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收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模式缘起,课程实施现状特点
(一)优势明显,学生生涯规划的意愿普遍明显而迫切,自主意识强
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设计也是一种实践,我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多年,课程实施对象主体是高中生,高中生开始接受生涯规划并关注生涯规划;生涯规划贯穿人的一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和完善,随着高考改革铺开,学生对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大学等生涯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更为迫切,学校和家长也对生涯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二)有提升空间,浩瀚而海量信息需要梳理,多样性和独特性需要协调
一方面,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涉及的专业、大学、职业等信息,浩瀚而海量,学生在选择和吸收时需梳理,课程实施更多采取授之以渔的归类式操作,尤其突出以点带面的品质。另一方面,高中生多样性的个体都是独立、品质的存在,课程实施过程,悦纳生涯的多样化,也关注生涯的独特性,课程实施需要深刻关注个体纵向的成长与内化,需要有更充分的课后操作流程。
二、广―收―聚模式的提炼
对于现在肩负升学压力、学业节奏紧凑的高中学生,怎样的生涯规划课程才能有滋有味?面对重视生涯独特性的90后,课程如何凸显“人”的主体地位,悦纳生涯的多样性,笃定生涯的独特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一直坚持生涯规划“有愿景,也要有执行力”,能抬头看天、能低头走路,能专心做事。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给他们紧张的学业生活以动力和助力。
针对让课堂实施更有活力的需求,笔者经过多轮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战,梳理提炼出高中生涯规划辅导课程适用的“广―收―聚”模式:老师备课要“广”,课堂实施要“收”,课后跟进要“聚”,如图1。简述为,教师备课要“广”,广纳言论、广泛选材,悦纳多样性;课堂实施要“收”,收关注、收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课后跟进要“聚”,聚愿景、聚动力,保持独特性。我校校本必修课程共9个主题:生涯彩虹、知己识心、聚焦高中、本科专业、本科大学、职业生涯、自主创业、生涯决策、扎实行动。以下举“本科专业”主题的具体实施为例来分享广―收―聚”模式的具体操作。
三、广―收―聚模式的实践(以本科专业主题为例)
(一)教师备课要“广”,广纳言论,广泛选材,悦纳多样性
课程对象的学情分析如下:自主意识强、自信满满,对别人家孩子好奇、部分神往,保持距离感;活动能力强、活跃度高,对自己的努力,过程胜于结果;整体动力不均匀,很忙也很茫,但显锋芒。
1.积极收集多样性材料
正如多棱镜能折射多角度的画面或资讯,教师就像多棱镜海选本科专业材料,通过书籍、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将图片、文字、视频等灵活度比较高的材料都先纳入材料包中,尤其是一些漫画,特别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然后针对自己设想的几个大方向先确定材料的类别,再对材料做甄选和分类。教师备课时要保持价值中立,悦纳多样性,充足的多样性材料就像教师武装充分的弹药,遇到90后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能见招拆招。
如,针对职业和专业的关系,自主整理过一个生涯故事:刘××,大学本科专业为社会学,大学期间不仅很好地完成社会学专业,可贵的是一直坚持编程的特长,职业生涯一直和电脑有关,现在为知名电商,还是业界的风云人物。选择多种类型有“故事”的生涯故事,课堂呈现生涯多样性水到渠成。
2.重点准备真实材料
校本课程材料积累和梳理需要精力,用真实触动真实,坚持下来,其价值也是很“赞”的。从两个方面选择真实的材料,一方面从2010年开始编辑课程丛书《学长生涯感悟》,每年向校友征集20篇左右的文章,内容包括回顾高中生活、关于大学、关于专业、关于生涯规划等分项内容,该丛书每年7月推出一辑,已完成五辑,共94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结合学生实际作介绍,校友的故事总是亲切真实多棱多样,尤其是黑马的励志、高中过来人的各种感慨,确实是勉励且助力。
另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在艺术节中开展职业访谈DV大赛,经过几年的磨合与梳理,学生也已经能比较自然地、用生涯规划的思维有意识地去呈现。从初期介绍职业信息到呈现多元立体的职业世界,近期作品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该职业对高中生有什么要求”“这个工作的幸福感有哪些”“这个职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困难”。DV内容不仅介绍职业,且更具人文情怀。目前已经开展五届,共收集整理65个视频。课堂上,一个10分钟不到的视频很容易点燃学生的星火热情。
3.通过问卷掌握学生生涯共性问题
既然遵循学生为本,那么课堂实施要解决的问题,自然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本科专业”主题的问卷内容如图3:
