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教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28-01

二十一世纪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也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代,因为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程度的改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适当地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可以让下一代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而美术课程存在的基础意义就是全面建设下一代。但是当下在基础教育当中,对于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对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新趋向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之下的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意义

在信息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以及小学教育过程当中的应用范围已经越发的广泛,并且从其实际的应用内容以及应用现状来说,信息技术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地提升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教育水平,并且从现阶段的基础发展趋势来说,新媒体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可以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1]。所以,在现实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情况进行合理研究。利用合理的方法将信息技g与教育完美地进行结合,这对于当下的美术教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之上可以不断地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教育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这样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这也是进一步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方法[2]。

二、教育新趋向研究

在现阶段的新媒体背景之下,小学美术的教育出现了更多的教育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

(一)教育意识

根据实际的调查我们发现,新媒体背景之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确实为小学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进一步地改变了教学形式以及课程结构。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将传统的教学意识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只有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进一步地展现教学趣味性以及相关的互动性,才能进一步地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之上,进一步地促进小学生所具有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关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交互以及协调作用,将会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可以让其变得更加的有效。

(二)注重网络多元化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网络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与推广,让小学课程当中的美术课程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不再受到具体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询问,并且可以快速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的校外生活以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且充分的联系,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有着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进一步地促进并且注重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在网络背景之下的发展问题,因为网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表现出了十分鲜明的多元化趋势,在此种背景之下,学生可以随意地进行作品展示,并且可以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以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新媒体环境的小学美术课题教学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以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国家近几年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程度的进步,而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社会当中的一项基础事业,同样会受到时展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新媒体时代加速到来,在此种发展背景之下,小学美术教育无论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体系都将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冲击。本文以上内容立足于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美术课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虽然现阶段教育问题仍然存在,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好教育改革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体育教师即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也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而教师的工作,教师施教的成功与否与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所以作为主体的体育教师开发怎样的校本课程与其自身的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探析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的含义

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整套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的取舍、价值判断的信仰体系,属于价值观念层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在贯彻教育发展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别的体育教师由于其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判断及相应的带有稳定特征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和聚类性特征。我国教育改革前的历史时期内曾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注重纪律培养”、“注重体质发展”及“技术主导”等多种取向的形成、发展和占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的阶段性影响,在相同或相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中其教育价值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同时,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调整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曾经主导过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已显滞后,与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对这些教育价值取向的过分注重仍然在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用与体育课程改革思想相一致的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四、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之间关系是密切的。一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另一方面,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所以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应科学合理地体现“健身育人”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即从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向开发者和设计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只有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有希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着眼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新格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学校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着想,也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翠香,周登嵩.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概念的界定[M].教育信息参考,2004,(7).

[2]沈建华.体育发展新论[M].百家出版社,2001.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一再提高。体育素质显然已经成为人才综合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此,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和提升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最早始于2002年8月,当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此之后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活动。在这次全国性的体育教学改革中,首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改革目标,主张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应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应当成为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以明确的方式规定了体育课的性质、结构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着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的贯彻落实逐渐呈现成效:大学生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指数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显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相继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因为生态环境、食物质量等因素而明显下滑,肥胖学生数量持续增加,体力、耐力、肺活量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可见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仍有必要。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不足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不足,表现在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划分不清晰,衔接不顺畅。我国高校在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给予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方向、根本目的等总体性的东西相应的关注和规定。具体而言,总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1];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作风。这些总体目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导致虽然有要求,有方向,但是很少看到实际行动的怪现象。

2.体育教学内容因循守旧

目前,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往届毕业生一提到高校体育课程,第一印象都是体育课无非就是打打球、跑跑步等。体育课的老几样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延续了十几年,内容陈旧早已成为制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体育教学十分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性,虽然教学体系条理完善,但造成了因循守旧的弊端。十几年的教学内容一直在体育课堂上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3.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尊重。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制订的计划,学生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没有跟上教师的步伐而导致知识学习不透彻,技术训练不到位等,就很难再得到专门的辅导和教育。另外,严格的统一授课制度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失去灵活性。归根结底,是由于教育者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和建议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化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开展体育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一总体目标应当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明确目标可以从以下具体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他们的身体条件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2]。二是制定目标应该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才能较好的设施,这就需要做好二者之间的匹配度调查,只有匹配度合格,体育教学目标才能较好地实现。

