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一、大力推进读书会

我校课题组借力新教育活动、专家讲座、课例呈现等形式大力推介读书会,连续组织多场校内读书交流活动,还分门别类进行了多种类型的读书会探索。比如:不同容量(一本书、多本书、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读书会;不同体裁(小说、诗歌、散文)的读书会;不同范围(一个班、班级之间、年级、学校)的读书会;不同教学重点(读书推荐、读书指导、读书交流)的读书会等等。同时,还极力倡导校内的语文教研活动也以读书会为主,更多教师能够认识到读书会的意义,共同探讨开展的策略,并鼓励教师大胆尝试。

我们课题组立足“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理念,以读书会为抓手,推进课外阅读,具体表现为:

1.课内化

我们所说的课外阅读特指“课文外”阅读,与一般所理解的“课堂外”阅读的概念不同。课外阅读既然具有与教材同等的地位,就不能弃之于课外,而应登堂人室,引入课堂。课外阅读的起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外先行,而应该从课堂开始,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在学习的硬性保障――课时安排上,我们将每周一节阅读课列入课表,有时甚至每周设置两节读书课,以期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2.活动化

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最初采取组织学生写读书摘抄、读书批注、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促进阅读。随着课外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我们认识到要将课外阅读活动化。凡是可以促进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活动形式都可以尝试,如朗诵、辩论、读后感交流、情景剧表演、电影配音等等。为检验课外阅读活动的实施效果,实验班举行的学生读书汇报会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特别是“日记长跑”“百家讲坛”等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将平面的书籍变成了立体的感知。这些活动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成为他们再次阅读的新起点、新动力。

二、倾力打造精品社团

新课改启动以来,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我们实验校的经典阅读追求的目标是:以经典阅读为纲,建构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

1.精选《论语》阅读文本

七年级作为实验年级以诵读为主,着重“基础性”,加强诵读,疏通文义,尽可能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著作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在可能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感悟《论语》的价值取向,汲取民族智慧,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七年级的六个班,成立了洛书苑、尖尖角、月亮湾、嫩芽等文学社团。早读时间,集合社团成员到操场进行诵读,每周三下午文学社团活动在学术报告厅进行集中培训。通过诵读、书写对经典内容进行再创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力行地域文化实践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 学力

作为教学案例研究团队的一员,近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两年一次的盛会“苏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现场考核展示活动”的观摩,此次活动以“建构经验涵育核心素养”为聚焦点,引入“课堂学习观察量表”,对师生活动全程检测并做深度的实证式剖析。

活动伊始,组织方分发《课堂学习观察量表》,通过区域合作,分别组成四个重点观察团队。任务情境之下,成员有序分工,零距离深入学生小组中间,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和活动作品进行系统观察。高新区、相城区、姑苏区组成观察团队,按照学力目标的N个观测视点,对张家港市万红小学黄利锋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研讨课《六顶思考帽》进行细致化评定。我被临时任命为观察团队队长,需要在课后汇总团队观察数据、信息等,有理有据进行实证评析。

下面以黄老师的这堂课为例,谈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视域下“学力”提升的三点思考。

思考一:主观任意思维发散――聚焦认知空白,发散思维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能在小组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承担自己的职责,有较强的小组荣誉感。但学生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小组合作讨论方面,存在着思维单一和讨论重复低下的现象,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急需提高”。看到教学设计简案,黄老师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是较为准确的,既认同学生的优势,又指出学生的不足。客观的学情分析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课前,《六顶思考帽》这样的主题如同打了马赛克的名画吊足了听课师生的胃口。就我而言,在此课之前,对于“六顶思考帽”的认识几乎为零,错误地猜测这堂课是否是“帽子的多样制作方式指导课”,抑或是“思考的六层境界”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课堂,看着黑板上提前张贴好的蓝、黑、红、白、黄、绿六种颜色的帽子,我的探究欲望被彻底激发。为了更好地参与课堂观察,我只好请教百度:“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头脑中的云雾被初步拨开,心里想:有可能不同的帽子颜色代表不同的思考角度。

学生有序进入教室,按照学号到各小组井然坐下,看着他们头顶上带着六色不同的帽子,而且同一组各色的帽子都有,多少不一。我悄悄询问之:“你们的帽子颜色是怎么定的?”学生轻声告诉我:“老师上节课随机发的,然后让我们动手做的。”看来学生对于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义,也是全然不知。真实的课堂让我进一步产生颇高的兴趣。

“同学们,一个冬天的清晨,如果你打开窗户,看到皑皑的白雪,你会想到什么?”黄老师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会想到终于可以打雪仗了。”“我会想到大雪会影响交通。”“我会想到下雪了气温会下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自己的思考习惯出发,产生不同的想法。老师适时引出“六顶思考帽”的六色含义,通过对应分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考角度属于哪一顶颜色的帽子,借助多媒体图文链接,补充“六顶帽子”的含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六色思考帽的思考规则,且知晓了自己以往的思维习惯模式单一、简单重复。

