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误区;对策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中具体实施方式

1.课堂探究活动,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最后进行验证反馈。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在伴随着“研究”并在“研究”中实现的,而研究的前提是有问题。因此,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要有问题意识。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此活动形式的实施具体操作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以学习“必修1--商品的概念”为例来加以说明)。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商品”概念时,我逐步向学生抛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1)水、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问题(2)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时,农民把一部分粮食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粮食是不是商品?如果把一部分粮食赠送他人呢?问题(3)某皮鞋厂生产的一批皮鞋,当它们放在仓库中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运到批发市场供零售商买卖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零售商放在店面上出售时,是不是商品?问题(4)一个同学在教师节时买了一束花送给老师,在这整个过程中这束花是不是商品?

其次,展开探究活动。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交流等活动,主动去开展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形成系统结论。即在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如,上述问题(1)的结论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问题(2)的结论是:判断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在于它是不是用于交换,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问题(3)的结论是:“用于交换”的含义是指“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因此无论是放在仓库还是放在柜台上,只要生产皮鞋的目的是用于交换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它们都是商品。生产目的也可能与实际用途不一致,如果生产目的是用于交换,但生产出来以后却用于自己使用,也就不是商品了。问题(4)的结论是: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或待消费的物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第四,验证结论,反馈信息。即进一步用上述结论去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的第二次飞跃,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反馈探究效果。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另外一些同学来回答或判断,验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反馈学习效果。

2.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一般是就一个教学单元或与若干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特定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撰写报告——成果评价与展示。专题研究不仅对于丰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大有补益。

二、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

1.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不少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题海式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在这种传统观念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课题的制定多为教师闭门造车,因此很难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了学生个性,在这种观念下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形式而已。

2.用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对待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或探索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然而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学生,造成教与学脱节。教师对学生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教师代替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把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对立起来去搞研究性学习。所谓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以高中政治知识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从静态的角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比较扎实而又系统的知识,但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学科课程会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隔离。

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受高中会考、高考的牵制,只重视课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从动态角度引发学生追踪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感受创造的喜悦。研究性学习课程恰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能否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和高中政治课程的关系将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4.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学习评价是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少家长、教师担心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他们只重视政治学习的卷面成绩和短期结果评价,不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甚至担心或怀疑政治研究性学习过程学生是否真地在开展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殊不知,高中学生学习上已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而且对社会现象问题有较强的鉴别、分析能力。应该鼓励支持他们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即使有时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参与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营造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思想空间。

2.政治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要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3.要确立恰当的课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即要求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则,即要求课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4.要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

音罚对于高中生人格的健全以及审美观的形成意义深远。高中音乐作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学科,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教育发展的今天,研究性学习模式已经被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诸多教育工作者总结了研究学习方法应用的优势与经验。加强教师对高中音乐学科的重视,加强音乐教学改革,是在高中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音乐鉴赏,会使音乐教学的意义得到升华。

一、创设鉴赏情境,落实研究性学习

情境的创设,会使高中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认识到音乐的内容。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调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鉴赏活动中来。一个具体与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提高,安下心来进行音乐学习。许多教师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与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从方便自己教学的角度,强迫学生跟着自己走。在当今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研究性学习氛围得到创造。在学习民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民族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让学生在领略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对其情感进行研究,有利用于研究效果的提高。

比如在针对《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大西北的风土人情,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高亢性。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眼睛闭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声音,让学生针对这些声音想象一些画面。这样的课堂活动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更会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欣赏的乐趣。之后,为学生展示一些大西北日常生活的场景,促进学生画面感的增强,通过这些画面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真实情境下进行音乐鉴赏学习,会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真实感的提高,更会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从而投入到鉴赏学习活动中去。

二、加强角色转换,落实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精神得到培养,促进学生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对于学生来讲,研究性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新的教师形象以及学生地位。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利用研究性学习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是加强研究性学习模式利用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关注自己指导者的地位,通过有效的课堂指导,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内容的主动探究者。当学生不再被教师强迫着“欣赏”音乐作品,不再对音乐学习有抵触心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就可以得到发挥了。

比如在讲解《弥渡山歌》的时候,教师完成可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相关了解,建立丰富的音乐知识体系。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作品的旋律、背景以及描绘的画面进行了查找,通过一个PPT向全班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学习成果。学生希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就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几个人一组对要鉴赏的曲目进行分析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学生暂时转换成了教师的角色,成为了音乐知识的讲解者,教师欣赏着学生的成果,也成为了课堂的聆听者。