值得提出的是,可以抽必修课的时间来完成问卷,学生填问卷时,有两个关键点:第一,需要给参考,图2是针对专业问题的问卷,看了问卷导语可能还不够,需要先给学生一个参考,于是先把本科大学课程主题的几个问题列出来给学生有个大致参考(见图3)。第二,需要给指导,教师必须要走到学生中间查看,作解释和提醒。
最近这一轮学生想关注的问题有:专业与职业的关联程度,若是自己心仪的专业与父母的意向产生矛盾该如何协调,专业的冷与热怎么理解,专业的数量、种类及特色,到了大学发现自己不喜欢已选专业,可否转专业,选专业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通过问卷及教师自己的整理和思考等,为大学专业这个主题整理出若干问题。这样,生涯共性问题从学生中来,课堂实施时再到学生中去。
(二)课堂实施要“收”,收关注,收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
现在进入实战阶段,课堂实施要完成三个任务,收关注、收生涯共性问题、保证有效性。这样的操作,一般需要两个课时完成。
1.收关注
课堂导入直接采用生涯互动收拢学生的关注度,“本科专业”主题直接采用接龙的方式导入:每人报一项大学专业,前后最好不要重复。全班学生看到这个互动,微微有小骚动,学生开始嘀嘀咕咕:好像知道的大学专业很少啊,不能重复啊。教师先稳住学生情绪,提示几个专业。一轮报下来,学生豁然开朗,感叹道:原来有这么多专业,其实我们平时没注意啊。如此,五分钟内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收拢起来。
2.收问题
课程涉及的本科专业信息等内容浩瀚而海量,结合之前学生的问卷及教师自己的整理和思考,课程共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来解决生涯共性问题,这五个问题也可以理解成是“本科专业”主题通识类的内容要点。问题如图4:
其中,带号的两个问题是需要重点分享的,其一是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其二是专业与大学。
如,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先请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请他们先整理出自己的意见,以组为单位分享。分享的环节,授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补充、解释,这项是实战中最考验授课教师素质的,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要扎实、细致,静下来,倾听学生作为“课程用户”的风格和思维。
例举一项整理好的有代表性的思路:
(1)人文维度(分数线、专业课程、特殊政策);(2)方向维度(就业、考研、留学);(3)类型维度(优势、新设、长线、短线);(4)选考科目维度。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喜乐手绘了思维导图,直观灵活,直面课堂的生成性。(如图5)
关于“专业的几对关系”这个问题,如专业冷与热的争鸣,在课堂上探讨是一个激活学生情怀和创意的好卖点,碰撞中体现多样价值观。“专业与大学”这个问题,从原高考的学校优先到新高考的专业优先,正好可以说明新高考的一些相关政策。
通过这五个生涯共性问题提纲挈领,根据学生反馈及课时进度,教师选择几个资讯丰富可靠的专业深入、多角度分享,当然,具体专业信息介绍可以参考图5的思维导图,也给课后学生能效仿操作留有余地。
3.收课后操作
“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是留给课后独特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课堂实施时,举“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在不同搜索方式下整理起来的专业信息,课堂实施达成启发的效果。课后,一方面积极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去求索个体独特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以后遇到生涯问题时,这也是一个好操作的方法。授课教师会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完成“本科专业”主题,初步圈定3~5个心仪专业和2~3个心仪大学。
(三)课后跟进要“聚”,聚愿景、聚动力,保持独特性
生涯咨询是课程在课堂外的有效延伸,生涯咨询也是课后显化愿景,唤醒自身能量的有效实践。课堂未及部分,课堂生成的疑惑,以及学生课后反思交流后需要沟通、畅谈的部分,可以选择到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预约生涯咨询。咨询涵盖的内容是多触点多维度的,重点有三项内容:生涯澄清(价值澄清),生涯测试和生涯畅谈。“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既然在课堂上给出,学生自己就会求索。
如最近高二两位学生针对“传媒专业”来做生涯咨询。指导教师和来访的两位学生经过几个问题共同确定他们当下关注愿景的关键词为传媒、技术类、策划类、偏向幕后,浙江及浙江附近高校。
明确这一点后,做两项咨询拓展,其一,传媒类专业百里挑一的严酷形式,我校校友几种比较典型的经历(艺考、自主招生、特长生等),举中传动画学院的小白杨奖为例说明此类专业需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其二,简单说明多对一,列举几个非传媒类专门毕业目前工作性质接近来访者愿景的真实案例;若专业为非传媒类,个体能具备文字、策划等特长,其达成职业生涯愿景也是可行且有惊喜的。