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下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的主要不利因素。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法简单乏味等都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丰富的内容,例如引入民族体育内容,既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

3.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门艺术,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辅助下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应当丰富教学方法,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俱乐部教学法等针对性更高,更能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渠道。

总而言之,我国体育教学已经随着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滞后的特点,为此,应当积极实施措施,保证体育教学能够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发展趋势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就必须对以“体质教育”、“竞技体育”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体育课程,在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整改。本文即结合《纲要》精神并根据我校近几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效,简要分析一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的趋势。

1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趋势:高校开始重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部分高校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操作阶段,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模式: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以南京理工、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福建师大为代表的“主附项兼修”模式;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等等。改革要有明确的方案,才能付诸实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大学体育落实素质教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必由之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拓展大学体育的职能,在提高体能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目前全国高校一、二年级(专科学生只开设一年级)均能开设必修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因《纲要》未作明确规定,各校从课时到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很显然,开设两年体育课,在如此少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教育,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实难办到,体育教学年限太短,教学时数不够。

2 南通大学课程改革的特色和亮点

2.1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建设体育精品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采用专题形式或论文报告形式不断进行体育教育思想的研讨,在明确优势和差距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我们认为,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效果上,能够体现新时代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发挥体育功能,确保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融入体育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

2.2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新的体育教育改革试,与时俱进,为完善“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几年来,我们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具有通大特色独具一格的体育教学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2.1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摒弃了原有单一、封闭式、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不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旧课程。改革后的新体育课程所强调的是体育项目为人的健康服务,即人们以某一项目为锻炼手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之目的。

2.2.2以课程建设为旗帜,全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为了使所设的课程真正为实现体育的教育目标服务,我们一改过去体育课程以竞技运动设项要求人为项目服务,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片面做法,突出“健康”主题,强调竞技项目为人服务,把运动项目作为锻炼手段,不仅让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人的健康发展来发挥体育课程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根据各课程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了解其所学项目的体育文化内涵,使这些课程在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2.2.3 以课程建设为航标,全面拓宽体育课程领域。

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体育传统,可根据地方特色,选择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传统运动项目。我校坐落新城区中心,抬头可见狼山、军山的雄姿,低头可扶濠河的柔情,因此,我们安排了每学期两次的登山远足,学生反应十分强烈。这使学校体育冲破学校的束缚,与野外自然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的统一,进而建立有规律的运动行为习惯,不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3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在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素质教育强调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师生间的平等性,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和发展的全面性,必须从全面完成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传授体育文化、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统一协调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育观念。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学大纲、计划内容,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增进学生体质。

3.2 思想观念的转变。

研究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现代学生观的高层次追求。现代体育科学和高校体育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类别、数量和结构等,有了更高的评价标准。因此,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追求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追求新知识的意识,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努力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3.3 明确课程目标。

《纲要》中课程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首先,必须打破原来以锻炼身体为主,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狭义目标定位,建立一种综合学力培养的目标,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有所收获,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其次,应注重大学生学习的理性,注重学习内容的文化性,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就发展不了体育。

3.4 确定体育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除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更要考虑到知识信息时代学生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崇尚与追求,对娱乐休闲项目的向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首先要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精心编写理论课教程,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特别重视现代体育精神、体育文化、运动保健、生理卫生等知识的传授。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尽可能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3.5 教学形式的落实。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课程不单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课内外相结合对体育课尤为重要,因为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质、健康的增长都是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组织及管理。

3.6 改革体育课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教学改革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从现有的教学法来看,并没有能够完全形成独立的、有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而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把教学方法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体育教学方法不同,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的过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是最易显示出来的。

结束语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的颁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我们构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1) 体育课程空间向社会拓展,能使学生参与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把课堂上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进行运用,并在活动中与社会各方面的体育活动爱好者交往、合作、竞争。这对培养学生加快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2) 体育课程空间向自然环境拓展。自然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江、河、湖、海、沙滩、山地、树林、草原等。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地区以及校园周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使课程空间向自然环境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与自然环境接触,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目的。由此可见,拓展校外活动空间,也是体育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条件。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有突破,解放思想是关键。必须将我们的思想观念从着眼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转向着眼学生未来健康上,从重视个别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健身教育上来,从单纯的生物学和掌握运动技术教学转向知识、能力、习惯、身心素质等综合教育上来。

(4)确立科学体育教育,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意识,坚持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该思路有一定的针对性、方向性,但毕竟还处在探讨之中,尚需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使之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传银.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7(4).

