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为组员,整个引进过程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长期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参与实验带教;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实验课带教工作,不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加大了带教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使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更好地衔接。带教教师参与实验室准备工作针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验技术和实际操作为基本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由半年到一年不等。专业教师要参加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各课程的实验预示、实验准备、实验课带教、开放实验室项目的确立、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拟订等。通过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各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能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建立实验教学队伍考核机制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生物技术实验室承担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须参加考核。考核以闭卷考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把此次考核作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考核成绩将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个承担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仪器。但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现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实验室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场所,新增加了1个发酵室、1个细胞培养室、1个微生物培养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500平方米;2011年,实验室在原有超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生物发酵与提取系统、高速逆流色谱等高档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与山东省财政厅共同投资近300万元购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大型实验仪器,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自2006年实验室组建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实验室人员日常管理规定、实验物品管理规定、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另外,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分册,比如实验室涉及有毒微生物的保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电、气等危险因素的应急预案;对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物品管理,包括平时实验药品的损耗情况、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我们引入了相关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对实验室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各项工作也将日新月异。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重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及有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和《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新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制度为顺利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提供了保障。千方百计做好实验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由实验室主任监督其全面落实情况,对于出现的违章情况报生物科学学院办公室处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对于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重要规定,应张贴在实验室明显易见的地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不得违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09-01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通常意义上指检验科)是医院运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不仅是与患者直接接触,而且还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接触。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检验科工作人员自身感染,医院病人的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所以检验科是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的科室,如2003年香港、台湾的医学实验室和2004年北京、安徽两地由CDC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知识欠缺、观念陈旧、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设施不全等。医学实验室能否做到生物安全防护已成为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关键;同时,检验科作为医院的重大传染源,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医院检验科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存在较多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原因,旨在提高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效能,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 领导重视不够,人员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部分医院领导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特别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后,往往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这项工作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而不予重视。尽管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院领导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了对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感染监测和管理工作。但还是在对检验科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购买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仪器和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小,例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经常可能接触结核病人,结核菌的检查按国家相关规定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但很多基层医院没有生物安全柜,据不完全统计,在遵义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近百余家在开展结核菌的检测工作,其中有生物安全柜者只有极少数,存在严重不足。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方面,科室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的相关学习班和会议,许多人员并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的岗前培训教育。

近几年来,尤其在SARS大流行后,国家各级疾控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人员的相关培训,但大多数认为,生物安全是微生物检验专业的事情,培训时重点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而目前大多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是轮换工作,结果造成整体工作人员的认识还是不到位,正如某些技师所说“在学校和教科书上从来没有教我们采一个患者的血要洗一次手或消毒”,而多年养成的习惯使某些技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无法适应,在工作中经常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镜;接触感染性标本时不戴防护手套;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处理不严格;在实验中途用污染的手接听电话;工作人员穿污染的工作服进休息间,或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刚毕业的医学生中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认识不足更是一种普通现象。

1.2 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制度漏洞 科室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预防感染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范、安全的标本管理制度、消毒及清洗制度、感染后检测制度等没有具体规定,对突发事件如血液或体液的飞溅污染、细菌分离鉴定时的污染、强酸强碱配制时的损伤、玻璃器皿破碎误伤等没有明确的消毒和监测等处理制度。有的把科室消毒剂的保存和配备完全交由临时工管理;没有制定科室内大扫除的制度或制定了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另外,标本的接收、分离、处置存放等制度亟待完善。

1.3 防护意识落后,防护设施不全 有的人员只重视本科检验业务,轻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只重视自身保护,轻视对患者的隔离;有的人员甚至以操作方便为理由,既不保护自己,也不保护患者。另外还存在隔离衣、防护眼镜、洗手设备、通风设备不足;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用房比较紧张,有的工作间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卫生学上的缺陷,这也间接地增加了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医院感染的机会。

2 管理对策

2.1 更新观念,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领导挂帅,坚决改正检验科“重检轻防”的思想。让全科人员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它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宗旨,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它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相关文件及管理办法,根据科室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落实到人,定期监测、检查、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

2.2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内容涉及到实际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检验人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旧的知识层次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只有人的认识得到提高,才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认识首先是提高领导的认识,领导应带头学习和遵守废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技术等;其次是科室要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人的健康权是第一人权。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多用一副手套多花冤枉钱”的说法,这种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提高医疗成本、降低收入利润的认识是对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健康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医院感染工作的不了解和曲解。另外医学继续教育在我国已形成制度化,有必要借助这一平台,确保检验工作者日常实用知识点的不断更新。

