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第1篇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第2篇

一、修正教育评价目的,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袁贵仁部长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提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提高质量,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提高教育质量的整体目标要求。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呢?树立怎样的教育质量观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小学阶段的教育总任务是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做好准备。具体说,即让儿童掌握人类积累起来最基本、最起码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小学教育就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德育为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基。我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就以此为目的,并以此指导学校落实各项教育工作,同时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对学校的评价,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家长都认同素质教育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更有意义,意识到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业成绩更重要,逐渐淡薄了以分数高低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意识,使其树立良好的教育质量观,营造教育科学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丰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含了:品德与身心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学业负担情况、对学校的认同、其他方面等五大领域16个评价要素。品德与身心发展水平包含了习惯养成、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水平包含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潜能与特长;学业负担则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及学习压力;对学校的认同方面就包括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教科研质量、学校的管理现状、办学特色和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对学校的认同度;其他方面就是对学校教育成果的肯定。丰富的评价内容涉及到学校的师生发展、学校发展及学校管理,这样一来,便于学校工作的整合和规划,更有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

2. 增加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有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和学校的整体: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品德与身心发展、学业发展”,并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主线贯穿在一切的教育活动中,以实现“阳光、博趣、创新”的育人目标;对教师个体的评价包含课堂教学、教师素养发展等,主要是为了能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育效果;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对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学校管理状况及师生、家长、社会人士对学校的办学质量的认同,目的是让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学生的培育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教师的R党沙だ氩豢学校的培养,学校的发展必须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来推动。因此,学生、教师、学校,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这三者朝同一方向发展,劲往一头使,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明确评价标准

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而评价标准则集中体现了评价活动所依据的价值准则。正是评价标准所蕴含的价值准则,使具体的评价活动获得意义,决定了评价结论。确定评价标准是整个评价方案实施的核心。为了能有效推进教育评价的实施工作,我们确定了评价的细则,统一了评价标准,把评价指标内容分解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同时可进行量化的评比,让教育综合评价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

4. 改变评价方式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第3篇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的倾向,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育人质量作为价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明确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要求,开拓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境界。

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关键环节是转变育人方式。要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为前提,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重点,以转变学校管理模式为支撑,以转变教育价制度为关键,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守教育的本位价值和基本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教育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转变育人方式,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全过程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教育。

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应该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重视他们的能力培养、人格修养和身心健康;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表现,更要关心他们长远的发展;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区分层次、尊重个性。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发展的期望。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转变育人方式,要以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为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注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引导学生多样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转变师生交往方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价值引导―主动参与”的关系,从单向传授转变为互动对话,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转变育人方式,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三级课程结构完备、有序衔接、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国家和地方课程设置、安排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开发校本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适应性和选择性,使学校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学校特色、风格的形成。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直面现实,破解难题,高度重视并下气力解决好“减负”问题。要积极推动“减负增效”工作,改革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低效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改革作业的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改革考试方法,增强考试的教育性、激励性和发展性;逐步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减负”政策、措施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不仅要为学生减负,也要为教师减负,要切实通过改革创新,减轻师生的身心负担。

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德才兼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变说教式为体验式,变被动发展为自主发展,变注重形式为注重实效,提高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主动发展的能力。

转变学校管理方式

转变育人方式,要求转变学校管理方式。《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管理促进发展”的理念,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努力克服教育管理功利化、行政化、模式化的倾向,扭转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快乐和健康,换取学校的升学率;牺牲多数师生的发展权益,换取少数人的功名;牺牲学校的长远发展,换取眼前利益等错误做法。要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应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管理应改变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教育规律和办学目标,运用科学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整合资源、创造条件、优化管理,使制度机制服务于人的发展。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的管理,关键是教师队伍的管理。学校管理要坚持教师优先原则,不仅要关注教师工作业绩,更要关注教师专业精神,关注教师专业成长。要以教师为本,满足教职员工合理的发展需求,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要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改变以命令、控制、束缚为特征的刚性管理手段,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激励等柔性的管理手段,要从抓好教师行为方式的变革入手,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

