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阶段;个体特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职前养成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两个阶段。由于职前的师范教育年限不长,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而教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学历参差不齐,教师专业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师教育不仅应重视职前的养成教育,职后的继续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教师教育是在终生教育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其本身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学记)到现代中外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育原理),都在力求揭示教育的规律和原理―o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教师继续教育属于教育的一种类型,不同的是教师继续教育既要受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的影响,也会受制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但是教师继续教育必定也会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将教育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运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对改善教师培训的现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或许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继续教育应切实把握“现实水准”与“当为水准”之间的差距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也要遵循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教师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国外的研究人员发现,教师每小时作出与工作有关的重大决定为30个,师生互动每天达1500次(在一个有20―40名学生的班级中)。根据这一事实,有人认为教师遇到复杂情况的几率比医生要高很多。教师职业实际上“像在其它专业领域中一样至关紧要、困难重重而且颇具挑战性”。因此,教师要达到专业的水平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如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一样,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适合教师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教师在既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循序渐进,一步步接近专业的标准,不能急功近利,强求他们“一次完成”。
那么。如何确定教师现有发展水平上的要求呢?广为人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维果茨基说:如果儿童在最近发展区接受新的学习,其发展会更有成果。四日本学者青井和夫也指出,当“现实水准”与“当为水准”之间的差距过小,“当为”几乎都得以实现的时候,便会产生“无意义感”;而当差距过大,以我们的努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填补的时候,那么我们必将会感受“无力感”。所以,应该努力使它们之间的差距达到既大于感觉到无意义又小于感觉无力的程度。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在制定教师继续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是教师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教师有效的发展。要求过低,会影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要求过高,会使教师产生“无力感”,甚至形成职业倦怠。一位基层幼儿教师的内心思辨应引起我们的警觉: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我眼花缭乱;面对各路专家的真知灼见,我无所适从。我是疲于奔命,而非游刃有余。我参加各类必需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记载必需的书面资料,承担必需的课题研究、公开教学。我似乎掉进了一个漩涡。
教师的自我需要与内在发展需求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假如我们的继续教育让教师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非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二、教师继续教育应力求实现“理解”与“应用”的统一
个体的发展既有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非连续性的一面。这种非连续性就表现为阶段性。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古已有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和卢梭等,都提出过自己对人生阶段划分的主张,并强调在每一阶段实施特定的教育内容。直至今日,有关年龄特征的研究仍是把握教育规律不可缺少的内容。自美国学者傅乐1969年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以来,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也成为一个蓬勃的研究领域。而且大多数教师发展阶段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均能完整地看待教师的发展历程,将职前师资培育与在职教师的发展联结起来,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凸现了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表现水平、需求、心态、信念等。
研究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其目的是在教育工作中,便于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而教师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中,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技术;并有不同的需求、感受和态度;表现不同的行为和特质”。如果说各种教师发展阶段论的讨论可以为我们解决“理解上”的难点,那么,“应用上”的难点之一便是“对入职后处于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是否应设计内容、方式上不同的培训方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只有在“理解上”和“应用上”两方面共同发展,才可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教师继续教育对应的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王秋绒将其分为新生期、平淡期、厌倦期等三个发展时期。
以下便以这三个时期为例,尝试说明如何解决“应用上”的难点。
1.新生期
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因为经过了实习阶段的摸索与适应,已较能适应现实环境,之前的师范教育使其掌握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初为人师的自豪感往往使他们对于教育工作充满信心与希望,他们的工作热情一般都很高,雄心勃勃想在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但新生期一般对工作抱有很高的期望,容易造成成就水准与本身知能差距之间的冲突。另外,各尔克(N.J.Cerke)的研究还认为教师具有被尊敬、被接受、被喜爱的社会需要。这些需要虽然可以从学生那边获得部分的满足,但是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还希望能为同事所接受,井从同事那里习得专业知能。可见,对于新生期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宜在于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习得与运用,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使其能够有效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获得成就感。同时充分发挥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示范作用。
2.平淡期
工作二、三年后,特别是二、三年都教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教师,对于学校政策及教材教法都逐渐熟悉,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觉得工作环境已不再有太大的挑战性,只要依例行事就可以了。这个阶段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要么成功,要么破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时期。这时期,如果教师安于现状,固步不前,便很难有专业方面的进步;如果教师重新确定其专业目标,不断改进教学基本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自信和愉悦。所以,此时继续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引导教师主动寻求新知,增进教学的创造力及服务精神。
3.厌倦期
