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绿化城市定位生态效益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森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极大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美国对城市森林的理解比较广义,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而欧洲一些国家,像德国、芬兰等把城市森林主要定义为城市内的较大林区和市郊森林。这些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各城市中绿化率几乎达50%以上,环境优美,绿化遍及各个角落,同时或在市中心,或在市郊都建有城市森林,成为市民的天然氧吧,生存环境宜人,环保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市民的脑际,是真正的生态城市。日本对森林城市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城市森林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而且赋予了浓烈的文化氛围。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是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很多城市纷纷响应。由《城市绿化条例》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制定,各方面对生态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达成共识,而“城市森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森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深化。目前全国设立了12个城市森林建设示范点,像上海已经启动500米宽的林带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理念日渐清晰,通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指导思想“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林水结合建设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即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天津市未来城市定位与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

森林覆盖率是衡量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反映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大开发、大开放,天津必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近年来天津城市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距离天津市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型城市定位尚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化状况近年来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绿地数量不足,绿地建设尚存在着追求数量、面积,土地空间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不明显,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仍很严重等状况,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的问题。城市森林建设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在天津尽快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大绿化体系,改善环境污染,让天更蓝、水更绿,美化城市景观是市民热切愿望。

事实上,城市森林的建设,使人们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不但是它的生态与景观效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对天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地位意义重大。因此针对天津市环境绿化状况,尽早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实施城市森林工程是非常必要的。有了理论依据才能尽快确定天津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真正形成规模化造林、工程化造林、社会化造林、多样化造林的新形式,把天津市建成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大都市。

天津市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城市森林”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接近传统的森林概念,一是包括行道树、公园、住宅小区、城市绿地等的所有树木。针对天津市绿化的实际现状,笔者对“城市森林”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城市森林”应是指城市地域内,由大片生长的树木组成的林地,包括片林、林带。城市森林建设可形成城市森林环境,即由大片生长的树木为主体的、乔灌草结合的、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态和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彻底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状况,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天津,由于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我们还应重新定位另一个重要概念,即“城市绿化”的内容范围,即“城市绿化”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森林”、公园、行道树、城市绿地、防护林、住宅区绿化等,并以“城市森林”为主体,即“城市森林”应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森林建设应涵盖整个市域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形成有机的绿色网络。

根据城市森林的位置不同,城市森林的表现形式亦略有不同,结合天津市域范围内,河流较多的优势,城市森林应包括市区片林、道路、水域的林带,城郊结合部的近郊森林及远郊森林、农田林网等,即能够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林地,使其成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系统中的核心林地,城市森林网络中的结点。

明确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导的城市绿化概念,对比一下天津市的绿化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天津市绿化生态效益不明显的症结所在。

天津是海滨城市,土壤含盐量高,乡土树种缺乏,树木种类较少,城市自然条件并不理想。骨干树种代表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适应性强,栽培管理较易,受群众欢迎。天津树种规划中,骨干树共计7种(含3个变种及3个变型),即绒毛白蜡(含变种杜氏毡毛棒)、国槐、刺槐(含变种红花刺槐)、早柳(含变型馒头柳及绦柳)、桧柏(含变型河南桧)、臭椿(含变种千头椿)、月季。目前生长良好,应用广泛。

目前,天津市园林植物给人的印象是树种单调,据1996年数据显示,已有的露地木本植物计44科94属175种,和邻近的北京无法相比。这些树种中,常绿的22利,(含若干变种),其余均为落叶的,仅占总树种数的14%,冬季树木景观更是单一。发展至今,在树种的丰富与引进中,情况已大有好转,但对一个北方沿海盐碱土城市来说,引种工作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

除了树种单调、树木养管小良外,彩叶植物和观花、观果类植物应用也较少,缺少季相变化,植物种植比例也不合理。另外,城市垂直绿化率低,实际上垂直绿化不仅占地面积小、提高城市绿化率,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从天津市整体上来看,绿化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性差。尤其中心城区绿化率偏低,主次干道夏季暴晒度均较高;有限的公园、绿地生态效益不明显,过于偏重景观营造和娱乐设施建设。郊区成片的林地亦较少,仅北部蓟县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市区空气清新度不高,污染较重。

天津市对城市绿化与生态问题非常重视,规划部门编制了天津市水系规划、天津市园林绿地规划、天津市林业规划、滨海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等,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城市面貌也大有改观,市民们亦感觉非常振奋,城市景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生

态环境的改观并不明显,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强调了绿地面积、绿化率等问题,但是并未强调绿化的内容、形式,导致绿化的平面化倾向,尤其市区内能够成林的绿化项目较少,虽有一定的乔木,但并未形成林化,生态效益及感官舒适度不高。

综上,通过对国内外绿地先进城市的学习研究,要彻底改变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必须对“城市绿化”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只有建立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才能使城市绿化环境生态状况彻底改观。同时,城市森林规划尤其要从整个市域范围来考虑,使其与周边的城市森林有机联系,实现整体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建立起结构合理,具有最佳生态效应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森林建设的效益

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通过城市森林建设,天津市森林生态系统将得到优化,进而减轻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大范围的植绿增绿,可加快实现“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目标;并可节约能源,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改善大气和水源质量,减少洪水径流,减弱噪声,遏制土地沙化,减少浮尘天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城市森林建设可美化环境,有益健康,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环境更加舒适宜人,它是构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也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森林树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可提高城市知名度,并可提高市民主人翁意识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 广西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探讨 经管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初探 独立学院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探讨 新建地方院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 经管类学专业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研究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工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教师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浅析创新型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实践 一体化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析 民办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与功能定位 理工高校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思考 基于经管类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经管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辅助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普通院校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民族院校经管类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建设 高职院校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经管类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专业化探析 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刘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与队伍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5).

