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从而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选好课题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和深入,另一方面通过选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
研究课题的确定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老师要抓住“满足需要”这个心理契机,通过选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绝对不能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性要求学生去研究一个他们没有兴趣的课题。
2.实用性原则。 选题要注意面向实际,“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把现在的知识、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将来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既包括学习中各学科学习的需要,又包括当前社会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题的可行性原则很重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状况,涉及内容不宜过深,研究范围不要过大,可以从学习内容入手,从疑难问题入手,从学习目标入手,尽量能与课本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确定后的中心工作是讨论并设计研究方案。
根据实践,研究方案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要结合各子课题的特点,对解决研究课题的步骤做好分解,明确什么时候完成什么,确保在时间许可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完成采集信息、收集资料、筛选整理和提炼成文等工作。
2.可操作性原则。 研究方案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就很重要。应结合研究条件,设计者如问卷、采访、分组实验、网上查阅、实地测量等研究手段和方法,从而使研究有抓手而不至于落空。
3.发挥特长原则。 研究性学习倡导合作,但也应注意发挥特长;同一课题组要团结,但也应有明确分工。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使研究性学习实施好,指导老师的指导是关键。可以说,指导老师能否演好自己的角色,对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关系重大。为此,指导老师要当好指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让学生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要通过方法介绍,让同学们了解研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设立课题――收集资料――初步结论――验证结论――整理论文;使同学们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类比法、比较法、列举法等。
2.坚持课题组填写活动记录。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坚持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活动记录。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坚持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活动记录,这样,既能及时了解成员的研究进展情况吗,又能对成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特别是能培养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3.指导做好信息的采集和资料的管理工作。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的采集和资料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工作,要指导学生在采集信息或收集资料的同时做好笔记,记下信息或资料的来源,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4.鼓励不断调整研究方案。课题方案在实际实施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要鼓励课题成员根据出现的问题,集体讨论,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5.指导撰写论文。
三、课题结题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完整性,结题和评价环节不可少。
小型研究性学习结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交结题论文报告。2.上交小组活动记录。3 上交个人活动记录和整理资料。4.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谈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体会和建议。
结题以后一定要对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强调结果,但更要注意过程,因此,对每个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时,指导老师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1.参加活动出勤率。
2.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态度。
3.个人活动记录情况:笔记情况、资料是否有来源,研究活动每一个阶段是否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整理归类的材料是否完整、规范。
5.在活动中是否有效运用所学知识。
6.在活动中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7.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探讨性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接受性学习就是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予以接受、理解和消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在实施教学中沿用这种旧模式和旧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兴趣受到限制,创造性不能很好发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高效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动手能力不强。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双方以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提出问题、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处于自主的主动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助的指导地位。
计算机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平台和工具,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上的操作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计算机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去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因此,计算机课程特别适宜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结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研究性学习实现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勇于探究、综合学用、自主创新、实践求真。展开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同时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报效国家、造福社会和服务民众的人身价值观,从思想上
树立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思维开阔、敢闯敢拼的精神,通过参与一些与计算机科研相关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勇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真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学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进程安排、考试及成绩管理、日常财务结算、班级人事管理等综合事务的计算力管理,分析业务需求,开发相关应用软件。
(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从铺垫知识、方法指导、组织管理、疑难点拨、士气激励等诸多方面发挥导师的掌舵作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指导观念,更要讲究指导艺术和策略。教师要不断跟踪国际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研发平台,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完成学习及探索过程。
(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持续激活自身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所需信息,设计高效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实验活动,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调整,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螺旋式前行的进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新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提高,研究过程中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得以建立,师生的研究学习潜能得到深入挖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开展好研究学习过程的前提和关键。如果课题内容选择得不恰当,不仅影响研究学习的进程,还有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半途而废,甚至影响到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计算机课程具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所要求的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最适合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计算机各门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的安排与进度,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精心策划,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确保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与文献资料的利用和计算机科研项目的开展相结合,尽可能选定既采用最新计算机软硬件理论与技术,又能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好课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总体方案,并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计算机开发方法和工具,通过实验获得研究成果。
在讲授《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学生考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学生考务管理系统”包括考生报名管理、考生成绩管理、系统维护等子模块,分别由不同的学生负责设计研究。前台开发工具可以选择 VC或VB,数据库平台选用SQL Server 200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系统功能确定、系统结构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各模块应用程序窗体设计等工作。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考务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应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或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两者的异同之处;每种体系结构应选用的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前台应用程序最新开发工具。在数据库设计时,让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程序设计员常用的几种计算机辅助设计CASE工具,学习流行技术,积累开发经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运用所学的数据库应用技术、VC或VB程序设计方法,解决与考务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针对不同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和教育资源现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可行的研究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对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与计算机理论研究相关的课题。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研究”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程序设计方法等多学科知识,并且可以在VC或MATLAB等平台上进行研发,要求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编程能力。
硬件设计、调试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开发小型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和实用的电子产品,如“采样频率可编程的数据采集系统”“声―光报警器”“智能门禁系统”“无接触智能水电读取系统”等设计课题。
(三)对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按照不同的学科组建研究小组来实现各个模块的研究学习工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各自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承担大型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公路收费站汽车视频监控及收费系统设计”是一个涉及光、机、电、通信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必须有多个研究小组分工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每个研究小组除独立完成各个子模块的设计工作,还必须考虑各子系统综合的需求。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只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认真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内容,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的实践过程,一定能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卿定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3]黄伟、谢利民.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辩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4]贺先志.研究式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
