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兴趣;思维
在教育发展的大时代,人们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过去的“接受式”变成“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为此,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立足自主、突出探究、间以合作,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主的实践和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健全人格,为日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学习的最终动力就是认知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耐力,即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越有成效。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良好的认识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愿学。
例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们通过引导学生会意名著《水浒》中的人物,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通过构造一定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融入整个故事情节中。
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在“三拳”的描述上。第一拳:打在鼻子上――油酱铺;第二拳:眉梢――彩帛画;第三拳:太阳穴――道场。
师:故事中的人物的动作是如何描述的?如何分析的?
生:具体分析人物动作:按―赶―踢―入―踏―提。
……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人物的不同行为性格,让整个故事铺展开来,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的张开而融入其中,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会积极地探究故事的发展,思索故事中所蕴含的明暗线索,学生的探究中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
二、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
1.启发要注意情境的创设
要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如,可以设置具有冲突和矛盾的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给女儿的信》一文时,结合现在学生交往中的“雷区”,去引导学生,设置具有情感氛围的情境。关于学生男女交往的话题,往往教师讲,学生笑。这种情景很多语文老师都碰到过,是不是刻意回避?我常常这样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因为听得多了,学生往往大笑,接下来的一句便是:“可千万别偷偷摸摸地去尝禁果。”哄堂大笑,其实就是在笑声中对学生进行了告诫。让学生自己去创设爱情的情景,去思考无法正确把握正确情感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去引导,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启发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时可以通过文本的背景、作者的介绍、时代的特征、设疑激趣等方式让学生尽快融入课程。可以说语文课上具体的引导方式很多,一句引人发思的话语,一段脍炙人口的诗句,一张搞笑的图片都可以成为教师的工具。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感知“北国风光”之美,可通过投影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了基础,也可在“想”中“深”情。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声、图、影像等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主动地探究,并对课程能深入地理解,体会作者创设的情感,达到感悟生活的目的。
3.启发要注意时机
在教学启发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即在学生思维节点时启发,在学生思维出现断层时启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我思索与探究空间。如,有些教师在提出后,为了使课堂紧凑马上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没有思索的时间,没有结合课文认真探究,无法达到思维的深入和拓展。
三、大胆质疑,提升学生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问”的权力和机会,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去想、去说,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嘴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刚开始时,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不敢说、不敢想,这时教师切勿着急,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要循循善诱,用自己的激情去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用睿智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世界,让学生去质疑、思考,从而使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表独到的见解。
四、正确有效的评价,唤醒鼓励学生
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采用合适的方式,提高评价效率。”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是教师通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赞赏、鼓励性的评价,让评价方式具有鲜活性、生命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新课堂中的新问题,学生一般都有惧怕心理,害怕自己所思所想有误,不敢开口,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积极鼓励,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建立学生的自信。这样的积极评价有利于学生获得心理的成就,更加积极地探究,学生兴趣和欲望更浓了。
总之,中学语文开展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探究更深入,更有效;通过引导质疑,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正确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起到鼓励、唤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春年.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中学教学参考,2011(31).
[2]马秀玲.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N].喀什日报:汉,200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为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产生。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是在教师的强制下进行被动学习,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痛苦而繁重的任务,会扼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降低教学参与度。因此,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这样学生才能积极而主动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教与学的对立面,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被控制的从属地位,在课堂中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与选择权,将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这是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为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与信任,进而会对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是展现数学教学的魅力。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教学概念与定理,数字与符号,这样的学习本身就是枯燥无趣的。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现数学的魅力,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如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以图文声像这些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教学形式来传递数学信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静止而单调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图片、形象的图像、动听的音频与动态的视频中,让整个教学活起来、动起来,可以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我们只有重视问题的设计,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问题的探索性。探究性学习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学生发现真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问题本身要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要值得探究,有充分探究的空间。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价值,不具探索性,那么探究性学习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探索性,要以开放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的梯度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尤其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梯度性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从而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深度与广度延伸。
三、个人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
探究性学习分为个人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二者相辅相成。个人探究,是指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展开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这适合于一般性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全体学生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合作学习,这适合于复杂性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来达成一致见解。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学习,才能产生更多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是个人学习的延伸与提升,可以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展开交流与讨论,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激烈的交流与讨论中交换意见、交汇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发挥小组的优势进行创造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推向。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保驾护航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知识的过程性,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相反教师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启发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要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启发,为迷茫中的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学生一起扫清探究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在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直达探究性学习胜利的彼岸。可以说,教师就是学生探究学习漫漫征程中的领航者与护航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究性学习活动正日益成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针对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使幼儿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真正达到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使幼儿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得到有序、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 探究性学习 策略 学习活动
探究性活动是一个由老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 在探究问题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幼儿阐明“原因与结果”这个基本概念时,教师设计了“小车在哪跑得快?”这个活动。幼儿进行了提出问题――实验研究――运用方法――陈述结论等探究活动,即开展了探究活动的三个阶段性研究:自由探究阶段――引导探究阶段――分享交流阶段进行探究活动。
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将实验过程的各个信息加以处理、总结发现了“原因与结果”的内在联系,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汽车在光滑的塑料板上走得远,在地毯上走得近。教师在活动中也帮助幼儿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经验:总结出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行走的距离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阻力的关系。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走得越远;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走得就近些。在这活动中孩子学会了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测量、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了解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2 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
