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减灾扶贫

减灾扶贫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扶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灾减灾扶贫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防灾减灾扶贫,努力促使全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潜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扶贫可以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促使效率的更快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把思想政治工作与防灾减灾扶贫工作充分、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应用于减灾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教育,提高人道主义意识,培育全社会扶危济困的自觉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扶贫,持续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大力开展人道主义教育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弘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厚的氛围能够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约束人,思想政治工作有良好的基层基础和组织形式,防灾减灾扶贫工作重点在基层,因此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扶贫思想、救灾知识、减灾扶贫政策,提高全民慈善意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灾自救能力。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渲染氛围,让思想政治工作入脑入心。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减灾扶贫思想政治工作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针对性,由于减灾扶贫对象不同,其思想、言论、行为也是多样的复杂的,同时个人有不同性格、理解能力、文化水平、社会阅历、工作态度、适应性等,对于同等事件、现象、突发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想,采取不同的措施。

所以,减灾扶贫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可以利用事件的针对性和个人、岗位的针对性相结合。针对城镇低保人员、下岗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天灾人祸人员、基层员工等,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过程中,积极开展减灾扶贫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道主义传播。有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扶贫专业知识,实现“我为人人”。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减灾扶贫工作中的前沿性

防灾减灾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完善财政机制、完善农村防灾减灾机制、事前预防等。灾害教育要普及到每个人,包括老人、小孩。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组织上强化领导。在城乡社区建立一个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一个防灾救灾工作预案;构建一个形式多样的减灾宣传载体;建设一支抢险工作应急小分队;建设一处避险转移安置场所;建立一个耳熟能详的灾情预警预报网络;建立一个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立一本需转移人员花名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经常正确的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减灾扶贫工作中各种安抚、慰问、稳定工作的不断开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对防灾减灾扶贫工作的促进。

同时,当前思想扶贫也成为防灾减灾扶贫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从某种意义说,思想扶贫甚至还重于物质扶贫。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和帮扶队能做的工作,是有限的,并不能包打天下。因而,要想在扶贫之路上继续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就要有所创新,把思想扶贫做深做细。

思想扶贫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对年龄较大的贫困村民而言,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进行相关讲座,不仅仅普及农业技术,也要普及政策知识;对年轻的贫困村民而言,可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参加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学习一技之长,走出去。对特困家庭实施救助式扶贫,例如,六安市2009年度,城乡特困家庭纳入低保救助对象16.36万户33.19万人,发放低保救助金3.23亿元,救助困难群众,大病患者13482人,发放医疗救助金3270万元,从而既为贫困家庭解决了基本生活,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减灾扶贫工作中的创新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组织的精神、文件、政策等,随着新形势的要求,如何创新也摆在了思想政治工作面前。

防灾减灾扶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市场经济的思维,人性化的办法,正确分析扶贫对象的思想状态,准确把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力度。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完善的人才优势、宣传优势、组织优势,在此创新工作中,积极应用宣传媒体,发动群众,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可以起到互动、互助、促进的效果,创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工作预案范文第2篇

按照省政府部署和《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要求,《*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并经省政府浙政发函〔*〕29号的批准。《规划》科学地分析了*市农业资源特点、优势与开发潜力,阐述了全市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导向,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和对策措施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认真实施好《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经市政府同意,就加快实施《*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知如下:

一、贯彻执行《条例》,积极推进《规划》实施

(一)把《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制定农业重大政策和决策时,要充分吸收和采纳《规划》的有关内容。同时,把落实《规划》与实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科技、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把实施《规划》与实施本部门的专项规划协调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规划》实施网络,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市发展改革委是全市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贯彻执行《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加强对全市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主要职责,应定期开展全市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工作。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对所辖领域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并根据综合管理部门的要求开展分析评价工作。

(三)依法建立“三项制度、一大体系”。按照《条例》规定,建立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综合评价制度,对全市农业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调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建立农业自然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凡是对农业自然资源可能产生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都要开展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工作,并将其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查与论证的主要依据。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督促项目业主开展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并组织开展对评价报告的审查,确保基本建设项目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建立农业自然资源重点保护山区和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共享体系,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部门要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合力建设农业自然资源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提高资源信息利用率。

二、优化区域布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一)以《规划》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通过对农业功能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各地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建设5大功能区,21个产业带的农业总体布局和形成杭州湾南岸绍虞平原都市农业、曹娥江两岸特色农业、浦阳江两岸优势农业三块产业集聚区和龙门会稽山地、天台四明山地两大生态保护区的“π”形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的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优势和拳头产品,积极投身于现代化的产业带建设,做强做大农业区域特色经济。

(二)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区域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

1.绍虞平原都市农业发展区,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文化娱乐型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成全国和全省重要的特色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供应中心,建成杭州湾南岸农产品物流中心;

2.浦阳江河谷丘陵优势农业开发区,要努力建设成为*市粮食、畜牧、水产等重要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形成珍珠、供港猪、蔬菜等外向型农业特色区块,培育成全国淡水珍珠养殖、加工交易中心;

3.会稽、龙门山地自然生态保护区,要建设成为*市良好的生态屏障和集休闲观光、避暑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发展形成茶叶、香榧、笋竹、毛板红板栗等名特优产业群;