生涯咨询是生涯规划教育途径中金字塔顶端受众最小的,也是凝聚生涯独特性的方式,学生课后有触动、有求索、有思考。
三、启发与思考
通过本科专业主题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倒梯形上口宽,下口窄,“广C收C聚”模式要达到从教师的广而纳之到高中生有思考、有梳理、有沉淀的目的。
(一)以学生为本,适合最重要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高中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随着高考改革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课程不是讲生涯规划的理论,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给他们紧张的学业生活以动力和助力。“广―收―聚”模式秉承学生为本,针对学情,从学生中找生涯问题,激发高中生的内源性动力,以愿景为目标,以行动为助力。
模式的实施提炼经历“实践探路、模式梳理、再实践佐之、模式提炼”螺旋上升的过程。该模式的实践经验:一是最适合课程第一轮起步阶段,新老高考的学生都适用,至于课程进阶阶段还另有更妥帖的策略。二是适合自主程度比较高的学情,两个课时可以完成,自主程度一般的学情也可以一个主题延长至三个课时完成。三是适合有课程压力的情况,该模式能在9个课时左右完成专业、大学、职业三个主题,如果学校提供的课时有限又必须完成相应学分,该模式也可以操作得很扎实。
(二)有教师的广而纳之,才有高中生的思考、梳理、沉淀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方向。生涯规划在乎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个体奔向生涯愿景的存在感与幸福感。生涯规划是长线的,一堂课、一场讲座或一次活动无法速成。有教师的广而纳之,才有高中生的思考、梳理、沉淀,有浩瀚武装才能见招拆招。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需要保持价值中立,课程才能落实且扎实。
以学生为本,以用户思维去完善课程实施,用真实去触动真实,用多样性烘托独特性,希望有能量的信息缓缓流淌在高中阶段,能聚集起波澜起伏。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方式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44
1 前言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这在体育课上尤其需要重视。不管是竞技类体育活动还是合作类体育课程,我们必须更加关注那些体质较弱,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学生。
2 小学体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是各阶段学校仍然无法摆脱一味追求升学率,过分要求考试成绩的局限。
在各个学习阶段中,小学阶段是体育课程最应该得到重视的时期。首先,小学文化课程任务相对较轻,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习惯。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从小培养良好体质,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巨大益处。再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游戏、体操、各种体育器材有极大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3.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体育课程所占课时并不太多,在课时的限制下,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难免陷于单一化的泥潭。仅仅局限在完成核心教学任务,缺少相应的素质拓展和较为多样的活动内容。这样不仅会使体育教学事与愿违达不到最优效果,而且有可能会抹杀小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全面培养。
3.2 体育器材没有充分利用
由于许多拓展性的内容没有搬入课堂,所以许多相关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球类器材,在小学低年级中可能涉及甚少,但是中高年级学生应该可以掌握篮球、足球、垒球等球类的学习要领。还有一些大型健身器械,如果孩子使用方法没有得到正规的教学,长期错误地攀爬、使用,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损害。
3.3 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丰富
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上课模式非常单一,缺少体育课堂的活力和生气。虽然也有实践性的锻炼,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个性的发挥。但是,没有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穿插并用的局面。老师的讲授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无组织的散漫的自由活动多过老师精心策划的课堂体育游戏。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相关的情感教育收效也不明显,如合作精神的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的培养等等。
