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对策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5年来,农村高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农村高中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与同仁切磋。
一、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优势
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与城市学校相比,实验室条件没有城市的好,如没有3D打印机、基因测序室、植物组织培养室、丰富的网络资源等,但农村也有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优势:农村有着丰富的地域优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里有古老浓厚的乡土文化,有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在这里遍地开花,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其次农村高中生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农村学生淳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农村的学生,对农业、林业、渔业、家畜饲养、种植养殖业十分熟悉,甚至有的人还非常精通,本身就是行家里手。只要我们抓住农村研究性学习的这些优势,因地制宜,因人而宜,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生活经验,身边小事,科学选题,同样会将农村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我们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方面,认真调查研究当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科学制定研究课题,积极实施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根据渭源当地农作物种植的实际,确定了《小麦、柴胡、马铃薯两年三茬套种试验》,此课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主动划出地让同学们做试验田,通过两年的精心实验,取得了良好收成,并在当地推广。《地膜覆盖甘草人工种植的对比试验》将野生甘草4~5年成材入药的年限缩短为2~3年,此研究成果获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探究不同土壤对小麦发芽的影响》通过不同土壤对小麦发芽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用城市垃圾做肥料变废为宝的应用前景,《纯木质悬臂拱桥――渭源灞陵桥承重探究》通过对渭源灞陵桥承重探究,展现了劳动人民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两项作品获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渭源县地方文艺形式调查》通过走访、资料查阅等方法对渭源县地方文艺的各种形式进行搜集、整理、汇总,为挽救渭源古老传统的地方文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这些课题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到了知识,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以看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存在城市优势和农村优势问题,只不过是研究方向角度不同而已。
二、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方面
(1)对研究性学习只是政策方面的宣传介绍,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依然流于形式,只是在相应学段结束后,学生填一张学分认定表直接由教师给出该生该学段研究性学习的学分,未将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2)没有组织过选题、开题、结题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及研究性学习开题、结题报告会。
(3)办学条件不足,实验设备、网络资源、图书杂志等资源不足,且班额大,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4)教师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张,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5)仍然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手段,没有出台鼓励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导致教师对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学生提供的有效帮助少。
2.学生方面
(1)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没有问题可探究;学生不会撰写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研究性报告、不会科学地设计实验、不能够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等;没有养成动手实践、及时总结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2)学生从小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思维不够活跃,不善于或不敢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总怀疑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怕遭别人反对或讥笑。
(3)查资料的途径少甚至不会查阅资料。
(4)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不愿意与别人合作。合作与讨论意见不统一时,认为争论浪费时间或没有时间参与讨论或认为没有必要讨论等。
(5)学生虽然对研究性学习兴趣浓厚,劲头也足,但由于学生文化课学业负担重,每天陷在题海中,课外实践活动少,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又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及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6)大部分农村学生是寄宿生,信息来源少,很少看电视、接触网络,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接触少,因此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
3.家长方面
有些家长不了解研究性学习,甚至怕影响文化课学习,不赞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些家长怕学生上网浏览不健康的内容,不赞成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等。
三、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对策及建议
1.学生有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按国家课程标准和省上的各科教育意见指导书,安排开设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甘肃省教育厅规定:双休日不准补课。这样使学生有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阅读书籍;学生有时间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工厂、走向自然;有时间干一些属于哪个年龄段孩子自己想干的事情,自己能干的事情,享受一下那个年龄段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体验感悟一些课堂、书本、教师讲授中学不到的东西。
2.学生会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一级学生一入学就进行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专题讲座或播放光盘或印发详细资料,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研究性学习,会选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搜集整理资料等,就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保证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15学分的落实,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学生有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加强学校信息化资源及其它学习资源(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的建设,按全国教育信息化要求,建设好“三通两平台”,提供信息资源。可在宿舍楼、教室接上因特网,方便学生查阅资料、也可尝试一周开一节信息资源课,让学生查阅一些资料或者看一些视频资料,以补充家庭学习资源不足的情况。延长学校图书室、资料室的开放时间,同时安装电子阅览室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4.教师乐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校制定出台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政策,把教师的这部分工作计入工作量,肯定他们的这部分劳动,调动教师研究和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5.及时交流评价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以班级或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为主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开题、结题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开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记录系统》,构建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既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6.高考录取参考研究性学习
目前,一些学校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校的评价仍然以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导致学校不重视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没有安排充足的时间和经费,其次与领导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有关。但应试能力和考试分数替代不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考为导向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机制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通过高考录取参考研究性学习,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如果能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纳入到高考录取中,从制度上形成像抓高考一样抓研究性学习,破除简单的、单一的以文化课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学生、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项工作就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旦智塔.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90新问.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