2.3 增加资金投入,购置防护设备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一些设备,如购置生物安全柜、安装免提电话机,安装自动洗手装置等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强对勤杂人员的管理 对卫生勤杂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讲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知识,如医院规章制度、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用垃圾、生垃圾、正确先手方法、消毒隔离观念、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等。使他(她)们认识到保洁工作质量与科室环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做到地面无垃圾,墙壁、门窗、玻璃无灰尘,厕所清洁无异味,废品垃圾及时处理,减少污染源,做好保洁工作,使环境整洁优美。

2.5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和医用废弃物处理 检验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来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静肪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对使用过的注射器、采血针、吸管、加样器吸头等医疗废弃物放入消毒桶内,经高温消毒高压消毒后,再做废弃物处理。

2.6 检验器具的消毒处理 各种器具应及时清洗和用高效环保消毒剂消毒。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自我防护意识不足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有生物危害的试验时不按规定穿隔离衣,不戴手套、口罩和头套,试验完毕后不洗手消毒。有些人甚至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存放个人用品,这些行为常常对其造成危害。

不正确的实验室操作安全的实验室操作是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保证。一些检验员在处理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过程中,仅凭经验而不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工作,用嘴直接吸含致病菌的液体,不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高致病性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后对接种环不进行彻底消毒。这些不安全的操作均使检验员暴露在潜在生物危险之中。

实验室菌(毒)株管理措施不足一些疾控机构实验室无完善的菌(毒)株管理制度,菌(毒)株购买、入库、传代、使用、存储均没有相关的记录,菌(毒)株保存柜无温度记录与安全锁,这些危险因素导致实验室菌(毒)株有流失而造成重大危害的风险。

感染性废弃物消毒处理不严格一些实验室对产生的高危废弃物不进行高压灭菌就直接处理,感染性废弃物不按规定进行标识,实验室污水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排出,装感染性废弃物垃圾袋无生物安全警示标志,实验室无废弃物转运交接记录和有毒有害废弃物消毒记录,所有这些都使疾控机构实验室内致病生物因子存在扩散的风险。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起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建立体系,就必须在疾控机构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和项目责任制,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疾控机构主要领导应担任委员会最高管理者,并担任第一责任人,负责审查和制定生物安全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本实验室工作涉及的各种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相关实验室应制定具体的实验室准入制定、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特殊工作区域管理制度、菌(毒)株保存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等。

健全并严格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查堵安全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前提。要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关键是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抽查活动是有效促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疾控机构实验室应建立监督检查和自查机制,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实验室内亦应建立自查和日常巡查制度,通过自查和巡查找出管理漏洞,发现安全隐患。检查工作应注重实效,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要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大胆纠正工作人员错误操作行为,避免和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改善硬件设施,减少交叉污染疾控机构实验室应按规定配置用房面积,并对布局按国家建筑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实验室要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区与生活区须明显区分。微生物实验室应按具备BSL-2实验室相关要求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等设备,实验室内应有自动感应洗手池、洗眼器、紧急冲淋器等安全防护设施。因为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保障。

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实验室应安排一定时间集中学习《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定期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通过学习培训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提高其个人防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在临床检验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仅直接接触患者,而且还要处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类标本。在每个环节上病原微生物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侵袭机体,导致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包括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医院易发生感染的因素及对策进行讨论。

1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防护设施不全: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存在业务用房分配不足,不能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致使工作人员的生活区和实验区域交叉,卫生间与患者共用,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布局不合理,通风不良。检验科基本生物安全保护设备如:紫外线消毒灯、消毒、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洗眼、洗手设备、常用消毒剂等配置不齐全或无,不能做到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2 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和消毒药品配置不足:有的实验室限制或不为工作人员购买隔离衣、防护眼镜、一次性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消毒药品不能保证足量供应。

1.3 缺少切实可行的实验室消毒制度,或制度仅流于形式:由于医院对于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支持,检验科人员很少参与到医院感染方面的管理和学习。虽然今年来医院管理提高,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具有完善的临床试验质控保证体系,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监测的标准化程序,因工作人员相对知识的缺乏而造成检验科内预防感染的制度、措施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1.4 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意识

1.4.1 有的检验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工作未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操作程序: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受污染的台面或地面不及时消毒,未按要求洗手或对手消毒,对突发事件如血液和体液的飞溅污染未及时、正确处理,这极大地增加了工作人员感染的可能性。

