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专业就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一部分,随着“医教协同”政策贯彻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1]。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级、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67人)的一般情况、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认知、由心理压力引起的情绪改变、躯体反应以及影响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2]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硕士一年级(2016级)63人,占37.7%;硕士二年级(2015级)52人,占31.1%;硕士三年级(2014级)52人,占31.1%;从性别角度来看,其中男生70人,占41.9%;女生97人,占58.1%。来源方面,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来自于省、市、县,116人,占69.1%,其余来自于乡村,51人,占30.9%;以是否为独生子女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调查对象为独生子女119人,占71.3%,非独生子女48人,占28.7%。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心理压力情况的总体认知。总体情况,认为“自身心理压力不大”的人数为35人,占20.9%;认为“存在一定心理压力”的人数为67人,占40.1%;认为“心理压力比较大”的人数为38人,占22.8%,认为“心理压力非常大”的人数为27人,占16.2%。对调查对象按照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等因素进行分层,研究其对研究对象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结果显示,性别(χ2=4.676)、生源地(χ2=5.01)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无影响(P>0.1);是否为独生子女(χ2=13.19)、年级(χ2=79.49)等因素对北京大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心理压力总体认知程度有影响(P<0.005)
(三)近两周内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改变和躯体反应。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症状,其中仅有13.9%的研究生从未发生过“早晨起床感觉累”,而有13.5%的调查对象“每天因焦虑引起失眠”。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其中,仅有21.8%的调查对象从未感到过“情绪低落”;而有12.8%的调查对象每天都感到“非常生气”。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前五位依次是:“学业负担”,占77.3%;“前途及就业”,占68.7%;“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学习成绩”,占56.7%;“人际交往”,占36.9%。调查对象应对心理压力的方法中前三位依次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占63.2%;“向家人、同学或朋友倾诉”,占61.8%;“自己分析遇到了什么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占54.7%。而只有10.3%、9.8%和7.7%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79.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两项影响因素有统计学关联(P<0.05)。这与独生子女通常深受家人宠爱,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学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有关[3];同时,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年7月修订版)的相关要求,临床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国家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二年级结束时,须通过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暨转博考试;在“医教协同”政策背景下,三年级结束前,须通过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因此,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调查对象产生的对自身心理压力认知的情况也存在差异。调查对象近两周内由心理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反应和躯体不适,体现在有78.2%和60.4%的调查对象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和“情绪紧张”;81.3%的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早晨起床感觉累”。说明心理压力已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调查对象心理压力来源的调查结果中,“学业负担”(占77.3%)和“学习成绩”(占56.7%)是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学业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具有较稳定的专业思想,而由此产生的压力即为其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此外,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都有可以量化的国家、北京市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层面的终末考核指标,并与研究生毕业、获取学位或继续深造挂钩,这充分体现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业水平始终是评价学习效果、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从制度层面充分引导研究生努力求学以实现培养目标。此外,“前途及择业”(占68.7%),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留京指标减少、事业编制限额等因素都从客观上使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4]。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疗环境、医患关系”(占62.2%)也成为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说明当前层出不穷的伤医事件、医患间的不信任等严峻的医疗环境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直接造成其在临床轮转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言行存在一定顾虑,担心引起医患矛盾。不仅使其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而且影响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以及临床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结论与对策
(一)通过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在“医教协同”政策大环境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的有限时间内既要完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要完成以培养科学能力为主导的学历课程,确实存在比较繁重的学业负担[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则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勇于面对学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帮助研究生树立敬畏生命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以人为本”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党、团、学组织有序安排他们来到社区中、乡村中,通过组织义诊、入户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其对弱势群体、对社会、对医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5]。从而激发其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学业、医学事业难题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
(二)建立针对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压力疏解机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3%、9.8%和7.7%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心理压力的过程中会选择向导师、辅导员以及专业心理咨询人士寻求帮助。这说明在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文关怀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导师都应为研究生提供帮助。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二级学科层面进行轮转,在导师所在科室轮转的时间通常只有几个月,繁忙的临床工作使其无法经常和导师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定期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同时督促研究生导师务必履行导师职责,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此外,针对由于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应安排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1.1河南省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2013年,河南省招收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共81所,其中13所本科院校招生专业20个,30所大专院校招生专业26个,38所中专卫校招生专业26个。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控制专业,以本科层次招生为主,5所医学专科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他专科学校招生以相关医学类专业为主。在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学校的招生中,专业设置差别不大,如护理专业开设率为100.00%,药学专业开设率为59.03%,检验专业开设率为44.51%,医学影像专业开设率为33.54%,康复治疗专业开设率为28.04%,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率为27.34%。