4 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方式的改进是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的。而在这其中,教师居于纽带和主导地位,对教师的责任性和勤奋思考要求颇高。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应向着多元化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倡导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目前对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应提上日程,并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4.1 体育课堂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结合
体育并不是孤立的学科。体育与音乐、美术是相通的。可以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们对“美”的认识。在课堂中融入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绘画、诗歌等,动静结合、文武并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艺术修养的提升。如,体育课堂中适当添加舞蹈教学,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搭配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简单舞蹈动作,既可以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又可以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秩序井然。
4.2 体育课堂让更多孩子获得自信
由于现在儿童普遍缺乏相关的体能方面的锻炼,所以体育课堂一度成为许多儿童的受挫课堂,尤其对于当下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城市儿童。所以体育课堂应注重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逐渐增强他们的体质、体力、体能,同时,让孩子获得自信,明白通过勤奋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道理。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是一门更容易让孩子获得对他们成长有益的自信心的课程,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比如在进行跑步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平相当的分组,多次小范围的比赛,增加孩子胜出的几率,使每一个孩子在各自不同的项目上获得自信。
4.3 体育课堂通过游戏让孩子收获快乐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他看来寓教于乐才是最好的教育途径。在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进行初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这一观点,让孩子们在体育课中收获更多快乐,真正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心情上的放松。
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是最容易寓教于乐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各类有趣的小游戏。在游戏方面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类型的游戏,如“踢毽打靶”(在地上画出打靶的圆环,在一定距离向靶踢毽子),“风火轮”(几人一组通过传递讲一个布带旋转起来)等等。
4.4 体育课堂应更多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小学生中即使只差一岁,兴趣、爱好、体能就会显现出很大差别。所以不能一劳永逸把某一个游戏或者活动,从一年级用到六年级。比如年纪较小的一二年级学生“丢手绢”这个游戏就可以让他们活动筋骨,非常开心活跃,但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就更喜欢竞赛类的游戏,给游戏计分会让他们更投入、更积极参与,如投篮比赛、射门比赛等等。
5 结语
小学体育是孩子们走进小学以来最期待的课堂之一,而小学体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丰富多样,趣味横生的体育课堂,相信可以增强学生的热情,同时帮助孩子们打好基础,强健体魄,培养团队意识坚持精神。体育不只是简单的动动而已,活动可以引发孩子全身的能量,包括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意志。
参考文献:
[1]马建之.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郑鹏福.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探讨[J].科学之友,2010,(6).
