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任务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室下达的任务是授完生物必修1—《遗传与进化》。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三、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高一生物教师得到充实,由两位生物教师担任生物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压力很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生物备课组将加强集体备课,未经集体备课的课不上。我们平时要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研究,确保准确把握教材,少走弯路。
我校现在有学生530人左右,男女比例接近1:1,有10个教学班,其中文化班8个,艺体班2个,每人5个班,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说,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智力水平还可以,学生的自治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欠缺。
四、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每周有一次大集体备课:确定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考虑学生的实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试题)、作业情况;协调各班的进度;反馈上周各班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安排下周的观摩课,评课的时间、地点。
2、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班找出2名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进行总结,介绍给学生,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染力)。
3、加强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课上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操作事项的说明,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实验室做实验)。
4、自我发展: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我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5、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原则在学生自动报名的基础上开展活动。活动每2周开展一次,时间利用课外时间(晚上7:30—8:30),开展的内容包括:学习方法指导、重点难点突破、典型习题点评、讲座等等。
五、教学计划 周次
时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
2.10-2.15
2
2.16-2.22
第二章第一节(1)
第二章第一节(2)
3
2.23-3.1
第二章第一节(3)
第二章第一节(1)
4
3.2-3.8
第一章第一节(2)
第一章第二节(1)
5
3.9-3.15
第一章第二节(2)
自主检测
6
3.16-3.22
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第三节(1)
7
3.23-3.29
第二章第三节(2)
第三章第一节
8
3.30-4.5
第三章第二节
习题讲评
9
4.6-4.12
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章第四节
10
4.13-4.19
第四章 第一节(1)
第四章 第一节(2)
11
4.20-4.26
第四章 第二节
自主检测
12
4.27-5.3
自主检测讲评
劳动节放假
13
5.4-5.10
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第二节
14
5.11-5.17
第五章第三节
第六章第一节(1)
15
5.18-5.24
第六章第一节(2)
自主检测
16
5.25-5.31
自主检测讲评
第七章第一节
17
6.1-6.7
关键词:甲胎蛋白;膨胀石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酶标抗体;普鲁士蓝
1引言
甲胎蛋白AP是一种胚胎发育早期的主要血清蛋白,成人由肝细胞产生,含量极微,血清中AP的升高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放射免疫法RIA是公认的准确测定AP的方法,但存在放射性污染。近年来,各种采用非放射性标记的免疫技术相继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免疫传感器是耦联含有抗原抗体分子的生物敏感膜与信号转换器的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其测定原理基于抗原或半抗原和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2\]。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该类传感器常需要采用铂、金等贵金属或者玻碳作为电极材料,这些电极价格昂贵,限制了可抛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展。因此,基于一次性传感表面的可抛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丝网印刷电极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已有报道\[\],这类电极的主要优点在于可批量生产、一次性使用、检测操作简单等。膨胀石墨EG作为一类新型炭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6\]且制备容易符合基底电极的要求[7]。
聚吡咯PPy是一类功能高分子,可用于制作直接电化学电极功能基质膜。聚合物包埋法是一种传统的抗体固定化方法\[8\],然而包埋法可能会使抗体变性,失去活性。而且大部分的抗体包埋于聚合物基底中,不能与抗原有效结合\[9\]。本研究将PPy膜修饰到EG电极上,利用其活性基团亚氨基与交联剂戊二醛GA的一个醛基发生交联;GA上的另一个醛基用于结合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AP抗体RPantiAP。然后在传感器表面修饰一层普鲁士蓝P,由于P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因而可用于电子介体。酶标抗体上的RP能催化P的电化学氧化,因此根据峰电流的大小变化,可确定待测样品中AP的含量,从而制备了AP免疫传感器。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JM66LA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I66型电化学工作站华科普天科技有限公司。AP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领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份人血清样品由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
22基于聚吡咯修饰膨胀石墨电极的AP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根据文献\[1\],将天然鳞片石墨氧化后制备EG。称取7gEG,用压片机压制成片状的EG电极。将面积为1×cm2的EG电极浸入到含1molL吡咯,2molLNal中作为工作电极,分别以铂片和饱和甘汞电极E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在工作电极上施加8V的电位使吡咯单体在EG电极表面发生聚合。聚合1s后,将EG电极取出,用去离子水洗净,在室温下干燥,即得到PPy膜修饰的EG电极。将该修饰电极浸入到2%GA溶液中活化h,得到膨胀石墨聚吡咯戊二醛EGPPyGA电极。将1μLRPantiAP滴加到电极表面,在℃下温育min,再用p7的P冲去松散结合的酶标抗体,晾干;在固定了酶标抗体的传感器表面滴加μL2μgLAP抗原标准溶液,用于考察该免疫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
2普鲁士蓝的固定及免疫传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01-01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症状及体征 患者,女,74岁,因右下腹疼痛3天入院,疼痛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伴高热,未排气、未排便,不伴呕吐,无明显腹胀,无固定压痛点。T39.2℃,P101次/分,R20次/分,BP116/72mmHg。体征: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未扪及占位,直肠内无干结大便,截石位:直肠十二点方向触痛明显,有波动感。妇科检查:外阴已婚老年型,阴道通畅,宫颈已萎缩,子宫大小不清,盆腔内扪及一个大小约10.0cm包块,边界欠清,质中等。
1.2 其它辅助检查 (1)血球分析:WBC28.6×109/L,GR89.7%。(2)B超:胆囊壁稍厚,肠管轻度扩张。盆腔见一混合性团块,大小约10.0cm。
1.3 手术 子宫增大,如4月孕大小,子宫底左侧有一约4.0cm长之坏疽穿孔裂口,表面附着脓苔,裂口处见脓液溢出,宫腔积脓约500ml,双侧附件已萎缩。腹腔有脓液约200ml。子宫底坏疽处与直肠、小肠粘连,有粘连带形成,卡压乙状结肠及小肠。降结肠扩张明显,有脓苔附着。小肠节段性扩张,肠系膜淋巴结多处肿大。阑尾表面有脓苔附着,阑尾质地变硬,充血水肿明显。
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阑尾切除术,腹腔脓肿引流术。
1.4 病理 (1)老年性子宫内膜炎伴宫腔积脓,肌壁坏疽穿孔。(2)阑尾出血水肿,符合继发性阑尾炎。
2 影像学依据 见下图。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遗传学;传统教学