1.4.2 部分工作人员图方便,轻制度,忽视自我防护:在接触各种标本时不戴防护手套、口罩、帽子,张小容等报道仅有30.67%的人在操作时能戴手套;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接待客人;穿污染工作服装进入生活区;在工作中不洗手接听电话;不能按正确程序洗手;缺乏必要的预防院内感染知识和突发感染事故的处理知识,以至于不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发生意外感染事故时不知如何处理等。

2 对策

2.1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检验科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放疗和化疗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2 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近年来日渐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我国更为严重,约在50%[1]。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工作人员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1993年普通病房在2%以上,在ICU则13%[2]。

应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对其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以进行有效治疗。

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如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步骤。

2.3 对工作人员进行病原学监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可以存在于病人、医护人员,亦可存在于医院的环境中,因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非常必要。如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科室或病房进行物体表面和空气的微生物学调查,对一些特殊部门如换药室、手术室、产房、婴儿室、ICU等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并要求达到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在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数不能大于10cfu/m3,一般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不能超过200cfu/m3。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实验室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科要加强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的管理,院感专职人员要深入科室检查、指导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在知识更新、技术操作、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医院领导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规范的设计合理的布局是搞好院内感染工作的基础,在实验室布局设计时应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储藏室、休息室、试剂室及培养基室等;半污染区通常包括缓冲间、更衣室、工作人员专用卫生间及卫生通道等;污染区包括各实验室的标本收集、存放、检测室等。在每个实验室出口处设洗手池,并配备免接触式水龙头、手烘干机(或一次性试纸)及洗眼器。

对实验室的地面、台面、仪器表面、试管架和空气等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消毒方法,规定消毒时间,如:每日工作完毕应对所使用仪器表面进行消毒,每周对恒温箱、冰箱内表面进行消毒等。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还应做好记录;在发生传染性物质污染后要立即清洗、消毒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医院为工作人员提供足量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每个实验室都应配备各类应急处置所需的消毒药品并定期更换,固定存放于便于拿到的地方。

加强院、科两级的监督检查,加大奖惩力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按照制度规定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工作。

2.5 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确保各项操作按规程进行如:洗手时用洗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指、手背、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洗手时间不少于15s,最后用流动水洗净。用“七步洗手法”能有效地去除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洗手后采用消毒纸巾、纱布或毛巾擦干,不宜设置公用擦手巾。静脉采血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进行操作前要进行洗手或手消毒。采血小枕上覆盖卫生纸巾,每采血一人后揭去一张。无菌棉签、棉球、纱布等开启后使用时间为4h,未用完的重新灭菌。在操作中戴防护手套、口罩,对有潜在感染性的血液、体液等物品在操作时要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检验中被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地方,要马上用消毒剂擦拭。

2.6 加强自我防护: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宣传,使工作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习惯,充分认识不注意自我防护的后果,从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

3 小结

医院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必要的、有效的措施,促进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强化自我防护,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技术,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对各种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传播途径、医院环境以及隔离措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监测,努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贺学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药性观察[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268.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5S管理模式 实验室管理 生物学实

引言

生物化学实验室是高校生物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科研事业的重视,近年来对高校中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等的建设力度一直在增大,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保证硬件设施的合理、高效利用。目前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方面缺乏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低下、实验结果可靠性低、实验室安全没保障等[1,2]。5S管理模式是近年来许多企业为提高运营效率而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它起源于日本,是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仪器、材料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3]。将5S管理模式融入到生物学实验室日常的运行管理中,可以有效改善实验室现场的工作环境,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5S管理模式的具体含义

5S具体分为整理(ser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五个组成部分[4],因这五个词的首字母皆为S,所以统称为5S。其中,整理是指将工作场地内的所有物品材料等进行分类,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并把不用的东西清理掉,为有用的物品材料提供更加宽敞干净的存放场所;整顿是把留下的有用的材料物品进行分门别类的有序排放,同时实现名称、数量等的明确标识,以便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目标物品,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清扫是将工作场所打扫干净,包括地面、台面及仪器设备的清扫除尘等,清扫过程可以发现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并进行消除,是整理、整顿的延续;清洁是在完成前三项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标准和制度,以维持维护“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甚至加强执行力度,进一步改善现场的调理整洁程度,使现场保持较完美的状态,;素养是指通过前四项内容的不断推行,促使工作场所内的所有人员养成保持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杜绝随意性操作的发生,是取得可靠可重复性工作成果的人员保障。在这五个组成部分中,前四个部分是基础,第五个部分是核心,只有人员素养提高了,才能不管巩固和改善前四个部分的成果,使工作场所变成处于规章制度控制下的完美工作环境[5]。