有一些教师经历了多年的教学生涯后,会产生一种奉献教育的内在化价值,乐于以教书为终身的事业。但大多数教师工作时间稍久之后,会因教学环境的种种因素,开始厌倦教学。或者因为社会变迁,教育改革,教材改变,很多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非任教已久的教师所能胜任,因而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这时教师已步人使教学僵化无生机的厌倦期。针对这种状态的教师不宜只进行单纯的新知识、新教育思想的输灌,还要重视教师教学态度的改善和专业精神的培养,以引发教师内在的教育动力,乐于教学。
必需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历程,绝对无法用单纯的、单一因素的参考架构便能得到充分而周全的理解”。而且,对教师各个发展阶段也不能等同视之,还可以考虑是否应凸现其中的某一阶段。例如,有论者就非常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阶段”或“厌倦期”,也有学者强调对新任教师的教育。但以上认识起码可以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点。
三、教师继续教育应妥善处理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既受个体发展基本规律的制约,又纷呈差异与独特。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生气勃勃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专业发展虽然有其阶段性,但教师个人的特征在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同样也是非常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社会背景(包括性别、年龄、专业教育、担任职务、工作年限等),有某方面突出的专业能力,也有特定的个性倾向。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切实了解成员的性格、能力、教育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出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被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话题之一是教师专业标准。提倡将教师培养成“能干型实践者”有之;认为教师的反思探究能力很重要者有之;还有一片响亮的呼声,主张教师成为研究者。不可否认,上述这些能力对教师都很重要,但这些观点描述的都是理想的教师,而非实际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如果我们能够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上述三方面的能力,这当然是最完美的状况。然而事实却是,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育背景、能力专长和教学经验,可能有一些教师研究能力较强,而另外一些教师更适合从事本职教学工作。倘若硬要将后者培养成研究型教师,真是勉为其难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教师无须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批量产品,每一个教师都只能创造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小花园。也许只有有千差万别的老师,才可能造就出个性丰富多彩的学生。可见,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可能还是要依据每个教师具体的个人特征,“施予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求因势利导之效”当然,根据教师个体特征而进行的教育和培训也不是没有,但此类培训涉及对象的范围和针对性还远远不够。
关键词 基本原理 研究性教学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的最早提出者,被公认为是美国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和瑞士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他们分别提出了“发现学习模式”和“认知发展学说”,可以视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启者和倡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认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给予知识,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但是,布鲁纳和皮亚杰都没有直接界定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多年来,教育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们暂且置而不论。那么,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呢?以笔者愚见,它指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视为研究对象、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的一种合作性创新教学方式。它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一种密结互动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反思性。基本原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为基础性的课程,理论抽象程度最高。很多概念和观点本身就带有反思性,是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和理论升华。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再反思,可以说是对反思的反思。如,教材绪论部分对“”概念的本质界定,就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为什么?真的是科学吗?它的宗旨确实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吗?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弄清楚的本质内涵,确立坚定的信仰。
第二,逻辑性。既然是研究性教学,就不能不具有逻辑性。没有逻辑性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研究性教学。在传统的基本原理教学中,比较偏重于“传话式”的知识讲解和识记,特别是重点、难点,有时甚至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假若只是为了突出重点,不惜破坏各关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会给人一种拼凑、突兀的感觉,使人觉得某个观点怎么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如果上一个观点还没有完全讲清楚或完全理解,就推到了下一个观点,如此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结果就会变成完全没有重点内容的授课。
第三,实践性。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就是去做,去行动。因为的要义在于,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①这就要求进行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教师(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69页)和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指向实践(行动)的理论只是苍白、乏力的空头口号。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可见社会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3 基本原理研究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第一,课堂辩论。进行有效的课堂辩论,需要师生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确定适合的研究主题,即“研究什么”,而且教师本人也必须对此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一般说来,主题确定得越好,学生的兴趣就越强烈,自主性、积极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当学生了解主题后,就“怎样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每组学生在基本统一意见后,各自选派代表发言,并进行简短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按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协商式的点评。
第二,原著选读。进行基本原理的研究性教学,原著选读也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基本原理中的观点和方法,大都来源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观点和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要真正理解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必须深入学习经典原著。如何学习经典原著?我们应该“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所承载的‘问题’”。②但是,进行原著选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自身要量力而行,还要看施教对象——学生,适合则用,不适合则舍。因为,基本原理通常都是大班教学,文理工混杂,专业、学科背景和知识基础相差较大,教师不可能强求学生进行原著选读。