1.2河南省各层次医学类主要专业招生情况
护理专业招生数量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位居第三。其他专业招生人数均在5.00%以下。在招生层次比例中,大专比例最高,其次是中专。
1.3河南省卫生技术队伍需求调查
笔者对河南省3986所医疗机构(省级21所,市级174所,县级1444所,乡级2292所,村卫生室55所)的卫生技术队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省81%的医疗机构,其中2013年~2015年各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需求情况,是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各级医疗单位工作需要,结合单位人事编制数量,填报各单位拟于2013年~2015年招聘人才的实际数量,虽然目前该数据有一定滞后,但从中仍可以反映出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仍以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次是药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对学历要求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大专,对中专层次的需求数量很小。
2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与卫生人力需求适应性对比分析
2.1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不同层次院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
目前,医学类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护理专业是82所学校招生专业中趋同性最高的专业,各层次学校布点率均达到100%。其次是药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影像等。这种趋同性将会与卫生服务需求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发生冲突。
2.2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短线专业人才告急
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护理专业存在严重的培养过剩现象。护理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是直接导致河南省护理专业人才过剩、护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医院招聘呈现“百里挑一”的局面。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短线专业如麻醉、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需求均大于招生数。在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临床缺乏的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外,医学影像、临床药学、康复治疗、超声技术、麻醉及医院管理等专业也亟需补充新生力量。严重的人才缺乏,导致某些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虽然购置了影像、超声、康复设备,但缺乏使用设备的人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卫生服务的缺陷。
2.3医学类专业招生层次与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河南省医学专业招生层次偏低,与临床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本科以上层次需求远远大于招生总数,而大专、中专层次培养明显过剩。尤其是中专层次招生比例大而需求小。2.4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县乡医院需求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招生数量不能满足卫生机构需求,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缺乏。据原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医学类本科招生2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年均招收医学类学生1.6人。而河南省同期医学类本科招生平均每万人口只有1.2人,与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
3对策
以上分析显示,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和卫生行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医学教育必须调整结构,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医学教育新体系。
3.1调整层次结构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5+3”的培养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河南省第一批培训基地已启动,通过这种举措,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为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稳定的长效机制。目前河南省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只有2所,从区域卫生规划考虑,应从现有医学高等大专学校中升格一批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扩大医学类本科层次的招生。在目前不可能短期升格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选拔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大专学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目前加快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急措施。
3.2调整专业结构
鉴于河南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明显的趋同性现象,原河南省卫生厅(现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下发了《河南省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审核评估办法》,对医学类专业设置提出下述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行业需要、规模适度,坚持标准、从严掌握,支持特色、防止趋同。以省辖市为区域统筹规划单元,区域范围内已设置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增相同专业,从源头上遏制专业趋同化的状况继续发展。在专业设置评审中,按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审批人才短缺专业。
3.3整合医学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化
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中等医学教育办学机构38所,中专层次占招生总数的32.14%。而目前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目前河南省中专卫校正在进行医学教育资源的调整整合,独立设置的中专卫校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调整:
(1)在政策允许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升格为大专学校;
(2)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高等院校,目前河南省已经有5所中专卫校整体并入当地高校;
(3)在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医院,转型为医学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可根据市场需求,举办相关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和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月嫂)、健康管理员等。
4结语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1]。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2]。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3]。
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4]。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培养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1-02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能力的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医学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并成为各医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届至2014届全体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就业状况等相关数据,总结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就业现状,为深入创新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特点