关键词: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 生活中的地理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近年来,已经在各地中学广泛开展。地理学科综合性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高中地理有很多问题,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1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原因和教育价值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研究和综合的能力。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研究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去思考和发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以科学的视角和探究的态度,去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科学素养和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能锻炼学生综合处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的学习模式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很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而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1.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元素
高中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众多可利用的元素,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住房问题,城市交通问题,旅游中的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物产与饮食的问题等等。可研究的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促进和与学生合作。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参与学生研究过程,平等合作,必要时进行指导,促进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开拓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2.1了解学生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最好是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设法研究解决。但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各有侧重。是否能够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可行,都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学生现在的地理知识与研究能力为前提。
2.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步骤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能力的高低,因人而异。教师因根据学生的基础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师帮助提出。教师还可以罗列一些问题让学生选择。这些问题有的可行,有的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进行综合的判断或修改,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指出一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现象,给定一个研究的方向。
经过几次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应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看待日常现象的素养,学生就可以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了。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或者题目稍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研究小组的共同讨论。
我校六名学生,在第三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成功的自己发现了问题。这六名同学,来自我校附近的八一钢铁厂,家住钢铁厂家属区。在那附近有一座小山,他们自小在那里玩,钢铁厂在小山周边堆放垃圾,那座小山被学生们称为“垃圾山”。学习了高中地理中的工业区位因素、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八一钢铁厂“垃圾山”的危害及处理意见》。
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报,多阅读、关注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来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寻找缺点和不足;发现人们的需要;提出希望和理想;探询事物的交叉和留意异常的现象五个切入点来寻找课题。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而言,关注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
2.3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指导
我们通常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2.3.1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写出开题报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的方向,方式方法,确定研究的范围,进行小组分工,确定每一位成员所要承担的任务,活动步骤及阶段目标,研究所需的必要条件,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等。
2.3.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
这个时候学习或者重温相关知识,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八一钢铁厂“垃圾山”的危害及处理意见》这一课题,首先可以一起重温工业区位因素等内容。
2.3.3参与学生的研究
地理知识范围广大,内容丰富,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对教师可能也是全新的。这时候,要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可以共同讨论,查阅资料,与其它学科教师合作。
2.3.4开拓校内外各种资源
为了方便学生研究工作的进行,要帮助学生开拓各种资源。校内,如视听材料、多媒体软件、图书杂志以及其他老师的学术专长等;校外,如家长帮助、学校周围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遗址、社区特色、企业团体等。
3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1避免教师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地理问题综合性强,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着真实生活的复杂,研究的成果应具有开放性。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可能研究的结果与学生的预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才更体现实践性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3.2避免学生的研究偏见
日常生活纷繁复杂,而地理问题涉及的方面又很多。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研究偏见。心中有研究活动的预期成果,有时会对研究活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学生有时会不自觉的向有利于研究预期成果的方向收集资料。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客观的态度,应该尽量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可以试着让各研究小组之间交换问题研究。例如A小组确定的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由B小组来进行。而A小组负责研究B小组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加客观。
3.3全体学生都应该参与研究性学习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参加的课题。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避免进行活动的总是少数的精英。这应该由指导教师采取有效的监控。
结语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的创新,综合的运用各科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在研究中形成符合科学的客观态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黄耀杰。《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曾祥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构建与办学目标相一致的特色校发展模式
1.理清创建工作思路
2.构建阶段目标体系
第一步,通过专题培训,全体教师都能够形成共识并主动参与项目的试验探索;成立项目研究工作室,建立领导、组织、管理系统和专家指导机制;形成学习项目试验的具体落实途径和检测评价标准。
第二步,总结阶段经验,教师撰写相关论文,进行学生项目研究成果展示;建立北京项目试验目标地,和美国等国家开展高中的合作、交流、游学等互访交流活动;开展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经验交流活动以及成果展示活动。
第三步,通过项目试验研究,全校教师进一步形成“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终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共识;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为其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优秀毕业生奠基。
