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观念;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6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宋心琦教授也指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化学教学设计要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重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注重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形成,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科观念的建构。下面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引发问题,蕴含学科知识,弘扬学科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学科价值。

教师设问: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瓶口往往产生一些白色粉末,它是什么物质?又是怎样生成的呢?自然引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观察Na2CO3的颜色和状态;另一方面,知道碳酸钠可由氢氧化钠和CO2反应得到,实际上是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进一步明白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培养学生元素观和变化观等学科观念。

真实的学习情景能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化学世界。教学中要从生活和实验出发,科学而有效地创设化学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智力和情感发展。

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有利于学科观念的建构

化学观念建构不是靠简单灌输或说教,它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生成。教学设计中,在呈现相关知识的同时,应突出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实。

如分类的观念,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变化进行分类。分类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由初中知识可知,Na2CO3属于盐类,盐能与某些酸、碱、盐等反应,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较好地理解Na2CO3能与盐酸、Ca(OH)2和CaCl2等溶液分别反应的事实。从组成上看,NaHCO3与Na2CO3、H2CO3有一定相似性。可以抓住这种组成上的特点来突破对NaHCO3的认识。如NaHCO3与Na2CO3一样也能与酸反应,学生是可以掌握的。NaHCO3与H2CO3相似,推测它也能与碱反应,自然引出NaHCO3与NaOH溶液的反应。H2CO3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CO2和水,从而探究NaHCO3、Na2CO3受热时是否也会分解?教学可设计套管实验来对比验证。

分类观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就“活”了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对于以知识传授和记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而言,“观念建构”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增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的过程,只有用化学基本观念来引领知识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知识本位”教学所带来的知识学习的短期效应,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的理解和掌握。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促进学科观念的形成

化学实验呈现的信息直观,涉及的化学观念多。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实验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对于Na2CO3和NaHCO3水溶液的碱性比较,教师设计可先安排学生讨论并提出不同方案,继而分组实验,最后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对于Na2CO3和稀盐酸反应的分组实验,教师故意不提“怎么加”、“加多少”,让学生自主操作,有意制造“混乱”。混合Na2CO3溶液和盐酸时,有的学生直接倒入;有的学生逐滴加入;有的学生将Na2CO3溶液加入到盐酸中;也有的学生将盐酸加入到Na2CO3溶液中。加入的方法不同,加入的量不同,滴加的顺序不同,实验现象就不一样,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严密的实验是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好材料。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更有利于提升化学观念。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常常要借助实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之中,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层次结构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实验中促进了学生建构核心观点。

四、善于运用追问策略,探寻学生对知识和观念的理解

叶澜老师说“没有追问,就没有对话!” 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对学科观念的理解。

例如比较完Na2CO3和NaHCO3水溶液的碱性后,教师追问“从微观角度看, 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呈碱性与什么微粒有关?” 根据食盐水呈中性的常识,分析Na2CO3和NaHCO3的构成微粒,大胆推测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及强弱是与阴离子CO32-和HCO3-性质有关的,并为今后选修内容学习打下基础。再如教师演示:向2mL 0.1mol/L Na2CO3溶液滴加酚酞显红色,然后再慢慢逐滴滴加0.1mol/L稀盐酸,振荡。开始看不到明显气泡,但酚酞的颜色逐渐变浅,随着盐酸的继续滴入,有气泡产生,酚酞颜色越来越浅,直到完全消失。于是产生系列问题“开始看不到明显气泡,但酚酞的颜色逐渐变浅,说明了什么?”“随着盐酸的继续滴入,有气泡产生,酚酞颜色越来越浅,又说明了什么?”抓住“细节”引入两个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 HClNaCl+ CO2+ H2O。进而从微观角度给出转化关系:

CO32-HCO3-H2CO3H2O+CO2

CO32-需两次结合H+,离H2CO3有两步之远,而HCO3-只需结合一个H+,离H2CO3只有一步之遥,所以NaHCO3与酸反应比Na2CO3与酸反应剧烈。

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化学反应中的“微粒观”建构是在学生对典型事例(Na2CO3和稀盐酸的反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化学反应是某一层次微粒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观念,并为下面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设计追问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重视归纳与整合,强化学生对学科观念的提炼

