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业、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与其变化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及个人职业倦怠等的影响,其职业生涯逆境时往往会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当职业高原现象难以克服,甚至出现职业倒退或职业消极倦怠等情况时,应及时终止职业生涯,以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人格、心理等的健康发展。

1.职业高原期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即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上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最早提出“职业高原”概念。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教师职业生涯同样存在高原期现象,高原期主要出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的开始,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或者倦怠,然后经过重新评价自己从教的最初动机,并再次肯定自己以教师作为稳定的职业。高原期的特殊状况往往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职业高原期是大多数教师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则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2.职业生涯的终止

在我国,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尚属于新鲜话题,并且其实现也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开除、辞退等,大都以教师非自愿的形式来达到目的。但在国外,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是一种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正常现象。如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曾力主制订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要求美国各州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定期淘汰师资队伍中的不合格者。有数据显示,美国新教师的缩减比例相当高,从事了3~5年后约有30~50%的新教师选择了退出。

我国目前教师人数有一千多万,承担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充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并不热爱或不认同自己正从事的教育事业,23.7%认为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是迫不得已;19.6%认为如果有机会,自己会考虑换个职业;另有19.6%感觉自己很累,在这个行业很难产生幸福感。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流动和退出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打破终身制,形成“岗位能上能下、报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以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出当前的结构性困境。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积极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教育、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及其职业规划提供了契机,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其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具有重要意义。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积极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广大教师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全面地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为了克服职业倦怠,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期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教师个人层面讲,教师应进一步认知职业角色,确立职业目标,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汇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面对高原期带来的不利影响,重新认清应承担的角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要根据角色来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利于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素质、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大环境条件、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解、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等信息为依据,并且都应具备可行性、适应性等特点。

进入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要在科学规划职业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形成一个全面而辩证的理性认识,不仅认识到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而且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职业的内涵,并从中找到自己的职业系留点,为自己设定恰当而多元的职业目标。同时要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另外还要寻求外部的支持,创造条件使自己与家人、同事及职业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职业韧性的学习。一方面要把握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另一方面要直面职业韧性,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职业韧性。

第二,从学校层面讲,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在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成长氛围和发展环境。

其次,学校有帮助教师成长的义务,但不能一切都包办代替,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才是其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让行政权力适当向专业权力过渡,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其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次,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教育智慧,还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其专业发展。

最后,帮助教师设立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树立从教的信心。要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第三,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应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建立高效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体系

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升格、转型、扩招而带来的开放式格局和学校数量的膨胀,教师教育的发展面临“失范”(办学规范缺失)、“失格”(教养规格缺失)、“失真”(教师教育课程缺失)、“失重”(财力保障缺失)的危险,一些师范生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到了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低水平、简单重复的低效或无效培训,一直无法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教师培训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不但培训工作无以为继,还扼杀了许多教师成长的信心。依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行为、职业素养都属于可以塑造的因素,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实践,乃至监督、评价等方式可以进行改变。所以,建立一套高效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对于激活教师的职业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机制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譬如政策、制度、环境上的安排等,另外学校在新教师入行时是否提供了指导、班级规模、教师工作任务与其技能的契合度、教师自、对教师的行政支持、矛盾或不满的解决方式及学生的能力等。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

首先,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外部竞争,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终止机制,增强教育系统的活力,促进合格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使那些劣质师资在优胜劣汰中被淘汰出教育系统。其次,相关部门要为职业生涯终止的教师谋划继续发展的路径,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大力支持,保证教师队伍进出的有序化、合理化。再次,为了教育活动的持久开展,要建立一定的师资力量储备制度,以便教师职位空缺时进行有效补充,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香港工业化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此之前,香港一直是一个转口港,经济结构以转口贸易为主,从转口贸易和航运中获利。50年代后,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崛起,并在60―70年代迅速膨胀发展,最终成为香港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和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制造业创造了机遇,港资企业在珠三角投资从事出口导向的加工装配业务,在香港的办事处负责产品的采购、物流与销售。