第三,热点、焦点问题课堂演讲。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都是学生关注、感兴趣又有一定了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真正明了课堂演讲的目的和任务。在目的和任务明确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分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推选出小组负责人,然后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明确的具体分工协作。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PPT制作到上台演讲,材料的选择、取舍,重点的确立,逻辑思路的推定,演讲艺术的学习和发挥,时间的把握等,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基本原理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这是的本性决定的。只有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和团队的任务,都有自我表现的场所。他们必须认真选题,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准备调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去发现、分析并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最后写出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只有经过实践教学,并对实践中的困惑进行讨论、辩论,他们才能真正领悟理论的本质内涵;理论也只有在这样的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被接受、被内化,才能孕育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整体提升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项目编号:12YBA242
注释
关键词:虚拟世界; 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71-03
一、补充虚拟世界的必要性
第一,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诸多的变化,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从哲学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虚拟世界的问题,小则关乎到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则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青年人的发展,甚至于国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发展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青少年是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他们直接参与其中的机会更多,所以有必要将虚拟世界的主要影响对象分为两类加以考察:一部分是正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青少年,另一部分是经历了虚拟世界并正在虚拟世界中的在读大学生。两者是有不同之处的。不过本文暂时主要考察的是高校中虚拟世界中的大学生。
第二,现行的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提及较少,难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时代问题的虚拟世界问题,本文以为应当列入原理的教学之中,或者作为内容直接写入教材,或者作为课后阅读和思考的补充,适当地加以提及。这是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遇到的很现实的问题。许多同学对虚拟世界都很有兴趣,很渴望听到这方面的解释,经过课上的实践,每次讲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修订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都很活跃,同学们关于虚拟世界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和影响,讲得有声有色,但是在这种虚拟世界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却很少考虑过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尤其是需要做哲学层面的比较和分析。而无论是教材还是辅助材料,都难以找到理论上指导性的建议和解释,尽管会提到不要上网成瘾,可是大都是这种道德教育的说教,而缺乏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说,及时地概括和分析这些虚拟世界现象背后的哲学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年轻的一代需要补上这堂课的内容。所以说,问题是如何将原理的内容、原理与虚拟世界的产生及其影响等问题,适当地联系起来,并引起更多人关注虚拟世界对原理课所提出的要求。
二、拓展的主要内容、环节和步骤
随着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特别是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虚拟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引起了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至于与虚拟现实相关的问题,比如虚拟现实的含义、产生、发展等,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研究。
1.拓展的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关系,特别是虚拟世界的扩展引起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章节安排和内容设置。首先,主要完成四个方面材料的梳理,调查问卷的整理。比如在以下四个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哪些变化等等。其次,从宏观上进行课题的论证和总结工作,比如总结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合理途径,提出积极的建议,及其与原理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拓展的环节
环节一,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含虚拟世界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诸多重大变化和思考。环节二,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以及思考题设置,含如何将这些变化和反思在原理课教学中体现出来,并正确引导同学们从哲学原理的高度认识虚拟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环节三,虚拟世界的扩展与原理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环节二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细分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课后思考题设置、教辅材料编写、教学光盘刻录四个步骤。
3.拓展的步骤
(1)第一个步骤,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和章节安排 这里根据内容的需要,虚拟世界的产生所引起的诸多变化及其与原理课的课程教学的思考,又分成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领域共四个方面。
本体论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增设虚拟世界与的物质观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变更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和反思及其对策。具体说,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主体性的减弱,主体间性的增加。比如,国内学者皮海兵在他的著作《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中探讨了该问题。“将虚拟关系转化为现实关系,既拓展了人际交流的范围,也丰富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会将网络生活的经验吸收到现实生活中,‘假如一个人在网上的夸张可以为人所接受或者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注意,这个人就会在实际生活里采取同样的行为,而不必害羞’。”[1]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从形式上摆脱了社会自我的束缚,大胆展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自我,这一自我本身就是对现实自我的超越。”[2]
面对虚拟世界的产生,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应当重新审视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模式。“因此,教育技术的问题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情境中来理解,因为这主要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反映了管理和专业化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而这反过来又涉及到了职业模式、标准化、品质和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技术的演化将并肩而行。总之,把技术作为一种统一管理大学的工具的想法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与这一想法相似的情况实际上可能会在由技术变化所创造的混乱环境中发生。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从技术上做出有害的抉择,并且没有挽回的余地。”[3] “然而计算机也能够被用来发展和应用技能以及主动性。计算机不仅不会把人降低为机器的纯粹附属物,而且能促进交往的技能和集思广益。因此,计算机的设计就包含了理性体系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的两种不同概念之间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社会中人是什么的两种概念之间的一种选择。”[4]