在探究活动中,孩子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体现出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有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强,教师在“舀水”活动中,让语言表述强的幼儿到讨论组参加讨论。在讨论“水很少时用什么工具?”有的幼儿说:“大的碗、盆不实用,但是大的盆装水多”。另一幼儿认为“用小的工具可以把水舀出来,虽然水装得少,但是会很快舀完”。还有的幼儿说:“可以把装水的大盆倾斜再用其他工具舀”。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幼儿,教师就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水在量多、量少时所用的不同工具。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量多时可以用大一些的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只有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棉布、海绵等。有的幼儿自然观察的智能强些,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创造条件开发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
3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孩子可以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设计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有一次我们做“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教师简要地讲解了游戏的内容、玩法与规则,就请幼儿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活动中发现,扮演小偷的幼儿总是赢家,扮演警察的幼儿总抓不到小偷。有的孩子玩游戏的兴趣有些不那么高涨了,教师就启发幼儿:是不是游戏的规则对小偷有利,对警察不利呀?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并最终分成三个小组来玩游戏。第一组,完善游戏规则。幼儿分组活动后,这组的幼儿自己重新组合:有的两人一起游戏,有的四人、六人一块玩,当时教师有些纳闷:“你们这小组怎么要这么多人呢?”孩子说:“这个游戏一个警察不容易抓住小偷,我要几个便衣警察躲在出口等小偷跑出来,就上去抓他!”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萌发了完善游戏规则的意识,并会使用一定的策略。第二组,规定警察与小偷的活动范围。这一组的孩子在游戏中,老是抓不住小偷,他们就很有创造性地用粉笔画出警察与小偷的活动范围,限制小偷的自由地界。在场地中画了一些网状的符号,说这是炸弹陷阱,小偷要是踩着炸弹就可以抓住他了。孩子在游戏中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提升了游戏的价值。第三组,限制小偷的行动路线。这个游戏,警察要很快地抓住小偷,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小朋友就想办法,圈画出小偷逃跑的出口,限制了小偷出逃的路线,好让“警察”能更有把握地抓住“小偷”。孩子们在这个游戏中,自由地思考、创造性地进行活动。教师也能在这个游戏中清楚了解到,孩子学会了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真实过程。
4 帮助幼儿学习用报告的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
幼儿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语言如:文字、图画、符号、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写下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舀水”活动中,幼儿讨论舀多的水与舀只有一点水所用的工具有啥不同时,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水多时可以用大一些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只有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棉布、海棉等。在活动中,他们记录了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与对照组进行舀水的状况,并且用记录单、分类表进行了统计、记录。幼儿珊记录了舀水量多的各种有效工具,幼儿坤用太阳上升的高度表示水桶里水量的多和少。从幼儿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的记录中,教师发现了幼儿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幼儿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幼儿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经验。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地理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99-01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地理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地理再发现的过程,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
一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强调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发现“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第二,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接受学习只能培养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探究学习是培养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第三,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从做中获得感性认识,再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教、学、做合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
第四,注重交流与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学习主体通过和学习客体间的交互作用――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在交互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注重过程。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地理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地理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地理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地理,让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地理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从中感受到地理发现的乐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六,给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实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进行假设;大胆尝试,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可以超越课本、超越教材、超越老师、超越自我,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创新。
四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设疑。教师以学生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设置一定容量和开放度的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起矛盾,激发探究动机,明确探究目标。
第二,探究。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联想、试探、验证等探究活动,概括出原理、法则,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三,交流。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把学生初探的成果加以提炼,使它更具有科学性。
第四,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探究活动,将探究的结论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第五,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探究性学习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概念、图例、规律等的探究,宜全班或分组讨论;对地理知识的引申、应用探究,可分组讨论,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适时点拨,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实践性作业,可采用开放性探究,学生自愿合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在寒暑假、双休日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六 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 生物实验 探究性学习 学生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将其作为生物课程改革中的突破点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生物实验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高中生物开设探究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包括:
1.开放性。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应该是很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实践中,不应把实验探究的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学生想到而又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
2.过程性。探究性实验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过程。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正因为其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使得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实验的最主要目的。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3.自主性。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并能运用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潜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1.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实验课上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如在“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为什么要以叶绿体作为标志?”“如何能加快细胞质流动的速度?”等等。
2.作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设计实验。该过程是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充分体现着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既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更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设计的方案要及时地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中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肯定,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验证。教师要更多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或相关数据。根据制定的实验设计,利用实验工具进行研究活动。对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或实验数据做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收集到的数据列成表格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还可以进行反复相同的实验,进一步对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5.得出结论、讨论交流。把各组的实验情况在班上交流,对个别异议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及时鼓励、赞扬和评价。
6.总结评价:最后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可以让学生做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教师也要给予小组或学生适当评价。
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难点:
1.实验设计难:由于受学生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完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完成难:由于以往认识的偏差和条件的限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较难。
3.实验分析难: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比较困难,特别是对实验中某些条件的忽视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偏差,难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4.过程指导难:由于探究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多种多样,实施过程意外因素无法全部预见等因素,这对教师的全程指导是一个新的挑战,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探究性实验的推行困难重重,但通过不断实践,还是摸索出一些好的做法:
1.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用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2.选择典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的优势增强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开启学生的想像之门。
3.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探究活动,全员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体智慧,培养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