学生初步形成的见解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个人见解做出反思、锤炼,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可迁移应用的基本观念。

教学中涉及了两个反应:NaHCO3+NaOHNa2CO3+ H2O和 Na2CO3+H2O+CO22NaHCO3,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盐还能进一步分类,若酸碱完全中和得到正盐和水,若酸部分被碱中和得到酸式盐和水。Na2CO3与NaHCO3分别属于正盐和酸式盐。通过上述反应归纳:正盐和酸式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正盐酸式盐。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今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到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且转化是有规律的学科观念。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解决情况对个人见解展开反思与讨论,在相互借鉴、辩论、质疑中使自己的认识得以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核心是在观念的引领下,使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并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学科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节课、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建立起某种学科观念,需要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在理解和应用中不断反思概括提炼而成。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对化学学科本身有整体把握,具备从具体知识中抽象出基本观念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识别观念,逐步形成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建兵. 精雕细琢,打造活力课堂——《铝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J]. 化学教学,2011,(8):31-33

[3] 保志明. 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1

[4] 毕华林,崔素芳. 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3-6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第2篇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极强,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1.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2.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并逐渐形成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读教学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字词、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预习《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列举例子来帮助理解慨念。

2.通过预习来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三、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课前准备习惯

在开学的前几节课,都需要反复地、提前地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告诉学生要准备哪些东西,每样东西放在桌子的哪个角落,想办法让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我们可以几个大组比赛,看看哪个组先准备好坐端正;也可以培养小干部,提醒学生做好准备。教师进教室后大力表扬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榜样,低年级学生喜欢效仿,马上也能坐端正。对于极个别调皮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地单独教育,找到学生的突破口,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二、课堂行为习惯

课堂行为习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坐姿,当然,也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要求他们一整节课都笔挺地坐着是很不人性化的,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当感觉学生累的时候,要安排一些小活动,如在教学“认位置”时,可以让学生排排队认前后,拍拍手认左右,摆摆学具认上下,让学生四肢运动放松一下。

另外,握笔姿势也很重要,要时刻提醒“三个一”,防止学生近视。还要求学生不随便离开座位,不随便喝水上厕所,这些要求只要教师多提醒两次,学生一般就能改正。

三、上课听讲习惯

我认为,上课听课的习惯是所有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对于上课听讲发言,我给学生定下了以下几条:(1)眼睛看好老师仔细听;(2)听的时候有想法一定不插嘴,可以举手,叫到后才能发言;(3)其他学生发言时,仔细听好他在说什么,想想他说的对吗,有不同意见要举手不插嘴;(4)点到名字回答的同学要起立站直,声音要响亮,让全班学生听到。(5)课桌上物品及抽屉内物品不随便拿出来玩弄。

四、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之处,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随意的,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让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从低年级开始,是低年级数学教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那么,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养成哪些思维习惯呢?

首先要爱上思维,把思维的惰性赶走。然后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摆弄学具,如何小组合作、如何讨论交流。然后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数学的语言一向比较严谨、精炼,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简短精炼、不嗦。开始学生并不明白什么叫“完整、简练”,我们只要经常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修改、指正,学生慢慢就会从实践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五、作业书写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经常会出现马虎、邋遢、迟交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爱写作业,并养成书写细心、卷面整洁、不拖拉作业的好习惯。要想让孩子爱上写作业,首先量要少,然后指导要细致,写完后多鼓励,少批评,很多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心灰意冷,失去学习的信心。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把作业写工整的难度很大。就像写0~9这几个数字,如果按照书本的格式,恨不得一节课只教一个字。每个字的起点和落点都有具体要求,而且要求卷面整洁,有小部分学生甚至要手把手教才行。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写,不能马虎图快,也不能太慢,用橡皮擦的时候要擦干净才能继续写。每次收作业时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交作业慢的孩子要帮助找到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绝不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拉的习惯,不然孩子到高年级后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负担。有些孩子是因为智商问题拖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帮助,不仅要允许稍晚交作业,还要利用课后进行辅导帮助;有些孩子是因为懒散拖拉作业,或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所以不会做,这样的孩子要适当的批评,并提出要求,在低年级就把孩子懒散的火苗扑灭;还有些孩子偶尔拖拉作业是有特殊原因的,要问清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批评。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低年级就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多表扬鼓励,增强孩子写作业的信心,让孩子不害怕写作业。

