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第1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起来,需要我们的引导,需要通过问题探讨。但是,我们现在课堂提问存在一些不够好的地方。

1.问题过于简单化,缺少思维的调动

随着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我们都注意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预习,也就是学生在课前都对要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因此,课上要学什么,哪些地方是学习的重难点,学生一般都已经意识到。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的提出的问题往往就简单无味了。有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我们往往是以所学的面积的知识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复习导入,但是这样的问题上节课中已经完全解决,并且让学生初步运用了面积大小的比较。这里再作为导入问题,学生肯定没有什么兴趣的。倒不如,我们直接给出活动,让学生去测量一下规定的长方形纸板(或课桌面)的面积,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获得对长方形面积的初步认识和解决的思考。

2.提问缺少有效性,让学生无法思考

我们教学是教学生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是帮助他们自己发挥主体性,在合作中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随意,有些问题甚至不需要学生思考,不需要他们运用所学就能解决;而有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解答。如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有老师让学生拿出直尺,在体验中获得线段的认识。但是,问题不够有效,问学生:我们用手感受一下直尺的边,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小学生思维比较简单,于是,什么“滑滑的”“冰凉的”“划得手疼”等等答案都会出现。其实,我们要让学生感受直尺的边是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去画,从而得出“直直的”收获。

另外,我们课堂有些老师提问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仔细倾听,给出评价,而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或者把答案强加给学生。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质量提升策略

我们的提问也应该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方式,我们的问题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让学生跳一跳,获得知识,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1.提问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他们自己思考、探索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启发性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数学知识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如在“除法”学习中,让学生怎么知道要学法,怎么去理解除法,怎么学会除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就教材上的“农村新貌”的主题图设计问题,让学生获得除法运用的意识。这一主题图是以生产玩具工厂的一个场景,可提出问题:你在这幅图上能够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如何运用?这样,学生们在阅读、思考和分析之后,能够生出疑问――这样的一个工人一天能够生产多少箱玩具呢?于是,他们就会想到用一天生产的玩具数量按照每箱6个去分,也就是明白了除法的含义与运算方法。这里,可能有的学生思考还比较多的,他们会想到上午生产多少箱,下午生产多少箱,5个这样的工人一天生产多少箱。如此,通过这样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就会很好掌握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问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

我们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仅让学生学到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引导他们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提问可以是:自己用(或者画)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尝试拼成一个四边形,自己看看拼成的图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很强,因为两个完全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四边形之后,学生就会根据已学知道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然后在他们之间长与底、宽和高关系的确定中,发现三角形的底边与高在和拼成图形中的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轻松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们还可以问,如果是钝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呢?我们怎么操作来找到求其面积的方法呢?

另外,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要注意追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获得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方法。而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将问题分解,或是变换方式进行提问,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爱好兴趣、价值观、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语文学习能为小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显得特别重要。

一、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开学初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要因班制宜采用适合班级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某些薄弱的语文能力,应加强培养。如我班一部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较弱,针对他们,就要注重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于是,除上课多让他们说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之外,我还让他们在课外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课文中的听说训练,结合学生的日记、作文,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辅导中,对优生则提高要求,拓展其思维,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对个别后进生,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同时,利用好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个教师的评价,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7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一天中,学生的心理节律呈现着周期性变化,上课开始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逐渐提高。在课堂中段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至下课。在课堂最佳时间里。学生的精力最旺盛,接受能力最快,记忆最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分配时阀,合理使用时间,傲到劳逸结合、讲练结合,从而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上课以后,同学们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这一段时间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由旧知引出新知。另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要想上得好,开场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想的导人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美的情境,能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节课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有力地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兴致勃勃,乐在其中,很快进入课堂学习最佳状态。教授新知是一堂课的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因此是讲授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最佳时间,调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精心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恰当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反馈消息。练习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做到既突出学习重点,又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能够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造

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增强学生语文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课堂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是问题生成的引导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题情境。②联系原有知识经验,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③通过类比、推理、归纳创设问题情境。④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⑤利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已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有效地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次教学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小学时期正是开阔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结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灵魂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创造性地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利云,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 ,新课程研究,2008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专业课 试卷 量化分析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命题则是考试的首要任务,要命制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在技工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试题库,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一套出题的经验来判断试题的质量,有时候所筛选的试题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个别情况下会出现试题偏难,或者试题太简单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错题,或者所包含的问题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试成绩不稳定,学生反映试题太难或者太简单,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试卷分析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试卷分析是对试卷的实践检验,对成绩的分布规律有效的检验,对有系统偏差或不合理的成绩对应的试题进行替换,使其达到合理。

就印刷技校专业课来讲,一直都是人工命题。人工命题命题者脱离不了主观因素,可能会不自觉地习惯某些题型,如果要使试题有一些创新,更是绞尽脑汁,同时还承担着试题是否存在“缺陷”的巨大风险,而专业课教师大都承担了很多课程,命题工作量大,各种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1],印刷技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法、提高教学水平中发挥重大作用。我通过教学实践,利用4项量化指标分析讨论了考试命题的规范性和试卷质量的科学性,为印刷技校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基础。