认识论部分主要涉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在虚拟世界里怎样,在的认识论当中又当如何认识。尤其是虚拟世界与的实践观的联系和区别,变得突出。见教材《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章。这些虚拟世界的扩展和变化在认识论的教学改革中最好有所体现。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作用之下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比如,国内知名学者吴国盛等。再比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他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中,有相关深入的探讨,他探讨了“存在论的设计”,也探讨了计算机的作用。他说:“当把计算机当作一种交往媒介来考虑时,计算机就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逐步共享而创造的一种环境。在这种概念中,计算机不是‘人的形象’,而是我们在其中活动和反过来塑造我们的领域。”[5]可见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虚拟世界里的相互作用有多大。
总之,在认识论方面,网络文化提高了每个人的主体地位,个人面对庞大的网络文化整体将不再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更加具有自觉性,他将自身的本质赋予网络,使网络文化为了个人而存在,同时将网络文化的本质内化于自身,使自身成为全面的社会主体。网络文化也加强并改善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主体性不仅仅是个人的主体性,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有自组织能力,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具有整体的主体性。与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化社会将赋予主体的人更多意义上的自由。
价值论部分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建设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能够经受住考验,它会受到哪些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是什么。
虚拟世界的扩展与价值论的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建设在虚拟世界里如何能够经受住考验,它会受到哪些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是什么。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价值观的确立和影响,比如,美国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特辟一个题目,“网络世代的价值观”,来研究此问题。“很少科技是价值中立的。电视所传递的强烈信息,就是塑造时代世界观的极大推力。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陆续成长并掌握社会主要权力时,他们也接过了媒体,并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反观新媒体因为具体分散性、互动式及多对多的本质,反而有较大的中立空间。孩子们开始在新媒体情境中彼此沟通、玩乐、学习、工作及思考,自然就生成了新的价值观。这个时代正开始积极地学习,更甚以往,我们称为‘时代学习’。”[6]
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或许更加具有评判世界对错的理性和理由。因为他们是年轻的领航员,由于他们质疑传统机构可以提供好的生活,因此他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社会历史领域部分,虚拟世界的扩展与社会历史领域的教学改革也要相应地加以调整。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个是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虚拟世界的扩展影响下引起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变化。见教材《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章。另一个是科技的作用问题,虚拟世界的扩展代表科技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科技发展的水平越高,相应地人文关怀变得更加重要,这一部分需要突出强调。
此前有人研究了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诸如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变革等,比如,美国学者安德鲁·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以及《功能和意义:技术的双重面相》等文章中有相关的探讨,他曾提出当今技术的功能的拓展等,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虚拟世界的产生与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
(2)第二个步骤,课后思考题设置 本文认为最好在原理课教材中补入这一个知识点,课后的思考题中,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初步拟定的思考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课后思考题是“虚拟世界与物质观的联系”。那么相应地,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最好也补上一道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初步拟定的思考题是“虚拟实践与实践观的联系”。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价值论部分的思考题是“虚拟世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或者“大学生如何在虚拟世界的冲击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设两个思考题,“虚拟世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基本矛盾”和“虚拟世界与人文关怀”。以上这些思考题或者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或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
(3)第三个步骤,教辅材料编写 此外,如果需要的话,考虑是否写一本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指导性的小册子,作为辅助学习的材料。
(4)第四个步骤,教学光盘刻录 笔者还提议要录制现场教学的光盘一张,作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三、余论
正如泰普斯科特在 《数字化成长》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网络时代正将新媒体由神秘禁地转化为数百万人参与、自由发挥的大环境,在庞大人口分布的坚实力量及不受限制的心灵的带动下,网络时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以往冷淡、呆板无用、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完全不同,他们建构了一个任何想法都可以发声的场所——无论是否威胁到当代的社会秩序。鉴于网络世界的发展和虚拟世界的扩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有所关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离开时代的发展空谈哲学是不可取的,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考虑到时展的问题。那么,在此前提之下来探讨虚拟世界的发展与“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的拓展,意义就更加明晰了。
参考文献
[1][2] 皮海兵.内爆与重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4,214.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5.082
1 应用目标管理实施教师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1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工作目标,并在过程中实行自我管理。调查研究表明,完成工作目标的最大动力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管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将教师应完成的工作分解、细化,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公平地实行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最终达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1.2 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管理者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会制定相应的教学和业务考核目标来进行考核,同时学校也会积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达到目标的条件,比如,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