80-90年代香港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开始向小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高峰期,1984年制造业生产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3%,1998年制造业雇佣工人245457名,占就业人数的11.5%。香港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区域扩散的原因主要是:一、香港邻近新兴工业化地区的竞争加剧。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逐渐成为香港的竞争对手。二、香港工资增长导致成本增加,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水电费用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和环保法规日趋严格,港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香港贸发局认为,不计其他成本,仅劳动力成本和人民币升值两项就造成港资企业生产成本在过去两年上升6-12%。三、出口市场压力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制造业成本相对其他地区高,来自外界的订单减少。

香港本地制造业已经基本向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转移。据统计,香港对内地制造业投资总额3700亿美元中有3500亿美元集中在珠三角,港资企业的大量投资推动了珠三角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经过20多年,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群聚,产业链具有相当竞争力,纺织、服装、制鞋、箱包、玩具和塑料等六大传统行业年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香港的制造业已经基本转移到了内地尤其是珠三角一带,而服务业就占了香港经济的绝大多数。服务业包括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前者包括餐饮等大众行业,附加值较低;后者包括金融等高端行业,附加值比较高。香港现在的定位是重点发展后一部分的服务业,但是由于本地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出去了,所以只能依赖外部市场特别是中国内地市场,不过由于一国两制的存在,内地和香港还无法做到完全一体化,这就限制了香港服务业发挥自身的优势。

回归后,香港制造业仍然继续着80年代以来的不利态势,大部分年份制造业的增加值都是负增长,从规模来看,香港制造业仍然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香港传统优势行业――纺织业、制衣业以及玩具业大幅萎缩,印刷业和出版业尚能保持优良发展形势。从整体上说,香港制造业企业规模小,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以及出口导向的传统特点基本上没有改变。在制造业北迁之后,许多企业将产品设计等工商业的部分留在了香港,使得两种活动得以区分,进而在统计上造成制造业增加值急剧萎缩,而服务业增加值迅速上升。

香港制造业的现状:虽然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目前,香港制造业仍然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2004年12月,制造业雇用165300名工人(占私人机构总就业人数的7.2%)。截至2004年9月,印刷及出版业是本港制造业中雇员人数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制衣业。制造业仍然以出口为主,而且成绩骄人。香港继续是全球首要的纺织品、成衣、钟表、玩具和珠宝出口地之一。2004年,港产品出口总值1260亿元,出口货品以成衣、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珠宝首饰和纺织品为主。另外,本港的制造业机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4年,全港共有15750家制造业机构,其中15530家(98.6%)雇用不足100名员工,雇员人数合共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人数的62%。

香港制造业面临的困境:(1)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为了取得劳动力以及土地的成本优势,保持其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将本港的许多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内地(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2)香港的高工资,高楼盘价,高通胀,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大量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倒闭。(3)由于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导致了香港制造业升级缓慢,大量的制造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阶段,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4)由于制造业的萎缩以及不断向内地的迁移,大量人口离开了该行业,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减少,不仅不利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

在香港制造业衰退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21世纪开始,一些专家提出了“新工业化”的主张,其基本观点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基础工业的支持,仅靠高增值服务业难以解决失业、贫困和福利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香港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融资环境,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新工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发展适合香港的具有高增值特性的制造业或者是提升现有制造业的增值程度。因此,香港在制造业发展问题上应当从更广义的角度出发,努力向制造业上下游延伸,以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是只考虑生产工序是否留在香港。大力发展制造业支援服务业,以提高在制造业生产流程中的价值份额。

香港有必要维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制造业支撑着贸易和金融等服务业。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建立在强大的第一、二产业基础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香港没有发展的制造业,只是单纯做一个金融和贸易服务中心,经济结构过度向服务业倾斜,将失去平衡,一旦服务业出现因难,会严重影响香港经济的稳定,其发展前景肯定有限。随着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的焦点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需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支持制造业向高科技、高增值方面发展。由此可以吸收新加坡、台湾和韩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制订产业导向政策,使制造业在香港重新发展起来,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力图挤入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的市场。这正是香港在新国际形势下的比较优势所在,也就是说,要继续升级才是香港工业前途的出路。而科技开发是使制造业升级的唯一手段。

