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文章就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方案。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分析

1 课程结构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大类,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所涉及到的课程每年都有所调整。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形成的比重关系。自专业开设以来,在课程的设置上常常“学生爱不爱学”、“课程的难易程度”等浅层次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第一门初学程序语言开设的问题,是c语言、C++还是VB,NET或JAVA?从程序语言的角度来看,争论的意义不大;但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分析,当代软件开发应用的基础是框架结构、面向对象编程等,这类程序语言的特点是提高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减少了编程过程中不必要的复杂性,第一门程序语言的选择就应以此为基点。又比如,数据库课开设问题,这几年一直是以SQLServer2000为实例教授,正在考虑以应用更广泛的Orocle为实例,但从这学期的学生接受程度上看,又举棋不定。以上所反应的现实情况说明对课时上的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间的衔接等研究工作有待提高。

2 课程设置问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每年都要调整,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应紧跟市场和学生现状的变化。但整体而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通常情况下只是将一些课程淘汰,简单地改换或添加新课程而已。例如。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专业很注重编程课程的开设,前后曾开设了C语言、JAVA、c++、VB/VB.NET、ASP/ASENET以及网络编程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的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够重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每门课程的讲授都独立进行,讲授内容既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学一些基本知识,前后程序语言衔接性差,又缺乏实际应用性。大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只是机械地按照书本上的程序进行输入操作过程,不是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他们对编程环境提供的工具应用不熟,更根本无从知晓如何阅读程序、编写程序、程序的调试、程序编写的规范与修改程序。最后尽管经过几门语言的学习与实践,最终结果老师认为学生生源差、学不好程序,学生认为编程序太难,并对程序学习望而生畏,导致走向社会只能从事本专业的最低端层次工作。其实只需看看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或国外职业教育,不难发现,他们培养的就是规范熟练的软件编码人员或基层程序员,软件产业中的“低端人才”。

三、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是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市场,深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上,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理论上“突出重点,够用为度”,实践以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为重心;二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三是就业导向,课程结构要以模块组合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该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对应岗位所属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根据岗位性质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方向。

(1)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依据企业业务逻辑和培训模式的设计,制定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利用能力分析结果倒推出实施培养的系统程序,该过程采用反推操作和逆向思维方法。

1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合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能力包括操作、服务、管理能力等,通过教与学的过程,通过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使学生适合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培养模块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安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能力分析将职业中的岗位能力细化,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必备能力分析来设置课程单元,将处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学习,增强针对性。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也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够用、实用”的思想。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去除了与主旨关系不大,结合不紧密的课程,并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进行了能力分析。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紧密跟踪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水平,不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最优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同开展核心课程。现已开发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标准,更集中地体现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特色,体现了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育特点,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软件开发技术等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要、时代特点和国内外计算机现状及时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切合实际的改革,对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学生和现代社会人才急需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相继引进了中软国际、四川华迪等校企合作课程、力争引进国内外著名IT企业认证课程和信息产业部软硬件工程师论证课程,真正实现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双证书”教育,将认证培训有机地嵌入到学历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职业技能。

(2)细化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

在整个体系中实践技能占主导地位,提高技能水平,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用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来提高每个模块的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一套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等固定模式,依据能力分析确定教学模块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实际上都有联系,但看似独立,如果没有基础模块的奠基,加固和提高模块就无法实施:每个模块的基本组成看似相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能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没有理论和实验模块,技能与课程设计模块也就无法进行。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完善教学大纲。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效、实用性的原则,既要照顾到先进性,又要兼顾普及的需要,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比如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知识。可以把整个体系视为一个“金字塔”,被放在最底层的一定是基础模块,只有基础稳固,整个塔才能经久不衰。

四、小结

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优化工程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音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可能,近几年来,许多中学学校中将音乐应用在了体育教学中,例如评比课、示范课以及展示课等。下面将对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点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应用音乐元素提出建议。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优点

(一)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中的客体,教师担任传授知识的工作,学生负责对教师传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学习,并对教师所教授的体育项目进行联系,这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枯燥无味,长时间联系之后,学生会感到疲劳。但将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之后,体育课的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开始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在练习时也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根据科学调查结果显示,声音动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够使人们的血压降低,减缓人们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使人能够放松身心,缓解人们紧张的状态;音乐能够使人体内的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加快人们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脑波的波动速度等,使人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富有朝气和活力。