1.试卷评价的量化指标

试题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而针对一般专业课的考试情况并结合技校课程的考试特点,以试题的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2]作为量化指标,来进行命题与试卷质量分析。

1.1 难度

难度分为试题难度和试卷难度。试题难度是指单个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

下式计算得到试卷的难度:

式中N为试卷的难度,范围一般为0―1,分为四个区间:易(0.001―0.3),一般(0.301―0.6),较难(0.601―0.850),综合(0.851―0.999)。各试题的难度应基本满足以下比例:易15%,一般45%,较难30%,综合10%。

1.2覆盖度

试卷的覆盖度是衡量考题在考试范围的广泛程度。首先统计出本课程的考点,考点数量的分布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中各部分的学时数的比例确定, 然后列出每个试题所包含的考点,最后计算出整个试卷的独立考点和每个考点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试卷覆盖度,FV为第i个试题的考点数目,FM为课程总考点数目。试卷的覆盖度一般要达到50%以上,覆盖度分为四个等级:小,1%―30%;一般,31%―65%;大,65.1%―85%;强,85.1―100%。在考题中应该有一定量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样可以提高试卷的覆盖度。

1.3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是衡量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区分程度的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数拉开距离。如果试题的区分度高,不仅可以区分出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微小差异,快速精确定位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试题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第i个试题的区分度,PH为总体得分前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PL为总体得分后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则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下式确定:

式中Q为试卷的区分度,n为试题总数。区分度的理论范围为-1―1,具有正常区分度的理论取值范围应该大于0,如果某一题的区分度小于0,则说明答对该题的差生比好生多,这样的考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问题,会降低此次考试总分的准确性,应作为无效题去除。区分度分为四个区间:小,0.05―0.25;中,0.251―0.35;大,0.351―0.5;强,0.51―1。试卷的区分度应满足以下分布:小,30%;中,40%;大,20%;强,10%。

1.4信度

信度为表现在同一考试在不同时间上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在正常的考试过程中,成绩的分布应该呈正态分布,比较多的分数应当聚集在平均分附近,高分和低分的数量不应太多。在信度分析中,以5分为一个区间(100分制),计算每个区间的人数,得出成绩分布图,依据参数估计理论,以一次考试为实验,利用有限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取值是否合理,在统计分析中,均值和方差极为重要,其计算公式如下:

状,同时还要对均值进行置信空间估计。在假定成绩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满足一定概率下的置信区间为:

式中n为有限样本的值,σ为标准差,t为与给定概率的有关参数(α=99%时,t=2.861)。

2.试卷的质量分析

以印刷技工学校《印刷色彩学》为例,采用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四个量化指标,对一次考试的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考试成绩的试卷分析[3],以下为相关的图表。

根据数据的统计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由于采用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概率在99%下的置信区间为(61.89, 69.20),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3.结语

专业课教师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考试题,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资料。通过对命题和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教师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发现在教学和命题过程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减少教师在命题过程中的大量投入,加快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129.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又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并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六年级这么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要比以往更加有耐心、有信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有所进步。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了解语文学科内涵

语文作为集文字、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其主要内容就是教学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但是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这样的课堂将会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成绩为目的,忽略了对语文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对学生健全人格、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在小学六年级中,学生会面临“升入初中”的问题,此时某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质量,就会大量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后续学习十分不利[1]。因此,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内涵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而语文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字词的认识和记忆,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会学生体验情感并表达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从思想和意识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以使其更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二、坚持因势利导原则

相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对情感的认识和感知也更加深刻,在情感表达上会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会用日记本记录自己对小学的不舍,会提前跟同学写下临别赠言,这些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应势利导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将情感外化,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感情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出来[2]。同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写作:有你真好》结合起来,让学对小学生活进行回忆,找出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人和事,并对其进行讲述和描写。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自己在小学阶段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描写出来,此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还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和写作的魅力。

三、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

对于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小学生而言,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不需要教师多操心,只要按照自己平常的学习节奏,有计划的进行复习,调整好心态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而言,其在心理上就会承受较大的升学压力,此时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就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学习小组,使班级内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习差的学生更多的注意,以便及时发现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更好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单单再是教材、黑板、粉笔、语言的简单结合,其已经融合了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更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开拓眼界,使学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习过程相对也会变的简单和快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发积极的了解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ppt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以课程要求、课堂目标和要教授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声音进行结合,使一些理论的知识变得更加生活、鲜活,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六年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讲述了提升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四个策略:了解语文学科内涵、坚持因势利导原则、采取培优补差的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希望对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体育学科质量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质量生成要素 期中教学检查 工程化分析模型 多维交汇分析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28

Abstract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routine work for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us playing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Knowing exactly what to inspect, what to resolve, and then making the feasible action plan for corresponding issues can lead to practical effect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key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ng,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scope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a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for the problems of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This analysis model relates to two analysis methods: on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for finding problems, the other through a hierarchy process for dissecting problems.