实施5S管理,提升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水平

仪器设备的5S管理

现在随着对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视,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仪器设备的折旧率也比较快,每个实验室中都会不断有仪器的更新换代。因此首先要对一些无法再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清理,采用报废的处理方式。其次,对仍然能用和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整顿归类,使用频率较低的仪器设备放置于较偏僻不重要的位置,对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常规仪器设备如:天平、摇床、离心机、水浴锅及PCR仪、纯水仪等则按照常规实验流程有序的摆放在较为宽敞的学生实验区的固定位置,以方便师生的操作使用,提高实验效率。然后,确定每台仪器设备的使用负责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扫保养,并保证在使用仪器时做好使用记录。在此基础上,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定期对所有的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维护保养情况及使用记录情况等进行及时的检查,以确保所有仪器的正常运行。另外,关于仪器设备的人员素养,一方面通过奖惩制度的制定保障仪器设备的定期清扫和保养,另一方面对所有使用仪器的相关人员进行使用前的上岗培训,以保证所有人员按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从而两者想结合保障仪器设备的合理正常使用,提高有效实验数据的产出,降低仪器设备的人为损耗率。

试剂耗材的5S管理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双重需要,其存放的试剂耗材种类繁多,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摆放管理,不仅对教学实验的准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造成诸多不便,而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整个实验室的安全。试剂耗材的管理是整个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影响整个实验室实验环境的关键环节。将5S理念应用到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试剂耗材管理方面,能够很好的实现实验室中试剂、耗材以及实验样品的分门别类,清除实验室安全隐患,提高实验效率。具体实施要点如下:

1.对实验室内的所有试剂材料等进行整理,将已污染和其它无用的试剂做废液回收处理,污染和废弃的材料做丢弃处理。

2.对可用的试剂、药品、材料等则分别有序摆放于固定的位置区域:普通试剂存放于试剂柜中,并根据其固、液体状态分区而放,液体试剂又参考其用途进行更详细的区域划分,例如细胞实验、分子实验、动物实验、结构分析实验所用的试剂标准清楚放在固定的功能区域。使用频率较高的试剂,如PBS溶液、乙醇等则摆放于实验台的试剂架上,以方便取用,提高实验效率。另外,针对特殊的有毒有害药品试剂则按照相关规定放置于指定的区域,以防止危险品外泄或错拿造成的安全隐患。材料的存放也按照其功能分别存放于不同的柜子中,并标签标明品类等,仪器相关的耗材分别存放于仪器下方的橱柜中,以方便取用。

3.完成试剂耗材等的整理、整顿后,同样对不同的区域指定责任人,执行对该存放区域的清扫工作,保障各类试剂材料存放区域的卫生整洁情况,杜绝因无人管理造成的试剂外漏、耗材污染等实验室安全隐患。

4.建立规章制度,保障试剂耗材的取用、归还,并定期检查核实试剂耗材等的有序摆放,保持各自区域的卫生整洁情况。

5.培养实验室人员按序摆放试剂耗材、及时归还剩余试剂耗材、积极处理废弃试剂耗材的好习惯,以维持整个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持续干净整洁。

文件资料的5S管理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比如仪器设备操作指南、使用记录,实验方法文件,实验教学形成的实验报告,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产生的实验记录,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以及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的相关规章制度等。对于文件资料的5S管理的具体实施如下:首先整理出不需要继续保存的文件资料,及时清理掉。然后对剩余的有用文件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并注明文件的产生时间,做好目录,有序的摆放于文件柜内。整顿结束后指定专门的资料管理人员,对资料进行定期的清扫维护,做好资料的防尘、防潮工作。素养方面,则需要培养实验室,人员取阅文件资料后按时归还的好习惯,并注意爱护好文件资料,保持资料的完整性,以保障实验室文件资料的顺利传承。

小结

5S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要从小处着手,努力坚持下来,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果。虽然我们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存放的物品材料种类比较繁杂,接触的人员也比较复杂。但实践证明,采用5S管理模式以来,实验室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科研工作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得到了保障和提高的同时,仪器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并且试剂耗材的开支也得到了缩减。5S管理理念的引入,强化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会勤,司晚令,张永强,唐晓红。“5S”理念在化学基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2013,22(4):66-68

[2] 张立全。生物技术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管理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38-240

[3] 吴清芳。分析实验室5S管理浅谈[J]。江西化工:2013,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