[3]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农村教育,200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数理统计、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斗门区某中学篮球校本课程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篮球兴趣,全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篮球课程 兴趣 身体素质
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意义重大。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场地、师资等特点,将篮球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普及,每个学期均利用八周时间在体育课中进行篮球教学。而目前学校体育教师有8人,其中篮球专职教师有4人,其他体育教师都具有篮球课的教学能力。学校拥有标准篮球场地4块与半场3块。篮球训练用球以及器材都一应俱全,整个校园有着浓厚的篮球文化氛围,通过研究表明,校本篮球课程对促进体育课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篮球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颇多益处。它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培养了学生应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不满足现状、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敢于冒险和创新的良好竞争意识,同时体育课更加能够培养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成为终身学习的有力补充。因此,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斗门区某中学篮球校本培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及内容的需要,通过网络、各类期刊杂志等途径检索并查阅了有关篮球校本课程的论文文献资料多篇,为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其中采用的问卷分别是:(1)关于体育课调查问卷;(2)关于篮球课调查问卷;(3)关于体育课和篮球课的调查问卷。三张问卷发放人数都为140人,回收率分别为96.5%、98.4%和99%。
三、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意义
本次研究前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从所得的数据分析,通过篮球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见表1、表2)。
表1显示,在没有接触篮球之前对篮球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占55.15%,对篮球不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为44.85%,而当学生们上了一段时间的篮球课后,有79.32%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培养了自己的篮球兴趣。表2则说明,经过篮球课教学之后,学生对篮球非常感兴趣的有58%,一般感兴趣的有36%,总的感兴趣比例达到94%。从两张表来看,上篮球课之前和之后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有着相当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篮球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二)篮球课对促进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意义
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通过实践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调查显示,利用每学期中8周的体育课来上篮球课,篮球课的开设不但没有影响到体育课,反而对体育课的上课效果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1中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80.23%)都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促进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又有75.48%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篮球课使自己更喜欢上体育课了。篮球作为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践中表明,如果学生上好篮球课后,到下一节体育课时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高,从而使他们在较少课时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尽管,将体育课的一部分课时用于上校本篮球课,但事实上篮球课的开设对体育课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学生对增加篮球课和体育课课时有着强烈的渴望。82.50%的学生希望一个星期多上一些篮球课和体育课。由此可见,篮球课和体育课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三)篮球课和体育课对培养学生意志、情感的意义
调查表明,篮球课和体育课之间存在着兴趣的迁移关系。除此之外,它们对学生意志、情感的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锻炼的各种收获中,学生认为体育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占有36.41%,这或许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但在各种收获比例中依然占首位。可见,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另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从篮球课开设后,分别有78.45%和80.2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使自己获得了快乐轻松的感觉和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篮球课的开设使体育课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体育课也更感兴趣。这也证明了两者的兴趣迁移关系,同时又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通过校本篮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调查研究得出,篮球课对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体育课兴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篮球课的开设使学生更喜欢上体育课,增进了他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的,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更好地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篮球是一项在学校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不断研究篮球运动这一项目的特点和它的多功能性,使学生热爱篮球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和欣赏能力、享受篮球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白宏伟,刘浩.竟技运动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训练探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
[2] 钟启泉.从“筛选型课程”到“普及型课程”[J].教育参与.1997(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进行,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检验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认真对待学生,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否默契,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展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运动技能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在各学科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被重视,效率低等。
1.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体育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换句话说,教师在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下,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能充分利用所有场地与器材获得最大的收获。因此,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制约体育与健康有效教学的因素
2.1 忽视运动技能教学。在很多中学里,体育课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玩耍。教师只是负责监管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是整节课的灵魂与精髓,应该贯穿在整个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忽略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关注技能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后所获得的愉悦心情。
2.2 片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片面强调兴趣而不重视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学生自由玩耍,教师不加理会的局面。这样的体育教学虽然受到某些学生的喜欢,可是却没有完成任何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属于无效课堂。
2.3 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少体育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只是一味追求学生的好评,不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更不要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了。为了让学生高兴,体育教师允许学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教学内容基本为零,课堂有效性成为空谈。
2.4 忽视方法设计。有不少体育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他们把体育教学目的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