转变学校管理方式,要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校长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确立清晰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办学目标,以思想引领发展,以目标凝聚力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转变学校管理方式,还要理顺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关键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重点要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做到统筹有力、权责明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改变过去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实现依法治校、自主管理,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转变教育价方式

转变育人方式,必须抓住转变价方式这个“牛鼻子”,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注重发挥价的教育、引导、激励、改进功能,淡化选拔、甄别的功能,探索构建发展性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的价指导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转变教育价方式,根本是要改革学生价,要倡导并践行新课程的价理念,促进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性的分析;价方式从只重视纸笔考试转向开放及多样化;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凸显价的育人功能。

转变教育价方式,重点是要改革教师价,要把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价教师的关键指标,把教师科学有效地价学生,作为价教师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树立全面而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价观。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量化价,而应采用增值价,更加注重过程,更加注重实效。学校对教师的价应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第4篇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质量评价的冲突

长期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观对中学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以应试能力的终端数据作为主要依据仍是大多数社会个体对中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若各学校为迎合这种评价和趋势而扭曲其进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造成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亟待解决,首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并拟定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2.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与评价标准

应试教育价值观仅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进行的是大众教育。相比较起来,素质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内在性和完整性,教育的对象也更为全面。因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才是中学教育发展必经的科学道路。中学生是中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及其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学教育评价标准应定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并有利于社会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包括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形式。

二、中学教育中的师生沟通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尤其是心理沟通),如何避免所谓的“代沟”问题,如何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成长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当代中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也是沟通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日常中学教育中,师生沟通的过程与结果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难题和结果,有时甚至会事与愿违。在本人看来,师生沟通的主要障碍主要存在于:师生间具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差异;对人或事的认知能力的不同;师生间情绪、情感上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如果能针对上述师生沟通中的三种障碍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那么师生沟通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改善。作为老师,一定要避免“单向沟通”,即过于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强迫学生接受的行为。

针对第二种障碍,师生的自我认知程度及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均会对沟通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科知识结构必须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即要做到:认真把握好学科的结构特点,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将应教授的内容进行整合编码,使其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促进老师对学生情绪、情感的理解,首先就要求老师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对其有爱心、细心和耐心,这样才能做到坦诚相见;同时,在与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沟通时,则要做到“听其言,观其形,析其因,明其心,知其情”。如此一来,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化,找到其根本原因并帮助其解决困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德育 改革创新 现存问题

小学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学生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时期。全球生态化、网络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要求小学德育工作者不断改革与创新,解决德育观念陈旧,德育目标和价值错位,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德育评价不当等问题,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

1.树立德育新理念

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德育观和学生观,即从道德权威者向道德成长者转变,教师不再以一个道德的先知者、一个道德的完善者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向孩子学习,和孩子共成长”,这些观念我们不能漠视和小看,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化、成人孩子化、孩子成人化。这就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与学生角色是互换的、平等的,彼此的心灵是开放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道德观教育引导学生,同时学生质朴率直的个性也将影响教师人格的发展,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补充,实现道德的共同提升。传统德育较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忽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发展和独立的情感体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生活即德育的理念。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是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创新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要从“高、大、全”的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这已成为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理念。

2.优化德育环境

学生、教师、家长、群众、政府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未达成一致共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各界要大力宣传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面对人类面临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等灾难性威胁,教育者要促使小学生树立生态理念,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初步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建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等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认识和保护动植物。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为绿色城市创建方案献计献策。引导小学生通过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决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3.方法和途径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要由单一的模式变为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单一的灌输式的德育已不适应现在的小学生教育,传统的道德尊严已经受到了挑战和质疑。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的萌芽,在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也有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与孩子共同成长已经是现代德育的新理念。为此,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模式、德育体验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参与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德育方法和途径:一是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创新小学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的德育课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设计班会,参与校园社团管理等,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德育改革与创新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感恩、尊重别人、社交礼仪等。德育改革首先应从转变家长入手,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三是教育的信息化正在课堂内外悄然发生,教师的教法变了,学生的学法变了,现代教育技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轻松掌握知识。信息化为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4.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今天单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做法阻碍了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实施绿色评价的新思路,综合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要看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状况;既关注全面发展,又要看个性特长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又要看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学校和社会都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为推进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