摘要:本文从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入手,来研究WIKI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并阐述了如何通过WIKI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及基于WIKI的学习环境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WIKI;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并加以研究或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及利用信息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它是适用于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分析或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作为培养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而言,其在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时,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之后的科学与社会意义的考虑应放在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种或几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行为的拓展和深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具体来看,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项目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和亲手解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调研、发现线索、提出问题,深入图书馆搜寻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验室对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修改甚至重新设计,并且在遇到问题时,通过专家求教。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研究能力,体味研究精神。
(2) 探索性。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科学的基本态度之一,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结论。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问题可以是学科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面临的问题出发选择课题,选择的课题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和可行性,便于学生探究。
(3) 自主性。自主性学习即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性学习较好的反应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课题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整个课程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都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由学生自己规划、自主设计、自行实施。学生由于承担了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肩负着一种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其主观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便有了内在动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起“传授者”作用,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4)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统一的课程内容,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大部分课程资源来自校园以外及各种媒体,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学习时间、空间都具有相当弹性,研究结果形式各异,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无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活动过程、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特点。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2WIKI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
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其对于学习的支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WIKI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有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WIKI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而这个学习环境的创建就需要以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
(2) 提供信息处理的工具
研究性学习包含非常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需要借助于学习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这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
WIKI用简单的格式标记取代了复杂格式标记的HTML,毋需美工,任何人通过简单的习都可以创建出一个标准的WIKI首页。对于第一次创建WIKI首页的人来说,最简单办法是,复制其他WIKI的首页,保留其形式,替换上自己的内容就可以算完成了。
(3) 提供实践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有六个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赖以支撑的平台。
3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模式
基于WIKI平台开展课题研究模式,主要有5个步骤:分别是课题讨论、确立课题、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以及汇总意见与总结。
(1) 课题讨论。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然后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并且结合学生们的一些兴趣爱好以及社会上最近比较流行的话题,概括出适合集体创作和小组合作的学习主题。教师要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或者进行全班的讨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法指导,如一些与所提问题有关的网站、书籍及杂志等。
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对自身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小组或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整个学习中可以融入集体,调整自己的认识,避免利己主义。
(2) 确立课题
经过上一阶段的讨论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或者推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学生可以在课题资料库中,查找资料,或者完善资料,确立完成课题的方法、步骤,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教师或其它同学的帮助。然后,上传开题报告,这时教师和同学可以针对课题报告展开讨论,最终根据讨论的结果,由教师最终确认课题,并根据此主题可能要涉及到的知识情况以及班级各个学生的特征信息(即认知能力原有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来建立各个协作学习小组,当然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该课题小组,共同研究。
(3) 分析研究
学习者经过开始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观点,他们开始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学习者会对知识的理解有所不同,于是开始产生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会是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会多方面考虑问题。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进展,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和认识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提示,会使他们的观点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观点和认知改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透彻。
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在WIKI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对此过程进行监控、组织和指导,以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WIKI,还可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如Email、网络聊天室、QQ、MSN、NetMeeting等,这样就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同时,学生们可以随意地去参考其他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学习资料,以此来激发小组解决问题的灵感,优化小组的方案。
(4) 研究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判断和决定是否锁定页面。在锁定页面之前,要添加每次题目的总结和完成情况,表扬有突破性的观点,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在锁定页面后,学生或教师再次产生想法和新的认识可以通过补充页面发表观点,来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
总结评价课上各个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汇报,而此时WIKI则充当了成果演示的工具。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向该小组同学提问,此时如果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计算机终端,还可以在WIKI上进行提问。在全部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方案给予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并对整个课题的解决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些小组出现的问题、走的一些弯路,教师要一一指出,并给出一些避免的建议。
(5) 汇总意见与总结
提交方案课后每个小组根据课上老师以及同学们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去完善本小组的方案,并在WIKI上提交最终方案。同时,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对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从中学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锻炼了哪些技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们在WIKI上写出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更有助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深入进行。
客观评价教师综合各个小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成果汇报的情祝、各个小组的最终方案以及学生们的心得体会,判断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完成,则结束本次学习,并总结经验;反之,则必须重新开始学习,并反思为什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以备重新开始学习时借鉴。
4基于WIKI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环境的构建
WIKI研究性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主要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信息资源的、协作学习提供场景等服务,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存储、、查询及交流信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功能。
随着Wiki社区的应用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支持该社区的WIKI系统。按照系统运行环境,主要分为四类:基于PHP环境的MediaWiki、Drupal Wiki等;基于JSP环境的JspWiki等;基于Perl环境的TWikiClone、UseModWiki;基于ASP环境的JsWiki、OpenWIKI等。在众多Wiki系统中,MediaWiki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
因此系统采用MediaWiki平台作为系统的平台。之所以采用MediaWiki平台,首先它具有良好的中文支持功能,其次它是全球用户最多的、最大的、开源的Wiki系统,全世界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MediaWiki的成功范例,再次其系统支持比较完善,比较详细的安装和使用说明。
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来设计该平台,即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Web服务器采用Apache,以MediaWiki开源软件搭建学习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资源中心、课题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和成果展示与评价中心组成。
5存在的问题
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师负担过重问题,教师在WIKI教学系统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教师的既是参与和指导,因此在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比较好,而Wiki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到内容的相对稳定和规范,对于编辑人员进行了限制,因此无法通过内容对学习人员的贡献情况进行评价,进而影响到学习评价机制的完善。
但是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Wiki在教学中应用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或规避的。
参 考 文 献
[1] 成全,焦玉英. 基于Wiki的知识联盟创新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1).
[2] 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4-175.
[3] 段庆.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WIKI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赖晓云. 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