1.3 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教师都会有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并希望得到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的机会。目标管理有效地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业绩目标进行了挂钩,使教师在完成学校业绩目标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我成长和发展。
1.4 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双向沟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应将重点放在和教师沟通和听取教师反馈意见上,做到经常性的与教师沟通。同时,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也应该认真解读和理解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在遇到问题、矛盾和冲突时,应主动与学校管理者进行沟通和反馈,共同促进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1.5 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学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引入目标管理来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将教师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密切结合的绩效管理方式,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的缺失
2.1 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偏离了真正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考核而考核,作为管理者只关注考核的结果,而不关注考核的过程,更忽略了考核真正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2.2 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
岗位职责是绩效考核的标准,这需要通过岗位分析来明确。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岗位分析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这就导致岗位职责的界定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同时,考核指标的运用也多为定性指标,很少用到定量指标,这样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无法达到考核的目标。
2.3 考核等级分布无弹性
在对教师考核上,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根据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考核,没有体现出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按照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文件进行考核,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的名额分配都会参照单位编制人数实行强制分布,优秀的指标按15%的比例,不合格的指标按10%的比例分配给各个考核单位,这样,就会出现绩效突出单位的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表现良好的教师也可能因为此名额分配比例被强制评为不合格,这样势必会引起教师的强烈不满,从而失去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的激励作用。
2.4 考核过程有失公平
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核时采取每年优秀“轮流坐庄”的做法,有的则采取匿名投票的方式,这些考核过程看似有“人情味儿”,但实际却有损考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丧失了目标管理考核应起到的作用,使得真正优秀的教师工作热情受到了打压,有失公平,达不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特别是当考核结果逐渐成为评聘职称、晋升职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后,这样进行考核更是违反了公平理论,其结果适得其反。
2.5 考核过程缺乏沟通与反馈
在考核过程中不重视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是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执行绩效考核时的普遍做法,往往一个新的考核办法出台后,没有过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帮助其理解和解读文件精神,这样就会出现教师对考核办法的理念和导向缺乏理解。特别是在考核过后,考核者通常没有和教师针对考核结果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也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了。
3 基于目标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的管理对策
3.1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设立
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就是目标的设立。湖北商贸学院全面引入目标管理,学院院长代表学校和各部门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签订,代表着学院的工作目标更明确,责任更具体,也代表着各单位、各部门的郑重承诺。在目标责任书中,突出了考核指标的明确性,尽可能将目标量化为具体数据,如对完成具体工作时限的要求,只有明确地确定完成时间或日期才能对各项目标进行监控和评价。
3.2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目标管理时,需要将整个学校的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学院、各个教研室和各个教师身上,当每个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自己的分解目标之后,整个学校的总体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以湖北商贸学院为例,学校的总体目标明确之后,各学院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对学校的总体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者,包括各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然后各个教师再按照各学院、各教研室的目标要求,制订各自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3.3 教师绩效考核目标的实施与监控
目标分解之后,管理者需要实时关注各个部门工作的完成情况,并认真检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偏差。所以,落实是关键。在目标落实上,需要强化措施手段,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要预见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湖北商贸学院的目标责任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会利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监控目标实施过程中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人和事,深入沟通,纠正偏差。
3.4 目标考核与奖惩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起点,目标完成情况是目标考核的终结。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在湖北商贸学院,目标考核的最终形式是年终考核,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评价工作组,分学院、分部门,按签订的责任书逐项考核,逐项打分。之后,再按各单位考核的等次,由学校办公会决定,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优秀指标,也就是优秀百分比。考核结果确定之后,学校会对优秀部门、优秀个人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学院与学院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执行的标准是一致的,同时也是科学、合理的。
3.5 信息沟通与反馈
在目标管理体系中,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获取大量的信息是设立目标的依据,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与转换,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湖北商贸学院非常重视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每双周的周二下午定为校领导接待日,所有教职工,包括学生在有问题和情况要反映时,都可以在这天下午和校方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志政.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赵秀荣.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5).