(二)提高学习的质量,消除运动中的疲劳感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利用音乐能够减轻运动中的疲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节拍,运动也是如此,当运动的节奏与所选音乐的节奏保持一致时,就能够使学生跟着音乐的步伐走,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课堂的学习质量。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能够使人们的心率减慢,降低人们的血压,使肌肉得到放松,消除人们在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感。

(三)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人们将音乐的长短、强弱、快慢、停顿等称为音乐的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节奏,节奏鲜明、声音动听、旋律优美的音乐更符合人们的听觉需要;人们将他们对速度、力量变化的动力感觉称为体育节奏。研究表明,节奏鲜明的音乐能够带动人们的体育节奏,使人们根据音乐的节奏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力度和速度。音乐能够消除运动中的紧张感和疲劳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音乐的措施

(一)根据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音乐

音乐有多种风格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的旋律,只有旋律和节奏都合适的音乐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选择音乐之前,首先要考虑体育课的教学环节。

体育课的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部分:预备环节、基本环节以及放松环节。各个环节的音乐都不同,预备环节需要调动学生的运动性,适当的舒展学生的肌肉,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因此,预备环节可以选择动感力较强、节奏鲜明、欢快活泼的音乐,这种音乐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在高二的一节《形体健美操》中,教师选取了《兔子舞》这首音乐,该音乐节奏欢快,耳熟能详,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体育运动的节奏,最快速的投入到运动学习中去;基本环节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尽量选择欢快、动感的音乐,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自己运动的节奏,从而降低学生的疲劳感和紧张感,在高一的一节武术课中,教师选取了《中国人》作为基本环节的音乐,《中国人》不仅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还具有非常的音乐节奏,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在基本环节之后,学生将进入放松缓解,放松缓解适合选择轻松、柔和的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调节呼吸、心跳等速率,消除了学生的疲惫感和紧张感,在高三的一节《瑜伽》课的放松环节,教师选取了歌曲《Liekkas》,在音乐的帮助下,学生们也都能放松身心来感受音乐,快速的从运动状态调整到正常状态。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

中学体育教学课程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太极拳、瑜伽、民族传统体育等,这些课程的运动强度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当运动强度较大时,可以选择节奏欢快、动感力较强的音乐,在高一的一节《武术》课上,教师选择了歌曲《男儿当自强》,该歌曲不仅是一首动感十足、节奏欢快的音乐,还是我国武打电影中经常使用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调整了运动节奏,在这首歌的帮助下,这节课有了非常良好的课堂效果;当运动强度较小时,可以选择轻音乐或者其它柔和、优美的音乐,在高三的一节《瑜伽》课上,教师选择了柔和的轻音乐,在轻音乐的帮助下,学生们都快速的进入了学习状B。

(三)歌曲选择要考虑歌曲的内容

在歌曲选择中,不仅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环节和内容,还要考虑歌曲的内容和学生的年纪。中学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因此,在歌曲选择时,可以选择一些流行歌曲和欧美歌曲,尽量避免选择过于陈旧的歌曲。另外,歌曲选择还要考虑到歌曲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阳光、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内容的歌曲,最好不要选择一些太过成人化的歌曲。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教学之前针对音乐选择对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推荐的歌曲里面选择合适的歌曲。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尝试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如音乐与美术、音乐与体育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应用音乐能够减轻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的肌肉得到放松,缓解疲劳感、使学生跟随着音乐节奏运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中学体育教学的音乐选择需要考虑到课堂环节、课堂内容以及学生的想法,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环节、学生的需要制定不同风格的音乐,只有选择合适的音乐,音乐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瑜.山西省高校体育中音乐手段应用的现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王娟.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45,47.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促进体育教师认真分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帮助其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新形势下的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呢?