4.曹娥江河谷丘陵台地特色农业开发区,要建成*市无公害和绿色粮油、蔬菜、优质生猪、禽蛋、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珠茶、长毛兔、小京生、白术、蚕种、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培育成全国长毛兔良种繁育基地和供应中心;

5.四明、天台山地森林生态保护区,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建成曹娥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产业。

(三)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要确保全市18万公顷基本农田总量平衡,保护和建设好12.7万公顷标准农田。切实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在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75万吨上下,保证年粮食生产总量85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达到45%以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扶持茶叶、水产、畜禽、蔬菜、花卉、笋竹、干鲜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绿色茶都”、构建“花卉强市”、提升“珍珠之乡”、创建“蔬菜大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三、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一要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支出每年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二要认真执行国发〔2004〕8号文件,按照各县(市)不低于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15%部分资金,切实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开发。三要充分发挥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鼓励引导各方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

(二)加强水利建设。以加强农村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农村水电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为龙头,开展“千万农民饮用水”、“千万亩十亿方”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村生活生产用水,改善农村水环境。到2010年,环杭州湾标准海塘达到100—300年一遇,各县(市)新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重要建制镇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平原、虞北平原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并要突出解决内涝问题。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面改善和解决100万农民饮用水水质条件。

(三)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把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规划》实施的重点内容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增加投入,提高建设水平,并通过整合,把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与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到2010年,全市建成标准农田12.7万公顷,新改造中低产田5万公顷,全面提升地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要求,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完善生态公益林经营机制,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加强海涂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认真抓好林业迹地更新改造,加强封山育林工作等,积极推进全市13.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建设。

(五)加强农业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以加强气象、水文、防汛的现代化建设和动植物疫病及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自动监测和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开展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加强山区小流域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和重点农区的防灾抗灾工程建设;制定台风、干旱、洪涝、寒潮、阴雨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预案;完善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伤农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农业抗御各种灾害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四、依托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建立以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企业、社会多元化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到2010年,力争在提高粮食单产、动植物品种改良、农业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平均达到9年。加快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农技推广零距离。通过农村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和科技信息网建设,加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以开放的思路拓展农业、以市场的手段经营农业,提高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重点发展茶叶、珍珠、供港猪、长毛兔、绍鸭、优质稻米、蔬菜、花卉、名果、竹笋等10个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要按照“扶大、扶特、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建成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其中超亿元50家;三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与杭州湾南岸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集中发展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推进“农改超”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现代流通网络,振兴农产品市场与物流业;四要深化开放型农业,力争在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外拓市场和外向创汇上有新突破,促进农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达到7.5亿美元,外建基地面积400千公顷以上。

(三)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发推广循环农业高新技术和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要通过安全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实施保护性农业耕作技术和高效节水综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实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二要通过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以沼气、太阳能为核心的,与农村废弃物的生态化处理密切相结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实现农业废物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创新;三要通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及源头污染防控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和农村河网水系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实现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水体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四要通过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弃土地复被,土壤培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实现农村土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创新;五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加工中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洁净化生产模式创新。

五、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建立优势农产品保护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功能定位和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以粮油、蔬菜、淡水鱼、畜禽等为主要内容的5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保护区:绍虞平原的粮、油、渔、鸭产业带,种子种苗产业带;浦阳江河谷区的粮、菜、渔、畜产业带;曹娥江河谷区的粮、渔、畜、禽产业带,粮、菜、花卉、长毛兔产业带。

(二)以名优特产品为重点,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带保护区。根据*市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预测,建立10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保护区:绍虞平原海涂的特种水产产业带;浦阳江河谷区的珍珠产业带;会稽、龙门山地的食用笋、竹制品产业带,香榧产业带,名优茶产业带;曹娥江河谷丘陵台地区的茶桑、果蔬、小京生花生、白术产业带;四明、天台山地的毛竹、板栗产业带,名优茶产业带,桃形李、花卉产业带,花卉、杨桐柃木产业带等。

(三)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建立农业自然生态保护区。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功能定位和农业生态建设的需要,建立19个农业自然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的镜湖湿地公园,曹娥江口候鸟湿地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的鉴湖自然山水风景区,汤浦水库水源涵养区,东白湖水源保护区,南山水库风景名胜区,沃洲湖风景区,石壁水库水源保护区,钦寸水库水源保护区,隐潭水库水源保护区;属于风景名胜区的兰亭风景及水湖涵养区,会稽山(平水江)风景区,五泄、斗岩风景区;森林公园有兰亭国家级森林公园,诸暨枫桥森林公园,香榧森林公园与种质资源保护区,嵊州金庭生态景观林区,新昌天姥山森林公园,新昌罗坑山森林公园等。

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合理调整村庄社区空间布局。根据*市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以“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为龙头,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实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形成一般建制镇——中心村——自然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空间布局。通过城中村改造和撤并小型村、帮扶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等优化村庄布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争取到2010年,完成行政村撤并工作,把城中村改造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把50%左右的其它行政村改造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新农村。

(二)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以硬件建设为主,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加快农村村容村貌改造、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等各项整治,健全农村环境保洁和绿化养护机制,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