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本文由收集整理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

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内驱力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括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理插图等),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相、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

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方式

发散思维的启发方式多种多样,如:假设、对比、拓展、逆向、递进等。

(一)假设式启发

假设是一种对地理事象的推测、想象与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富于联想、思维空间更广阔,假设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以假设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二)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1、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我在教授“锋面天气系统”,分析到冷锋过境时的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阴雨、刮风等)时,则自然引导学生纵向联想推析到:①冷锋过境前,受暧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居了原暧气团的位置而受暧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2、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

(三)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拓展式与递进式启发

从某一点拓展开去,以点及点、或以点带面地引发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曰“拓展思维”,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种实例较多,比如我们由“经纬度”联想到“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经纬度数东西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定向定位等作用------”等等;又如我们由“地方时”广而推之的拓思到“地方时差、时区、时区的划分、区时、区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方时差与区时差的计算、日界线、时刻与日期的计算-------”等等。由一个层面跃到另一个层面或一个更高的层面的思维方式被称作“递进思维”,也叫“跳跃思维”,这种思维能促进学生思索的能力向纵深发展,训练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智能。例如我在教学“地球运动”一部分时,引导学生递进联想:地球在公转轨上的位置——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局部地区的典型气候。

三、发散思维渗透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自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讲授、提问或结尾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活动。

(二)作业、测验的训练与讲评中渗透

例如,我们在分析讲评“春分——夏至,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变大或变小)?”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散分析:①春分——夏至,北京(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夏至——秋分或秋分——冬至或冬至——春分,北京(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北极(或南极)附近的极昼(或极夜)现象的范围大小变化?-------等等。从而起到思维力启迪与知识的融会贯通效果。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发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问题,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其思维领域,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通过开放性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背景是同一个条件可推出很多个结论,或同一个结论可由多个条件推出,或同一问题的解题方法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诱导学生离弃原有的思维轨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因此,巧设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1 设计方法开放性问题

设计方法开放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引起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往往由于审视的方向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练习中,搜索所学的知识,在知识范围内,尽可能的提出不同的新构想,追求更好、更巧、更简捷的解法,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最有效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证法1:如果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一个纯代数不等式的证明,割裂代数与几何的联系,那可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当我们用代数方法难以入手时,不妨考虑试用几何方法。注意到表达式中每个根号内都是关于x的二次代数式,如果配方,每个根式就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一致。沿着这个思路走,再结合三角形不等式,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证法2:本题可结合复数知识进行证明

一题多解模式不仅可以通过少量的问题去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展解题思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的解题思路能体现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从而不断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视野,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1.2 设计结论开放性问题

所谓结论开放性问题,即问题的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在探求结论的过程中,此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存在性问题是结论开放性的一种,解决存在性问题往往先假设存在,再综合题中所给的条件,要么推出存在的范围,要么得出矛盾。若得出矛盾则说明不存在。结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同时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积极稳妥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课堂教学将会“熠熠生辉”,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很好的价值。

1.3 设计探究开放性问题

合理地设计探究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已知坐标平面内两定点A、B的坐标分别为(-a,0),(a,0),其中a >0,直线AM、BM相交于点M。若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是一个常数k(k≠0),试探索点M的轨迹。

分析: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习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时,我们研究了在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或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问题。本题设计巧妙地将椭圆、双曲线结合起来探究,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

2 通过变式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是指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出发,通过变更问题情境、改变思维习惯或角度,促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教学方式。教学研究和实践表明,进行恰当的变式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1 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同一题设条件,引导观察和思考,由此导出各种结果进行探索分析和论证,从而构造出在同一题设下的多个命题。引导学生探索能使该结论或该概念成立的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例如,在讲解“双曲线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前面学习过的椭圆的定义来展开变式教学。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交替出现,但在探索解题方案时发散思维显得更为突出,而在解题方案确定以后的实施解题方案时,则集中思维相对更加突出。因此强调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并不是在削弱集中思维的地位,相反,发散思维的“散”要最终趋于集中,而不能随意漫无边际地发散,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解题经验,否则思维“发散”毫无意义。

2.2 培养发散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

思维定势就是总按照固定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一般情况下,思维定势可以使学生迅速从已经储存的知识中抽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大都遵循这一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教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课本上的题目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有一个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用常规的思路去找到这个正确的答案。这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乐于求异的心理,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教师要多问学生,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启发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创造一些发挥想象的契机,让学生自由发挥,异想天开。

二、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问题是激发发散思维的动力和源头,学生的发散思维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加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尽可能地尝试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来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已知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 ,求这两个数。思路1:设较小的奇数为x ,另外一个就是x + 2,解方程x(x + 2)=323 ,就可知这两个数。思路2:设较大的奇数为 x ,较小的奇数可以表示为323/x,解方程x- 323/x = 2 , 可知这两个数。思路3:设两个连续奇数分别为x-1 , x + 1 ,则解方程(x + 1)(x-1)= 323 ,就可得到这两个奇数。通过这样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必须要实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重心转变,创造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抓住一切时机,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灵活转变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或不同的解决方案,为培养发散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提出不同意见或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努力,多表扬,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超越已知,求新求异,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事实上,创新能力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只有经常诱导学生学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常规,实现思维创新。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各种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