3.构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组织上,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核心团队。校长亲自抓“十二五”总规划中的特色校建设规划,相关处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制度上,建立与特色建设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把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根据特色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各研究项目单位制定适合本组的研究计划,每个学期总结研究成果。资源上,加大特色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物力资源保障,组织相关人员考察学习,进行专项研究实验,邀请专家讲学,召开专题研讨会议,确保学校特色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特色建设目标的实现。科研上,组成科研课题研究,教科室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发挥科研为先导的引领作用。
创建特色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校建设的关键,为加速我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弥补年轻教师偏多的弱点,分“梯度”培养。
骨干教师是学科带头人,是常规工作完成的模范。为此,学校选派12名骨干教师出国学习,20多人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请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到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已开设4个名师工作室,把特级教师等名师的经验推出去。市级化学学科带头人吴海君荣获全国说课大赛一等奖,市级物理骨干教师王仕新荣获全国高中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市级骨干教师张洪斌带领学校男篮11次夺得北京市高中男篮冠军,他的名师工作室对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挥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指派骨干教师作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或观摩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成立“青年教师沙龙”,引导青年教师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王英莉、王金海、苏颖娜、王仕新、刘岩等5位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获首届高中教师新课程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一等奖,另有3位青年骨干教师获得二、三等奖。
开辟特色校建设的“绿色通道”
1.提炼必修课程的实践要素
学校组织力量研发《密云二中新课程社会实践实施纲要》。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主要学科教学改革的专项实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上进行科研实验探索。学校先后组织了语文、生物、英语、数学、物理等五个学科的全市性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全市有1200名多教师或教研员到我校参加研讨活动。
2.开设多种社会实践类型的选修课、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每周安排一节选修课加入课表,学生跨班级自选课程。每学期都有40多种选修课课程。每个月组织一项学生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校内实践活动积极性,更使特长生有了自我发展的广阔舞台。组织军训磨炼学生革命英雄主义的意志;通过校内执勤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能力。
3.创造有语言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视为隐性的教育课程,将每一个物质实体当作文化教育因素对待,将可见的显性文化元素和隐性的教育元素结合起来,通过物质实体与心灵感受的和谐关系,体现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学校初步实现了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书香化: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锻炼活动区功能齐全,综合体育馆全市一流,图书馆藏书11万多册,校园网与互联网链接,沟通每位教师的笔记本电脑终端。庄重的孔子像、神圣的论语走廊、醒目的标语传递着厚德博学的理念,楼道内展示的科学家画像引导着学生的追求目标,橱窗优秀教师和学生的事迹熏陶着见贤思齐的风尚,文明礼仪标兵的执勤示范标志着向善的情操,专业展室的奖杯、证书演奏着学校辉煌历程的旋律。
4.校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学校选择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每个学期学生都有200多项研究立项课题。选派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实践活动设计。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立项、开题、研究、调查报告与解题的指导教师,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
5.走进社区和实践基地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学校先后创建了“四路一园”的学生实践基地,由团委或年级组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或周末组织学生到乡镇或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社区开设英语角,为光荣院孤寡老人演出等,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每学期年级组都组织全体学生到市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参观了清华、北大和国家体育场等人文景观,并进行了拓展训练;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美国、日本、韩国等考察学习,并与美国和韩国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
全体学生参与特色校建设
1.健身育心的体育活动,创建了浓浓的体育文化
密云二中是“全国传统体育项目(田径、篮球)学校”。田径队近年来参加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连创佳绩:2009年市47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冠军4人;2010年市级竞赛夺得7枚金牌;2011年市田径试点校比赛取得了6项第一名,其中张伯伦、邵楠、李健代表北京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取得佳绩,市教委授予密云二中“学校贡献奖”称号。
密云二中男女篮球队都是北京市强队,女篮夺得北京市高中生女篮冠军。男篮从1997年成为北京高中男篮冠军以来,夺得北京市冠军11次,全国冠亚军1次,季军2次,代表北京市出访台湾和韩国。为北京市青年队和高校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
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雷打不动”。每学年都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体育文化节。学生综合体能素质不断提高,2009被教育部和国家体委授予“群体运动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体能抽测名列北京市第一名。
2.观察实验的科技活动,培养了创新意识
把学校科技教育和社会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我校获得“2004年北京市百万家庭数字生活技能大赛”家庭队第一名,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优胜奖。
组织专题科研小组深入密云水库地区、石匣小流域治理工程处、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科研报告。学校已经出版了“社会实践论文集”等学生科技论文作品集。
深入街道,进行科技宣传和科学普及活动。有的班级对市民学外语进行辅导;有的班级配合工商局执法人员宣传识别假冒商品活动,有的班级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爱鸟周、热爱地球等宣传活动。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的写法工作报告要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全面的、发展式的记录。它要综述课题的来源、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经历了哪些阶段(从开题到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再到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结束的时间与工作进展)、主要成果以及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它的内容应涵盖:
1、写清课题的名称、立项编号、研究经历的时间、从那几个方面对课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这部分主要说清楚课题的研究的线索。
2、组建课题小组,说明谁负责和实施研究。
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强调思想是灵魂的作用。
4、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采用的方法,这部分简明扼要就行。
5、提炼研究的结果并指出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6、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7、课题变更情况的说明。
简而言之,工作报告就是说清楚谁在什么时间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获得了研究成果以及说清楚成果的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范文“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实施与学生信息素养相配套的实践研究”是xx省教育学会“十一”课题规划立项课题,又是本校重要研究课题。
本课题周期为两年(XX年1月—XX年2月),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由课题负责人张国栋校长,丽、屈建伟、孙文娇、贾新颖、陈笑竹、尹钰老师共同研究,目前课题研究研究完成了课题准备、课题立项工作,课题实施阶段、现在进入课题结题部分,自从立项以来,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作,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概述
将信息技术考试与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整合,找到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编著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与素质,随着时代信息化的发展,经过短短的几十年,信息素养的含义已很明确的演变成此时代的所需的一种品质与素养。
由此我们即可总结出新的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食"
学科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食",学生在学科课的学习中增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储备,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主题性研究"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科课程整合为"配菜"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它课程,不但能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提高信息素养也起了不断补充和逐步完善的作用。