[2]黄文仁.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变革[J].浙江体育科学,2003.4(2).

[3]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覃少菊.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

[6]王建强.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1999,(1).

体育课程教学取得的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 也被视为培养人才的“蓝图”,因而,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 并最终转向实践。学校体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完成高等教育培的主体思想和魂魄,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课程怎样设计和编写已成为社会多方面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1 我国现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开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1.1 普通高校体育项目设置状况

在《安徽省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文中对安徽省13所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指出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中,均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有8所学校开设了体育舞蹈、乒乓球项目,5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散打项目,2所学校开设了网球、跆拳道项目,一所学校开设了轮滑项目。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网球运动受到男女大学生的喜爱,这与网球课程开设的现状是完全不符合的。许桂芝、路俊艳在《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对福建中医院体育课程涉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受师资力量、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仅有排球、足球、篮球、健美、健美操、武术6个选修项目。袁莉萍在《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对湖北省13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马力对安徽省13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保健课等几种。郑国荣、廖建媚对福建省15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做了调查,指出福建省现行体育课程类型较为丰富,开设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选项课、理论课、保健课、选修课。袁莉萍对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的类型也做了类似的调查,也是这几种类型。李吉远从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6所作为调查学校,发现所有的普通高校均已开设体育课程,多半数以上高校对3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部分身体异常、病、弱、残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一般有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特设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综上所述研究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种类基本符合目前课程发展的状况,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思想理论研究

袁莉萍在分析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时指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技能而忽略学生体质,片面强调增强体质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

曹诗卉、李连伟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研究中去,在调研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将来走向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观和牢固的终身体育观,把传统体育与终身体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课程设置体系。同时还指出要深入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依靠于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作为基本内涵,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经过查阅文献发现高校体育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各高校对体育课程做了调整和优化,且部分高校取得的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个大局来观察和分析后仍然得出:课程改革和调整方面普遍滞后和迟缓,高校间差距大、课程调整失衡等多方面问题。

3.1 改进和丰富课程的内容

郑国荣、廖建媚在研究中指出要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开设体育项目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未来人群健身活动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张凤玲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的研究中指出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重点不突出,与社会体育相脱钩,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大众喜爱的项目开设不足,学校体育与社会相脱钩。建议如果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想更贴近大众就必须进行项目创新,比如开展三人篮球、沙滩排球、软式网球、毽球等人数少、技术容易、趣味性强的项目,以此来增强课程设置健身、娱乐的实效性。

3.2 普通高校体育课修课形式

目前许多文章对高校课程类型也进行了归纳,总结。郑国荣在文章中建议改变学生在大一、大二修完体育必修课程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计划,在大学期间任一学期修完体育必修课时和学分,不再对课程的修课时间段加以限制。

4 结论与建议

(1)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始终以健康第一和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健康和教育的理念应该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这个理念指导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2)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是体育课程的命脉。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是很多,要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改进内容体系才能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紧紧抓住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四个优化组合,以实现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优化目标。

(3)师资力量不足是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之一。特别是小球和健身健美类的教师缺乏,建议加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4)建立传统的常模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系统。传统的常模评价即建立统一的标准常模,学生对号入座,主要看成绩等客观因素。而过程评价则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实施个性化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看态度、努力程度、提高幅度等主观因素。常模评价客观、准确,较易操作,过程评价具体、公正,操作时工作量较大。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高校体育课程采用的学生评价趋势将是对多数学生采用常模评价,对少数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采用常模加过程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体[2002]13号文件.

[2] 杨海龙.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7(2):88-913.

[3] 詹晓梅,曹开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76-78.

[4] 李志杰,于素梅,刘笑舫,王伟,梁磊.河南省三年制师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6-91.

[5] 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