一、对体育教学做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要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对学校体育的不同认识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事实上,学校体育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是对体育运动锻炼根本目的的认识问题。就现今的学校体育思想而言,把学校体育价值观划分为手段论体育观与目的论体育观。强调运动本身之外的其他社会目标和运动主体的人本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满足与自身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单一、机械、刻板的手段论体育必将逐渐消失。

2.要走出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四大误区:教学内容的竞技化,教学过程的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的达标化。这四大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偏离了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为基础的健身目标。其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技术化,不仅造成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倒置或错位,也使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其三,体育教学的一体化忽视学生个性与差异,容易扼杀青少年好动的天性。其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广度,缩小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失去了客观性和公平性,导致评价的简单和不公正。

二、新形势下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策略

1.达成性评价

所谓达成性评价是针对某种要求,达到则给予及格成绩,如果能继续努力,达到高一层次的水平,则实行奖励性评价,以期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要求和所需付出的不同努力。这种方法较确切的反映出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也符合体育教学大纲对动作技术层次性掌握的要求。但是,平心而论这种达成性评价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如达到目标不能明确的显示学生体育能力发榨取内所达到的程度以及最后评价的对象依旧是分极化的结果等等。不过,这种方法对于体育学习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运动技术”是一种具有明确可量度的概念,其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任务,对于在客观中存在一定的可比标准的事物,的确是一种很适宜的方法。

2.学分式评价

学分式评价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益”累计,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为结束单元教学的评价制度。如耐久跑教学中,可以通过制定出几项上课的要求:出勤1分,规定时间完成定时跑3次2分,测试成绩达标2分等。最后累计学分来进行评价,打破了其他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有信心完成学习,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3.多样性评价

体育教学中单一评价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评价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强调多样性。①教师的评价,一般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这种客观准确湿度的评价,可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可是学生清楚的反馈自己的成绩和不足。②学生自我评价,开发自我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③学生相互评价,“互评”不仅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中,促使他对同学的注意,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4.非规范性评价

非规范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自然交往时,学生在教师的随机言行中所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期望和评价。非规范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并加以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价循环体”。

三、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元评价与过程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2~4周时间,通过观察、检测、问卷调查、访问等工作了解并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作好记录,对学生进行分组归类。体育教学开始,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开始。过程评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直到新生毕业。

(2)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100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50分)+运动参与成绩(50分)

身体基本活动成绩(50分)=活动过程评价(10分)+成绩进步奖(10分)+项目考核(30分)

学生在速度、耐力、投掷、弹跳、力量五方面的素质中每期选一个或两个项目进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活动表现优异,每表扬一次加1分,满分为10分,教师随时作好记录。期末考核时成绩与上一次考试相比每提高5分,成绩进步奖2分,成绩进步奖满分为10分。项目考试分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的30%,按实际成绩进行折算。三项分相加即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

运动参与成绩(50分)=出勤情况(10分)+课堂表现(20分)+课外活动,两操(10分)+自选项目(10分)

出勤情况以教师和体育干部的考核为准。课堂表现20分,包含情绪与意志力(1~5分),安全意识(1~5分),交往与合作(1~5分),学生自评(1-5分)。课外活动两操(10分),以体育组长,体育干部和教师的考评为准。自选项目(10分)即对某项技能的掌握情况1~2分,比赛规则,裁判法的了解情况1~2分,单独参与该项的情况1~2分,学生自评1~4分。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排舞;可行性分析

In high school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MiXueR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rom the dance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fitness values, and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role and enters the high school sports classroom feasibility, on the high school course in dance project of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nce. Dance as a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form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at dance in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positive meaning, for our country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a more positive response" Sunshine Sports"," Happy Sports " appeal, promote 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s based on the updat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high school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一、前言

2006年12月23日,召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目前我国高中学生存在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缺乏体育兴趣的现状,在高中开设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排舞很有必要。排舞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注重形体、姿态和动作的外在美的训练,参与形式灵活等特点成为充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不二之选。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条件,健身排舞和其他体育休闲方式一样,可以使人获得一定程度的感官满足和精神的放松。排舞多变的舞步、丰富的音乐、自由的参与形式,可以使高中生的身心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放松。增强参与者积极的自我想象,让人的个人情感产生自我满足。总之,参与排舞练习,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消除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更有的改善了练习者的饮食生活习惯,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运动的同时,你还可以聆听不同的音乐中,缓解紧张的情绪。通常,高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身心健康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排舞运动。因此,排舞在高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排舞概述