这样的选题有效地聚焦了学生认知上的空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这节课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自己的世界,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思考二:客观限制思维发散――关注内化途径,注重能力广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分组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接着,黄老师要求相同颜色帽子的同学集中同一小组。此次我观察发现,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乐呵呵的,觉得所戴帽子颜色的思考角度符合自己的思考习惯的,如一位头戴红色帽子的女生轻声嘀咕:“我就是一个习惯直觉表达的人。”也有愁眉苦脸的,如一位头戴黑色帽子的男生边换组边说:“我做事从来不喜欢谨慎批判,我喜欢各种创意与改进。”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想进入“创意帽――绿色”组。此时我就在想,这位男生的思S广度一定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得到有益提升,那位女生的思维深度也许会更深。

“一次语文考试,我考了不及格!”针对这样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组员能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结合自己的思考帽提出看法,气氛热烈,场面生动。我走进黄色帽子小组,一位组员说:“我想这次完了,老爸答应的迪斯尼乐园计划泡汤了。”小组成员立马反对:“我们组是黄色帽,应该积极乐观。”那位组员立即改之:“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呢,失败是成功之母!”组员微笑点赞。我认为,老师不妨要求学生将颜色含义写在帽子上,以强化概念化认识。就这样,各小组经过热烈的讨论,依照指定的思考角度,产生了丰富的思考答案,派代表一一上台进行汇报。“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等许多富有个性的回答不时在台上闪现。台下的学生听得异常认真,有纠错的,有补充的。

此时有些遗憾,黄老师没能及时给予点拨。如一位孩子说:“出去转一转,看看世界有多大。”这种类似于离家出走的想法尽管属于指定颜色的思考范畴,但老师应予以及时“拉回”。我认为,思维的发散并不是毫无节制,应该强调“好习惯保持,坏习惯改善”的科学评判。另外,对于各小组的回答并不能以一言而概之,需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多一些鼓励性评价,譬如既然学生戴的是各色的帽子,代表的是思考的一种角度,教师可以设置“彩色的帽子”用于各小组的综合评价,类似于“加星”、“竖大拇指”等。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适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重实验、重探究、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思考三:全面网络思维发散――侧重应用方式,强调素养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强调“从做中学”,主要采用操作、表现的方式,重点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道了多少,更是学生能做多少,立足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课堂最后,老师让各位同学回到原始上课时的位置,再次并组,整合不同颜色小组的思考角度,思考“放假了,父母不让玩电脑”这一情境,动手制作“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出示他班的优秀范例,在一定程度上既唤起本班学生“赶超欲望”,又巧妙降低设计、制作思维导图的难度。

教师出示“陈述事实、直觉判断、列举优点、列举缺点、提出建议、归纳总结”六个要求,为各小组制作思维导图明晰了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深入探究思考纬度,并懂得分享收获,拓展应用范围。

或许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黄老师惜缺小组成果展示,哪怕一个小组的也可。其实回顾整堂课,时间可以从单一的颜色帽汇报环节节省,并不一定要求六色颜色思考帽的小组均上台交流,“借”点时间给最后的综合汇报,这样课堂的结构或许更为完整。再者可以将最大的“彩色帽”(老师参与活动前,可以头戴彩色帽)赠予综合优胜组。

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关注人的完整性;关注教育的情境性,旨在改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黄利峰老师的这堂课整体来说注重了这几个方面,尤其最后的课堂拓展环节,正是检测与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应用,强调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课堂观察”,我l现学生的“学力”永无止境,教师的“学力”也永无止境,综合实践活动再不可简单地认为“儿戏”课程。借助这样高效的教研方式,我坚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将从感性的课程热情逐步转向理性的课程执行,苏州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将烹饪出更具特色、更显实力的“苏州味道”,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会有品、有趣、有爱地培育,积累、冶情、涵育地发展。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3.2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3.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4.2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4.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4.4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4.5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2]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J].人民教育,2014(4).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来聚焦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应当站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度上,从更深层次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更广的领域寻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清晰而明确地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就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我从事体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但没有聚集“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体育教育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尤其对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明显偏低。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明显不符合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还有,很多学生不是站在增强自身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高度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缺乏稳定的锻炼动机和持久的习惯养成,往往一达到目的就停止了。针对不容乐观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小学体育一线的老师要抓住当前极力倡导培育“核心素养 ”的重要机遇,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中,以学生健康锻炼为先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聚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愉悦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内向的学生一般能遵规守纪,但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浓;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不足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不住,在操场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我抓住该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并向他说明做好器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他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但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表率意识,即在方方面面特别是纪律方面要做同学的表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该生不但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也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体育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创新体育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得到良好的体能锻炼,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与看待方式,对于生活的理解也会慢慢变得立体起来。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自身的教学思维,从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这会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课堂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融入相应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体育教学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只有锻炼学生体能的效果,学生要懂得欣赏体育美,欣赏体育中延伸的那种竞技精神和运动精神,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还可以有其他的体现范畴,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懂得充分对其展开挖掘,并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才会逐渐拓宽,体育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也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身体美和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让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渗透美育因素,这既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激发,也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认识与了解体育,会让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更加浓厚。

二、注重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体育课堂上同样可以展开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渗透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极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与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有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总是一成不变,教学的引导方式、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显然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创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其中可以体现的素质教育的维度也十分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想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学生体会到课程乐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素质教育的渗透中教师要明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展开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都会更加关注于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这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核心。这并不是不可以,但这不应当成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的疏导与调节能力,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素养,甚至会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两个方面得到兼顾,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锻炼,素质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实践。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一些渗透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体现。实现二者间的协调与平衡才算是素质教育的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2]何磊.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