3、各种传媒为"佐料"
电脑报刊、杂志和相关的电视频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好这些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例如,如果学校给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规定了读报时间,让学生定期学习相关读物。若学生在学习《电脑小神童》,it行业成功人士的经历,以及对制造病毒程序人员的惩罚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4、建好学习环境"生力军"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
5、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学校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硬件、软件和潜件建设。由于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只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发展,导致硬件设备成了摆设,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口号,学科教学成了形式。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加强"三件"的建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件"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6、家庭教育是"地方军"
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地方军",我们通过"校-家"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7、社会教育是"游击队"
社会培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社区教育或少年宫的电脑爱好者俱乐部,鼓励他们参加少儿计算机水平考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实践证明,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参加水平考试,拿到了证明自己学习水平的证书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劲头更大了。这样,信息技术也实现了因材施教。
8、搭好学习形式"表演场"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信息技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只有以多种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学习铺路搭桥。
9、建设生活应用"主舞台"
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
10、组织个性发展"分会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特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偏爱信息技术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是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方式。
(2) 结合课例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动态幻灯片>是选自xx大学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播放效果>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点具备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多媒体作品的能力,这节课是使演示作品由静态的变为动态,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所以这一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能过这个典型课例让学生能够对幻灯片中的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学会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比较,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信心;同学们之间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适时的提出愿望,将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表线肤浅,不求甚解,老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注重间接兴趣的作用,在平等才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联系生活和实践操作体会来实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3)落实《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如何将建构主义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在提高信息技术会考过关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对学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要求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及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主学习必须以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为保障,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几本习题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纲要》从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的地位,突出了对信息技术课考查的操作方式(无纸化),侧重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从dos(笔试)到windos(上机操作)的一个过程,形式上立足于计算机网络,采用工作站/服务器的网络化模式,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发展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也预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肯定该课题在本校或本地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研究该课题的背景.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组建一个长期稳定不变的研究团队.确定总课题的研究目标,达成度及总体方案.以课题负责人具体分工落实各项研究任务.
2.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总课题的研究目标下确定自己的了课题,每一子课题都要有一具体负责人,由总课题负责人进行协调.子课题的研究提倡大题小做,以小见大,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3.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动态.复杂的研究过程,需要课题组全体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持之以恒.团结协作才能达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要避免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拼拼凑凑的现象发生.课题研究的过程重点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开展了课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研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⒈)前期准备。课题组成员认真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通过有关的调查,搜集详尽的材料(如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访谈等),同时初步确定针对课题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初步确定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还针对性地作一些理论准备。
(⒉)收集材料。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⑴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收集课堂教学第一手资料,借助摄像机等作为辅助观察的手段,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在课堂观察中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这样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这样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
⑵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度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我们通过与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⒊)分析研究。围绕案例材料作技术分析,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体现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了案例分析的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
(⒋)形成案例。在对案例材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述形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经过以下步骤: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断完善。撰写案例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情节合情合理,材料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力求生动。
2、寻求信息技术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中力求将信息技术会考与学生信息素养并重,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以阶段性目的而言,信息技术会考是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水平的衡量尺度,而且是最直接的尺度,使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和相关知识无疑是重要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需要教师在宏观上先于学生完成对课程脉络的提炼,而这种精练的直接指向就是课程的考核内容,并把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微观上,分清该课程知识的核心性知识和外延性知识的界限,以及两者的内在联系,理清形成知识体系的知识点各自的外延。