三、开展创新教学,落实研究性学习

高中音乐教学,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基础。无论利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展音乐教学,教师都需要从课本内容出发,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依托高中音乐教材体系,加强教学创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音乐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着不同的研究方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点,针对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音乐鉴赏学习体验。

比如在讲解《四岁的红鬃马》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讨论,利用讨论活动共同研究本曲目的主题与重点。教师与学生可以从马开始说起,由马说到动物,说到地区性动物等话题,从而明确亚洲野生动物的主题。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研究音乐作品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音乐作品,进行二次讨论,针对曲风与曲目特点,促进高中音乐鉴赏研究氛围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利用,不仅会使教学方法得以改变,还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整改。研究性学习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推动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创新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课堂教学,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以学科中心构成的课程体系,易造成学科分割知识的综合难以体现,这种学习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物理教学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这对我们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模式和物理课程体系中,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结合本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在我们老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按部就班进行,比较规范统一。虽然有利于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这个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但比较封闭,较少让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与我们所学高中物理相联系,机械训练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物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通过观察现象、讨论分析、研究原因、实验论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在老师引导下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我们高中物理老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必须加以转变,这是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高中学生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精力旺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事物都感到惊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并且有把物理学好的满腔热情,老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科普书籍和有关物理杂志,做好阅读笔记,甚至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含义,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以及物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魅力。了解物理学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如时空观、物质观、自然观等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是各行业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点,物理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方法,大都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的最有效方法,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仿效科学研究思路,认识物理学发展特点和基本性质,可以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方法论等内涵,最大限度地引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有分类递进的教学思想,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研究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要体现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循序渐进。

1.研究性课题的确定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调整。高中学生在自行选题时,会出现困惑,即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这时学生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创造性的指导。

2.研究性学习过程

高中物理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该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研究两方面考虑。

(1)我们老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毕竟班级授课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老师教学应该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4篇

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0-01

一、探究性学习的背景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育领域内最先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逐渐得到国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青睐和推崇。在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不断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手段,激励着学生进行创新,它打破了以往教师灌输式教学的模式,把课堂掌控权的一半分给了学生。这样,学生从聆听者变成了演讲者,自身的责任感增强,从而愿意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教育发展和学生诉求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历史的客观要求。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接受性或者是机械性学习,是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背景而产生的,具有诸多新特点。第一、学生自主选择性。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等。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基础阶段。同时,高中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寓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显然,把探究性学习引入高中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在英语课堂上的经验,笔者将从设置课题、解决课题和评价课题三个方面探讨探究性学习。

1.设置课题

探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是关键,尤其是高中英语学习。高中学生虽然有了初中三年系统学习英语的关键,但是对英语的理解还是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他们通过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要面临的是高考,所以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必须有质的飞跃。那么单单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好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发现探索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巧妙地跟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达到双丰收的效果。

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课题,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导向,更能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探究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方法上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实际提出探究性的课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力法。如在学习高一课本Unit One ― Friendship这个话题时,给学生们设置一个关于“朋友”的课题,围绕着这个话题,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之后小组长总结陈述,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朋友”从人到物、从讲故事到表演舞蹈,风格多样,远远超越了老师个人在课堂上讲到的朋友这个话题的视野范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发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且与话题相关的观点,教师若发现学生口述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或者逻辑错误,及时提出来并加以纠正,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因为只要有话题,而且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才会有的讲,才会言之有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的语言问题,进而才会去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帮助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从而把学生导向更为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方向上,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英语。

2.解决课题

在确定了课题之后,针对学生的具体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已经呈现出的或者是将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对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下一步课题的研究,而且会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归纳、整理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书面或口头文字。此外,关于研究成果的展示,笔者在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了很多。效果较好的展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前10分钟的presentation,召开班级辩论会、讨论会、出板报、制课件等。如学习Unit Four ― Earthquake这个话题时,笔者给学生提出关于自然灾害的课题。其中涉及到遇到火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的探究性学习主题,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专门的时间,让他们在一起汇总,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一周以后,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以板报或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展示。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种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

3.评价课题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教师的评价或者是评语比较在意,可能教师一句不经心的评语就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在评价课题这个环节上丝毫不能大意,我们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此外,教师的评语或者是口头评价也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引导,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会受益匪浅,进而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下一个课题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只重研究成果而不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应该是教师应该采取的。在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鼓励,多给予表扬。总之,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兴趣。

三、结论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得到发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良好的学习策略,这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5篇

一、“浅探究”:无关核心与探索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选题泛泛而谈;或是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或是轻过程,重结果,没有深入课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往往大而不当,无法做深入的探究