在当前形势下,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与打造国际品牌可以成为当前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积极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尽快完成产业升级。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以采取外部移入型,既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总部以及研发机构移入香港,充分利用总部经济效应拉动香港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利用香港先进而发达的资讯条件,在香港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订货、包装、结算、销售商品、采购物资、实现商品的价值及利润,使香港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决策、控制与经营中心。使这部分企业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物质础,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打造国际品牌,使香港成为品牌制造业基地。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信息均能迅速传递、集中到这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设计、创造出一批名牌、名品高档消费品,成为国际性名牌、名品新潮流的设计、研制、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广汉.后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与发展 管理方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1、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但有效的推动了经济的大力建设,而且也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新的快变,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全新问题、全新矛盾,在观念、方法、内容等领域还处于被接受状态。所以,面对全新的发展态势,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继续发挥其巨大能量,现如今,必须做好创新发展的改革,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途径。

2、对于我国的发展形势而言:随着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渐紧密,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样势必会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难免一些人会被这些消极的思想而腐蚀,这样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想上的波动和改变,严重的影响了思想政治建设和发展,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形势,如何改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已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当务之急。所以,面对当前的问题,势必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3、对于国际发展格局而言:随着国际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各国间的交流日渐紧密,导致西方文化对我国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加之“和平演变”的思想文化渗透,使资本主义的腐化思想严重的侵袭到我党的马列意识,使得一些干部和党员在思想上对马列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所以,面对西方文化的毒害,国际格局的变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是解决当前面临严峻挑战的必要手段,是巩固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支柱。

二、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只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不做到与实际接轨,这样就会出现认知的肤浅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使教育与群众脱节,难以达到时效性。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务必要将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务必要联系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对网络技术及全球化的思潮影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渗透。这样才能在实际问题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工作要将群众紧密结合:群众是历史的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我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工作领导的根本,也是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要以群众为基础,把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符合群众的思想,这样,才能让群众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中来,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中,增强对群众思想的积极引导,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群众的思想意识中。这样,我党才能依靠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落实,并仅以创新寻求更好的发展。

3、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内外教育的相结合:教育分为外因教育和自我教育,外因教育通过学校、社会及家庭教育,这是所谓的外因,而自身教育是内因,在唯物辩证法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自身教育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渗透到群众,以正面的教育来激励群众、引导群众。这样不但起到外因的作用,而且由于长时间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使得群众自身对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4、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内部矛盾紧密结合:现如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变革,使得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等,都处在嬗变之中。这样,不断的引发了人民的内部矛盾,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出现各种不同的阶级矛盾,有利益之争、思想不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与矛盾都需要及时的处理和协调。所以,针对这样的重点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机制等全面的创新与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各种新问题及新矛盾的有效方法。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一项严峻而长远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结合人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魅力,从而来促进全面发展。所以,我党要做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准备,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发展,从而有效的推进我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建设。

参考文献:

[1] 蔡雨君,任祥华,麻冀南.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 理论前沿, 2008,(07) .

[2] 杨钒. 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J]. 党政干部论坛, 2008,(02) .

[3] 姚爱萍.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24) .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Abstract:Under the new time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eagerly anticipates, how to utilize through ancient times ever green Kong Zi to educate the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quality class and grade to manage, serves the purpose which the student develops matures, this has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孔子教育思想 高职班级管理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Kong Zi educates the thought; The quality class and grade manage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42-02