3.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3.1 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高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掌控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
3.2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启迪,这样学生才会有林林总总的想法和创意,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的萌芽才能有机会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3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基础之上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之后,才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教师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借助于教学工具。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示范动作要领,还要用适合学生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3.4 教学内容要具备科学性。
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对其安排难度过大或者过小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性,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其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教学内容要具备创造性。体育教师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采用设置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造,自编健美操、舞蹈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展。
3.5 增强对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动作要领的教授。体育教学中的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体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非常强。因此体育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作要领准确表达给学生。学生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就会更熟练、更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比如教师在教授立定跳远时可以这样讲解:落地之前膝盖一定要前顶,尽量把脚向前伸,千万不能先用脚尖着地。落地时双脚不要并拢,这样做重心不稳,容易摔倒。正确的动作是双脚距离与肩膀的宽度大致相当。教师还要注意纠正学生技术失误和不规范动作,尽量让学生摆脱原地小跳以及双脚踩踏起跳线两个技术性失误。
3.6 大胆创新,整合器材(场地)。
场地和器材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作用,随着学校的发展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不断丰富,现在我们的体育课内容丰富起来了。学生对场地、器材有了兴趣,必然会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一批新型的器材填补了学生体育器材的空白,如,飞盘、轮滑等,同时器材的改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效性,如,软式排球。
总之,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服务于新课标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中考 体育教学 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体育中考的出现,使体育教学和体育中考之间出现了摩擦。我们要把这些存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中考中的误区给找出来,用合理的方法将体育教学中的误区范围降到最小,使学生们能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向体育课堂要时效,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让学生面对体育中考不再“怵头”,面对体育中考变得得心应手,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所追求的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如何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度?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体育中考的应对中摸索经验。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体育教师,经历了体育中考的历练,我自己在体育教学中是从以下方面找好契合点的:
二、体育教材的利用与开发
1.充分利用体育教材,发挥课堂实效性。我国体育中考出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项目、运动成绩的设置,是根据全国青少年应该达到的平均水平为准。纵观淄博市的体育中考项目,从运动项目的设置来说运动技能难度不大,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的安排,将中考项目合理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我们的体育中考不能成为“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应对体育考试而进行单一的强化练习,让体育课内容就是中考项目的的练习,使初四体育课成为“魔鬼”训练课,快乐体育毫无快乐可言,这与我国教育改革的初衷以及阳光体育的理念相差甚远。
2.体育目标明确,合理调动学生。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运动技能的不断加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体育课堂中也需要“春风化雨”式的教学模式,让技能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的目标不仅老师自己要清楚,更应该让学生知道。有目标才有动力,让学生明确课堂目标至关重要,对学生能更好地面对体育中考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我在体育课堂的导入语中,通常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本节课将要做什么、要完成或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让学生真切地知道通过这一节体育课“我要学会什么,我收获如何,知道自己的得失与不足”,更可以通过学生来评价上课的老师,监督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目标地练,练得有目标,可以提高体育课上练习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目标引领教学会让教学实现高效性。
三、整合课堂资源,传授项目由浅入深
1.结合中考项目,整合提高实效。翻阅近几年淄博体育中考的项目,不外乎耐力、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的练习。考得最多的是立定跳远和耐久跑,这都是最基本的体育项目,体育技巧难度小,易掌握。2014年加大了中考项目的难度,加入了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球类等项目的渗透,也同时提高了教师对体育教学课堂的把握度。我们如果把测试项目当作每节课的主教材进行授课,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来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目标和任务层次混淆不清,便会让体育教材失去应有的娱乐性魅力。我们的体育中考项目就是对中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一个测试,如果整合好我们的课程资源,在初中教学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传授,内容由浅入深,项目由易到难,让中考体育项目自然衔接于体育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高技能、增强身体素质,那么体育中考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件难事,满分的获得也不会轻而易举。这里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关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针对教材,挖掘“素材”,在体育教学中让体育中考项目的生成有“水到渠成”的艺术。在教学中,身体素质的拓展要在“课课练”中得到提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将体育考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学生差异,有的放矢练习。我们针对不同的个体传授相同的运动技术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缺乏灵活性,很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很难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没有给教师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把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的权利交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我们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资源配套和实际情况能灵活地设置自己的体育课堂。我们可以根据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据课程目标,自己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是符合学生的特点并能有效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内容都可以选择。我们可以针对体育中考的项目,从初一开始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贯穿初中教学,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是“死练”,而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态接受体育运动。
我们的体育中考追求成绩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我们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体育中考为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了发展专业教学水平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善于挖掘,用自己的智慧驾驭课堂,我们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将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无限的提升,我们的体育教学也会在中考中展现它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