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
摘 要:结合各地方体育特色学校评选的经验和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的相关原理,自然得出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跟踪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动向,则可提出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多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给予了很好的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缺乏后续的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许多获评学校也没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变得保守甚至落后,这就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
1.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
综观现有地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要求,只是较简单地从学校体育的项目规模、项目水平和学校体育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指标评价,而对于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同、运动项目发展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很少关注。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因素的指标提取较为困难,二是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概念把握不够全面。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
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就是学校通过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竞赛等手段合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形式。其个别之处来源于学校所具备的场地、器材、师资、学生、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其合理性是指合理的项目、时间、活动安排,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的完美结合;其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体质、心理的良好发展,及运动项目技能、精神的高度传承。
2.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
学校体育特色含义的明确也就为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目标体系,它不仅需要涵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课程、师资等基本条件的充实,也要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管理、文化、及其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内涵的拓展。
2.1 场地、器材的补充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备条件,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相对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但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下,很多中小学校场地有限、资金欠缺,因而场地、器材的补充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现有财力和体育课程的设置,合理开发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缺场地的城市学校可以选择学生个体空间需求小,场地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取得运动场地的相对满足;缺器材的乡村学校可以选择器材需求少,设施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获得运动器材的相对满足;场地少的还可以考虑利用教室、走廊等空间来活动,器材少的也可以通过自制、捐赠等方式来补充。
2.2 课程、活动的开发
课程和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载体,更是中小学体育特色创建的基本框架。从广义上来说,体育课程可以包括所有学生参与的校内外体育活动;狭义上来说则主要针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校内体育课(包括基础课和拓展课两个方面)。这里谈到的课程指后者,而将其他辅助教学目标实现的课间操(包括早操)、课余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统称为活动。换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中的课程、活动的开发就是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2.1 项目选择合理
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以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选择适合在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财力等基础条件下开展,并有助于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运动项目,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重点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根据学校条件,可以选择2-3个),进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合理利用体育运动项群训练理论,并考虑项目在学生中普及与提高的可行性,尽可能建立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和心理成长的项目组合。比如一个场地有限重点发展跳绳特色的学校,可以根据跳绳运动主要发展学生速度、协调、心肺功能等的特点,选择同样不需要太大运动空间,但能够强化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的器械体操、武术作为搭配,再辅以心理拓展、团队竞技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
2.2.2课程体系完善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可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育拓展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重中之重。常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每周的固定课时落实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首要保障,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拓展课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从普及走向提高的重要阵地,参与者应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包含体育兴趣班和运动训练队等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经之路。常规课要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到各类基础运动项目,并重点强化2到3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完成中小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普及任务;拓展课则应着力于体育特色项目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运动精神体现。常规课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学段逐步推进特色项目的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拓展课则需积极发掘学生在特色项目上的运动潜力,培养学生较全面的项目运动技能和较完备的项目精神素养。
2.2.3 活动体系健全
中小学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但在目前而言,缺乏系统性、效率低下仍是许多学校的通病,建立健全的体育活动体系有助于化解这一方面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较多时间保障的长期活动,用以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特色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比如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二是在规定时间段举行的短期活动,用以展示学生基础项目与特色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精神风貌,比如体育节、项目运动会等;三是不定期举行的小团体活动,用以宣传特色项目的文化和价值,如各项评比检查的项目展示,学校非体育类大型活动的竞技表演等;四是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专项竞赛或检测。活动体系的健全需要把几类活动加以合理规划,针对各学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全体学生得以感受、体验和掌握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内容,让部分学生领会和体现体育特色项目的典型技术和文化内涵,让少数学生精熟和诠释体育特色项目的技术全貌和精神境界。
2.3 师资、管理的提升
师资和管理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技术保障,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制度支持;非体育学科教师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影响到该项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
2.3.1 师资引进与培训
首先“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方式配备体育教师。”同时,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重点考察招录教师的特色项目专业素养。第二,加强现有体育师资的在岗培训,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与过程和掌握特色项目推广、提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多组织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培训与活动,加强非体育教师的特色项目文化认同和活动参与意识。第四,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良好合作团队。
2.3.2 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作为保障。完善学校体育管理需要把体育课堂、体育活动、运动团队、体育竞赛、体质测试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制度化实施,以确保系列计划和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评价、公告和奖惩制度,对其他基础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是学校管理者和行动参与者共同来制定,以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4 学校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的融合
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四大方面,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挖掘特色项目在德、美、智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并整理出可行的教育方法,通过课程和活动将他们完美融合。体育以其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等特征赋予了“育人”的独特价值,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不仅仅是体现其作为运动的基本属性,还要在此过程中树立德育、美育和智育目标,并且推动它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常态化落实。
3.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小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大力投入、 较迅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把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学校文化内涵,除了更加完善特色创建目标体系的各项内容,还需要落实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略。
3.1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和特色成绩良好发展
学生体质良好发展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检验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特色成绩的提升是特色项目发展效果的基本体现。要积极推进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围绕学生体质发展改进体育特色项目的课程、活动与管理,针对性补充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质促进方面的短板;要分层次推进特色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开展,不断培养能代表项目更高水平的队员、教练和裁判。
3.2稳步提升师生特色项目文化认同
全体师生对于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是学校体育特色之所以为“特色”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特色项目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参与面广,整体水平高,项目精神集体体现突出,才能支撑特色项目长久不衰。虽然学校教师人员变动相对较小,但学生更替速度很快,体育特色形成后的宣传、培训、活动仍然需要保持常态化,坚持不辍。
3.3长期落实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特色项目活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强有力支撑。政策支持不仅包括校内管理对特色项目的倾斜,还应包括向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争取相应的政策扶持,以获取更多的特色项目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而且这种支持是长期的、持续的,配合良好的资金保障的支持。
3.4积极推进特色项目技能推广和项目建设帮扶
学校体育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较好的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需要通过特色成效的宣传和区域辐射的影响来推进。要加大力度对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其创建和维持的策略和方法得到相关运动项目联盟的认可和支持;要加强与区域范围内兄弟学校或者体育特色相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建设的效率与资源互补。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在明确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场地与器材补充、课程与活动开发、师资与管理提升、体育与德美智融合的目标体系,并一一达成。而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创建目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学生体质改善和特色项目普及、提高的成效,稳步提升全校师生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争取学校和上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推进特色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9-92.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9-40.