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许多以“礼”为目的的管理目标、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以“仁”为内容的管理原则等,深刻剖析其真正内涵,取其精华,将其运用到今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来,对高职班级管理工作者有重大借鉴价值。高职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怎样才能通过班级管理来实现人的发展呢?这就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理念来进行指导,作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指导方针的科学发展观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高职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在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实施以“礼”为目的的管理目标,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发展就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规范原则,根据“礼”的要求,孔子主张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这样能稳定管理秩序,维持管理者的地位,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同样,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礼”的规范,以便学生通过学习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安分守己。高职班级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制度化的规范来进行科学管理。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合理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形成良好而严谨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按照规范来指导自己日常言行,使学生遵守行为规范,能够明礼信,知荣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在“克己复礼、尊师重道”的思想引领下,高职班级管理者要经常教育学生从我做起克制欲望、安心学习、尊敬师长、敬重学校。现在的高职班级管理中,正是忽视了“克己复礼、尊师重道”的经常性教育,导致有些学生贪恋网吧、有些贪图享乐追求时尚、有些陷入赌博而不能自拔等。更可怕的是,学生还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在家不尊父母,在校不敬老师,对父母和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高职班级管理者应该常规性地教育学生克制欲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校不得过分追求时尚,否则会心有旁骛,不能安心学习;不得贪恋网吧,把过多精力用在上网打游戏上,影响成绩的提高;参与赌博、酗酒等,分散精力,更重要的是与社会上的人联系,经不住诱惑会走上歧途。

二、在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注重以“义”为特征的管理方法,提升班级管理艺术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高职班级管理者能够以德治班,学生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克服“礼”所造成的等级矛盾。

1、高职班级管理者必须“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孔子主张管理者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为被管理者做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高职班级管理者自己能做到正其身,管理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就可以去管理学生,从而去要求学生端正行为。高职学生大都处在心理断乳期,学生有极强的向师性,只有班级管理者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班级管理者还应“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而且要“言必信,行必果”,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2、高职班级管理者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高职班级管理者要统筹班级的整体利益和兼顾学生个人的局部利益,同时要告诫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而要讲“义”, 要从班级的整体利益出发,“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管理者和学生都应该以班级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根据“义”这个尺度来追求个人利益,才不至于上下争利,相互争斗,影响班级和谐。

3、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班级管理者一方面要用礼仪和道义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班级管理者也要加强用“礼”、“义”来教育教化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管理,从行为上服从管理,不提倡简单粗暴的强制管理,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4、高职班级管理者要注重“举直”,选拔正直的学生来参与班级管理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学生参加班级管理,而罢黜不正直的班团干部,学生就会拥护并服从班级管理,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高职班级管理者只要充分利用孔子教育管理思想中“义”的规范,并按照“义”的要求去做,就会使学生逐步达到“礼”的目的。

三、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贯穿以“仁”为内容的管理原则,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关爱学生成长

孔子以“仁”作为实现“礼”这个目标的原则,所以他说:“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高职班级管理就是要通过以仁为内容的教化,使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合符规范,学生通过学习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新时期,“克己复礼”仍然是维持高职班级正常秩序的重要条件。同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等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班级管理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用仁爱来征服民心,调节关系,劝诱学生安居乐业。

高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相同的专业,但他们身上却有着诸多的不同点。性格相迥,家境不同,经历各异,素质能力不等,班级管理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盲目地实行统一管理,效果一定不佳。班级管理者应经常深入班级多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情况,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不同地域的学生来到高职班级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如果适时关注,就能帮助他们尽快地调整并融入新环境。还有一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班级管理者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勤工俭学和就业时多为他们提供帮助。高职班级管理者还更要关注“边缘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学生与主流人群格格不入,学习成绩、生活习惯、性格表现等方面鸡立鹤群。这些学生可能存在思想观念的偏差,感觉“读书无用”而浑浑噩噩,可能心理上有误区或者压力过大产生厌学,可能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可能是家庭经济贫困难以为继,也可能是情感问题没能正确处理使得精神委靡,还有可能是单亲家庭导致长期心理失衡,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虽然表象一致,但其成因却千差万别。高职班级管理者对这些边缘学生应持宽容的态度,在认同这一事实的同时,要深入了解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缘由,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四、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借鉴孔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