1.招生规模。从表1数据可见,2010届至2014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49、322、383、428、341人,每年研究生生源增幅控制在10%左右,未出现大幅度递增现象。
表1 2010届至2014届录取人数变化
年级 硕士 博士 录取总人数 较上一年增长比例
2010届 349 27 376
2011届 322 36 358 -4.8%
2012届 383 20 403 12.6%
2013届 428 28 456 13.1%
2014届 341 97 438 -3.9%
2.生源类型构成。从表2可见,2010届至2012届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从241人逐年递增至2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则控制在110人至130人之间。从2013届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渐增加,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之前的大约2∶1上升至接近1∶1。
表2 2010届至2014届生源类型构成变化
年级 学术型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届 241 135
2011届 246 112
2012届 290 113
2013届 246 210
2014届 215 223
3.研究生生源地域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2010届至2014届研究生中,来自广西区外的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人数从2010届的167人提高到2014届的210人,与区内生源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3 2010届至2014届生源地域变化
年级 广西区内 广西区外 两者比例
2010届 209 167 1.25∶1.00
2011届 191 167 1.14∶1.00
2012届 203 200 1.01∶1.00
2013届 267 189 1.41∶1.00
2014届 228 210 1.08∶1.00
(二)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的分布性。从广西医科大学多年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区内单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0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区内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区外,这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来自区内,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西部计划的实施,呈现出区内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区外的现象。
表4 就业地区的分布性
年级 省内就业 省外就业 比例
2010届 236 140 1.68∶1
2011届 231 127 1.82∶1
2012届 240 163 1.47:1
2013届 274 182 1.51∶1
2014届 237 201 1.18∶1
2.就业城市的分布性。从表5数据上看,毕业后前往县级单位就业的依旧很少,2007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数名,而2010届与2014届则为零。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选择市以上单位就业,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研究生选择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单位就业。
表5 就业城市的分布性
年级 省会/直辖市城市 地市级城市 县级城市 比例
2010届 198 178 0 1.11∶1
2011届 190 165 3 1.15∶1
2012届 214 184 5 1.16∶1
2013届 233 217 6 1.07∶1
2014届 209 229 0 0.91∶1
注:省会/直辖市城市就业人数与地市级城市的比较
3.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表6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深造三种。近五届毕业生至医疗单位就业率分别占到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2.8%、93.6%、90.6%、93.9%、93.6%,提示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变化并不大,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不大。
表6 就业单位性质
年级 医疗单位就业 学校就业 深造(攻博或出国) 待业
2010届 349 18 9 0
2011届 335 18 3 2
2012届 365 5 11 22
2013届 428 6 7 15
2014届 410 10 8 10
二、结论
第一,招生规模增幅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在不断增加,硕士生的录取人数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内,但重心已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生源类型构成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重,由于国家鼓励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政策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受就业单位青睐并且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达到了国家建议的1∶1的比例。
第二,就业总体情况良好,且定位明确,逐步形成以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医学人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符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才精英教育”的理念。但仍需关注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部分同学宁愿选择大城市中的小医院就业也不愿意在县级医院就业的偏执就业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多数人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这也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性比较强,就业形势较好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学校应扩大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模式,还应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杂志、交流机会等宣传自己,依据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项目充分展现,增强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以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发现新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环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临床执业能力,即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同时对社会交流技能、职业素质、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及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并且进一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改进就业指导,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观不成熟和职业规划欠缺往往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自我定位迷失进而影响就业。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科学引导,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不同能力,加强就业规划、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生就业应以专职机构为阵地,以课程教育为轴线,以专业咨询为动态监控,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贯穿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校友的人脉资源、借助企业讲座及座谈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就业环境等,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帮助研究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求职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医学职业生涯。
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全民健康事业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医学研究生作为目的。而医学院校达成这一培养目的可以从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研究生实验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等方面入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日益彰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3)
[2]查远莉,蒋秋静.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索――基于武汉某高校2009硕生源及招生宣传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3]刘正新,吕兆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1)
[4]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基金项目】广西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8R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