[关键词]阳光体育;特色课程;策略
自2006年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后,阳光体育运动就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展开,但要真正落实却不容易。一方面,部分学校校园面积偏小,要想在校园内开展集体活动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国家课程计划对学生的在校时间有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在保证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方法,因此留给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有限。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概述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阳光”有三层含义:离开室内环境,享受“自然阳光”;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阳光”;改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的“身心阳光”。“体育”的本质就是学校体育,即学校以体育为载体,在指导思想上体现“阳光”,在组织策略上强调群众性,让全社会所有关心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主体充分动员起来,最终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二)对学校原有体育活动的重新审视。基于上述内涵,笔者所在学校对原有的体育运动安排进行了重新审视。大课间期间,学生将分为两批,轮流到操场做广播操,在第一批班级的学生做广播操时,第二批班级的学生在教室走廊做自编操;在第二批班级的学生做广播操时,第一批班级的学生在教室走廊做自编操。学生每天都能分批次下到操场,利用15分钟完成列队和广播操,以及另外的15分钟在室内练习自编操。
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新探索
笔者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传统项目,考量了校园空间等问题,同时基于阳光体育的内涵,将阳光体育运动分为以下三个模块。(一)主体活动内容模块。该模块包含了体育课和大课间两项内容。在体育课中,我们体现了一个坚持和一项特色。“一个坚持”指的是坚持在每节课前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因为这既是对身体姿态和空间感觉的基本训练,也是一项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整齐一致的重要手段。“一项特色”指的是学校开发的特色课程———快乐足球。该课程为全校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校本通识课程,每周一节课,学校对该课程进行了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教案的设计。这门课程的开设除了因为足球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足球,享受踢球的乐趣,在运动项目中拥有一技之长,而并非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足球运动员。这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趋势。主体活动内容的另一个部分是大课间活动,虽然学校的场地和空间有限,但学校在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上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且有效参与,以此达到课间休息放松身心、舒展身体、产生良好锻炼效果的目的。(二)补充及整合内容模块。学校基于“学生的素质结构取决于课程结构,学校的教育质量决定于课程水平”这一清晰的目标,将体育课程体系明确定位,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近几年来,学校基于自身文化,并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并积极地开展实施。我们认为,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应该是绿色的,它蕴含着四个关键词,即生命、生活、生态、生长。学校确立了体育课程的目标:“让生命更具智慧,让生命更添活力,让生命更加多彩(促进生命完整发展)。”并由该目标构想出特色课程的结构体系,形成了扎根型(向下打根基)、拔节型(向上生长)、伸展型(向外拓展延伸)三个课程系列,将常规课堂教学与各种教育活动整合,使之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从而建构一个全校联动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扎根型课程中,学校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制度化、深层次地进行学生学业、品德发展评价。拔节型课程属于学生的创生特色课程,除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榕文化”校本课程外,还包括上述每周一节的足球校本课程。而选修类课程以社团为主要方式,包含人文、艺术、健体、科技课程等“补充与整合模块”课程。在“绿榕健体”课程中,包含地壶球、高尔夫球、篮球这三种球类的选择。上述几项课程纳入阳光体育活动的课程体系中,促进了学校在课程上的特色内容与自选内容的结合。学校针对不同年级所学习的特色项目,为师生提供训练所需的器材和资源。此外,在健体课程中,学校还走入社区、公园开展羽毛球社团课、轮滑、跆拳道、拉丁舞等课程,很好地充实了阳光体育的内容。最后一部分的伸展型课程则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着眼于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该部分与阳光体育也息息相关。
主题活动课程“园南四节”的其中一节内容就与体育文化节有关,对于学生而言,运动会、体育节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活动,还是一次集体狂欢,更是与其他学生平等参与校园生活的重要形式。因此,学校在活动中践行了学校生命化教育“关注每一个”的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2015年羊年学校举办的“羊洋运动会”和2016年“我们的小世界杯”运动会上,一个班级模拟代表一个他们喜欢的球队,活动的开展不仅在于体育活动本身,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力。在实践活动课程部分,学校连续两年将开学前三天的全员军训纳入了“社会实践”的范畴,学生在军营里进行队列、队形的强化训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使学生学会了坚持与团结。此外,学校对学生的秋游活动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拓展训练”的体育类活动,也因此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作者:庄莉 单位:厦门市园南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体育;传承创新;三维目标;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
随着新课改浪潮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全国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校亦不例外。我们为了创造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和通过传承优秀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营造学校新的文化氛围,从而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和优秀民族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之中使全体师生增强对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增强大家的民族情怀和爱乡之情,我们开展了“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并已初见成效。
一、问题价值再发现
初始设计与前期实践,我们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研究”之上,只打算通过研究编写出一本学校民族体育课程的校本教材,以供体育老师试用,并旨在通过校本体育课程的开设,增强同学们学习体育常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作为省级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研究课题,这样的认识层次太狭隘、研究目标太渺小。课题开题论证以后,在省市区教育科研专家们地指导之下,我们课题组成员提高了对该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将原先的课题名称修改为“湘西北高中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突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和通过传承优秀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来建设学校新文化的时代主题。其目的:一是要通过民族体育课程的开发,形成张家界市一中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突出特点;二是要通过开展全校性民族体育活动,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鲜明特色;三是要在民族体育教学和民族体育运动之中,形成全校师生民族体育文化的集体记忆,从而表现出张家界市一中师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凸显出我们少数民族质朴善良、勤劳勇敢、坚毅韧隐、执着追求、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研究构架再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重新设计,即实施学校民族体育“五个一工程”:
一册校本教材。这本富有湘西北地区民族体育活动特色的校本体育教材,其内容涵盖“民族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发展;民族体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民族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技巧;民族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民族体育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等等。
一项选修课程。我们在组织体育、音乐教研组教师考察湘西自治区和张家界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了校本“民族体育”选修课程。确定了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的民族体育课程内容和民族体育在学校传播的切入点。
一支训练队伍。为了确保民族体育选修课程落到实处,学校专门组建了一支民族体育训练队,对选择民族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再现少数民族农耕生活文化的土家摆手舞、苗族银饰舞、白族杖鼓舞和打飞棒、踩高脚、荡秋千、天门拳、竹竿舞、板鞋“船”等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体育活动等等项目训练。
一套特色校操。学校民族体育训练队已经创编了一套张家界市一中校操“土家大摆手”、健身操“天门摆韵”作为全校课间操的必做操,并常态实施;我们还专程赴湘西自治州学习苗鼓,并正在策划、将来组织实施“土家雄风、苗寨神韵、白族风情”的大课间鼓操活动和专项的苗鼓比赛。
[关键词] 职高教育;体育教学;校本课程
当前职高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职高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使得职高体育课程开发上出现一些问题。如今职高体育课程的教材大多数都是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而校本课程教材很少。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教材不能完全适应职高学校的需求,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高学校的体育课用的都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些课程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统一性。我国拥有众多职高学校,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如果所有职高学校的体育课都用统一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就会造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资源和条件的脱节,使得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目前我国课程管理主要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国家的要求,政府学校一定的自,让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工作中来,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建设。
3、有利于发挥职高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
每个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有自身的特色,是因为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集体的体育行为风尚,它是学校体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形成的一种具体表现。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特点,利用本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行规划、自行设计、自行实施的一种课程,能够充分体现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学特点。
4、有利于职高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职高学校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学校要拥有专业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广大一线在职教师,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性,这样才能够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如前所述,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开发出来的课程,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内部中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个案研究等途径认真分析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研究。
2、创新性原则
职高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性原则,使得校本课程能够具备一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不具备的一些内容和特点,在某些方面进行创新,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3、实用性原则
课程教材最终是要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重实用性原则。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在内容的编排上要和本校学生的需求相挂钩,此外在编排中要还要注意涉及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得校本课程能够灵活应用在体育教学中。
四、职高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改革课程管理模式
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职高学校要改革以往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在课程管理上逐步走上多元化道路。具体来讲职高学校要制定完善的课程开发制度、课程监管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制度和管理上的保障。
2、学校提供必要的课程开发支持
学校首先要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经费,其次,学校要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实际交流的机会,第三,学校要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
3、在学校中发掘校本课程资源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校自身的条件对该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教师要对学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设备资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这些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加入其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真研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优点,不能对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一概否定。
4、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校本课程开发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职高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另一方便学校要对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课程开发知识和一些其他知识水平,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