进步

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协调进步。高职班级管理者也应该倡导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学会为人处事,还要学习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进步,让学生发展为德高技强、多才多艺的人。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可持续,高职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和物质享受的关系,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高职班级管理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并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把握长远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五、高职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抓住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利用孔子教育思想有效实现高职班级管理

孔子的教学原则主张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因材施教等,这些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主张统筹兼顾的思想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启发诱导,统筹教师教育的主导作用,兼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高职班级管理者让参与打架的学生认识错误,而学生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说明学生尚未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就不要勉强教育他,如果将大道理不厌其烦地一一告知,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思维的发展和对事件的认识。这个时候最好先让学生书面写出事情的经过和认识,让学生边写边反思,主动认识错误,老师再适时适当加以教育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达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心境。

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高职班级管理者在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统筹兼顾学习和思考,学思结合,以思促学。

由博返约,统筹兼顾学生知识的广博与专一,在高职班级管理实践中注重统筹兼顾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业余素质能力的培养。孔子主张学生“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见识多,思路广,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深刻而全面,解决问题就会左右逢源;能“一以贯之”就可以简驭繁,触类旁通。由博返约就如同用一条线串起零散的珍珠而成为一件艺术品,有线无珠或者有珠无线,虽然有用,但价值不大。高职班级管理者要注重引导学生用专一的专业知识统领广博的业余技能,才能让自己的才能有更大的发挥。

因材施教,“夫子教学各因其材”。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其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高职班级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己任,在管理目标的确立上,要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不再是“尚同” 于学校工作任务的完成,甚至社会的需要。学生每个个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是不同的,班级管理者要接受这一事实,尊重这些不同,只要这些发展目标是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我们就应该认可这些发展目标,而不是盲目地求同。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中所表现出的诸多特点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谋而合,这一思想内涵经过两千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直到今天仍然散发出熠熠的光辉。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理念的创新,也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游刃有余地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为高职班级管理开辟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诗文 价值观 高中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高中时期是整个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使今天的高中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使其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从长远来看,在高中生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保证。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在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且受制于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它紧紧联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格。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本文从价值观形成的三个阶段谈谈古诗文对高中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以诗文提升选择高度

价值观产生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这种选择的自由对于价值观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为价值观不可能经由强制或压迫而获得,它是一种心甘情愿作出的选择,是在仔细考虑与衡量所有的选择途径及其可能后果后作出的决定。

古文作品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岳阳楼记》中塑造了三种意境:览物而异的雨霏霏美,览物而异的春和景明美,古仁人之心宽厚博大美,以上前两幅美景,围绕“览物之情”有所“异”而对比展开,由极暗到极明,由极悲到极喜,通过景物的渲染烘托,生动地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思想感情。这两种感情,虽然形态有别,但是实质相同:都是以自我为转移,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在两幅图景、两种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作者再用“嗟夫”一词引发议论,委婉地否定了这两种思想感情极力赞美,“或异二者之为”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赞美古仁人之心,实际上是借他人羌笛,吹自己杨柳,即借写古仁人异于寻常的忧乐观,以此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理想和抱负,其中也暗含着对友人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同时还表现出博大的胸襟:为官在任,胸怀天下,四面云山收眼底,万家忧乐涌心头,这是迁客骚人和一般封建士夫不可企及的崇高境界,更是全文所表现出来的宏伟意境美。

二、让诗情提升珍视境界

珍视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因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认识的过程,而且蕴涵着情感的层面。这种选择是自己所乐于接受的,并且是自己非常重视的。为了实现自己的选择,人们乐于付出很大的代价。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如此,因为这种主义是先烈所珍视的。许多高中生把古诗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名句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并不断追求。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这些诗文,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都体现了古人伟大的志向和情怀。学生把它们作为座右铭,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三、以诗情促行动

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价值观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完全实现或体验到我们的选择和所珍爱的事情,体会其价值。譬如,造房屋、种庄稼或画画,只有实际上造出了房屋、种了庄稼或画了画以后,才能说他的价值观得到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