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孩子的逆向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求知欲的表现,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开端。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决心和努力工作是他工作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孩子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未知欲,他的脑袋里装着数不清的困惑:“世界上有没有绿色的肉?”“为什么小鸟会飞我却不会飞?”因此,幼儿老师们在孩子提出的哪怕在成人眼里滑稽可笑的问题时,也要耐心地予以聆听。如果我们能立即回答孩子的疑问就认真解答或装作不懂,帮助孩子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果我们不清楚问题的答案,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老师现在也不清楚,老师要从书里寻找答案或请教别人。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孩子对书的兴趣,同时又身教孩子诚实的美德。
二、鼓励孩子质疑的勇气
质疑是创造的第一步。作为幼儿老师要肯定孩子质疑的品格。除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要孩子遵守外,诸如“饭前洗手”“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喜欢都不能拿”等,老师不要用自己头脑中的标准答案要求孩子。如果人类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合理的、完善的,那就不可能产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想法,也就谈不上任何创造了。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所谓的“胡说八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就越快”观点的一千多年中,人们都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谁也不曾对此结论有怀疑。可是,物理学家伽利略对此结论大胆质疑,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本身重量无关。“地心学”也在哥白尼之前错误地主宰了人类很多年。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用发散思维取代定向思维,这样孩子的思路才能开阔。幼儿老师要给孩子灌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鼓励孩子养成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经常问一问孩子类似“砖有什么用途?”的问题。我们知道砖除了可以用来造房子外,还可以用来铺路、砌花坛、敲钉子、垒长城等等。老师们最好有意识地问一问孩子“几加几等于10?”“几减几等于2?”等类似的问题,不要在意孩子给出的答案是否标准,而要注重孩子思考的整个过程。同时在学校生活中,老师也要提高孩子用多种方式表达事物的能力。比如:xxx,你先喝二分之一杯水?吃0.5个苹果等等同一内涵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四、开通孩子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要把问题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老师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逆向思维的成功案例,例如:我国汉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运用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方式,他小小年纪就认识到救人不仅仅可以让人离开水,还可以让水离开人。童话“乌鸦喝水”的故事也是逆向思维的常用范例。当乌鸦的喙够不到瓶子里的水时,它想到了如何让水漫上来的思路,然后借助石头喝到了水。老师们可以和孩子玩相向运动的游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如你想和老师握手,你可以独自走向老师,老师也可以独自走向你,你可以和老师迎面而行。这样的例子很多,老师要善于挖掘。
五、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空间能力。一个人在小时候想像力得不到发展,非但不能成为诗人、小说家、雕刻家、画家,而且也难以成为建筑家、科学家、法律学家、数学家。想像力就是运用联想和类比,在对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的一种智能,“曹冲称象”就是运用类比思维解决问题的益智故事。仿生学也是人类充分运用想像力逐渐形成典型学科:科学家受到鱼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看到鸟,发明了飞机等。老师一方面要让孩子听一些看不到图形和实物的故事磁带;另一方面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精彩处,最好戛然而止,让孩子自己去编故事的结局。即使是荒诞不经,老师都要给孩子及时的赏识与肯定。
论文摘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杭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好奇;对立;偏激等方面,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下面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做个分析: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做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不规范的网吧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之间的偏爱,或有失公平的批评,都会引起后进学生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考虑问题不周到,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自鸣得意,沾沽自喜.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1)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为是“抱大的一代”,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担忧他们的自立能力,担忧他们将来不能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可否认,当今的孩子确实存在着社会经验少,吃苦精神差,社会责任感淡薄等诸多不足,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孩子关爱太多,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忽略了对孩子们自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孩子的自立能力差,主要责任不在千千万万纯洁的孩子,而在于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违背了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时就往往与传统的老师、家长的思想产生诸多冲突,如果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及时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硬加阻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虽然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向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那种把老师和学生看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把家长和孩子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在做错事的时候,要学会向孩子道歉;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一、谈话:创造立体的情境