Key words key factors of cultivating; mid-term teaching inspec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 analysi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期中教学检查(以下简称中检)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是本科生培养质量管理PDCA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兼具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和督促功能,①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期中教学检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笔者长期从事本科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检工作中存在如下3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难题。

一是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本科生培养工作涉及学院建设的若干方面,中检检查哪些内容或要素,需要仔细斟酌确定,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无范围蔓延,既重点突出又无缺漏项。仅凭主观判断来确定检查内容,可能会顾此失彼。②

二是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中检中,各检查者会反映若干问题,由于立场站位、观察角度,以及对教学规律认知层次不同等原因,检查者们反映的问题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表现为表述各异、粗细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内容上交叉粘联,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真伪及其严重性。

三是中检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检找准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中检发现的问题往往互相缠绕嵌套,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原因,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表象,这使得从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为难题。

笔者研阅了10余所高校的中检报告,上述3个问题普遍存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学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提高中检实效。

2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检查内容

中检是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活动的全面检查分析。确定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养质量的路径机理。笔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提出如图1所示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关系图。

如图1所示,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共10个。根据各要素在培养质量生成路径上的位置,分为规划设计要素和组织实施要素两类,组织实施要素再细分公共基础要素(“指挥管理”)、支撑要素(包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等3个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3个要素)等3个子类。

10个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养质量。3个规划设计要素不直接生成培养质量,而是通过作用于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7个组织实施要素中,3个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养质量,3个支撑要素通过作用2个直接要素间接生成培养质量,公共基础要素直接或间接生成培养质量。

从检查全覆盖角度,中检内容应覆盖生成培养质量的10个要素,但由于3个规划设计要素是通过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其存在的问题将在培养实践活动中暴露,故笔者提出将中检内容界定在7个组织实施要素上,即中检当且仅当检查“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和“指挥管理”等7个方面。

3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开展多维交汇分析,找准中检问题

确定了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后,管理者马上面临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的问题。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多维交汇分析法,通过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严重性分析,确保找准中检问题。

3.1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笔者按照“定向”、“拆细”和“去重”等 3个方法步骤,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定向”是指对照图1,确定每个问题的指向要素;“拆细” 是指对于指向2个(含)以上要素的问题,进行拆细,使拆细后的每个问题只指向1个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个检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问题,使相同或相近问题在该检查者只反映1次。

在问题“定向”过程中,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问题描述要尽量定量,不能定量则须定性,无法定性则不提。二是,舍弃未找到指向要素的问题描述。

3.2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严重性分析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要根据问题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检查者权重等3个属性,综合判定问题严重性。判定规则如下。

问题指向要素。严重性排序为直接要素>支撑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支撑要素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

问题聚焦度。反映的检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则问题越严重。

检查者权重。按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排序越靠前,问题越严重。不同的质量生成要素,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不同,详见表1。

在综合分析问题严重性时,上述三个属性的严重性排序为指向要素>聚焦度>检查者权重。

4 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层次化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准问题后,管理者要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问题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彻。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中检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着培养质量生成路径,对指向各要素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层。将上层问题原因与相同的下层问题表象归并,针对最底层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盖、杂乱纠缠,使整改实效沿着生成路径向上传递。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4.1 逐层向下分析各要素问题的关联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撑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设计要素的层次顺序,逐层分析问题原因。每分析一层,就将该层问题的原因与下层问题对照关联,关联上的则合并处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骤不断递归,直至问题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层要素支撑。

4.2 非关联的问题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

对关联不上的问题,要逐层向上推导并实证该问题的负作用,直至该问题负作用无法实证为止,将最终实证层面的负作用列为问题进行整改。

若问题的负作用无法实证已传导至上层要素,则列为该层要素的独立问题进行整改。下层要素问题负作用未传导至上层要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作用传导需要时间,时间尚不及传导至上层要素;二是传导过程中被某些积极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论哪种原因均需解决。

上述递归分析结束后,从最底层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实效必然沿着分析链条向上作用,最终作用于最上层要素问题。

5 成果价值和应用效益

该成果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中检问题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了中检检查内容及范围,提出了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及析透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中检中普遍存在的3个难题。该成果可为开展中检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避免检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对提升中检实效具有普适借鉴意义。

该成果在笔者单位应用多年,有效增强了中检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升了中检工作精细度,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运用该成果,笔者单位6次中检累计发现58个教学问题,目前已解决51个,比例高达88%。以该成果为主体的中检模式,荣获2015年军队教学成果奖。

6 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该成果虽然在确定中检检查内容,找准中检问题以及析透问题原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研究,但由于数据积累尚不丰富,目前“多维交汇分析法”中对问题严重性的判定规则,以及“层次分析法”中对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只能进行定性阐述,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积累数据不断深化研究。欢迎国内同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提升中检实效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