遗传学是探索生命本质的前沿学科,也是大学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遗传学的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很多内容需要依靠严密的推理和细致的思考才能掌握,因此遗传学也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1]。同时,随着学科发展,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也在增加,但学校的课时数反而减少,造成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丰富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有效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即多媒体教学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发展而形成的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等优势已被教育界人士认可、接受和使用,在遗传学教学中多媒体也被广泛采用[2-4]。但是多媒体的应用,对于不同专业体系,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领域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针对遗传学课程的特点,探索出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到传统遗传学教学中。
1 多媒体教学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将微观的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能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媒体结合起来表达教学内容,形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界面。尤其是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展示和生命活动动态的展现上,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的转录以及翻译过程的动画演示,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容易理解[5,6],其效果是传统图片结合讲解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
1.2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功能
图画和声音比数字和文字更容易让人记住,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拥有了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从认知的角度看,更容易做到在教学中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从而增强感知的相互作用,提高感知效应,利于学生记忆。例如通过图片展示二倍体与多倍体在细胞大小、果实大小的差异,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并产生深刻印象。
1.3 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随着学科发展,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也明显增多,课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板书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尤其是在绘制图表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把一些要讲解的图表组织在PPT图片上。例如讲解采用三点测验进行基因定位时,先将杂交试验结果组织在PPT上可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数少与内容多的矛盾[7]。
2 多媒体教学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不足
2.1 易导致教学速度偏快,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减少了板书时间,讲解的时间增多,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教学速度偏快,如图1中对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的讲解,如果不放慢速度,学生很难记全笔记,同时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也减少,不利于理解和记忆[8]。有的教师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没有设置顺序放映,这样幻灯片上的所有内容将同时呈现,如图1所示,当教师讲上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去看下部分的内容,影响了听讲的效果。
图1 未设置放映顺序的幻灯片
2.2 易导致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减少与学生的交流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将自己要讲的所有内容都写在PPT上(如图2所示),上课时对着多媒体讲解,以减轻课前准备的压力。这样做容易导致“念”的成分增加,“讲”的效果降低,也会减少与学生的交流。有的学生在看和听之间不能很好地兼顾,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反映长时间看PPT,容易疲劳和走神。
图2 容易引起学生疲劳的幻灯片
2.3 遗传学中的很多内容不适于使用PPT讲解
遗传学中很多内容逻辑性比较强,如链孢霉的连锁分析、遗传率的估算等,如果在PPT上讲解,不利于进行推导和启发学生,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因为一张幻灯片上能够容纳的内容有限,大部分知识往往需要在几张幻灯片上讲解,在幻灯片的切换过程中,容易打断学生的思路,不利于前后内容的互相照应。而且有的内容放在幻灯片上讲解,不如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效果好。图3是笔者下载的PPT涉及的内容,笔者认为在幻灯片上讲解,不如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清楚、明白。图3a中的内容如果一次性呈现在学生面前,容易使他们迷惑,影响理解。对于杂交试验过程,笔者的体会是如果设置了播放顺序,可以利用幻灯片讲解,如果没有设置,则用板书的方式讲解效果更好,可以随时启发学生进行推导。同时现阶段遗传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有的没有合适的动画,有的图片制作不理想,在PPT上讲解,没有传统的教学方式好。
a b
图3 多媒体教学不如传统教学效果的幻灯片
3 在遗传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尝试
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笔者在实践中曾对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学生普遍反映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好。可见对于遗传学这门逻辑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势,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多媒体教学扬长避短,针对遗传学的课程特点,采用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方式,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避免其不足,将其有机结合到传统教学方式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笔者将教学内容的提纲和主线写在多媒体上,以节约板书时间,而具体的讲解和推导则大多在黑板上进行。对于需要严密推理的内容,如遗传规律的验证、基因定位分析、遗传率的计算等,通过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推导全过程,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对于形态结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等内容,如染色体的超微结构、细菌的结合过程、DNA的转录及翻译过程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和动画来展示微观世界和事物发展的动态,直观、形象,学生容易掌握,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转页)
(上接页)
对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一些需要使用图片、动画及表格说明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因此总体讲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为辅。
图4是笔者制作的几张幻灯片,a只写出了教学内容的主线(每一项内容都设置了放映顺序),具体的讲解则是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口头陈述。这样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学生做笔记。有的内容需要用图,如细菌的杂交试验就结合有图的幻灯片b讲解。有的需要用表,如ABO血型的凝集反应,就结合有表的幻灯片c讲解。可以放动画的,就结合动画讲解,展示学生难以想象的动态过程,如DNA的转录及翻译过程、DNA的点突变等。
a b c
图4 教学用幻灯片
通过以上处理,在遗传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优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掌握抽象、艰深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这门较难的课程也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绝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些学生说遗传学是他们用心学并学得好的几门课程之一,有些学生把遗传学作为他们的考研学科,这说明以上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武军,杜丽丽,邓传良,卢龙斗.遗传学精品课程改革与建设[J].生物学通报,2011,46(4):36-38.
[2] 石春海,马秋兰,吴建国.建设遗传学课件体系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J].遗传,2006,28(8):984-988.