[3]于维英,孙锐.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
一、例谈源于课本的中考题
1.来源于课本例题中中考题
例1:(2011・绍兴)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1所示.已知排水管的截面圆半径OB=10,截面圆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是6,则水面宽AB是()
A.16B.10C.8D.6
课本原题(浙教九上64页,3.2圆的对称性(2))例2一条排水管的截面如图2,已知排水管的半径OB=10,水面宽AB=16,求截面圆心O到水面的距离OC.
点评原题是在RtOCB中,已知OB、CB求OC,中考题改为已知OB、OC求AB(即求CB)。其实质两题都是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可求得结论。
〖XC51.TIF〗
2.来源于课本中课内练习中中考题
例2:(2013?绍兴)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3所示,x(km)表示行驶里程,y(元)表示车费,请根据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当x>3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车的车费为32元,求这位乘客乘车的里程.
〖XC52.TIF〗
课本原题:(浙教八上163页,7.5一次函数简单应用中课内练习)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面问题:
(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在多少路程内只收起步价费?
(2)起步价里程走完水之后,每行驶1km需多少车费?
(3)某外地客人坐出租车游览本市,车费为31元,利用图象求出他乘车的里程.
点评:中考题与原题第一问都一样,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第二问中考题是利用图象求起步路程后的函数关系式,而原题是利用图象求起步路程后每行驶1km的车费。而第三问则中考题和原题都是在第二问基础上,已知车费求乘车里程(中考题根据函数关系求里程,原题根据已知每行驶1km的车费求里程)。其实两题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3.来源于课本作业题中中考题
例3:(2010・绍兴)如图5,小敏、小亮从A,B两地观测空中C处一个气球,分别测得仰角为30°和60°,A,B两地相距100m.当气球沿与BA平行地移10秒后到达C′处时,在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45°.
(1)求气球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2)求气球飘移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XC53.TIF〗
课本原题:(浙教九下23页,1.3解直角三角形(3)作业题)如图6,两个观察者A,B两地观察空中C处一个气球,分别测得仰角为45°和60°.已知A,B两地相距100m,当气球沿与AB平行地飘移到20秒后到达C/,在A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求:
(1)气球飘移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2)在B处观察点C/的仰角(精确到度)
点评原题和中考题已知都一样,只有数字不一样,所求内容虽有一个不一样,但通过三角函数知识求的方法还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会解作业题中题目,同样也一定会解中考试卷中题目。
4.来源于课本复习题中中考题
例4:(2012・绍兴)小明和同桌小聪在课后复习时,对课本“目标与评定”中的一道思考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思考题:如图6,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1)请你将小明〖TP54.TIF,5。1,PZ〗对“思考题”的解答补充完整:
解:设点B将向外移动x米,即BB1=x,
则B1C=x+0.7,A1C=ACAA1=〖KF(〗2.52-0.72〖KF)〗-0.4=2
而A1B1=2.5,在RtA1B1C中,由B1C2+A1C2=A1B21得方程〖CD#6〗,
解方程得x1=〖CD#6〗,x2=〖CD#6〗,点B将向外移动〖CD#6〗米。
(2)解完“思考题”后,小聪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在“思考题”中,将“下滑0.4米”改为“下滑0.9米”,那么该题的答案会是0.9米吗?为什么?
问题二:在“思考题”中,梯子的顶端从A处沿墙AC下滑的距离与点B向外移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请你解答小聪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课本原题(浙教八上第51页,第2章特殊三角形目标与评定第16题)如图,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B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点B将向外移动多少米?
点评该中考题先要求学生对原课本复习题进行解答,然后在此解答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生只有在真正弄清课本复习题解答基础上,才能对中考题提出的两个问题顺利解答。
〖XC55.TIF〗
5.来源于课本节前图中中考题
例5:(2013・绍兴)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此题的答案是:鸡有23只,兔有12只,现在小敏将此题改编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3头,下有88足,问鸡兔各几何?则此时的答案是:鸡有〖ZZ(Z〗〖ZZ)〗只,兔有〖ZZ(Z〗〖ZZ)〗只.
课本原题(浙教七下85页节前图)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头?
点评此中考题利用课本节前图中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为背景,进行了适当改编(即改编了原题中数字),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图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