谈话得当,会使一幅平面而静止的画,因为有了生动有趣的谈话而使孩子们浮想联翩,就像戴上了4D眼镜一样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醉如痴。
在《动物的花纹》中有一幅全是豹纹的图片,我问孩子们面对这图你看到了什么?最想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这像妈妈身上衣服的花纹,有的说是无数双可怕的眼睛……有的说好想摸摸啊,有的啧啧称赞花豹的美丽,有的激动地描述着豹子闪电般的速度……让动物的特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延伸,从而由此进行艺术创造,正是此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与孩子自由畅快而有目的的谈话,使孩子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这样意在笔先,心中有了形象,创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改画:架起想象的桥梁
学生中总有那么些孩子,只会模仿,很少有自己的创意。为了给他们更大的世界,我想到了改画。
改变原画中事物的形状、颜色、次序,创造出新的形象。如画彩虹时,改变它一贯高挂空中的形态,让它变成女孩子们的彩虹裙,男孩子们的彩虹球,横贯大地的彩虹河……再如画想象中的蘑菇时,有的把蘑菇倒置,成为造型奇特的蘑菇船。
改进原来事物的不足之处,使物体更加美丽实用。如在画书包时,我就启发学生怎样使书包变得多功能。于是大家纷纷想象并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型书包:有的在书包上加一个闹钟,可以计时;有的加上天线,回家路上可以听听新闻;有的为书包设计了减重器,不再让我们的孩子不堪重负……
改变原画的思路,进行逆向的思维,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如“鱼难道只能在水中游?”“太阳就不能下来玩玩?”“翅膀只有小鸟儿有吗?”……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空间,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想象带来的幸福。
三、游戏:孩子的仿真生活
在教学《拉线玩具》时,启示大家试试怎样玩会更快乐,通过玩耍大家很快想出了许多新奇的玩法:有的在拉线小猫前的一截白纸上画了几只狡猾的小老鼠,一拉线,小猫蹦跳着捉老鼠的形象就活灵活现了。有的在同一袋中装进两种拉线小动物,一拉线,它们争着蹦出的滑稽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样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到了创作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夸张:想象的无限膨胀
第一招:缩!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故意把客观事物表现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把孩子们爱吃的大汉堡变成可爱的小汉堡橡皮,把喜爱的宠物缩成小小的铅笔刨……让思维定式中的庞然大物一下子变成迷你可人的小东西,这样的作品往往会使人眼前一亮。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趣”――创新的内驱
“趣”,即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倍感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疑”――创新的钥匙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要将“质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疑问,挖掘有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燃起求知创新的烈焰。
三、“逆”――创新的萌芽
“逆”,即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创新的灵魂,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由于教学的原因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往往形成思维的单向状态,并形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般地,人们把习惯思维的方向叫做顺向思维,而把与此相反的方向称为逆向思维。因为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所以带有创造性,常常使人顿开茅塞,甚至绝处逢生。
四、“散”――创新的核心
“散”,即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而求异性的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这种发散性求异思维的结果。如常进行这样的求异训练,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从而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果开放)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问题,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理解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一题多解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五、“想”――创新的翅膀
“想”,即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这种思维是借助形象进行的。它是利用观察可得来的丰富的表象组合的结果,也是由于旧知识、旧经验等感性材料重新组合的结果。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想象出和别人解法不一样的解题思路。长期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极为有利的。
六、“直”――创新的表现
星期一:配对子
玩法: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摆牌,把扑克牌都反扣在桌上,一行一行对齐。然后轮流翻牌,每次只能翻两张牌,翻出的两张牌若是相同数目的,如都是8,翻牌的人就可以取出来,配成一对,归自己所有。若翻出的两张牌数目不同,如一张是4,一张是7,就仍翻转回原处。如此轮流翻牌,直到把桌子上的扑克牌都配成对子取走,最后比一比,谁配成的对子多,谁就赢一
星期二:大鱼吃小鱼
玩法:爸爸或妈妈:孩子各有一半牌,每次双方各出一张牌,都反扣在桌上,然后,数到一、二、三,同时把牌翻过来。比较这两张牌的数字,若是一样大,就各自收回,若不是,小的一张牌就被大的吃掉。直到双方的牌都出完,最后看谁得到的牌多谁就赢了。
提示: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教会孩子认识数字,更能明白数字之间的大小概念。
让孩子说出牌上的数字或名称,说说“几比几大”,也可以反过来比谁小,锻炼一下孩子的逆向思维。
星期三:接龙
玩法:先选一张牌,并将这张牌不同的花式并列摆出来,然后爸爸或妈妈和孩子各取一半牌,以摆出的四张牌为中心,不仅要按数的相邻关系接龙,还要按花式接龙。如红桃5的上方接红桃6,方块6的下方接方块5,每次只能接一张牌,无牌可接时由对方出牌。谁的牌先出完,谁就赢。
提示:不知不觉中,孩子通过游戏认识了数字,也初步建立了序的概念。
星期四:小猫钓鱼
玩法:先分牌,双方各拿半牌,玩“石头剪子布”,赢方先出牌,然后,输方把牌放在赢方的下面,这样轮流出牌。谁出的牌数字跟上面某张牌的数字一样,谁就把牌收回家。直到一方把牌出完,谁的牌多,也就是谁钓的鱼多,谁就赢了。
提示:除了认识数字外,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在众多排成一列的纸牌中,能一下子看到与自己的牌数字相同的牌。
星期五:捉“大王”
玩法:取3张牌,把大王放在其中,让孩子记住大王的位置,然后把牌翻面,正面朝下,不断变化三张牌的位置,最后让孩子找到大王到底在哪个位置。
提示:速度由慢而快,变化的次数由少到多,牌数也可以增加,这样可以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很多孩子一起玩更有趣。
星期六:速记高手
玩法:随意地取3张牌,给孩子看后,倒扣过来,让他说出刚才看到的3张牌是什么,根据他的能力,牌可以由少到多,给他看的时间也慢慢减少。
提示:
速记牌是锻炼孩子记忆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如果你的孩子能够一次性记住5~7张牌,那就相当不错了。
为了保持孩子的兴趣,刚开始时可以给他创造一些胜利的机会,等他熟练掌握后,就得认认真真地跟他玩,要教育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输赢。
星期日:加加减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