在教学时,一种行为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才能成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循序渐进地、长期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课堂常规的养成到位的话,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上课更加得心应手,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目前,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包括坚持节约各种资源、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高中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此外,教材还设有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高中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树立人类与自然相依存的意识。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地球复合系统。通过环境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球环境的意识。同时还要使其形成全球意识,不仅要在注区域性的环境状况,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第二,树立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意识。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物质,并给人类提供了经济、社会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因此,生物课教师都要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中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问题,它们是紧密相关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学习;尊重;鼓励

教育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致使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均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所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呆读死记、生搬硬套的局面,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探索如下:

一、师生的互相尊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充分认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师生互相尊重的、能让学生自由思考的教学环境,并且做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引导,为实现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为什么很多孩子存在厌学情绪呢?那多半是后天错误行为的结果,有些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尊重领导的重要性,但对自己的学生却“压不住火”,他们看似“很负责任”,对学生管理过严、责罚过重,不允许学生犯一点儿错误,要求学生听话,对听话的学生赞赏有加,培养出一批“小绵羊”,学生也确实比较规矩,教师自己还颇有“成就感”,但师生间失去了尊重与信任,使学生丧失了活力。这样的“负责任”不是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任,而是对自己省心的负责任,表面上勤勤恳恳,本质上自私自利。这看似“成功”的教育却存在严重的隐患,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成长的,只要不是主观故意、危害严重,对孩子的错误要多包容,当然不是纵容错误、丧失原则。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权威的观点勇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认同鼓励,培养成就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成就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不断的成就感的激励下,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形成良性循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我的学生刘××,智力很好,学习成绩中等,但时常完不成作业,班主任也叫了家长,家长也很配合,父母双双请假放下工作来到学校,但在家长到来的第二天,他依旧没有完成作业。面对此状况,我们没有放任,而是分析他问题发生的原因:虽然他智力很好,也有自尊心、上进心,但由于父母均为干部,对其期望过高,致使他的自我效能感较低,觉得自己不行,学不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改变策略,由批评教育改为认同鼓励。第一步,找他谈心,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有取得优秀成绩的潜力,如果肯努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面对老师的肯定,他自信心提高了。第二步,及时鼓励,对他课上积极的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给予肯定。成就感不断地激励着他,他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很多,不但逐步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毛病,还养成了独立思考、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在一次布置的练习题中,有一道题有难度,本想等第二天课上讲,但第二天一早,他兴冲冲地来找我,问这道题他做得对不对。当知道自己做对了这道难题时,他兴奋得脸都涨红了。成就感带给他快乐,并激励着他应对挑战。

三、树立目标是形成持久稳定的自主学习习惯的保障

或许我们觉得为祖国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之林而奋斗这样的话太空,离学生太遥远,但这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我国第一家中医院的创始人张锡纯曾说:“一个人有远大的目标就会有强大的动力。”我不失时机地讲一些名人的小故事,学生感兴趣了,顺势推荐名人传记,如:《华罗庚传》《罗斯福传》《林肯传》等,让胸怀国家、胸怀世界的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

在树立高远目标的同时,也要帮学生制定出阶段目标,如每半学期、一学期都制定具体目标,尤其给成绩差的学生设定低些的目标,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成功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期的理念更新及教学实践,换来了学生乐学、主动学的新局面,虽辛苦但欣慰,愿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深入研究与完善学生学习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