[3] 蒋林华,蔡晓.创新型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

[4] 李庐,哈焱.试论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3).

[5] 王兴邦.面向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

[6] 袁良蓉,刘勋章.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仿真模拟实验室”建设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3).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验室建设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功能特征

1.以满足专业实习、实训的需要为主要功能目标

经济、管理是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社会科学的结论一般不在实验室里验证,社会科学的探索和创新一般也不在实验室里进行。因此,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主要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创设一个实践教学的环境,为专业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当然并不排除它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或者成为一个科研的平台,但对独立学院来说,这一功能并不突出。

2.最大限度地对现实经济管理活动及其环境、条件进行模拟仿真

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真实的生产实习成本高、效率低、难安排等问题,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所,创设虚拟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使学生在虚拟的岗位上达到与真实岗位上一样的实践锻炼效果。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仿真程度越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越好。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但事实上仍然存在对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在制定学校和学科的发展规划中很少涉及相关实验室的配套建设计划,从而导致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如下一些问题。

1.缺乏系统性

由于在学科建设计划中没有考虑到相关实验室建设方案,从而没有全面、完整、有层次地考虑到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问的相互关系,没有一个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室体系,缺乏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实验室建设方案。

2.缺乏融合性

在实验室建设中,各专业均从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出发,进行相关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建设,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资源处于彼此孤立、分割的状态,没有把整个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和配置,使实验室建设资源浪费,无法有效地融人学科建设之中。

3.缺乏创新性

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仪器和设备主要用于满足基础性、重复性实验,而针对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仪器设备较少,针对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几乎没有。

4.缺乏多样性

目前,经济管理实验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计算机房,缺乏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和相应的实验软件,脱离了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环境。

三、对于我国经济类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1.重视软件建设的投入及开发

在传统观念中,机器设备到位了,就意味着实验室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种观念往往使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半途而废。须知软件建设才是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实验室建设计划中应该预留充足的后续建设经费。专业应用软件往往价格昂贵,一般要几万至几十万,而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可以购买一些急需的和价格适宜的软件,对于必要的但价格昂贵的软件可以采取与母体学校、相关领域共享资源的办法。在实验室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应尽早动员和组织教师力量,自己开发应用软件。只有软件充实和丰富了,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

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要求管理人员既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又了解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般都只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因此,要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把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计划,与实验室建设同时启动、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建设目标的成功实现。

3.确立专业课教师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涵盖的学科、专业面很广,各专业的实验平台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不可能由少数实验管理人员完成。因此,必须确立专业课教师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激励机制,许多教师喜欢维持现状,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项目开发缺乏积极性。所以,要通过制度保障和利益激励等措施提高专业课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学院或系部统一协调、各教研室主动承担建设任务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的建成,大大改善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济管理类教学与研究必须以实践为本,跟踪学术前沿,更新服务观念,实现教学资源高度开发与共享,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网络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要进一步扩大开发性实验实践内容和范围,在学生受益面、开放性实验、网络化实验及管理方面继续深入改革并取得进一步的示范效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的重要基地,成为创新素质培养、个性化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的基地。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关键技术;实验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60-02

0 引 言

物联网已经在农业、交通、矿山、医院等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架起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育方面,国家已经批准100多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这是一个新兴专业,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等多门学科及RFID、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于一体,在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并存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物联网实验室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和技术。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物联网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制订,专业课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要想达到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的标准,使得与学校开设课程配套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各高校应抓住这一革命性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方式推进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应该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

1 关键技术

建设好物联网实验室需要依据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层的多种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嵌入式、电子、通信等。

1.1 ZigBee

ZigBee技术在物联网中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符合IEEE802.15.4无线标准。低功耗和使用免申请的2.4 GHz频段是ZigBee技术的突出优势。

1.2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多用于具有定位功能的系统中,识别卡有无源和有源之分,识别目标对象的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无须人工干预,操作快捷方便,易于与物联网中其他技术的融合,如WSN。在RFID标准中使用最多的是ISO/IEC14443和ISO/IEC15693。笔者用到的RFID技术实现人员定位功能,涉及有源RFID芯片、读写器及后台数据库。

1.3 网络技术

物联网中的网络技术很大程度上是指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中实现数据采集的感知层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发展早期,曾被称为传感网,可见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正朝着微型、智能的嵌入式Web传感器方向演变。在笔者现有的工作中,主要研究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底层协议,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实际应用中的规模化。

1.4 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是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段为2.4 GHz,可依据各种协议栈实现,如ZigBee 2007/Pro协议栈。

2 主要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院士在参观物联网企业时强调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上手来真正掌握物联网技术。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物联网的相关实验。表1所列是有关高校的物联网相关实验内容。

3 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根据学校特点,应建设以科研为重点,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物联网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内容应满足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认知实验,熟悉组网等各项性能指标,也有信息采集、电路设计能力和设计语言编程能力锻炼平台,更少不了设计创新平台。提高物联网专业学生综合实力,掌握根据实际应用搭建平台、数据采集及通信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使专业人才有理论,会操作,能创新,具备广阔灵活的就业前景,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图1所示是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图1 实验室建设内容

4 结 语

在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争取主管部门支持,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及企业中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相关的创新点,采用多种方法扩大物联网概念普及范围,以期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重视。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使教师、学生、高校及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各环节对象共同受益,实现一举多得。

参 考 文 献

[1] 于继明,张燕,蔡琳.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170-171.

[2] 王红梅.浅谈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2-123.

[3] 陈华,王姗姗.高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初探[J].计算机网络,2012(23):65-68.

[4] 刘丽,谷照燕.高职院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3(1):64-65.

[5] 林莉,陈丽丽.高校物联网实验室建设规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23-24, 58.

[6]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