[3] 谢佳燕.遗传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157-158.
[4] 张红梅,陈静,陈晶,李明,赵杰.多媒体技术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6):896-897.
[5] 舒安利.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16-317.
[6] 梁旭方,彭婧,周天鸿.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因组学创新教学模式[J].遗传,2007,29(4):508-512.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它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另外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有效的途径[3]。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考核、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医学遗传学》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性质与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广泛联系,还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既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又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生机制、传递方式,为遗传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及后代再发风险的估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医治手段,从而控制遗传病在家庭中的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理,探讨国内外医学遗传学进展现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1.2 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本课程特点,经多次讨论,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能够记住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知道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了解遗传咨询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分析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的能力;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3)素质教育目标: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具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
1.3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紧扣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具体实施是以学校教学大纲为导向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灵活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体系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整门课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遗传病的基础):医学遗传学概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三大基本定律、实验一 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二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共10学时。
第二部分(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共12学时。
第三部分(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咨询、实验三 遗传咨询。共8学时。
第四部分(结业考试):共2学时。
2.2 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形成以“提出任务启发讲授学生参与归纳总结教师点评”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人类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及遗传咨询,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遗传咨询。难点为学生对典型遗传病的辨别及再发风险估计的培养。解决方法:(1)结合教学大纲、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制订本课程实施方案。(2)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为专业服务。(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3.1 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知识面广,逻辑推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其思路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对遗传学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选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开展“形象化”教学,将一些复杂的和动态的遗传过程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和生动的形式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选取合适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最大程度的模拟临床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和影响因素,树立爱患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典型、有趣的遗传病病例开展“病例”教学,力求使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及应用知识能力增强,优化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
4.1 师资情况 本门课程共有四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37岁),基本上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该队伍的师资配置合理,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4.2 实验条件 拥有实验室两间,准备室一间,每间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并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3 教材及教学资源 选用张丽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相应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参考文献、授课录像、实训指导、练习册、典型案例等, 所有资料资源共享。
5 学情分析
5.1 学情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后录取的学生, 年龄在19岁左右,身心发育已相对成熟, 有较强的理解和自学能力,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了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 因此具备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条件。
5.2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清知识脉络,把握要点;联系相关基础知识;课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熟练实训技能操作。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课前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课后做适当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
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占10%,实验实训报告占20%。终结性考核体现在理论考试上,占课程总成绩的70%。
7 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
7.1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编写在内容及形式上均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模块化教材;以核心理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教法、学法和评估体系。
7.2 课程质量评价 主要采取校内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系部领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互学互助,达到“双赢”效果。
总之,“说课”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国刚. “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6:58.
[2] 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