(2)在丰富考核点以提高知识含金量、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下,在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下,又需要教师以点带面,将课堂内外打通,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应用状况,以及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
(3)由教师在课堂上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引出课题,然后讲授核心知识,并且明确诸如哪些是考试重点内容等,再介绍相关的外延性知识,在介绍的同时,对前面的基础性知识点进行应用形的回顾,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这时学生的兴趣也应该随之达到新的峰值,随后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就会加强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实际上吸收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所在,对教师备课以及备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师生比喻成金字塔,那么教师这个塔基的宽厚程度,就决定了学生这个塔尖的高度。
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课题组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开展活动,涉及信息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分析传递、信息的报告和总结等各个方面,其中结合学习、生活制作电子报刊、powerpoint演示文稿、网页设计、flash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内容,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调动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得到自主发展。并且在保定市、涿州市教育局等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几十名学生获奖。
4、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xx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和信息技术会考大纲,自行编制符合教学客观实际需要的习题集。将《大纲》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分解到各章节知识的学习中去,实现日常教学信息技术会考和信息素养养成的结合。
5、发表研究成果论文多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课上的提问设计》;《关于学生上网现象的思考与对策》;《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二、课题研究主要过程
1. 组内讨论并确定课题
开题的方式一般是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由课题负责人报告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评选工作。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结合课题内容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际,对学校学生举办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期间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学生课外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活动.。教师校本培训;软件、硬件设备的建设、维护。
2.查找资料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怎么搜集资料
坚持围绕研究主题的指导思想,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设计科学、明确的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适当的科学的方法,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档案、调查访问、发放问卷、实验观察、实验测试、学生作业等多条渠道、多种手段,传统手段、现代手段,广泛搜集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实际的包括文字、实物、声像等各种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设计调查问卷
一是题目,要与调查目的相符,不要给被调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
二是指导语或说明信,包括称谓、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与被调查者的利益关系、回答问题的要求、两方的责任,最后注明联系人、联系地址及电话等;
三是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事实问题、态度问题(意见、情感、动机、观点等);
开放式问卷,就是不事先给出问题选择答案有由问答者自己作答的一类问卷。这种问卷任由调查对象发表己见,更有利于反映真情,了解调查对象的独特观点、思想;但数据不标准化,处理就困难。对于不能用几种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详加讨论的复杂问题,使用开放式问卷比较恰当。
2. 课题研究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的相套的课题研究,使学习能够进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状态。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强调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化。以作品、论文,会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能够使用各种会考内容所要求的应用软件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应考能力水平进一步步为营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活动课外小组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能够写出一定水平的论文,提高利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
教师通过编写适用于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的习题集,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
4.进行资料整理并着手写论文
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5.结稿
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并请领导对项目质量进行终结性测评。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集。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1、学生会考及格率达到80%以上,
2、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3、编著将信息技术考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统一的校本教材
最终成果转化:
1、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2、学生能熟练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学生能掌握网络的有关操作
4、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动手能力增加
5、形成新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推广。
6、提高教师新型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论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发表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丛书;论文《浅议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市级一等奖。贾新颖的论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要点》获市级三等奖。
2、优质课、教学设计:丽的教学设计《网页动画》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二等奖;教案《函数运算》获市级三等奖;孙文娇的教案《excel入门》获市级教案评比三等奖;丽指导的作品《透视环境》获市级一等奖并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标兵”称号。
3、型课例、主题性学习网站:
典型课件《动态幻灯片》获保定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主题性学习网站《信息检索》获三等奖;
4、课件:《计算机硬件组成》在保定cai课件评比中获高中组三等奖;《flash动画制作—符号绘制》、《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internet基础知识》均获奖。
5、在XX会考中取得参考1194人、获a等为539人占参考人数45%,获b等为499人占参考人数42%,获c等为137人占参考人数11%,获d奖 19人占参考人数2%,其中优秀率为98%,不合格率为2%。
6、竞赛获奖情况:在XX年保定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教师丽、孙文娇、屈建伟、尹钰、陈笑竹、贾新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王凯军获高中组一等奖、殷跃、罗淼、于颢柏、侯颖、白玉宝获高中组二等奖、邢辰轩、赵晶晶、康举、朱祺龙、董昊铭、李栋、赵乾宇、马龙、景岩柳获高中组三等奖。
四、经验体会、问题与不足
更新观念 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曾经作过一次书面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劳技课。在高考指挥棒下团团转的人们很难理解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甚至社会的学子们有多重要。人的主观意识落后于客观现实,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要认识这件事很重要并不容易。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学校教育正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在中学中,计算机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
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知识,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人们从事各种工作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也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环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化,突出了学习的交互性,改变了世界了界限。从课程的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只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先进教育设施、设备,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