1、排舞的起源与发展

排舞(Line Dance)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排成一排跳的舞蹈,中文称其为“排舞”。它源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西部的乡村舞蹈,也叫牛仔舞。和传统的交际舞相比,排舞完全摆脱了舞伴的束缚,参与形式非常灵活。你既可以和舞伴一起跳,也可以个人单独跳;可以数十人集体跳,还可以成千上万人齐跳[2]。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2002年5月新加坡曾有11967人一起跳排舞并且由此创造出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1]。

起初是用吉它和拍手的方式起舞,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拉丁式和欧洲宫廷的舞步的融入使舞步多元化。但是其简单易学,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又可与团体共乐的健身休闲形式。排舞以一首舞曲为标准, 可由4×8拍, 6×8拍,或8×8拍等不同的循环节奏所组成。另外,每首排舞的基本跳法规律还分为2个朝向和4个朝向交替旋转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舞步。新舞曲的编制,必须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所以,同一支舞曲,全世界的跳法(舞步)都是统一的,在这个一致的舞蹈标准下,排舞的舞者可以在世界各地享受以舞会友的乐趣。

2、排舞的特点

(1)排舞动作元素的多元性 排舞的动作特点呈现多元性,是拉丁舞、爵士舞、街舞、舞厅舞等的“大集成”,包含伦巴、恰恰、华尔兹、摇滚、曼波、牛仔及其他舞蹈的基本步,其舞步的选择自由度非常大。一支舞曲的步伐统一,但对上肢和躯干动作没有做具体规定,每个舞者都可以跳出自己的风格。尽管动作多元,许多舞蹈元素组合参与其中,但除了步伐的统一外,对于身体及手臂的动作并无统一要求,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基础自编动作。每个舞者都可以跳出自己的风格,展现完全属于自己心灵的诠释。

(2)排舞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排舞音乐是具有浓厚牛仔风格的美国西部乡村歌曲,有经典的西洋老歌,也有许多现代音乐元素,如爵士、拉丁、华尔兹、街舞,以及世界名曲,甚至歌剧主题曲。现行的舞曲已达3000多首,在现有舞曲中,排舞的舞步无一雷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是排舞创编的资源库。由于不断有新的乐曲出现,新的舞步也相应产生,如今流行的舞曲一般由世界知名的排舞老师依照舞曲的歌词意境及节奏风格编舞,动作选择设计完全取决于音乐特点和风格,具有高度匹配性。音乐与动作的一致性不仅体现出艺术美感,也让舞者体验到二者融合的愉悦感。多元的舞曲可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需求。高中生热情奔放、激情洋溢,可以选择拉丁舞、爵士舞、街舞等舞曲;中老年人则可以选择舒缓柔情的舞厅舞曲目。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及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对国内文献资料的统一调查归纳,选出有用资料,综合报刊杂志相关文献,尽可能多的搜集整理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和搜索相关网址,以达到论文资料收集的最佳效果。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查阅排舞的相关网站,为本文提供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在襄汾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发放教师问卷10份,收回10份;发放学生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初步设计出问卷后,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对其反复整理修改,最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由数据可见,双方的男女差异度均不超过20%,证明笔者所做的的问卷调查符合客观规律,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详情见表1、表2。

表1 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调查总人数 女性

人数 男性

人数 总发放问卷数 总回收问卷数 回收率 有效问卷数 有效率

教师

学生 10

100 6

57 4

43 10

100 10

100 100%

100% 10

87 100%

87%

表2 被调查者男女比例统计表

总数 女性人数 占总数% 男性人数 占总数%

教师

学生 10

100 6

57 60%

57% 4

43 40%

43%

(3)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回来的问卷数据,仔细验证对照后,剔除无效问卷,剩下的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Excel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数据。