笔者近年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发现:类似《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林则徐的一生》《苏轼研究》《孟子思想》……这些大的选题比比皆是。也许它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选题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大了,以高中生的学力和精力,都是难以较深入地探究的,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就难免蜻蜓点水了。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近年,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答辩时发现:说东坡词风的,却不熟悉东坡的词作;说《围城》的,却没有读过作品;说张爱玲的,也没有读过她的代表作……会后与学生交流,他们大多坦言:结题论文大部分是从网络上照搬别人的结论,往往是为了“交差”,提前一两天“复制”“粘贴”的,有的只为了应付,甚至自己的结题论文写的是什么,都没有细看。可见,这样的探究,是速成,是没有过程的,更谈不上体验。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实施,常流于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常常会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式来进行。但笔者发现,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没有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做出调查与走访的计划,并予以实施,而是简单地以到实地拍照来代替调查与访问,从而使探究流于形式。例如:学生选题《建立鼓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档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选题,但遗憾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鼓山摩崖石刻的内容,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而是简单地到鼓山几处摩崖石刻风景点拍拍照,以体现“XX到此一游”,这样的探究,怎一个“浅”字了得?

二、过程体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1 ]是国家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目标之一。“研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达到发明、创新的标准,也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学者。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了亲身体验,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重参与、重体验的课程。学校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大多采用“集中指导”与“分组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有限的几次集中指导,大多是:期初的选题,期中的中期汇报,期末的结题汇报。又由于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以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不同:空间上,它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上,不局限于一节课的45分钟。因此,教师往往弱化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建议者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导致学生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也轻过程,重结果。另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学习已“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2 ],所以教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探究欲望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常常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只是在学期末要上交学习成果时,通过网络或是其他渠道,简单摘抄一些文章片断,凑成一份所谓的“成果”应付了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有的甚至连探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因此,这种浅探究,并没有实现国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3 ]的终极目标。

三、出路:回归过程管理,追求探究的有效性

1.教师指导,贯穿探究全过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要贯穿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首先,在问题情境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选题方面充当引路人。包括:介绍研究价值,拟订研究方向,划定研究范围等。试想:如果教师在选题时能从生情与学情出发,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还能做《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等这类大而无当的选题研究吗?其次,在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应该做为组织者、合作者,参与到探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拟定调查报告、制定走访计划,建议并督促学生写好研究日志,整理好研究性学习“资料包”,注重过程的积累。这样,学生的调查研究还能仅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而过吗?最后,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充当一位合格的建议者,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认真的审阅,反复推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中,教师要当一位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而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

2.选题指导,从熟悉到陌生的牵引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践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选题很难。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迷茫,没有思路与头绪。为此,在课程实施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关注已学知识,从已有语文知识储备开始,抛出课外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明确选题方向。例如:高中学生都很熟悉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对林则徐有一定了解。于是,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与福州有什么联系呢?你是如何理解林则徐的诗作中的爱国精神?你对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认识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研究的方向,从而定下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定下了《林则徐在福州》的选题,有的选择了《我所认识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有学生竟然发现了林则徐的诗作常被题写在福州风景名胜点,于是有了《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样,由熟悉的语文知识储备发端,把学生引向探究的更深处,既打开了学生的探究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寻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例如:鼓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鼓山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你了解的有多少呢?榕树是福州的市树,榕树精神与福州精神有哪些联系呢?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思考探究,定下了不少研究课题,较为优秀的有:《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鼓山摩崖石刻手绘档案》《从福州榕树崇拜看福州精神》……从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究,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5 ],又提高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还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探究过程,尝试探究小组社团化管理

与传统语文课相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如何才能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呢?近年来,笔者尝试研究性学习小组社团化管理,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文社,是学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文社活动结合,以学校的读书节、科艺节、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契机,尝试通过社团管理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几年,笔者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成我校“鼓韵”文社成员,带领他们探访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从而做好调查访问、资料收集。这种社团化管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且加强了过程管理,提高了探究活动的质量,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成果答辩会,完善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结论的深度与精确,更注重过程的体验与真实。笔者从几年的课程实践中发现:成果答辩会,是当前中学生较受欢迎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因此,我每年会举办“我探究,我快乐”为主题的成果答辩会。在答辩中,评委不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通过答辩,了解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例如:针对《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一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分享一个福州某个公园楹联与林则徐的故事。对《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这个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展示历次考察鼓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日志,了解其探究过程。因此在答辩中,我没有囿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做出“终结性评定”,而是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来做出一个科学的评定。也许他们没有得到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也没有写出逻辑严密的论文,但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他们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这就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成果,这也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总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获得“科学家”般的探究体验,得到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其今后的科学探究,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