、宋濂、贾谊;也有的只有篇名没有作者,如《六国论》《石钟山记》《捕蛇者说》《孔雀东南飞》。再加上“唐代作家”这根竿子一横,“画错倒扣分”这柄宝剑一祭,临时抱佛脚、随便猜猜看的学生兴许就心里发毛了:谁知道究竟有几个唐代作家呢?――而这样的区分度恰恰说明了命题者的成功。
马茂元先生曾这样评价楚辞:“在文学艺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时代中最高成就的作品总是形式和内容完全相适应的。从内容来看,它不会有一点不在形式中表现的东西;从形式看,它也不会有一点多余的、与内容不相适应的成分。”
如果我们把语文试卷尤其是高考语文试卷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创作――难道不该这么要求吗?――那么这条评价应该也是适用的。不论主观题、客观题,都只是这件艺术品的形式。而借以表达的母语特点及文化内涵、需要考查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才是它的内容。一份好的语文试卷,甚至可以是寓教于乐、寓乐于考的,严肃的考查寄托在轻松的文字游戏、雅致的文化熏陶之中。
可是这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好试卷目前还只是奢望。一方面,我们很难在层出不穷的语文试题中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在题型、题量日趋凝固的试卷中,日新月异的时代所要求的日益丰富的语文素养也逐步被格式化、模块化。于是愈演愈烈的是刻板而重复的“大网捞”式训练。
一句话,我们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内容。
启功先生在《〈汉语现象论丛〉前言》里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某些方法上,‘借英鉴汉’,又有何不可!只是‘借英鉴汉’与‘以英套汉’应该有所不同。假如从汉语的现实出发,首先承认汉语自有规律,然后以英为鉴,鉴其某些适用于汉的精神、方法、乃至局部零件,岂不很好!小孩游戏,有套圈一项。如用小竹圈套小老鼠,自然没问题,如套大熊猫,就非换大圈不可了,何况汉语研究,又非套圈游戏可比呢!”
作为高考理论基础的能力层级说,正是一只舶自西方的套圈,而博大精深的国文,却如大熊猫,以彼量此,完全合身吗?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对对子占10分,标点30分,作文60分。陈寅恪先生在《关于国文题对对、作文之意义的谈话》中论及:“入学考试国文一科,原以测验考生国文之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中国文字固有其种种特点,因其特点之不同,文法亦不能应用西文文法之标准。出对子之目的,简言之即测验考生:(一)词类之分辨(二)四声之了解(三)生字及读书多少(四)思想如何,悉与国文文法有密切之关系,为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方法无疑。”正可作为语文命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须适合内容的典范。
只有对中国文字固有的特点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对高中生理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握得更深入更准确,我们的考查形式才可能允执其中,各尽其宜。
高考之所以被称为“一卷定终身”的高利害的考试,不仅在于命题,也在于阅卷。因此,对命题好丑、题型优劣的评价,不能仅从命题看命题,还要从阅卷看命题。主观题越多,试题的质量越取决于阅卷的质量。
理想的阅卷,自然是“自作自受”,由命题者包揽,一把尺子量到底。但放眼今日,每省动辄数十万考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主观题,确实成了阅卷中的一大难题。虽说是电脑阅卷,真正机读的题越来越少,大量的题目需要人脑判别。不仅是聚讼纷纭的作文,所有的简答题都煞费脑筋。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生为了务得不惜贪多,几乎把格子都填满了,将简答变成了小论文。
阅卷总是很辛苦的。陈寅恪先生曾连续三年为江西教育司阅留德学生考卷,“因看卷时间久,又患神经衰弱、失眠,并肠胃不消化等病”。而在高考阅卷点晕倒的事例,每年也都有所闻。时间紧,人手少,强度大,任务重。只能“踩点得分”,无暇“披沙拣金”,所以每年现代文大阅读的得分率总在50%左右。是每届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都不高吗?是否也有阅卷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原因呢?“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果真如此,是不是与“发现创造思维与独特表达”的命题初衷又事与愿违了呢?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试卷中主观题、客观题的讨论,试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应全面认识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的功能和优势,不能把选择题当成鸡肋,变成点缀,甚而变成“行走在消失中”的过客;应该翻翻家底,看看境外,把选择题变成试卷中流光溢彩的风景,举足轻重的东道。
第二,超越于主客观之争的,应该是追求探索汉语文的特点。只有加深了“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也才能量体裁衣,选择好相应的题型。否则,便成了孟子嘲笑的齐人,虽有一妻一妾,而本人却是个废物,日从祭者乞其余,怨不得妻妾嗟叹。
第三,两种题型,乃至某一具体题目的是非优劣,都应该放在从命题到阅卷的整个评价系统里来衡量,要经得起检验。
鼓浪屿上鳌园有联曰:“有旧谊方展新型,是小岛能成大观”。窃以为,理想中的语文试卷亦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