四、排舞在高中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1、高中学生对排舞的了解及兴趣程度

笔者对襄汾高级中学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对各个体育项目兴趣选项调查结果中看出(表3),喜欢篮球占15.1%,乒乓球占14.9%,健美操占11.9%,羽毛球占19%,排舞的比例达23.9%。调查发现高中生并非乐意参加这项运动,但相对于其它项目而言,排舞的比例却最高,故开设排舞课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至于有些学生对排舞的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排舞这项运动,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精神生活封闭,对接受新的事物不是很敏感,再加上现阶段我们对排舞在高中的宣传力度不够所导致[1]。这说明现在的高中生也在迫切追求新兴时尚健身运动,摆脱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使之更加人性化,自由化。这些教学内容符合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生理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

表3 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对各体育项目兴趣选项的调查结果

年级 人数 不同项目的兴趣选项百分比

羽毛球 乒乓球 排球 篮球 武术 健美操 排舞

高一

高二

高三 35

35

30 20

17.1

20 11.4

20

13.3 5.7

8.5

3.3 17.1

11.4

16.7 8.5

5.7

13.3 14.3

11.4

10 22.8

25.7

23.3

2、排舞的动作简单易学

“会走路就会跳排舞”是很多练习者对排舞的评价。排舞动作简单、优美、流畅,风格特点鲜明、突出、音乐形态丰富,队形变化有趣,有无基础都可以很快融入其中进行学习和体验,优化形成的排舞与不同风格舞蹈元素的融合,更显广泛性、丰富性和时尚性。虽然排舞拥有世界统一的步法,但是它对身体动作并没有要求,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演绎出不同的韵味与风格。排舞在保证全身得到锻炼的基础上,把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了简化。动作简单易学,其专业技术要求不高,动作简单而不乏味,优美而不难掌握。对于学生而言,只要能跟上步法,跟上节奏,便可以享受排舞带来的快乐。

3、排舞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排舞属于耐力性有氧运动,练习时需要全身进行协调配合,锻炼部位比较多,因而称得上是一项“全身运动项目” [2]。 在练习结束后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以及动作的节奏感。练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运动,可以改变人体安静状态下的生理状况,促进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的活动状态,把安静时长期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改善机体健康状态。排舞的一首舞曲基本上都在3min以上, 以有氧代谢为主,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改善心肺功能, 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理机体机能, 符合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3]。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利用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因素,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有利于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和增进其健康,总之,排舞练习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健心价值,是值得在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推广的体育教学资源[4]。

4、排舞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概念记忆、形象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排舞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个舞曲,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的舞步。它最鲜明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方位变化很多很快,另一个就是要记住步伐的变化[5]。在练习过程中,首先要记住每个舞步,其次还要熟练掌握舞步,才能跟着音乐翩翩起舞。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不仅要复习已掌握的舞曲,加深记忆,还要不断有新的舞曲进行学练,通过排舞练习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6]。

5、排舞能缓解压力,放松性情

由于体育本身特点,对于塑造美的形象和培养美的情感具有很大的功能[4]。此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利用情绪和情感的积极因素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增进其健康。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扩大了交往的空间,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谈,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总之,排舞练习具有很高的健心价值,是值得在高中体育课中引入推广的体育教学资源。

6、排舞能满足高中生对形体美的追求

排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尤其是髋部及腰腹部,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对于高中学生塑造优美形体具有极大的帮助。排舞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进行的,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并以高超的舞蹈技艺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

7、排舞能满足高中生对彰显自我个性的追求

如今的学生个性张扬,不愿受约束。排舞具有“重步伐轻上肢”的特点,摆脱了别种舞蹈程式化的划一性或刻板性满足了高中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对音乐、舞蹈的理解,无拘无束的即兴发挥,在统一步伐的基础上配上各种上体姿势来诠释出属于自己的舞蹈。这种充满自主、自由和自在的舞蹈,对向往自由和彰显自我个性与价值的高中生来说无疑充满了吸引力。如今的90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又缺乏持久性,排舞在编排上“化难为易”的特点无疑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

五、结论和建议

1、结论

排舞能较好的满足高中学生身心、情感和美学等方面的需求,在学生运动参与的方式中所占比重最大,是高中学生较喜欢的运动方式。(1)排舞本身具有的特点及运动参与形式符合高中学生的运动学习规律,身心锻炼的同时也能提高参与者的运动智能、身体协调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2)排舞的教学内容、模式、场地和音乐的运用较灵活,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较好的达到普通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部分高级中级的领导尚未全面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成度受到影响。排舞具有较大的资源库,同时它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动作简单并且有方位变化。因此在排舞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把个别动作简化或动作面的转换减少,达到学生灵活掌握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和。鉴于排舞参与形式灵活,动作简单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局限于传统的集合-讲解-练习-解散的教学模式,可更多应用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集娱乐、学习为一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快乐体育的教学。排舞音乐资源丰富,参与方式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音乐和教学场地以达到便于练习,易于普及的效果。(3)高中排舞教师人数较少,培训力度不够,排舞专业技术能力较低,导致排舞教师资源短缺,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高级中学体育课程中学生对学习排舞内容的需求。

2、建议

综合上述我对排舞在高中的开设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1)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应加强各普通高中有关部门领导对高中开设排舞运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为排舞运动在普通高中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2)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要加强排舞的师资队伍培训及建设,不断加强排舞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促使排舞运动在普通高中的顺利开展;(3)在教学上,我们应大力丰富排舞的教学内容,将现阶段高中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排舞的课堂教学中去,以满足现在高中学生的需要;(4)在教材设置上,增强编写排舞教材、创编等级动作的能力,编写出适合高中生排舞教材并创编、规范等级动作,使排舞在高中教学开展中做到有章可循,结合我国民族舞蹈和音乐,最终创编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排舞,从而使排舞正式成为高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及其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定期举行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高排舞运动能力;(6)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排舞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排舞课外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适当条件下组建排舞运动队和排舞运动俱乐部,促进普通高中排舞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之,排舞是以娱乐性、健身性、趣味性、观赏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运动方式,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目前,排舞运动在世界上日益普及,并且已被列为几大最具健身性项目的首位,将它引进高中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在高中开设排舞课程的途径,相信排舞运动会在高中得以迅速普及与提高,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发挥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4): 7-10.

[2] 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休闲健身运动[J].科学养生,2007,5(10):31

[3] 吝 博.排舞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1(3):0364- 03.

[4] 吴绪敏“.阳光体育”背景下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3):86- 90.

[5] 王锋,赵瑞花.体育舞蹈进入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1997(1): 83-85.

[6] 陈 颖 丁 群 田玉宣. 在中小学开展排舞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国家与就业——理论与探讨

[7] 古维秋.排舞对我国民族健身舞发展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40-142.

[8] 林育隆,郑幸红.排舞进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2-145

高一体育教学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终身体育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建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上述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具体表述如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性的发挥。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相关文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理论研究,这类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高校进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意义、依据、现状、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另一类研究则侧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论述主要在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师资配备、场馆、器材情况、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展开的,其主要结果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涉及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领域极少,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与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发展规律。

第一,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还延用前苏联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需求。第二,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的剧增,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第三,受到高职教育突出的职业能力影响,体育课时量明显缩水,同时加上高职院校实训课这一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第四,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第五,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以及个性发展受到限制等。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检索法。通过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百度等检索相关资源,收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二是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是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和实验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论证。

四是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指对文献资料以及调查、访谈等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综合,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多种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研究内容

一是按照《纲要》构建体育课程新体系,打破传统体育课程固有模式。以整体化课程改革的思路将体育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纳入体育课程范畴,并以此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结构模式。

二是实行学生“三自主”制度,即学生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时间、自主选教师,突出参与自主性,构建宽松的体育学习环境。

三是授课形式改革。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体育俱乐部协调委员会,体育部(教研室)设体育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初级体育俱乐部主要是以体育教师负责教学管理,高一级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管理,体育教师担任项目技术指导;学校运动会由体育部(教研室)主办,体育节、健身周、单项比赛由各俱乐部主办。初级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突出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中级和高级阶段通过建立完善的体制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外体现。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根据调查显示,有9%的学生从来不听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有17%的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地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选项。二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五、结论与建议

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就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第一、二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安排。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写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打破系、班的界限。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转化。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提高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完善教学体系。要在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馆,补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以生动活泼为前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优势互补,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2]郑允勇,张英.山东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